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前理解”干扰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od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德格尔认为,前理解以前有、前见和前把握三种方式存在。前有,就是读者的生活、社会、文化背景等在接触文本之前已客观存在;前见,指读者在接触文本之前,已经有了一种先行的立场或视角;前把握,指读者在接触文本之前,会预先对内容作出假设。可见,阅读行为中,前理解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又是阅读行为产生并发展的重要凭借。不可否认的是,前理解一般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色彩。这种先入为主的主观性很容易演变为一种成见或偏见,从而影响教师对文本教学价值的判断。如何避免前理解的消极影响?
  一、避开文章体裁的干扰
  “人教版”《语文》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的《苏州园林》(同版本教材以下只标注年级和册数)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进而从多方面对其进行说明。
  一位教师研读文本后,考虑到编者把这篇经典的文章放在说明文单元之首,加之文章介绍的内容多,于是把理清说明顺序预设为全文的教学重点,并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是如何介绍苏州园林的。实际上,这个问题不难把握,只要抓住关键句段,就很容易发现文章先总说后分说、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特点。事实上,学生确实很快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教学时间还很充裕,教师就要求学生介绍本地的风景名胜,先说一说,再写一写。最后,这节课就这么平平淡淡地结束了。
  这位教师对这节课很不满意,但他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笔者以为,出在前理解对教师的干扰上。这位教师受说明文这种体裁的干扰,纠结在说明顺序这个并不难把握的教学点上,从而忽略了文本更有价值的地方。笔者反复研读文本,又翻阅了叶圣陶先生写作此文的相关背景资料,以为这篇文章的关键之处在于作者围绕“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句话,采用多种说明方法、用生动的语言而做的精彩解说。因此,笔者教学时,以说明方法为载体,把语言赏析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说一说,读一读,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匠心,真正明白蘇州园林建设的巧妙之处,进而学会欣赏苏州园林乃至其他园林。这样教学,内容饱满,课堂很有张力。
  二、避开文章题材的干扰
  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是茨威格为以斯科特为首的英国南极探险队所作的一篇人物传记。一位教师围绕题目设计了一组问题:谁的悲剧?为什么是悲剧?为什么是伟大的?作为解读文本的钥匙,这三个问题可谓切中肯綮。课中的大部分时间,教师都在引导学生分析这三个问题,进而挖掘出了几位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质,最后教师又拓展开去,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英雄人物。整节课,师生都在对文本做架空式分析,教学几乎没有出现兴奋点。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执教教师受到了前理解中文章题材的干扰,认为传记类文章的教学焦点在于挖掘品质。挖掘品质本没有错,但只停留在这个点上而忽略了文本中其他同样有价值的地方,就得不偿失了。
  说到这里,笔者想起了一位教师教学蔡元培先生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时的情况。前半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篇演讲的背景和主要观点,了解演讲词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的特点;后半节课,教师抓住演讲词语言的鼓动性特点,重点引导学生赏析语言。因为演讲的目的是感动听众、说服听众、以情感人、激发共鸣、争取最佳的宣传说服效果,因此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设你是北大学子,你觉得文中哪个地方最能打动你?找出来试着读一读,品一品。这种假设让学生很有代入感,所以学生兴致很高,纷纷开始朗读课文片段,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并情境朗读课文,尽力还原蔡先生当年演讲时的语气、神态和情感,从而完成了文道合一。这样教学既充分关注了题材、体裁的特点,又没有完全囿于题材之中,所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避开个人好恶的干扰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文章风格,比如有的喜欢讲散文而不喜欢讲小说,有的喜欢讲文言文而不喜欢讲现代文等。出现这种情况,抛开兴趣爱好不谈,主要与教师的前理解有关,因为前理解往往容易干扰教师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判断,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一个散文单元,包括《谈生命》《那树》《地下森林断想》《人生》四篇文章。教学这个单元之前,笔者受到“披文入情”“形散而神不散”等前理解的干扰,对如何教曾一度陷入了迷茫。几经思索,笔者抛弃了这些大而化之的理论,开始专注于每个具体的文本。结果发现,《谈生命》语言优美、深沉、含蓄,且多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适于采用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进而认识生命的本质,养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那树》运用托物寓意的方法,描述了一棵树的生命历程,适于采用品读法,引导学生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地下森林断想》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适于采用美点寻踪法,引导学生体味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进而体会文本深刻而普遍的哲理;《人生》通过四个场面、三大人群以喻说理,适于采用讨论点拨法,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体会作者对生命珍爱的情感,从中培养学生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如果采用这样的方式教学,每篇文章都重点突出,都有基本适用于该文本特点的教学方法,且这样的教学是笔者所熟悉的,教起来可谓轻车熟路。
  这是不是最好的选择呢?笔者进一步研读文本,又有了新的发现:四篇文章同是散文,在结构、语言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采用单元整合教学法。围绕这个思路,笔者确定了两个教学点:一是理清每篇文章的写作思路,二是赏析散文的写作特色尤其是语言特色。第一个问题,笔者引导学生抓住每篇文章的文首文末、段首段末以及过渡句等,迅速理清了每篇文章的写作思路,从而帮助学生解决了文章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第二个问题,笔者针对每篇文章的不同风格,引导学生品味语言,重点体会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从而引导他们理解了文本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效果不言而喻。笔者曾多次反思这次教学的心路历程,如果按个人的喜好,采用常规套路教学,怕是达不到类似的效果吧。
  (作者单位:宜昌市第九中学)
其他文献
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对食品、健康的要求不断提升。越来越被人们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和食品检测质量息息相关。而食品检测质量的提升,需要提高食品检测实验室的工作水平,
目的探讨针对性疏导模式对局麻手术患者不良心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2年6月于该院采用局麻进行麻醉的92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累及髋关节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6年2月—2010年3月来该院就诊的57例(90髋)AS髋关节强直患者,采用THA术治疗。术后,对患者
在食品安全视域下,白酒中铅的检测方法及结果是白酒质量试金石,从检测实际需求出发,合理运用高准确性及稳定性检测方法完成检测任务,有利于提高白酒检测效率,并且检测结果具
在中、高放牧强下黑麦草分蘖密度略有下降,而在低放牧强度下则有所上升。白三叶枝条密度受放牧强度影响较小。秋季的重牧使黑麦草分蘖密度极显著下降(P<0.01)。6月份随着放牧强度
目的探讨2009年宜川县手足口病流行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2009年宜川县手足口病疫情的特点。结果 2009年4—7月共报告手足口病160例,报告发病率为135.31/10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阅读教学中,教师设计好探究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帮助学生找到解读文本的"密
随着经济的不断腾飞,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各种各样的食品也端上了人们的餐桌。但食品质检不合格、食品掺假等引发的食物中毒现象屡次发生,食品检测部门应采取有效的措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的语用能力、审美情趣、思维品格等内容。语感、学习方法是小学生学好语文的前提,审美情趣与思维品格是培养小学生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也是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前提。作文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而习作教学是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它直接反映学生语文的综合水平。因此,必须重视语文习作教学。  重视阅读教学,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写作表达能力  叶圣陶先生讲过:“作
本文比较了使用液质测定水产品中氧氟沙星和恩诺沙星时,使用基质标线和试剂标线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经过比较后,笔者认为两种标线的决定系数(R2)都能达到0.999以上,都满足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