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类谈话节目形态创新

来源 :美与时代·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75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在追求经济的同时却忽略了人文思想,走向娱乐至死的时代。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十三邀》通过一种偏见的方式,以一个诚实、丰沛的谈话者与一个敏锐、耐心的提问者之间的精彩对话,去打破观众的惯性思维,彰显人们的人文精神和深度思考。笔者从节目的谈话新形式、制作新形式、纪实感的影像风格、节目形态的外延——传播新手段入手,运用元素符号对《十三邀》的节目形态创新进行分析。探究谈话节目《十三邀》的形态创新,以此促进新闻类谈话节目的形态创新。
  关键词:纪实;新闻类谈话节目;元素符号;节目形态创新;十三邀
  2016年,腾讯新闻出品的《十三邀》通过一种成见偏见的方式,使人们重新关注具有思想深度的、传递人文精神的节目,也为沉溺于娱乐时代的人们呈现出了新的观点与声音,为人们在知识、人文思想价值等方面的思考提供了空间。新闻谈话类节目《十三邀》,不仅让高校师生感受到了人文情怀的温度,而且引起了社会大众对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之间思想观念碰撞的关注,从而进一步探究话题背后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笔者通过运用基本形态、元素符号来对《十三邀》的节目形态创新进行分析,以期为此类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一、意外的“和牌”
  ——《十三邀》节目的诞生
  80、90年代的女性观众经历了对婚姻的狂烈追求,相亲类服务节目便走向了一个高峰;在渐渐有了新一批年轻的收视群体后,真人秀、亲子旅行等一波综艺真人秀霸占了荧屏。但新闻类谈话节目自从1992年我国第一个电视谈话节目《东方直播室》开播距今已有29年,谈话节目一直处于一个瓶颈期。如《艺术人生》依靠温情催泪来获得收视率、《鲁豫有约》的主持人走传统知性路线,采访水平高低不平,偶尔提出尴尬的问题等,新闻谈话节目没有出现质的变化,一直不温不火。
  “在一张打印文件的背面,我胡乱写下了几个名字:哈贝马斯、周润发、黑木瞳、莫妮卡·贝鲁奇、王朔、陈冲、比尔·盖茨、奥尔罕·帕慕克、陈嘉映……他们对这串名字颇感兴奋,小朱摇晃着脑袋,说这不是十三不靠吗?节目就这样半心半意地开始了。将它定名为‘十三邀’,每一季发出十三次邀请”[1]。于是一个以敏锐、耐心的提问者与一个诚实、丰沛的谈话者之间的对话节目出现了。
  二、电视节目形态构成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电视节目形态属于形式范畴。电视节目形态是反映一定内容的节目形式。电视节目形态构成的最小单位是元素符号。当今,电视节目的竞争就是一种差异化的竞争。差异化的关键在于节目元素的运用。谈话节目形态是由节目主持人和嘉宾围绕特定话题在特定时空中制作而成的一种节目样式。它显著的特点就是把人际传播引入大众传播,并运用元素符号对《十三邀》的节目形态创新进行分析。从节目的谈话新形式、制作新形式、纪实感的影像风格、节目形态的外延——传播新手段入手,探究谈话节目《十三邀》的形态创新。
  三、《十三邀》节目形态创新
  (一)谈话新形式
  1.对主持人的选取重新定位。节目组选取一位从来没做过主持人的知识分子来做主持人,具有创新性的新定位,主持人并非必须科班出身,比起科班出身,更重要的是切合节目的宗旨,经验丰富、成熟稳重、有人格魅力的人同样可以做节目的主持人。
  2.重塑主持人与嘉宾的关系。《十三邀》中的主持人与嘉宾的关系不是按照固定的节目流程和脚本去谈话。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谈话是随意的、无固定要求的聊天,因而颠覆了传统的谈话方式,开创了一种崭新的谈话方式。
  (二)制作新形式
  1.节目采取手持摄影的方式進行拍摄。《十三邀》与绝大多数传统的新闻类谈话节目不同,不再用严格的规范要求来进行构图,针对外景节目摄影师多用一些跟拍镜头、空镜头来进行拍摄,并且通过镜头的轻微晃动以及虚焦等手段产生具有生命般的呼吸感,此形式也符合节目中主持人许知远的采访特点以及节目风格。
  2.搭建开放式的谈话场景。《十三邀》节目组不只有室内场景,还有嘉宾住所内的场景。《十三邀》节目谈话现场是没有观众的,节目全程是由主持人和嘉宾二人的交谈互动贯穿,这样的谈话显得较为轻松,而且观众可以参与其中,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同时在嘉宾的住所内,嘉宾会更放松自然,表达更加随意轻松。
