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我的合肥教育中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举行了一堂公开的研究课。由巢湖六中金月明老师执教高二年级古诗文选读《苏幕遮·燎沉香》。课前设定的研究任务就是:让学生先自读诗歌,然后根据学生的自读感受来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一节课下来,作为习惯于教师主导学生讨论的常规课,这节课非常成功,甚至精彩。但从研究课的目标看,并没有很好地完成研究任务,因为有不少学生还是习惯于老师的讲读,没有在课前认真自读。
学生自读,才能发现。其实,自读课的设计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给学生提供最好的汉语言范文,通过推动学生自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自主探究能力。我在前几年曾发文《学生怎么想你就怎么教》,其实也是在推动学生充分预习,自主阅读。学生没有自主阅读,没有思考,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我们推进学生自读,就是推进学生的自主探究。但话也说回来,学生自读需要指导。那么,从哪些方面指导呢?我们不妨还是从《苏幕遮·燎沉香》的自读指导说起。
首先要组织学生课前充分自读。
读什么?诗歌本身,诗歌作者,文下注释,还有课后思考联系等。对这首诗课本和手中资料提供了哪些内容?首先是一首词《苏幕遮·燎沉香》:“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学生在教师上课前必须先读熟。不懂的,书下还有几个关键注释,注释①交代了本诗出处、词牌名和作者简介以及周邦彦词作风格。这些识记类知識主要需要学生自读并努力记忆。从注释②到注释⑨都是对词中不太容易理解的地方作说明。学生结合这一组注释就差不多能读懂这首词的基本内容。更何况课后思考《探究讨论》中的第一题要求学生背诵,并对押韵情况作了补充。第二题则对阅读理解词意作出引导,让学生注意情景之间的密切关联,了解联系上下片之间感情纽带的意象是哪个。这就需要学生思考了。也不难,因为词的上片写的是当下酷热的早晨,下片则是回忆和思念,上下片意象写了不少,比如鸟雀、房屋、水面、渔郎和小舟,但都写了风荷(芙蓉),稍作思考就能找到。由写当下“一一风荷举”自然写到词人家乡钱塘的芙蓉浦,怀乡主题轻轻带出。即使第三题“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的荷之神理者’(《人间词话》),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是放开全局,专注炼字了。学生可以在讨论中解决:这两句词炼字的功夫不简单,“一一”是一根一根的荷茎和荷叶错落有致、高低起伏,一个“风”字微风吹来荷叶荷茎随风摆动,“举”字最佳,风不大,荷茎荷叶荷花修长挺拔、英姿飒爽,淋漓尽致。荷叶在风中举,既有力量,又有动感,显得格外精神。课前自读,读了这些,又思考了探究讨论题,学生对这首词应该有了较为深切的感悟,教学要点内容也通过三道探究讨论题让学生基本掌握了。所以课前的充分自读非常必要。学生不提前自读,对文本没有形成初步认识,就没有了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更深层次的合作探究的基础,教师也就难以教好。
其次要预设尽可能多的探究内容。
自读课不是达到上述要求就可以了。自读是从较低层次的导读而来,最终要逐步放开“牵引学生的那双大手”引导学生完全自主阅读,从而更好适应高校的自学与研究。但是,在高中,仅凭学生结合注释和课后练习来深入理解课文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利用课堂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从而更深入理解把握作品内涵和艺术特色。那么学生会对哪些方面感兴趣?他们会有哪些想法?也就是学生在怎样思维?笔者有个人感受:第一、阅读多从标题始。翻看一本杂志,我们怎样选读文章?有时候是关注作者,期待某一位名家又有新作,想尝尝一顿精神大餐。如果不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作家,更多首先关注的就是好标题。好标题实际是一个“问题诱饵”,它或形象或深邃,形象者秀色可餐,深邃者耐人寻味,却都诱使你急着去拜读,去寻求答案,搞明白为什么这样拟题。读完文章,探究了许多道理,许多读者这时还会回头再细细品味一下拟题的妙处,掩卷深思,有所得则嫣然一笑,自得其乐。第二、吸引来自最鲜明。好作品绝对不只是靠一个好题目,好题目仅仅是点睛之笔,文章功力还在篇中。最鲜明突出的东西有很多,比如,美丽的语言,高超的炼字,生动的故事,离奇的情节,有趣的人物,隽永的意象等等,不同作品皆各有不同。有的语言为主,故事其次;有的人物突出,情节其次;有的故事离奇,语言其次。也就是说,学生在自读时更多要先看哪方面特色最鲜明,自然对这些方面关注最多,思考最多。老师必须对学生主动思考的结果有更加充分的研究,也就是备课要更加深入。但问题来了,学生认知水平不同,关注也会不一样,怎么预设?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备课,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争取利用学生的合作探究把作品的主要内容与特色拎出来。
