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分析及现实选择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ron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一方面,农村地区存在着数量巨大的剩余劳动力。急需得到有效解决;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受到了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而这些因素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在此情况下。通过发展农村工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对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两种途径分析
  
  目前,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就地转移,也称为就地消化。其中的“地”就是指农村。主要是指在区域内向非农行业转移的部分,就地转移的实质就是以乡镇企业为龙头。深化农业产业。大力发展农村工业。以吸收和消化农业中过剩的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是就地转移模式的生动体现和典型代表。二是异地转移。指农村人口以就业为目的。短期或长期地离开自己户口所在地。就业地域发生变化的一种迁移行为。
  
  (一)就地转移
  就地转移是改革前十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在当时的条件下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做出了突出贡献。离土不离乡。向农村非农产业转移是就地转移的主要模式。为适应当时的客观需要。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工业应运而生,成为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1988年末。全国乡镇企业已发展到1888.2万个,从业人员9545.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3.8%(李爱,1990)。到2003年,全国共有乡镇企业21850797个,从业人员135729324万人,约占劳动力总数的25.5%。乡镇企业充分发挥了其劳动替代的作用,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
  
  (二)异地转移
  异地转移则是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的异地转移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的异地进城转移模式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阻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障碍逐渐打开缺口,加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对外来劳动力的容纳能力也日渐增强。在这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到异地转移的行列之中。据一项针对1994和1995年的中国农村移民的研究资料表明。当时中国农村移民的人数近1亿。主要是农村人口从乡村向城镇的迈进。大约80%~90%的流动是从农村到城市的。
  2.离土又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异地乡镇企业转移模式
  这种模式之下的农民与异地进城的农民一样。既改变了就业地域。也改变了其职业领域。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自90年代初,伴随着促成区域人口流动的制度机制的改变,内陆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流向这些地区的乡镇企业,以补充劳动力的形式存在(周毅。1998)。
  
  二、两种转移途径的比较研究
  
  (一)异地转移存在的阻碍因素分析
  异地转移存在的困难主要表现在:
  1.城市化水平低满足不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求
  一方面,由于我国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限制了其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截至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1.8%。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2004年间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在这种情况下,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据统计,从新中国建国初期到上世纪90年代,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经历四次高峰,共转移出农村人口1亿多:但也出现了四次城市人口向农村工逆转的现象,由城市向农村共转移劳动力6000多万。这就是说。我国城市工业化只吸收了农村人口4000多万,平均每年才100万。
  2.农民进城转移的成本高,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由于各种制度因素的存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市的转移过程中需要付出比较高的成本,既包括物质成本也精神成本。这些成本主要有:(1)经济成本。除部分农村人在城市经商、办企业。有份固定的工作外,大部分农民工在城市需要支付相对较高的经济成本,如房租、生活必需品的开支、往返于城乡之间的交通费等。(2)精神成本。农民工进城后往往遭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遭冷眼、欺骗、敲诈等,享受不到与城里人同等的国民待遇。另外,进城务工导致许多农民工不能与家庭团聚,承受着普通市民所体会不到的心理压力。
  3.农民工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农民工合法权益受侵害是一个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现象。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一是部分地区或企业出台并实施了歧视性的就业政策。把农村劳动力排斥在外。使农民工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二是一些企业在使用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过程中,存在着违反国家劳动法规的现象。例如。劳动强度过大、工作、生活环境恶劣,任意克扣或拖欠工资,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人身权利没有保障,伤亡事故得不到妥善处理等等;三是对于在外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还存在着乱收费、乱摊派的现象。例如,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需要交纳巨额的借读费,甚至即使缴纳有关费用也难以在一些学校入学。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侵害既在总体上影响了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收益水平,也影响着农村劳动力对外转移的进程。
  
  (二)就地转移模式的制约因素分析
  就地转移在近年来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工业发展速度不快,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农村工业发展不力导致自身吸纳能力下降。乡镇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产品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等困难。一些乡镇企业由于其发展偏重于粗放型经营,环境污染严重,导致其中一些资源型企业被关停。另外,乡镇企业发展资金不足,贷款难仍然是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2,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可以延长农业生产链,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这对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有着现实的意义。然而,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还很低,大部分农产品的加工还处于初级阶段,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3,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延缓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由于受到农村工业化水平不高,人口聚集效应差的因素限制,导致我国农村地区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的机会也相对较少。据统计,截至2003年底,我国农村发展的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及餐饮业:社会服务业总数为13687096个,约占农村非农产业总数的6.27%,从业人员达到3732441人。仅占农村非农就业总数的0.275%。不但大大落后于城市第三产业的发 展,也远远满足不了农村发展的需要。
  
