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虎山”与狮虎文化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anma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狮虎山的历史


  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动物园狮虎山造型,有着不短的历史,整个场馆始建于1954年7月15日,完成于1956年,占地面积7872平方米,建筑面积1784平方米。当年,为了改善饲养和参观条件,场馆的设计一改传统的笼舍形式,用22根钢筋混凝土柱、无数钢筋和钢筋网支撑起一个山形的基本框架,最高处有14.2米;再以水泥浆塑造山石的肌理质感,使动物仿佛在群山环绕之中,游人亦如同走进山林参观动物,故名“狮虎山”。在当年,这个设计是一项重要创新,在国内的动物园中独树一帜,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此后全国其他地方的不少动物园都依照该设计,而建造了许多类似的狮虎场馆。
  狮虎山可以从“外”和“内”两个角度进入。外围参观区高于地面,拾级而“上山”,可以看到每只猛兽自己的活动区域,就像一个个大坑,人们可以俯视环境全貌和动物的所有活动。或者,我们还可以选择从内部“穿山”而入。进去之后,原来的格局是一排排兽笼,每个笼子有一个门与外面活动场地相连,前些年被改造成更现代的地下通道,有一块块大玻璃,在那里可以平视老虎、狮子,倘若动物走近,只隔着一层玻璃,几乎做到零距离接触。此外,内部还设有与虎、狮相关的科普性的展板和展柜。


狮虎山内部有关虎基本知识的图板和模型介绍

  虽然如今有些动物园后来居上,在虎狮场馆设计方面已经超过了这里,但是直到今天,在原先整体框架设计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细部改造,狮虎山仍能以全方位的参观视角和良好的客流疏散能力,给人较好的观感体验,成为动物园里最吸引游人的招牌景点之一。

虎与虎文化:图腾、猛兽与吉祥物


  虽然场馆的名字叫“狮虎山”,但我们在提到文化的时候,还是应该先讲讲老虎,理由有三:1.虎是亚洲大陆的本土物种,与中华大地史前人类及整个文明史相生相伴;2.虎渗透进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其程度远超狮子;3.现今中国境内仍有虎存在,我们仍可以为保护虎而作出切近的、实际的努力。
  全世界的虎只有一種,但包含很多亚种,中国是虎的诞生地,所有的虎都是从中国走出,随着时间推移走向世界,演变为不同亚种的。中国也是曾经拥有老虎亚种最多的国家。历史上虎的分布地包括了整个亚洲,东到朝鲜,西到土耳其,北到俄罗斯,南到印度尼西亚。从湿热雨林到雪域高山,从广阔大陆到零星海岛,分布十分广泛。狮虎山里展示了虎的两个亚种:东北虎和孟加拉虎。其中孟加拉虎均为基因变异的白虎(并不是白化病),东北虎都是正常体色。目前,东北虎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和中国黑龙江、吉林;孟加拉虎主要分布在印度,是数量最多的虎亚种,也是公认“标准”的亚种,其他的亚种往往用它来作参照。我们可以观察到,狮虎山里最大的虎是一只老年雄性东北虎,其骨架子要比同样老年的一只雄性孟加拉虎稍大些。东北虎不惧寒冷,在冬天全身会长出厚密的长毛,特征十分明显。


左:狮虎山里年轻的雌性东北虎与年老的白色雄性孟加拉虎右:成年虎(上)与狮(下)头骨比较

  由于虎在整个亚洲都是陆地上的顶级食肉动物,对人畜均可造成严重伤害。同时具备鲜明亮丽的外表,因此全亚洲的人们都很敬畏这种动物,这使得“虎文化”遍及整个亚洲。虎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佛教、印度教的神灵旁边,佛教里有一个“舍身饲虎”的故事:传说佛祖释迦牟尼过去曾经是国王摩诃罗陀的幼子摩诃萨埵,在竹林中看见七只小虎围着一只饥渴羸弱的母虎,虎母子都快要饿死,王子遂生大悲心,舍身以饲饿虎,这个故事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也有突出表现。在印度尼西亚的一些地区,民众十分敬畏老虎,不敢直呼其名,都尊称老虎为“爷爷”(当地人对那里巨大的鳄鱼也如此尊称)。前几个月闭幕的韩国平昌冬奥会的吉祥物,是一只白虎,因为与中国类似,白虎在韩国文化里也是神圣的守护兽。