以《苏幕遮·燎沉香》,学生会想到哪些新的问题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老师充分备课了吗?我也作两个可能的预设。1.本词的画面美、构图美。 很容易看出词中许多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比如,小院清晨沉香缭绕,房内美人懒卧,鸟雀飞在房檐,宿雨天晴鸟雀欢鸣,初阳晒荷叶,一一风荷举,渔郎相会,芙蓉浦里小楫轻舟等等。这其中最传神画面当属“一一风荷举”,寥寥两笔,构图简约,水面是平的,荷叶和荷上雨滴是圆的,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直的。这些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与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异曲同工之妙。2.本词的女性视角。周邦彦为婉约词人,他的词本来就富艳精工,富艳用来写人自然多为女性。学生细究下去不禁发问,词中主人公是谁?是作者本人吗?如果是作者本人,这偏偏又是一个“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又“窥檐”、“初阳”晒荷时,尚未起床或者离开卧室的慵懒的女人,而且她夏思绵绵,由院子里池塘中的“一一风荷举”想到了遥远的家乡,梦与“五月渔郎”一起“入芙蓉浦”。“五月渔郎”是不是初恋,是不是梦中情人?如此看来,这个“燎沉香消溽暑”慢节奏生活的人不是女人吗?作者显然把他自己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柔情幻化在一个女性形象上。这个女人的内核就是那个“富艳精工、多绮情之作”的周邦彦。当然,也有人提出“五月渔郎相忆否”是不是主人公在问一个女人,你还记得我这个那年五月陪你一起逛芙蓉浦的渔郎吗?其实这已无关紧要,除非作者本人,我们难置可否,作品是让人欣赏的,“一千个作者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恰恰说明了自主阅读和自主欣赏的价值。3.炼字也会是学生讨论要点。词作不长,62个字,那些特别的炼字之处也更容易发现,教师也要准备。词中“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中两个字,一“呼”一“窥”,运用拟人手法,似乎鸟雀也有喜怒哀乐,如同调皮的孩子活波可爱,生动传神又富有生活情趣。还有“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中的“举”字,精炼而鲜活地展示了荷的动态与神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再次要跟住学生的思维关注,敢于取舍,适当引导。
自主赏析,一味追求把教师所掌握的知识讲到讲齐,自读就成了导读,学生还是被老师的“大手”牵着,永远走不进自己的“丁香雨巷”。所以,在自主阅读教学中,如果只是准备了预设内容还不够,教学中一定要顺着学生的思维走,学生怎么想,你就怎么教。不能也不应该求全责备面面俱到。教师对自己的预设内容也要舍得取舍,你舍去了,学生或许就能真正得到。这样的教学模式不是阻遏教师发挥作用,而是让学生养成主动阅读、积极思考的习惯,教师顺着学生的正确关注,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中,生成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的课程。
当然,顺着学生的思维走,不是让老师完全处在被动状态,如果学生的思路不对,老师必要的引导还是必须的。老师可以对学生的错误思路和观点进行批判。
有几种倾向需要引导和取舍。就《苏幕遮·燎沉香》而言:1.重要但不影响诗词理解的内容,可以拓展也可以不讲。这首词被安排在“因声求气”篇章中,“因声求气”是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的,“声”指节奏、音调平仄、押韵,“气”指情感、气势,“因声求气”就是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吟咏诗韵”就是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作品的思想感情。如果学生主动关注“因声求气”,教师可就此拓展,介绍“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意思,并组织学生有感情诵读体验;如果学生没有关注,则不去拓展,对学生影响也不大。2.有争议的地方,可以拓展也可以不讲。有争议,考试一般不考,或者不设定标准答案,有时有参考答案。学生没有关注,可以不讲;学生如果关注,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言之成理即可。比如,词中的女性视角问题,还有五月渔郎到底是谁,等等问题,可以拓展可以不管。3.要求课后自主探究学习的内容,可以拓展也可以不讲。比如《苏幕遮·燎沉香》后面的《相关链接》,一是让学生了解后人对周邦彦的评价,一是选录宋代另外两首咏荷诗,学生理解了多少,比较阅读效果怎么样,学生关注教师就引导拓展,学生没有关注或者课堂上没有时间关注,教师可以不管。毕竟,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不是只靠课堂来完成的。
