浅谈中西翻译的共性及差异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hu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佛经的翻译与西方《圣经》的翻译都是宗教文献类的翻译,所以两者有着共通之处。但由于背景的不同,两者实则也存有差异性。通过考究佛经翻译的演变及《圣经》翻译的演变过程,从翻译的历史背景、策略及影响,对比分析佛经翻译与《圣经》翻译的共性与差异。
  关键词:佛经翻译;《圣经》翻译;翻译比较;共性;差异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更迭,翻译活动也随着变迁。翻译学科呈蓬勃发展之势,与此同时关于中西翻译史方面的书籍相继出版,详尽地介绍翻译学的相关知识。中西翻译发展史既有某些共同的发展规律,又有着相异之处。中西翻译活动大规模的发展与宗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是佛经的翻译,在西方则是《圣经》的翻译。
  一、佛经翻译的演变过程
  首先以佛经在中国的传入及翻译为例,来探讨中国翻译史的发展。佛教于释迦摩尼佛灭度之后即公元六十七年传到中国。关于佛教传入之因,佛教信徒较为相信汉明帝“感梦求法”[据后汉纪对于佛教初传我国之记载,谓东汉明帝尝夜梦金人,身材高大,顶有光明。明帝疑惑不解,次日,以所梦之事问群臣,臣下答以:“西方有神,名佛。”帝遂遣使者前往天竺求法。]的故事。公元67年冬,西行求法的使者返回洛阳。此行不仅带回了佛陀的画像和佛陀讲法的经典,而且两位印度高僧也来到了中国。于是佛教便开始在中国传播。传播原因有四,一是当时恶劣的社会政治状况给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统治者利用和扶持佛教来麻醉劳动人民,以达到巩固阶级统治的目的。二是儒家讲孝道只讲了一个纲领,佛教思想的建立之基亦如此,但佛法讲孝道讲得非常透彻,确实可以弥补儒家之不足。三是佛经翻译选取了合适的策略与方法,推动了其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在古代,儒道思想是我国思想文化的主流,佛教依附本土的思想文化,走佛教中国化道路是其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四是中外佛经译者的努力。最初的佛经翻译由来华的外国高僧主译,如译经大师安世高、支娄迦谶、支谦、竺法护等。此外,我国也涌现了一大批佛经翻译家,例如道安、慧远、玄奘、彦琮等人。这些优秀的译者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翻译高潮,书写了中国佛经翻译历史,并最终推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最初,人们不识佛经经文,阅读极为困难,因而佛经内含之意难以被挖掘。于是佛经翻译活动逐渐发展壮大,据史料记载,东汉恒帝建和二年(公元184年)佛经翻译正式开始。魏晋南北朝时期,西行求经的人数极多,产出大量的佛经译本,据统计,这一时期共译出佛经一千多部,三千四百多卷,仅后秦的鸠摩罗什就译了三百多卷。梁启超曾言:“佛教为外来之学,其托命在翻译,自然之数也。”[1] 因此,佛教能在中国找到立足之地、深入人心并逐渐发扬光大,与佛经典籍翻译息息相关。随着时代发展,佛经翻译译著可谓颇丰。首先,譯作数量渐增,据元代《法宝堪同总录》所述,自后汉永平十年至元朝二十年间,译者便有196人,所译佛经共1335部,5196卷。其次,翻译内容渐难,初期佛经翻译仅译小品经文,后来才开始广泛地译大经。最后,译事组织渐升,初期主要是无组织的“私人一二,相约对译”[2], 后来逐步转入由国家“大建译场,广罗才俊”[2]的官译。唐代译场有译主、证义、度语、笔受、缀文等十一种分工。上述可概括为佛经翻译规模的变化。从佛经译文的质量而言,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其一,在译本方面,早期的胡僧暗诵传译发展为文字译本,而文字记载比口头记载更加精确。其二,在译者方面,我国的佛经翻译主要经过外国人主译、中外人共译和本国人主译三个时期。后期译者的双语功底都较为深厚,加之前人的理论与经验,翻译质量日益提高。其三,翻译组织的规模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译文的准确性与可读性。其四,我国佛经翻译经历了“由幼稚的直译而至幼稚的意译,又由成熟的直译至较成熟的意译,终至二者兼得的发展模式”[3]。
  二、《圣经》翻译的演变过程
  梳理中西翻译史可见,较之中国的佛经翻译,西方古代的译者则是投身于《圣经》的翻译。《圣经》又名《新旧约全书》,由《旧约》与《新约》两部分组成。《旧约》一共39卷,以古希伯来文写就,由犹太教教士依据犹太教的教义编纂而成。它囊括了犹太及邻近民族从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的人文历史资料。《新约》一共27卷,其创作于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1世纪。《圣经》里强调了神与人的立约关系即:“人守约则得赐福,人背约则受惩罚”[4]。《圣经》虽然从总体编纂上来说具有绝对神权政治色彩,但在全能的上帝光环之下,“人”作为独立丰满的个体形象矗立起来,读者能够看到人的存在、人性的真实与完整。