敦煌莫高窟第275窟西壁,北凉时期坐双狮子宝座的弥勒菩萨像

  中国古籍《说文解字》称,“虎,山兽之君也”。有研究者认为,虎是中国最早被作为图腾崇拜的形象,在中国文化里非常重要。在原始社会时期,许多氏族和部落就以虎为祖先或保护神,加以膜拜。商周时期,在中原地区的鼎、尊、钺、戈、卣等器物上出现了不少“虎纹”。虎的威慑力也使它成了军权和战斗的象征。从春秋时期开始,军队里就有用来调兵遣将的信物“虎符”,即铜制或者金制的一只小老虎,刻有铭文,从中间劈成两半,皇帝和带兵将军手里各一半,合到一起方可调兵。在清朝武官朝服胸前的方形“补子”中,也经常看到虎的形象。在中国文化里,虎一般有两种寓意:一是凶猛,二是吉祥。民间更注重其吉祥功能。《风俗通义·祀典》称:“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也就是说这种猛兽可以吃鬼,鬼魅邪物也怕老虎,所以中国人常用老虎形象辟邪消灾。比如在发掘出土的汉代墓葬里的很多画像石上,都有虎的形象,有的还直接描绘了猛虎吞吃鬼魅的场景。


老北京的骑虎兔儿爷


张善孖画的虎

  在民间工艺中,有不少可爱的老虎形象,如老北京的虎头鞋、虎头帽、布老虎、老虎娃娃等,至今流传。其中比较能代表北京地方文化的,是“骑虎兔儿爷”,这是兔儿爷中比较典型的一种。兔儿爷本身是月宫仙兔下凡,又加上一只兽王老虎,似乎更能辟邪保平安了。北京也有带“虎”字的地名,比较有名的是“虎坊桥”。相传那里是明代宫廷饲养老虎的地方,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也在那儿住过。原先有条河,河上有座石桥,叫“虎坊桥”。如今那里既没有虎也没有桥,但还有一条挺宽的“虎坊路”。
  由于虎在中国文化里的特殊性,历史上擅长画虎的画家可不少,如近代著名画家张大千的哥哥张善孖,他曾经喂养过小老虎,画虎并不求形似,而是强调虎的精神。他在抗战期间画了不少虎、狮,筹集捐款,宣传抗日。当代画家中,擅长画虎的有冯大中、孟祥顺等,还出现了以画虎致富的“画虎村”——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的王公庄。
  关于老虎形象,还有一件有趣的事。二战时期的“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有一个有名的绰号,叫“飞虎队”,因为他们的飞机机头上都画着一张血盘大口和成排的尖牙。其实那是军人们借用飞机头的形状,把飞机画成一条鲨鱼,用来震慑害怕鲨鱼的日本人。据说中国当时的老百姓不认识鲨鱼,以为那龇牙咧嘴的是老虎,久而久之便叫成了“飞虎队”。另外,笔者在狮虎山经常听到有人错把狮子叫作“老虎”(尤其是母狮),而反过来的情况却一次也没有,这也说明了民众对虎的熟悉程度和虎这种动物在中国文化里的分量。

狮与狮文化:融入中华文明的域外来客


  说完老虎,再来说说狮子。狮虎山里的狮子数量不比老虎少,而且那里不仅有白虎,还有白狮,经常可以看到一雌一雄一对白狮。白狮与白虎一样,是基因变异的结果,而不是得了白化病,类似的情况还有黑色的豹子。大多数人不知道,狮子也有很多不同的亚种,各个的长相都不一样:北边有北非的巴巴里狮(已灭绝),雄狮长着浓密的鬃毛,甚至肚子下面也有长鬃毛;南边有南非狮,就是我们在动物园和纪录片里最常见的狮子;生活在沙漠地区的卡拉哈里狮,皮毛呈灰黄色,身材苗条,雄狮鬃毛较少;还有两个亚种生活在亚洲,即伊朗的波斯狮(已灭绝)和现在生活在印度吉尔自然保护区的少量印度狮。


