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技工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教育教学目标,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提升技能人才自身品质,促使学生自身实现优良品质的突破。将工匠精神融入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養,需要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强化产教融合来实现学生工匠精神的浸润和培育。
关键词:工匠精神;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技工院校中以培养技能人才为教育目标,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制造业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高质量的产品需要高质量的技工[1]。技工院校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发展技能型人才严谨、专注、敬业的职业素养,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一、构建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
技工院校培养工匠精神需要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构建科学专业课程,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内容中,在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技工院校课程体系构建需要摆脱传统的学问化枷锁,注重课程的实用性,结合学生的需求和社会需求来构建课程体系,科学设置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确保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比例科学合理。结合社会需求进行专业课程内容的调整,实现课程的及时更新,确保技能人才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技工院校学生其理论知识基础差,且多数学生缺乏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课程体系应该从简单到复杂,基于学生的能力来确定课程的顺序,确保学生能够跟上课程的节奏。培养工匠精神,技工院校要打造理实一体化课程模式,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有机融合,促进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发生“化学反应”,进而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意识。
二、建立校企深度融合模式
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培养工匠精神要在校企合作中得到落实。校企合作中要充分的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校企深度融合模式下,企业是学校人力、物力等资源的供给者,是教学质量的监督者,技工院校则是企业人才的输送者,合作要坚持“双赢”原则,创新合作模式,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技工院校其资金有限,可以同企业开展“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以落实工匠精神培育。企业全方位的参与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企业以资金、技术等形式为学校教育提供支持,然后直接参与学校的管理,指导学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等。学校可以立足于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开设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对于酒店专业等实践性强的专业,校企可以通过“1+2”模式来完成人才的培养,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和实习,最后一年到企业进行实习。而对于理论较为抽象的专业,如经管类专业,可以开设“学工交替”模式,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确保人才培养能够对接社会需求,另外学生在培养中实行企业实践与校内学习交替的模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三、建设精良“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生的示范者、引领者,教师要深入理解、贯彻落实工匠精神,工作中敬业乐业,坚持教育耐心。打造专兼结合的高质量教育团队,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引领高学历、高层次教师,提升教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素养。对于本校老师,学校管理中要注重对老师的培训和考核,老师也要通过多种途径锤炼技能和提升素养,主动掌握前沿技术和理论,以更好的为学生做好表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充分强化与企业的合作,邀请企业名匠进入校园、进入课堂,以匠人自身独有的魅力来感染学生,将自身高超的技能传授给学生,实现学生课堂学习和实践学习的双向融合。还可以安排专业教师定期深入企业一线参与顶岗实践和挂职锻炼,在顶岗实践中教师获取实践工作经验,加深对课程的认识,提升教师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和老师专业实践能力。
四、营造精业尚能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内涵的外显,校园文化是指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规划格局以及校园建筑、雕塑、绿化和文化传播工具等方面形成的文化环境。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需要努力挖掘校园文化内涵,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实现对学生的浸润。校训综合体现了一所学习的办学宗旨,对学生具有指导、引领价值,校训中要体现“工匠精神”内涵,格物致知、躬行践履、精益求精,以校风来为学生发展指明方向。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氛围,师生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默契,技工院校中充分的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丰富“工匠精神”校园活动,实现文化引领。精神离不开物质的载体,校园建筑、雕塑、装饰物等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会给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在学校中设置“工匠精神”典型人物展览走廊,用身边的践行工匠精神的优秀人物和典型事迹来带动学生对“匠心”的追求。
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人才的要求逐步提升,工匠精神其内涵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但是当代工匠精神其精神内核与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一脉相承。技工教育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要充分的发挥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在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感知工匠精神。纵观我国历史,在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大量的“手工艺人”,他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如“庖丁解牛”,宰牛技艺如火纯情,在工作中勤于思考,解牛时能够做到不损伤刀刃而能完整的宰割牛肉。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工匠精神”内涵,技工院校人才培育中要向学生宣传传统文化,发胡传统文化育人作用,将“工匠精神”培育贯穿于德育课堂、技能训练课堂、理论教学课堂,真正的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结语
新时期,技能型人才需要具备精业尚能的精神品质,精益求精、爱岗乐业,勇于做新时期的奋斗者、开拓者和奉献者。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养中专注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教学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工匠精神的浸润。学校教育中构建“双师型”高质量教育团队,为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提供组织基础,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的接轨。
参考文献:
[1]赵连强.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研究[D].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21.
