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老王》看初高中语文教学的区别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siwe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里通知上一节公开课《老王》。这篇课文在初中人教版教材中就已经入选,也是各种公开课上被打磨了无数遍的经典,那么还能有新的角度引导学生去挖掘吗?我颇费思量。
  一、初高中教材的不同设计
  仔细翻阅人教版八年级的教材发现,《老王》课文前有一段导语:“在我们周围,有一些像老王这样生活艰难的人。他们不被人重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你体悟到了这些人的善良了吗?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读一读这篇课文吧,也许你会有不少感悟。”关键词:爱、普通人、对弱者的关爱。教材编写者有意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普通人、弱势群体,同时从杨绛身上感悟到应该如何对待他们。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也发现,他们对文本的印象更多停留在人物性格特征上,如老王憨厚、老实、感恩,杨绛善良、对穷苦人同情。
  而苏教版必修三教材《号角,为你长鸣》专题的导语是:“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是因为每当黑暗笼罩时,总有思想的先驱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总有无数平凡的人,以诚实的品格守护者社会的良知……伟大的人格往往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表现的对象。”导语关键词:诚实的品格、社会的良知、伟大的人格。对比初高中教材的不同设计,《老王》的解读空间还是非常大的,无论是人物分析,还是作品的情感挖掘,都值得我们仔细揣摩。
  二、小说人物形象的深度挖掘
  细细重读一遍课文后,我大致确定了自己教学的思路:
  杨绛追忆“文革”刚开始几年和老王交往中的一些生活片段,在文章最后说:“几年过去了,我漸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显然,这里“幸运的人”是作者自指,“不幸者”就是老王。那么,教学从杨绛的“幸运”和老王的“不幸”切入,既可以唤起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回忆,又可以进一步挖掘:生活中,杨绛和老王确实有幸运与不幸的一面,例如杨绛住楼房、家里有冰箱、出门坐车、有鱼肝油吃;而老王瞎眼、靠一辆三轮车活命、住破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等。按理说,物质条件优越的杨绛稍稍资助关心一下老王是完全有能力做到的,但是我们在文章中更多读到的却是老王处处体恤杨绛一家。
  由此,顺理成章地将教学重点拉回到老王身上:老王对待自己贫苦的物质生活有什么样的需求?对待自己不幸的人生又有怎样的期待?第一,老王想要什么我们未必理解,但是我们知道他不要什么。文章多次提到,老王送冰只收一半钱,送钱先生看病不收钱,送香油和鸡蛋不要钱,为什么生活如此困窘的老王视钱为不屑之物呢?这个问题相对容易回答,和那些厌弃嘲笑他的人相比,杨绛一家还是给了老王很多帮助的,如照顾他生意,给他贵重的鱼肝油吃等,因此,老王为表谢意少收钱或不收钱。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来了,老王每次不要,可为什么最后又收下了?这里我想启发学生明白,这正是老王最大的不幸:即使他的感谢是发自内心的,他也没法拒绝好心人的钱,因为比他优越的人认为钱是他最需要的。如果我们撇开这个“穷”字,一个“人”,一个普通人,他还可以要什么?通过文本阅读发现,老王虽然穷,残疾,但是心地善良,不会偷奸耍滑;他会为乐意坐他车的老先生装上哪怕半寸高的边缘;他受到别人的照顾,会尽力回报。这样一个本分、朴实的人,他会需要被人尊敬吗?我个人认为是需要的,我也想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王,为什么不能在自己灵魂深处保留一点小小的渴望呢?