獅虎山里的白色雄狮


古巴比伦雄狮浮雕

  历史上,狮子的分布范围主要是非洲、南欧和近东,跟中国的“虎文化”类似,这些地区也都有悠久的“狮文化”,狮子形象的作用也与中国虎类似,一是表示凶猛,二是用来辟邪。在非洲,狮子往往象征部落首领的权威,在首领的椅子等用品中都可以看到狮子的形象。在亚洲西部和南欧出土的文物中,也有不少狮子形象,比如古巴比伦一座城墙上的彩色釉砖浮雕狮子。该雄狮身材匀称、昂首阔步,以侧面示人,鬃毛短而密,似乎略打卷,腹下有毛,或许当年分布在那里的狮子亚种就是这种长相,可惜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中国从来没有野生狮子的纪录,直到战国时期中国人才知道有狮子这种动物,东汉以后活的狮子才通过丝绸之路被“进口”到国内。因为感受不到狮子对人畜的实际危险,中国人几乎不强调狮的凶猛或者人与狮的对抗(这是西亚、南欧艺术品中常见的主题),而是更多地把狮子这种“殊方异兽”作为吉祥护佑的象征,创造了大量驯服的、通人性的、有灵气的狮子形象。而且,似乎是“古已有之”的一种心理,“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古人仿佛也觉得“进口”的狮子大约比“国产”的虎要厉害,因此中国文化语境中的狮子与实际存在的那种动物,距离越来越远。
  在中国,最常见的狮子形象是看门或者镇墓的一对兽。据学者考察,在门前竖立“守护狮子”,其实最早是亚洲西部地区的传统。在土耳其、伊拉克、伊朗等地不少古代宫殿、神庙、王陵甚至街道遗址中,都有石雕狮子。在印度、东南亚和西藏,佛教经常使用狮子形象,比如著名的骑着狮子的文殊菩萨,现在在很多唐卡上都可以看到。中国民间多用狮子形象辟邪消灾,这一点与虎形象类似。在北方,有我们很熟悉的门墩或者石桥上的石狮子,在台南(尤其是安平)和福建,有种“闽南剑狮”形象,即一只雄狮嘴里咬着一把剑,当地人用木雕、石刻、泥塑等方式,将其当作建筑装饰,为的是求一个“持剑挡煞邪魔退,护乡佑民保平安”。


徐悲鸿1943年创作的《会师东京》

  在北京,最经典的狮子形象是清代皇家建筑中的守门狮子(北京动物园大门里也有一对,做工精细),它们一般承袭了隋唐之后更接近“狮子狗”的狮子形象:头大、嘴宽、脸圆、卷毛、蹲坐、踩球,看上去亲切多于威严。为什么中国的狮子形象从东汉往后,越来越接近狮子狗?这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不过我们知道,在几千年前的西亚,已经出现了把狮子塑造得比较像狗的做法。而在日本,每个神社拜殿前,都必须有一对很像中国看门狮子的动物,其中张嘴的叫“狮子”,闭嘴的叫“狛犬”,更是把狮子“犬化”了。   与上文提及的“虎坊桥”相对,北京含有“狮”字的地名中,最有名的恐怕是“铁狮子坟”了。《北京旧闻丛书》中说,此地曾经是清代属于正黄旗内的博尔济吉特氏、原封一等公额尔克戴青家族墓地,镇墓的有两只铁狮子;铁狮子每只高2米许,铸铁制作,里边空心,工艺水平高,不生锈。不过,那对巨大的铁狮子最终消失在了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的熔炉之中。
  之前提到中国人画虎,如果谈到画狮子,不能不提徐悲鸿先生。他在留学欧洲期间画了不少写实的狮子,上世纪30年代后,他开始有意识地突出“醒狮”这一主题,强调笔下狮子的民族国家蕴含。尤其在抗战期间,他通过画狮子鼓舞国人,反复表达着中华民族不再沉睡和受欺压、将要觉醒并变为强者的主题。如1943年绘制的名作《会师东京》,利用“狮”与“师”的谐音,描绘了一群威武的狮子,代表反法西斯同盟的几个重要国家;狮子们站在类似富士山的山顶上,象征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必将取得胜利。