  3.多场景切换、碎片化剪辑。在后期编辑上,节目与传统的新闻谈话类节目的线性播出方式有所不同,《十三邀》的谈话场景倾向于碎片化剪辑。编导往往在短时间内切换多个机位及景别来吸引观众的眼球,使主持人许知远与嘉宾之间的对谈显得更加富有故事感[2]90。例如,节目组在介绍企业家牟其中的节目开头,切换了10多个镜头,包括许知远在采访前开会的镜头,主持人与嘉宾牟其中先生交流的多个镜头,以及节目的正片片头的插入,数十个场景来回交错,以表现《十三邀》带着成见的态度来观看世界的碎片。
  (三)纪实感的影像风格
  1.旁观的美学。旁观的美学是指纪录片的制作者以旁观的态度如实记录下事物的过程,不以任何方式干扰和妨碍事物自身的进程[2]90。作为主要通过节目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语言交流而产生内容的新闻类谈话节目,新闻类谈话节目十分看重节目的记录性。百度百科把《十三邀》分为新闻类谈话节目,腾讯视频把《十三邀》归类于纪录片。从节目展示和叙述风格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新闻采访类节目,它融合了纪录片的真实元素,并具有一定的纪录片特征。《十三邀》节目组是在嘉宾生活的真实环境中进行拍摄创作的,在不介入的情况下拍摄主持人与被采访嘉宾之间真实的互动。
  2.“仪式化”的视角记录真实的谈话。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并不是一个开敞的世界,而是在一定条件下才可能开敞的世界。一旦纪录片中叙述者转向“内心”,人们便很难区别叙述的真实性,但可以寻找对象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介乎于表演与非表演之间,看上去有表演的痕迹,但却是真情实意的投入,我们将其称为“仪式化”状态[2]376-377。例如在第二季第一期许知远对马东的采访中,许知远问马东喜欢这个技术发达的时代吗?马东依次回答说了三句喜欢,镜头时长数10秒;许知远欲言又止,欲问马东《奇葩说》辩论的意义是什么?马东一度盯着许知远与镜头前的拍摄人员,替许知远说出了此问题。当遇到商业核心价值问题时,《十三邀》的制作团队并没有将许知远与马东尴尬时刻的镜头排除在节目外,而是保留了较多尴尬时刻真情流露的镜头。   四、节目形态的外延——传播新手段
  (一)多剪辑版本迎合市场化需求
  节目形态不仅是节目的制作形式,还是节目的播出形式,一个完整的节目模式应该包括节目的内容、版式和播出形态。节目采用多剪辑版本适应市场化的需求。微信公众号以预告片的形式来事先播出节目中精彩的对话部分,具有预热作用;新浪微博往往以一期话题的观点来吸引观众的眼球,从而使观众返回节目中重新寻找与话题相关的节目片段。
  在腾讯视频播出的是剪辑后的精编版本,时长大约是四十分钟到一小时之间,此精编版本的播放量是最高的、最受观众喜爱的具有非线性剪辑风格的版本。腾讯视频的精编版本的下方又有十多个被拆解的完整版的片段,每个时长大约有五分钟,每部分都是一个个完整的对话,或者代表主持人、嘉宾某一类的观点态度,常常为转场镜头的剪辑点处。一些老用户对新闻谈话类节目《十三邀》的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兴趣、认同感,为提高《十三邀》的用户黏性,节目编导便在节目公众号放置了完整、无剪辑的版本供受众欣赏,为观众提供观看纪录片般的审美感受。
  (二)衍生姊妹节目《十三游》,提升节目关注度
  2020年3月13日,由腾讯新闻和单向空间联合出品,《十三邀》原班团队打造的姊妹版新节目《十三游》在腾讯视频播出。观众将跟随许知远游历日本,通过许知远的视角来观察这个国度。通过偶遇日本的历史和当下,思考东亚文化的处境。节目仍被归纳为纪录片,还是纪实的影像风格。例如许知远与吉冈里帆谈话期间,吉冈里帆的耳机设备出现问题,影响了节目拍摄的进度,吉冈里帆向主持人道歉,并把突发情况当成了与主持人谈话的美好回忆。突发情况与场外因素的完整保留,更能体现节目的纪实风格。姊妹节目的推出,有效地提升了节目的关注度,延长了其生命周期。
  (三)图书版《十三邀》的发售,与视频版互为表里
  图书版《十三邀》与视频节目不同,将节目前4季的内容深度整理,打破了1至4季的区隔,并按人物类型重新划分为艺术界、演艺界、人文知识分子、时代浪潮人物等四大领域。跟剪辑后的视频相比,图书版《十三邀》呈现出完整版的谈话记录,更为全面地呈现访谈内容。图书版《十三邀》的推出,使受众的选择将更加灵活自由;受众选择纸媒,读者将不再只是对话的旁观者,而是深度的参与者。从视频到纸书的轉变,更耐读、更易懂、更具收藏性,节目的传播、关注度更加广泛。
  五、结语
  从节目的谈话新形式、制作新形式、纪实感的影像风格、节目形态的外延——传播新手段入手,运用元素符号《十三邀》的节目形态创新进行分析,这表明电视节目的竞争就是一种差异化的竞争,差异化的关键在于节目元素的运用。巧妙运用元素符号去促进新闻类谈话节目的形态创新,为谈话节目增添多元的色彩。
  参考文献:
  [1]许知远.十三邀3:“我们都在给大问题做注脚”[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自序001-002.
