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指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现代研究表明,有效教学是建立在儿童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没有儿童的积极参与和原来经验的建构,脱离儿童主动参与的灌输,都是低效学习。可见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书本知识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才能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学习潜能。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引导谈谈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数学知识自身的特征,进行精心设计,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符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之形成渴望学习的内部动力,引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
学生有了参与意识后,教师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参加教学活动,这时必须突出教学过程。教师要精心组织新授过程,提供参与机会,努力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利用原来的知识结构来学会新的知识。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都是教学中必须突破的难点,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用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的长方形,有几种拼法?拼好后思考以下问题:这些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这些图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每个图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随着操作,学生的思维也随之展开。他们通过动手、动脑,小组讨论,很快发现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沿着它的边就可以摆几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长方形的宽有几厘米,在这个长方形里就可以摆几排这样的长方形。再通过有关演示和共同讨论,发现每个长方形的面积都刚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于是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激发学生积极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有效的数学活动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应该通过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教师还可以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认真思考,互相交流,并撰写数学日记,阐述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把课堂中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宽,既有全员参与,又为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个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引导学生认知结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不管学生说什么,老师总是爱插嘴。对一个个学生的发言,一一进行补充:“你说的是……”,“你在说……”正因为如此,每个学生表达的意思才逐步变得明了,但发言者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质疑、相互碰撞、相互联系却没有产生,教学一度陷入一对一的局面。造成这种后果,大都是因为教师怕课堂出现“冷场”,于是对每个学生的发言进行附和、帮腔、概括、评价。教师首先仔细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然后再加以引导,这远比让学生多多发言来得重要,我们追求的并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相互倾听的教室”。学生只有有效地倾听,才能对别人的思考、看法进行认可、批判、分析,进而来调整、丰富、完善自己的认识结构。教师只有倾听,才能从学生的错误点开始,从学生的差异点开始,进一步组织有效的教学。
五、引导学生提升数学智能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做到立足于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教师要善于创设富有启发性的思维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思维过程,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他们去推导过程、概括规律、归纳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效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智能。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实践活动,对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等优秀品质的养成具有促进作用。
总之,要实现有效教学,增强教学效果,就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方法,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数学知识自身的特征,进行精心设计,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符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之形成渴望学习的内部动力,引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
学生有了参与意识后,教师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参加教学活动,这时必须突出教学过程。教师要精心组织新授过程,提供参与机会,努力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利用原来的知识结构来学会新的知识。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都是教学中必须突破的难点,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用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的长方形,有几种拼法?拼好后思考以下问题:这些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这些图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每个图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随着操作,学生的思维也随之展开。他们通过动手、动脑,小组讨论,很快发现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沿着它的边就可以摆几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长方形的宽有几厘米,在这个长方形里就可以摆几排这样的长方形。再通过有关演示和共同讨论,发现每个长方形的面积都刚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于是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激发学生积极自主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有效的数学活动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应该通过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教师还可以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认真思考,互相交流,并撰写数学日记,阐述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把课堂中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宽,既有全员参与,又为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个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引导学生认知结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不管学生说什么,老师总是爱插嘴。对一个个学生的发言,一一进行补充:“你说的是……”,“你在说……”正因为如此,每个学生表达的意思才逐步变得明了,但发言者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质疑、相互碰撞、相互联系却没有产生,教学一度陷入一对一的局面。造成这种后果,大都是因为教师怕课堂出现“冷场”,于是对每个学生的发言进行附和、帮腔、概括、评价。教师首先仔细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然后再加以引导,这远比让学生多多发言来得重要,我们追求的并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相互倾听的教室”。学生只有有效地倾听,才能对别人的思考、看法进行认可、批判、分析,进而来调整、丰富、完善自己的认识结构。教师只有倾听,才能从学生的错误点开始,从学生的差异点开始,进一步组织有效的教学。
五、引导学生提升数学智能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做到立足于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教师要善于创设富有启发性的思维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思维过程,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他们去推导过程、概括规律、归纳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效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智能。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实践活动,对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等优秀品质的养成具有促进作用。
总之,要实现有效教学,增强教学效果,就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方法,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