  三、发展农村工业转移剩余劳动力是现实选择
  
  目前,一方面由于单纯依靠异地转移难以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求,另一方面异地转移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在短时期内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决定了我们在继续坚持、探索异地转移的模式的同时。必须要花大精力来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模式,以缓解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
  
  (一)我国农村存在着巨大的人口压力要求发展农村工业
  据估计,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仍有1.2~1.3亿。按照现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即每年增加600-800万人计算,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需要20多年才能消化完。通过农村工业的发展,不但可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农村企业就业,还可以带动种植业、养殖业发展,使农工贸一条龙,既解决了农产品销路问题,又可使农产品增值,还可变农民盲目生产为有目标的生产,从而有效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的难题。
  
  (二)农村的基础设施逐渐健全,为农村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基础设施是否健全对工业体系的建立、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国家为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民的生存条件。“十一五”期间,中央和地方财政将筹集数千亿元。主要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随着农村基础设施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发展农村工业的成本也会大大减低。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村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这为深化农村产业、发展工业奠定了基础。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创造了条件。
  
  (三)发展农村工业能够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民生产率和收入
  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通过在农村地区发展加工制造业等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企业。一方面可以克服农村工业在资金和技术层面上的劣势,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较充分的利用。
  另外,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农业分为农闲和农忙两个时间段,通过发展农村工业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农民的农闲时间来进行有效生产,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综合分析可见,目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相对有效措施是:探索、加深我国农村产业化的模式,使农村经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高速发展,从而扩大农村工业的转移渠道。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社科学院)
其他文献
一、我国失业现状的制度原因    “失业”人员即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工作能力、无业且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2008年第一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25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0%。但因该指标仅把到就业服务机构求职登记的城镇无工作者视为失业者,数据结果受到学界以及国际社会的广泛质疑。有人称真实的失业率应为8%,有人提出20%,还有人提出30%的惊人数字。  “中国正面临一场就业挑战。如何创造就
近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仅发行3个月期央票10亿元,3年期央票再度暂停发行。这样,央行本局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市场净投放资金1220亿元。3年期央票停发可能是出于以下几个因素的考
综述近几年新型多组元大块非晶合金的研究和发展状况,总结多组元大块非晶合金的特征及其形成机理,重点叙述磁性大块非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研究思路和方法,最后指明大块非
针对电解铝生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发一种新型管理系统,即上位计算机采用无线通信方式轮流给多台控制仪发送配料单,然后轮流接收各个控制仪的计量结果并进行统一管理。控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原有的社会分配制度已不适应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形势,中共“十七大”提出: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这一精辟而富有突破性的阐述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分配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这一背景下,技术、管理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也成为收益分配的主体,理所应当从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得报酬,这样就激发了技术和管理要素参与生产的积极性,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植骨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椎
目的 探讨绞窄性肠梗阻的手术治疗方法 和效果,提高绞窄性肠梗阻治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诊疗过程,分析病因及与死亡相关的风险因素.结果 所有病例均手
国务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日前在中国企业家金融投资理财峰会上表示,要打破当前对人民币长升值的预期。“要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尽量把想升的位置升到位,一定要让市场看不懂”。
研究焙砂粒度、浸出温度、浸出时间和浸出液固比对铬精矿焙砂中铬酸钠浸出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的浸出条件下,铬焙砂粒度对铬漫出率的影响不显著,铬浸出率随浸出温度升
发展农业产业组织不仅能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和改善农民的处境,而且能推动农村的发展。因此各种类型农业组织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学者杨欢进和杨洪进(1998)、周立群和曹利群(2001)、罗必良(2002)等运用制度分析方法研究农业经济或产业组织多局限于从交易费用、契约等角度在微观层面研究农业产业组织,本文拟从制度环境的角度初步研究农业产业组织问题。    一、农业产业组织的制度特征    (一)农业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