两种“大猫”:生态价值与文化价值


  虎与狮谁更厉害?这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论争。毕竟双方都有“百兽之王”的称号,且体型、力量、速度各方面相差无几。从头骨看,虎的脸较短,吻部更宽,上犬齿较长;狮的脸较长,吻部更窄,下巴更加向下凸出。从全身看,虎的身体较修长,狮的身体较粗短,虎的肌肉力量分布较为平均,狮的肌肉力量略集中于前半身。从生态上看,狮主要以群居为主,虎主要以独居为主。虎的各个亚种之间体型差异很大,而狮的各个亚种之间大小差别不大。综合生理、生态以及古代(如古罗马)人为狮虎斗的文献记录,在一对一对抗的情况下,两种动物应该是势均力敌的,没有谁具有绝对优势。尽管这种说法似乎并不令人满意,尽管网上激烈的论争还在持续,但这可能是最接近实际的结论。
  作为各自食物链最顶层的动物,只有一个完整、健康的生态系统,才有能力“供养”虎狮。因此,它们既是某地生态情况的指标物種,也是生态保护的“旗舰物种”——因为想要保护它们必须将其生存的整体环境保护下来,这肯定会福及其中的其他动植物。比如在东北,由于要保护东北虎和远东豹(豹在东北的一个亚种),大片的北温带森林被保护,梅花鹿、野猪、山鸡、野兔等野生动物数量也慢慢增长。