  世界上共有一千八百多种语言的《圣经》译本,几乎包罗所有民族的语言,乃至地区方言。其中二百八十多种译本是全本的新旧约,五百九十多种只有新约部分,九百二十多种是单行本或选辑本。而所有的译本又可根据时代划分。首先是古代译本,其包含五种版本的译本:1.希腊文译本,从公元3世纪俄利根(Origen)编纂的六经合编(Hexapla)可知,古代至少存有七种希伯来《圣经》的希腊文译本。2.亚兰文译本,从公元前2世纪起,口头解释的《圣经》以文字方式被记载下来,逐渐成为亚兰文释译本《圣经》。3.古叙利亚文译本,公元2世纪,《旧约》被翻译成古叙利亚文。这种译本至今仍被叙利亚、伊朗、印度等国的一些基督教教派所使用。4.拉丁文译本,据考证,公元2至3世纪就出现了古拉丁文译本,其译本数量不下38种。5.新约译本,公元3世纪中叶,《新约》已经有了拉丁文、叙利亚文和科普替文译本,而它们都是直接从希腊文翻译过来的。其次是中世纪后期译本,在中世纪后期,一批新的圣经译本相继问世,而译者多是对天主教会不满的下层教士。15世纪左右,德文、意大利文、捷克文、荷兰文、西班牙文的《新约》出版,这些新译本的出现极大程度促进了宗教改革的发展。在宗教改革时期《圣经》英译的最初成果是《丁道尔译本》,而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圣经》的翻译也得到英王的支持,英王钦准出版的译文有《马太译本》、《科威戴尔译本》以及《钦定译本》等。最后是近现代译本,其中重要的英文译本有如下几种:1.《美国标准译本》(1901),这是美国圣经公会出版发行的第一本圣经。2.《修订标准译本》(1952),它是在《美国标准译本》的基础上修订而成。3.《耶路撒冷圣经》(1966),它吸收了早期译本的研究成果,因学术性较强而深受天主教和基督教徒的欢迎。4.《新英文圣经》(1961—1970),由英国新教徒采用当代英语译成,出版之初一度引起争议,但其巨大成就逐渐被世人所公认。5.《当代圣经》(1971),泰勒参照《美国标准译本》并且参考了诸多受人欢迎的版本,从而译出此版。   三、佛经翻译与《圣经》翻译的比较
  无论是中国佛经翻译还是西方《圣经》翻译都演绎出了各自的风格和色彩,通过两者的对比,可发现蕴含在其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首先,谈及两者的差异性,中西文化发源的不同影响了译文的历史语境,中国文化发源于东亚中原温带的大河腹地,难以与远洋之国进行沟通,而西方文化始于古代地中海东部文明,这种开放型特征有利于跨语言交流和跨文化融合。虽然中西翻译历史皆开始于宗教翻译,但两者的目的不同,所以两者所处的发展环境不同。中国古代统治者想利用佛经巩固自身的统治,于是一些佛经翻译者采取归化策略,使用中国传统的词语去翻译佛教名词和术语。而《圣经》翻译倾向于意译,使得译本内容更加丰富、更具吸引力。中国佛经翻译之初主要是以个人的形式完成,随着佛经影响力的加大,翻译组织才由个人翻译发展到译场翻译。《圣经》翻译从一开始就采取多人合作的形式,由顶尖学者通力合作完成,极具影响力。其次,谈到两者的相似性,两者翻译的策略实则都是采用直译与意译互补调和,以确保译文的准确度。与此同时,由于意译策略的使用,译者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凸显。两者也对各自的文化有着影响,在中国,随着佛经翻译的发展,一些佛教词汇逐渐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而《圣经》的翻译也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英语词汇。佛经中的大量修饰用法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新意境,产生了新文体,增添了新材料”[5]。《圣经》的人物原型、叙事结构、隐喻手法及语言风格等对西方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百年孤独》、《嘉莉妹妹》、《老人与海》、《安娜·卡列尼娜》等非常多的优秀作品中所体现的价值取向与《圣经》息息相关。
  综观中国佛经翻译和西方《圣经》翻译的历史,可见虽两者在外在条件上有不同之处,但两者都是宗教文献类的翻译,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始终不变的是,作为传播和输入知识的重要媒介,翻译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融合的桥梁。我国的佛经翻译事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离不开历代译者的努力,西方《圣经》的翻译亦是如此。
  参考文献:
  [1]陈文英.佛教在中国汉地文献传播史论[J].许昌学院學报,2008(01):92-95.