最后一定要对学生课前自习内容调查了解,知晓学生关注,然后针对学生所思所想,取舍教师预设内容,拓展探究实施教学。我第一次提出“学生怎么想你就怎么教”这个课堂教学理念和模式时,有人就质问:“这样的课堂教学能进行下去吗?”实际上,我产生这个想法也是从课堂实践而来,2002年我在马鞍山二中执教全省高中语文示范课,教的是屠格列夫的《门槛》,教学中竟然被学生的活跃互动带进他们的思维中,我索性顺着他们的思路教学,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那以后,我不断尝试,也觉得真要完全放开课堂实施“学生怎么想你就怎么教”这个课堂教学模式时确实有些困难,特别是青年教师难以适应,所以觉得一定要完善这个模式,也就是必须做足课前预习的功夫:光要学生课前预习还不够,教师还要对学生预习情况调研了解,分类整理;这样才能知晓学生所思所想所专注,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学生怎么想”的内容直接进入“教师怎么教”的环节。有了这一点,“学生怎么想你就怎么教”的模式就很容易实施了。比如,教授《苏幕遮·燎沉香》,“一一风荷举”和“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这些地方最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学生的关注会主要集中在炼字方面,教师备课就一定要在这方面充分准备。那么,有人就又有疑问,这样的操作与高效课堂模式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区别就在于,“教师怎么教”关键看“学生怎么想”,关键要培養学生自主探究阅读的习惯和能力,而不求教师在课堂上面面俱到。
上述几点是我听了这节研究课的感受。当然,我知道,实际教学远非如此简单。但我们这样尝试的目的应该非常明确,那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直至形成自主阅读探究的良好习惯。这样的尝试虽然使课堂充满不确定性,甚至充满挑战,但仍然很有意义。
汤永胜,安徽省巢湖市第六中学教师。
学生自读,才能发现。其实,自读课的设计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给学生提供最好的汉语言范文,通过推动学生自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自主探究能力。我在前几年曾发文《学生怎么想你就怎么教》,其实也是在推动学生充分预习,自主阅读。学生没有自主阅读,没有思考,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我们推进学生自读,就是推进学生的自主探究。但话也说回来,学生自读需要指导。那么,从哪些方面指导呢?我们不妨还是从《苏幕遮·燎沉香》的自读指导说起。
首先要组织学生课前充分自读。
读什么?诗歌本身,诗歌作者,文下注释,还有课后思考联系等。对这首诗课本和手中资料提供了哪些内容?首先是一首词《苏幕遮·燎沉香》:“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学生在教师上课前必须先读熟。不懂的,书下还有几个关键注释,注释①交代了本诗出处、词牌名和作者简介以及周邦彦词作风格。这些识记类知識主要需要学生自读并努力记忆。从注释②到注释⑨都是对词中不太容易理解的地方作说明。学生结合这一组注释就差不多能读懂这首词的基本内容。更何况课后思考《探究讨论》中的第一题要求学生背诵,并对押韵情况作了补充。第二题则对阅读理解词意作出引导,让学生注意情景之间的密切关联,了解联系上下片之间感情纽带的意象是哪个。这就需要学生思考了。也不难,因为词的上片写的是当下酷热的早晨,下片则是回忆和思念,上下片意象写了不少,比如鸟雀、房屋、水面、渔郎和小舟,但都写了风荷(芙蓉),稍作思考就能找到。由写当下“一一风荷举”自然写到词人家乡钱塘的芙蓉浦,怀乡主题轻轻带出。即使第三题“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的荷之神理者’(《人间词话》),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是放开全局,专注炼字了。学生可以在讨论中解决:这两句词炼字的功夫不简单,“一一”是一根一根的荷茎和荷叶错落有致、高低起伏,一个“风”字微风吹来荷叶荷茎随风摆动,“举”字最佳,风不大,荷茎荷叶荷花修长挺拔、英姿飒爽,淋漓尽致。荷叶在风中举,既有力量,又有动感,显得格外精神。课前自读,读了这些,又思考了探究讨论题,学生对这首词应该有了较为深切的感悟,教学要点内容也通过三道探究讨论题让学生基本掌握了。所以课前的充分自读非常必要。学生不提前自读,对文本没有形成初步认识,就没有了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更深层次的合作探究的基础,教师也就难以教好。