[2]张伶俐.工匠精神视域下技工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1.
关键词:工匠精神;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技工院校中以培养技能人才为教育目标,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制造业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高质量的产品需要高质量的技工[1]。技工院校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发展技能型人才严谨、专注、敬业的职业素养,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一、构建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
技工院校培养工匠精神需要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构建科学专业课程,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内容中,在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技工院校课程体系构建需要摆脱传统的学问化枷锁,注重课程的实用性,结合学生的需求和社会需求来构建课程体系,科学设置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确保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比例科学合理。结合社会需求进行专业课程内容的调整,实现课程的及时更新,确保技能人才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技工院校学生其理论知识基础差,且多数学生缺乏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课程体系应该从简单到复杂,基于学生的能力来确定课程的顺序,确保学生能够跟上课程的节奏。培养工匠精神,技工院校要打造理实一体化课程模式,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有机融合,促进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发生“化学反应”,进而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意识。
二、建立校企深度融合模式
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培养工匠精神要在校企合作中得到落实。校企合作中要充分的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校企深度融合模式下,企业是学校人力、物力等资源的供给者,是教学质量的监督者,技工院校则是企业人才的输送者,合作要坚持“双赢”原则,创新合作模式,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技工院校其资金有限,可以同企业开展“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以落实工匠精神培育。企业全方位的参与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企业以资金、技术等形式为学校教育提供支持,然后直接参与学校的管理,指导学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等。学校可以立足于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开设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对于酒店专业等实践性强的专业,校企可以通过“1+2”模式来完成人才的培养,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和实习,最后一年到企业进行实习。而对于理论较为抽象的专业,如经管类专业,可以开设“学工交替”模式,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确保人才培养能够对接社会需求,另外学生在培养中实行企业实践与校内学习交替的模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三、建设精良“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生的示范者、引领者,教师要深入理解、贯彻落实工匠精神,工作中敬业乐业,坚持教育耐心。打造专兼结合的高质量教育团队,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引领高学历、高层次教师,提升教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素养。对于本校老师,学校管理中要注重对老师的培训和考核,老师也要通过多种途径锤炼技能和提升素养,主动掌握前沿技术和理论,以更好的为学生做好表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充分强化与企业的合作,邀请企业名匠进入校园、进入课堂,以匠人自身独有的魅力来感染学生,将自身高超的技能传授给学生,实现学生课堂学习和实践学习的双向融合。还可以安排专业教师定期深入企业一线参与顶岗实践和挂职锻炼,在顶岗实践中教师获取实践工作经验,加深对课程的认识,提升教师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和老师专业实践能力。
四、营造精业尚能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内涵的外显,校园文化是指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规划格局以及校园建筑、雕塑、绿化和文化传播工具等方面形成的文化环境。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需要努力挖掘校园文化内涵,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实现对学生的浸润。校训综合体现了一所学习的办学宗旨,对学生具有指导、引领价值,校训中要体现“工匠精神”内涵,格物致知、躬行践履、精益求精,以校风来为学生发展指明方向。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氛围,师生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默契,技工院校中充分的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丰富“工匠精神”校园活动,实现文化引领。精神离不开物质的载体,校园建筑、雕塑、装饰物等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会给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在学校中设置“工匠精神”典型人物展览走廊,用身边的践行工匠精神的优秀人物和典型事迹来带动学生对“匠心”的追求。
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人才的要求逐步提升,工匠精神其内涵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但是当代工匠精神其精神内核与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一脉相承。技工教育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要充分的发挥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在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感知工匠精神。纵观我国历史,在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大量的“手工艺人”,他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如“庖丁解牛”,宰牛技艺如火纯情,在工作中勤于思考,解牛时能够做到不损伤刀刃而能完整的宰割牛肉。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工匠精神”内涵,技工院校人才培育中要向学生宣传传统文化,发胡传统文化育人作用,将“工匠精神”培育贯穿于德育课堂、技能训练课堂、理论教学课堂,真正的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结语
新时期,技能型人才需要具备精业尚能的精神品质,精益求精、爱岗乐业,勇于做新时期的奋斗者、开拓者和奉献者。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养中专注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教学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工匠精神的浸润。学校教育中构建“双师型”高质量教育团队,为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提供组织基础,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的接轨。
参考文献:
[1]赵连强.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研究[D].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21.
[2]张伶俐.工匠精神视域下技工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