  三、小说主旨的深入理解
  试讲以后,教研员很认真地和我探讨,是老王自己清醒地意识到要争取尊严,还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杨绛认识到应该给予社会底层的百姓以尊严?看似简单的反问,实质指向了核心。作为知识分子的杨绛其实看到了除生活的困窘以外,老王遭受的厌弃与嘲弄“该是更深的不幸”,这个“更深的不幸”已经超越了物质的贫穷,触及人的精神世界了。挣扎在生存边缘、在凉薄的世界里讨生活的老王珍惜杨绛一家对他的关心,他唯一能做的是少收钱、不收钱;然而,淡化了物质和身体痛苦的杨绛,除了每次都给钱、不少给钱外,她对老王的关心只限于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知道老王住在一个破落的大院,但是只是闲聊,并没有去看望;知道老王生病但不知道老王生什么病,吃什么药;知道老王病重十多天后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才问及;老王姓王,叫王什么?经常和他闲聊的杨绛都没问一问,就好像他是另一个“孔乙己”。
  几年以后,经历了一样的世态炎凉(“文革”),当杨绛回首自己的过往时,她一定是深深愧疚的,因为她能体察到人更深的不幸,却不能对这样的不幸予以更多真诚的眷顾。杨绛没有越过她和底层车夫老王之间的文化的、心理的鸿沟,对老王当年的所谓关心只表现为知识分子的一种涵养、一种对穷苦人的怜悯。底层车夫老王没有感受到这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只要真正俯下身来,就可以给予像老王这样的底层劳动者更多的东西,超越金钱、物质的东西,或许这才是杨绛真正愧怍的地方。杨绛对自己的追问和反思,更是替一代知识分子拷问道德与良知:真正的关爱是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真正的关爱是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真正的关爱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带着对杨绛新的认识,我修正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按照杨绛心理上的三次变化串联这堂课:不亏欠—不安—愧怍,从杨绛一开始觉得自己没有亏待老王到老王死后杨绛心理上感到不安到几年后的愧怍,用杨绛自己手上的这把刀对一个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来一次解剖,我想杨绛一定是希望我们这么做的,因为每一刀下去都是一次赎罪。
  《老王》是语文教材中唯一一篇在初、高中都入选的文章,虽然教材版本不同,教材的编排者似乎对学生在不同年龄上的认知有所考虑。初中学生接触社会的时间少,关注社会的空间小,对爱的体验不足,对深刻理解文章也可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文章主旨落在“以善良体察善良”这个点上,由此表现杨绛先生“用平等眼光看待周围的人,以仁爱之心为人处世”的人生态度。随着学生年龄及认知能力的增长,高中教学应当引导学生对作者所反思的人道情怀有进一步思考。应该说,原本就不平等的时代,杨绛的愧怍非凡人能及,这不仅是家学修养更是知识分子的良知。今天,虽然社会已然发生巨大变化,但“这是个缺乏平视的时代,人们嘴上说人人平等,现实生活中,却禁不住屡生分别心:按照名望高低、财富多寡、资源配置权的优劣、社会属性之强弱……对自己的同类远近亲疏,仰视或俯视”。而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经典中挖掘人文内涵和人格力量,引导他们给这个平视匮乏的世界多一些真正的人文关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人民中学(210005)
其他文献
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发病率居我区法定报告乙类传染病前列,高于全国平均发病水平,是我区重点监测的细菌性肠道传染病之一。为了解我区200
记叙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能更好地展现人物的经历,体现事件的发展和变化。在初中写作中,不少学生都学会选择记叙文,然而要写好记叙文却不容易,如果所写内容空洞贫乏,缺乏生活真实性,则必然无法吸引读者的注意。教师要鼓励学生创作具有真实感的作文,用真挚的情感、逼真的人物、真切的选材和真实的立意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一、情感真实,激发强烈共鸣   情感真实指的是文章中要展现生活中的真实情感,
肺部病变的影像检查有多种,但定性诊断仍有一定难度。肺部肿块的鉴别诊断成为影像诊断医师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对于较小病灶,定性诊断更加困难,治疗方案的合理运用依赖
高中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需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应付考试的学习模式,通过创新课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景教学法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主要方法和策略。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情景教学法的运用。  一、创设多媒体情景  语文是语言类学科,涉及到景色、景物、人物等的描
陕西汉江机床有限公司开发研制的SK7432X40数控丝杠磨床、SG7103高精度塞规磨床、M1432×20外圆磨床、S7720A蜗杆磨床日前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目的:通过新疆不同民族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现状分析其与肥胖患病率的关系。方法:利用2007年10月~2010年3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课题-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冠心病
<正> (木奈)果是我国南方的特种水果。俗称“(木奈)李”、“桃夹李”、“歪咀桃”、“西洋(木奈)”等。(木奈)果果实营养丰富,含糖分高,有较多维生素,特别维生素C含量更多,是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专门探讨如何正确使用语言的评论性随笔。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选择多种语言实例来分析在写作过程中应该以怎样严谨的治学精神来遣词造句,使文章语言的应用尽可能达到精准的效果。而作者选取的案例中,无论是郭沫若的炼字,还是贾岛的推敲,这些文学大师对语言使用的严谨和认真是学生和教师要学习的地方。所谓字斟句酌就是严格把关所有的字词句,这样才能够写出好文章。通过重读《咬文嚼字》,对个人来
目前高层建筑,特别是超高层建筑中,采用钢结构承重的日益增多,钢结构的火灾防护也就日益突出,对高层建筑的承重钢结构必须采取防火措施,以延长其耐火极限。1工业与民用建筑钢结构的
自然环境是小说不可或缺的依托和载体,指的是物理意义上的各种景物。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可以很好地渲染故事的气氛,使故事的立体感和真实性更加凸显。此外还可以将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烘托出来,从而感染读者,彰显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一、环境气氛的烘托与营造  自然景物作为环境描写中的一个元素,天然地具有环境属性。因此,它在小说中可以起到环境氛围的烘托与营造的作用。  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最后的常春藤叶》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