其次要预设尽可能多的探究内容。
自读课不是达到上述要求就可以了。自读是从较低层次的导读而来,最终要逐步放开“牵引学生的那双大手”引导学生完全自主阅读,从而更好适应高校的自学与研究。但是,在高中,仅凭学生结合注释和课后练习来深入理解课文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利用课堂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从而更深入理解把握作品内涵和艺术特色。那么学生会对哪些方面感兴趣?他们会有哪些想法?也就是学生在怎样思维?笔者有个人感受:第一、阅读多从标题始。翻看一本杂志,我们怎样选读文章?有时候是关注作者,期待某一位名家又有新作,想尝尝一顿精神大餐。如果不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作家,更多首先关注的就是好标题。好标题实际是一个“问题诱饵”,它或形象或深邃,形象者秀色可餐,深邃者耐人寻味,却都诱使你急着去拜读,去寻求答案,搞明白为什么这样拟题。读完文章,探究了许多道理,许多读者这时还会回头再细细品味一下拟题的妙处,掩卷深思,有所得则嫣然一笑,自得其乐。第二、吸引来自最鲜明。好作品绝对不只是靠一个好题目,好题目仅仅是点睛之笔,文章功力还在篇中。最鲜明突出的东西有很多,比如,美丽的语言,高超的炼字,生动的故事,离奇的情节,有趣的人物,隽永的意象等等,不同作品皆各有不同。有的语言为主,故事其次;有的人物突出,情节其次;有的故事离奇,语言其次。也就是说,学生在自读时更多要先看哪方面特色最鲜明,自然对这些方面关注最多,思考最多。老师必须对学生主动思考的结果有更加充分的研究,也就是备课要更加深入。但问题来了,学生认知水平不同,关注也会不一样,怎么预设?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备课,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争取利用学生的合作探究把作品的主要内容与特色拎出来。
以《苏幕遮·燎沉香》,学生会想到哪些新的问题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老师充分备课了吗?我也作两个可能的预设。1.本词的画面美、构图美。 很容易看出词中许多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比如,小院清晨沉香缭绕,房内美人懒卧,鸟雀飞在房檐,宿雨天晴鸟雀欢鸣,初阳晒荷叶,一一风荷举,渔郎相会,芙蓉浦里小楫轻舟等等。这其中最传神画面当属“一一风荷举”,寥寥两笔,构图简约,水面是平的,荷叶和荷上雨滴是圆的,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直的。这些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与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异曲同工之妙。2.本词的女性视角。周邦彦为婉约词人,他的词本来就富艳精工,富艳用来写人自然多为女性。学生细究下去不禁发问,词中主人公是谁?是作者本人吗?如果是作者本人,这偏偏又是一个“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又“窥檐”、“初阳”晒荷时,尚未起床或者离开卧室的慵懒的女人,而且她夏思绵绵,由院子里池塘中的“一一风荷举”想到了遥远的家乡,梦与“五月渔郎”一起“入芙蓉浦”。“五月渔郎”是不是初恋,是不是梦中情人?如此看来,这个“燎沉香消溽暑”慢节奏生活的人不是女人吗?作者显然把他自己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柔情幻化在一个女性形象上。这个女人的内核就是那个“富艳精工、多绮情之作”的周邦彦。当然,也有人提出“五月渔郎相忆否”是不是主人公在问一个女人,你还记得我这个那年五月陪你一起逛芙蓉浦的渔郎吗?其实这已无关紧要,除非作者本人,我们难置可否,作品是让人欣赏的,“一千个作者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恰恰说明了自主阅读和自主欣赏的价值。3.炼字也会是学生讨论要点。词作不长,62个字,那些特别的炼字之处也更容易发现,教师也要准备。词中“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中两个字,一“呼”一“窥”,运用拟人手法,似乎鸟雀也有喜怒哀乐,如同调皮的孩子活波可爱,生动传神又富有生活情趣。还有“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中的“举”字,精炼而鲜活地展示了荷的动态与神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再次要跟住学生的思维关注,敢于取舍,适当引导。