  [2]孙娟.从佛经翻译看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J].英语教师,2013,13(12):65-68.
  [3]高晨霞.从佛经翻译史看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3(02):133-134.
  [4]诸立忠.体现英语学科思想让英美文学走进高中英语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6(31):89.
  [5]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M].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7:46.
其他文献
摘要: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处于格局演变、动力转换、秩序重塑等三大深度调整的交织期,各种挑战和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因此,如何减少与消除其他国家对中国倡议的疑虑、如何规避化解争端与风险、如何减少投资风险和损失,这些都将成为中国企业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路途中所存在的巨大挑战和风险。本文具体分析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所遇到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对应的应对措施,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
期刊
摘要:如果说日本文化是一幅画,那么刀剑与菊花便是这幅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很多人都认为菊花是皇室的家徽,象征着日本人尚美、彬彬有礼的一面,而刀剑作为武士的象征,则代表了权利、地位、能力以及责任等。菊与刀作为日本国民性的代名词已经深入人心,然而不论是从菊与刀背后的深层意义来看,还是从《菊与刀》这本书的介绍来看,人们都会不自觉地把重点放在日本男性身上,尤其是“刀”这个字让人丝毫联想不到跟日本女性有什么关
期刊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军仅用了不到六周的时间就将法军击败,战败的法国提出议和,双方签订停战协定之后,法国建立了以贝当元帅为首的维希政府。历史上人们对维希政府的建立有着褒贬不一的看法,但若从当时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因素来考虑,维希政府的成立之初也存在了一定的合理性。因此,探究维希政府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存在的“合理性”有着不容忽视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维系政府;贝当;戴高乐  一.维希政府存在之可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以怀旧为主题的文体疗法对机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采用面对面团体干预,研究对象为杭州朗颐国际医养中心入住老年人,实验组22人,对照组22人。对照组采用机构常规文体活动,对照组采用以怀旧为主题的文体疗法,每周1次,每次30-45min,共为期8周。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 (MUNSH)中文版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后的MUNSH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
期刊
摘要: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在当代企业的发展中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要素,更是企业发展的宝贵资源。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文化的创新力将影响企业的生存,只有构建企业发展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才能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在企业文化的构建过程中,企业视觉要素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企业视觉要素在管理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企业视觉要素;企业管理文化  一、企
期刊
摘要: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发展主要包括萌芽和确立两个阶段,是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不断超越、不断发展的过程。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两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理论;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及其发展过程  批判和扬弃异化、实现人的自由解放,
期刊
摘要: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逐步扩大了自身的发展规模,同时在管理方式方面也逐步的实现了创新,在企业管理过程当中要想保障企业的发展优势,就需要不断地做好企业的协调工作,这样能够有效地减少企业内部产生的风险与冲突,同时还能够帮助企业的员工提高工作积极性以及生产效率。本文主要分析了企业管理过程当中的协调工作,对协调工作的原则以及内容做出了总结,同时提出了如何做好企业管理过程当中的协调工作的相关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市场的不断转型,我国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步从产品竞争扩展为人力和服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识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帮助企业的人才时刻保持活力,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以及竞争优势,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促进的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了人力资源管理在当今企业管理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了一些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措施。  关键词:人力资源;企业管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逐渐走向了转型的阶段,企业在这个环境当中也开始了日益激烈的竞争,而保障企业长久的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企业信用的建设。工商企业管理是一门独特的管理科学,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涉及到企业的经营战略管理以及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本文主要研究了工商企业管理信用体系建设发展现状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信用管理;体
期刊
摘要:多年以来组织设计问题一直是现代企业管理研究的核心问题,从国内外各位学者的研究结果来看,企业组织设计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密不可分,也就是说企业要想提高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做出合理的企业组织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获取更长远的竞争优势。本文从组织设计问题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出发,以企业组织设计为研究中心,分析了组织设计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探讨了组织设计的必要性,同时指出具体的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