石青缎绣五彩虎纹方补,是清初苏绣中的珍品之作

  正如北京大学李零教授所说:“狮子、老虎是跨越洲际的‘国际动物’,研究中国艺术的跨文化比较,这是一个值得继续讨论的例子。”其实不止是艺术方面,两种与人类文明史相伴随的“大猫”,在诸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譬如,中国的成语、俗语、用品中,含有“虎”字的,不胜枚举;而在淮扬菜和文玩核桃里,都有一个广受欢迎的“狮子头”;在西方,虽然欧洲狮很早就灭绝了,但是至今不少欧洲国家的国徽中还有一只或者一对狮子的形象。
  然而,正当人们为谁才是真正的“兽中之王”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之时,野生虎与狮都已岌岌可危。被世界称为“中国虎”的华南虎亚种,已经在中国的野外灭绝;数量很少的印度狮亚种,只能蜷缩在印度古吉拉特邦吉尔保护区这一个地方;即便是大名鼎鼎的非洲狮,也经常要面对盗猎和环境破坏,而且多数狮子的种群被分隔在一个个独立的保护区里,基因多样性受到巨大威胁。总之,两种“大猫”都处在灭绝的边缘,我们的后代很可能再也见不到它们了。在古代,信息不发达,多数人从未见过真正的虎或狮,只是依靠图画或者文字描述,想象它们的模样;现在的信息传递是如此快捷方便,难道将来我们的子孙也只能像古人一样,从图画和影像中认识它们?
  在这方面,各地的动物园显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展示的窗口,也是宣教的基地。但是,包括狮虎山在内的国内多数场馆,其教育功能和引导性过于弱化,对游客的不良行为不加管制,或者给人一种误解,觉得老虎和狮子还有这么多,根本没意识到它们在野外快要灭绝。这或许是动物园今后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
其他文献
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郑和7次率领庞大的船队由中国南海向西出发,寻找新的国家,进行友好交往。像东南亚诸国以及一些非洲国家,先后都与大明朝建交并进行贸易文化上的往来,一些稀有的动物此时也被选送到中国。外国真的送来了麒麟  昔日中国的古书上常常提到麒麟,说得神乎其神,是一种了不得的瑞兽,如麒麟送子、麒麟献瑞,等等。那么有没有麒麟这种动物呢?据《明史》记载,永乐十二年(1414年
期刊
说起大峪沟,也许不为人知,但说起房山的柿子,恐怕无人不晓。大峪沟村是房山区张坊镇的一个小山村,是中国磨盘柿第一村。  金秋十月,我和一群自行车骑行爱好者从市区出发,沿着107国道向着郊区一路骑行,路过了著名的新农村典范——韩村河,经过了云居寺,渐渐发现公路两旁的柿子树越来越密,那黄里透红的大柿子压弯了枝头,有些甚至已经把枝杈都给压折了。路边摆摊卖柿子、南瓜和红薯的小贩也越来越多。再往前一路缓坡,艰
期刊
2008年,洪嘉利在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学习声乐的时候,还不曾知世间有北京曲剧这门艺术。让她与之结缘的正是彼时来校招生的曲剧团团长凌金玉。“那时老师告诉我们,北京市曲剧团9年才招一批新生,正赶上你们毕业这一届,碰到这个机会不容易。而且招生由团长亲自上阵,剧团对人才的重视可见一斑。这一届新生将来是北京曲剧薪火相传的主力军,你们如果要学这一行,要有足够的责任心,保证这门艺术不断代。”洪嘉利谈起初与曲剧结缘
期刊
“爸爸!我不愿意站在旁边看着你们侵占关妮的权利!”  2018年10月23日,在北京繁星戏剧村,上演了北京电影学院继续教育学院2017级表演九班的毕业大戏——经典话剧《油漆未干》。王蕾蕾在剧中饰演“哈医生”19岁的小女儿苏珊,一位可爱、纯洁的姑娘。上文提到的这句台词,即是苏珊在得知父母和姐姐想要私自将属于女仆关妮的画作以高价卖出时,饱含激愤而说出的话语。看着一袭粉色纱裙、梳着长长发辫、迈着轻盈步伐
期刊
抓环保,政府与公益组织配合紧密——记南苑乡绿色环保联盟  长期以来,南苑乡在丰台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党建引领生态环保工作,高度重视环保理念,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核心目标,牢牢把握“围绕经济抓环保,抓好环保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守住生态红线。把好项目准入关口,扎实推进水、气、土治理工作,全面提升环境监管水平。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创新机制、严格管理、真抓实干,区域
期刊
人口老龄化时代已然到来。  各种关于老年的问题,也纷至沓来。  两千多年前,古罗马的哲人西塞罗在《论老年》中写道,愚蠢的人把自己的错誤和过失归咎于老年。但总有人似骏马,奔腾一生,只在衰老之后开始休息。而最适合老年的养生之道,莫过于研究学问和培养美德。老年的收获,是对美好事物的回忆。“生命的终点总要到来,唯有美德和善行的果实长久留存。”  归根结底,对生命个体而言,如何面对老去的问题,还是一个与活法
期刊
“一门四烈士 代代跟党走”——这是人们对北京市门头沟区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员崔显芳革命事迹的概括。作为京西山区革命火种的传播者,崔显芳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革命精神令人动容。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共产党员在20世纪30年代艰难曲折、激昂澎湃的革命斗争历史,及革命初期工作的艰巨性和曲折性,深刻体会“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时代要求,中共北京市门头沟区委宣传部、北京演艺集团策划出品京味儿音乐话剧《跟党走》,将崔显芳
期刊
罗大佑的《童年》我们“80后”这代人都会唱,里面提到的生活场景大部分也是我们小时候生活的写照: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福利社里面什么都有,就是口袋里没有半毛钱。诸葛四郎和魔鬼党,到底谁抢到那支宝剑……居民们的特殊“邻居”  童年的我们,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游戏机,也没
期刊
2019年10月1日夜,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一片欢歌笑语,在烟花与各色艳丽灯光掩映之下,人们身着盛装,用活力与笑容、热情与奔放,共同展示着对于祖国70岁生日的衷心祝福,以及在新时代中美好生活的幸福感受……相信有很多人已经将这一夜晚,深深铭记于此生的记忆之中,难以忘怀。也相信不少人,对于当晚天安门城楼下中心表演区所上演的精彩节目记忆犹新。  时隔多日,作为肩负表演任务的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老师与学生
期刊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深入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引导党员干部多读廉书、多品廉理、多讲廉行。2019年10月18日上午,由中共北京市纪委市监委驻市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主办的“书香廉心”主题活动之“品廉”主题专家分享会在商务印书馆召开。活动共分4项议程。  首先由来自驻部纪检监察组的工作人员朗诵了诗歌——《在这里》。在铿锵有力、激情洋溢的朗诵声中,朗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