自主赏析,一味追求把教师所掌握的知识讲到讲齐,自读就成了导读,学生还是被老师的“大手”牵着,永远走不进自己的“丁香雨巷”。所以,在自主阅读教学中,如果只是准备了预设内容还不够,教学中一定要顺着学生的思维走,学生怎么想,你就怎么教。不能也不应该求全责备面面俱到。教师对自己的预设内容也要舍得取舍,你舍去了,学生或许就能真正得到。这样的教学模式不是阻遏教师发挥作用,而是让学生养成主动阅读、积极思考的习惯,教师顺着学生的正确关注,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中,生成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的课程。
当然,顺着学生的思维走,不是让老师完全处在被动状态,如果学生的思路不对,老师必要的引导还是必须的。老师可以对学生的错误思路和观点进行批判。
有几种倾向需要引导和取舍。就《苏幕遮·燎沉香》而言:1.重要但不影响诗词理解的内容,可以拓展也可以不讲。这首词被安排在“因声求气”篇章中,“因声求气”是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的,“声”指节奏、音调平仄、押韵,“气”指情感、气势,“因声求气”就是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吟咏诗韵”就是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作品的思想感情。如果学生主动关注“因声求气”,教师可就此拓展,介绍“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意思,并组织学生有感情诵读体验;如果学生没有关注,则不去拓展,对学生影响也不大。2.有争议的地方,可以拓展也可以不讲。有争议,考试一般不考,或者不设定标准答案,有时有参考答案。学生没有关注,可以不讲;学生如果关注,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言之成理即可。比如,词中的女性视角问题,还有五月渔郎到底是谁,等等问题,可以拓展可以不管。3.要求课后自主探究学习的内容,可以拓展也可以不讲。比如《苏幕遮·燎沉香》后面的《相关链接》,一是让学生了解后人对周邦彦的评价,一是选录宋代另外两首咏荷诗,学生理解了多少,比较阅读效果怎么样,学生关注教师就引导拓展,学生没有关注或者课堂上没有时间关注,教师可以不管。毕竟,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不是只靠课堂来完成的。
最后一定要对学生课前自习内容调查了解,知晓学生关注,然后针对学生所思所想,取舍教师预设内容,拓展探究实施教学。我第一次提出“学生怎么想你就怎么教”这个课堂教学理念和模式时,有人就质问:“这样的课堂教学能进行下去吗?”实际上,我产生这个想法也是从课堂实践而来,2002年我在马鞍山二中执教全省高中语文示范课,教的是屠格列夫的《门槛》,教学中竟然被学生的活跃互动带进他们的思维中,我索性顺着他们的思路教学,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那以后,我不断尝试,也觉得真要完全放开课堂实施“学生怎么想你就怎么教”这个课堂教学模式时确实有些困难,特别是青年教师难以适应,所以觉得一定要完善这个模式,也就是必须做足课前预习的功夫:光要学生课前预习还不够,教师还要对学生预习情况调研了解,分类整理;这样才能知晓学生所思所想所专注,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学生怎么想”的内容直接进入“教师怎么教”的环节。有了这一点,“学生怎么想你就怎么教”的模式就很容易实施了。比如,教授《苏幕遮·燎沉香》,“一一风荷举”和“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这些地方最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学生的关注会主要集中在炼字方面,教师备课就一定要在这方面充分准备。那么,有人就又有疑问,这样的操作与高效课堂模式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区别就在于,“教师怎么教”关键看“学生怎么想”,关键要培養学生自主探究阅读的习惯和能力,而不求教师在课堂上面面俱到。
上述几点是我听了这节研究课的感受。当然,我知道,实际教学远非如此简单。但我们这样尝试的目的应该非常明确,那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直至形成自主阅读探究的良好习惯。这样的尝试虽然使课堂充满不确定性,甚至充满挑战,但仍然很有意义。
汤永胜,安徽省巢湖市第六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