  [2]聂欣如.纪录片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葛同春,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 要:在传统文化里,石榴是个内涵丰富的“吉祥物”。在新时代,石榴文化内涵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和转换意义。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人类发展愿望,并以合肥35中为例,对石榴文化的三大内涵因子进行实践性转换:实现石榴花般的美好愿景、巩固石榴籽样的大团结、构建石榴果似的共同体,以期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奋斗,同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伟大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石榴文化;现代转换;愿景
期刊
摘 要:《舞蹈风暴》(下文简称《舞蹈》)作为一档现象级网综,内含了丰富的语图关系网。《舞蹈》与文学话语的异性相吸作用既凸显了二者在形式结构方面的相似性,又在各自艺术魅力的基础上实现了内容与情感互补的双效收益。此外,《舞蹈》也是图像时代下融合了文学、音乐、绘画和现代科技元素的产物,其艺术呈现中也包含了不同社会权力话语体系,而每一体系背后都有特定的情感诉求。因此,有必要对《舞蹈》中潜藏的图文关系进行深
期刊
摘 要:象征主义作为一种现代艺术思潮,自19世纪末起便席卷了文学、音乐与绘画等诸多艺术领域,重新唤醒了原始艺术的混沌美。结合柏拉图与马拉美的诗学理论,浅析诗歌与音乐的双生关系,分别从“不存在的花”“不在场的女性”“无声的绝笔”三重否定,探讨美学的跨学科贯通,思考女性在艺术领域的出路,并追溯艺术的源头与最终归宿:理念与沉默。  关键词:诗歌;音乐;柏拉图;马拉美;象征主义  上古时期的艺术,如天地混
期刊
摘 要:胶东面花是齐鲁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百姓在岁时节令、人生礼仪中的必备佳品。从历史渊源出发,结合胶东面花的吉祥寓意、艺术特征、工艺流程等方面分析,通过对胶东面花实地考察,以及向龙口市代表性传承人曲丽荣老师深入学习等方面,力求对胶东面花展开相对细致的探讨,挖掘出胶东面花的艺术价值,希望对胶东面花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胶东面花;技艺;民俗;曲丽荣  胶东面花是胶东地区
期刊
摘 要:器物美学具有三重内涵。首先,它包含通过欣赏和使用器物来进行审美观照的内容;其次,它将日用百物都纳为研究对象,探究器物所构成的生活世界的价值与意义;最后,器物美学作为思想范式,帮助我们从媒介的角度来打量艺术。“荆轲刺秦王”故事中的剑、匕首、筑和地图,能够帮助我们实证性地揭示出后两方面内容的存在。进一步,这也能帮助我们回答“功利性的器物有可能成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吗”这个关键问题,从而确立器物美学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丁玲笔下贞贞这一形象的分析,进一步展现了战争背景下女性个体的生存处境以及这一类女性所做出的反抗选择,凸显了女性的力量。面对封建礼教与战争的挤压,贞贞不断向前,最后选择在集体革命中实现自我价值,这些也较为深入地表明了作家丁玲对女性解放问题的独特思考。  关键词:女性解放;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贞贞  丁玲一直关注女性的生存问题,在战争背景下女性的真实生存状态又是如何?《我在霞村的时
期刊
摘 要:林少华与赖明珠分别是在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翻译村上春树作品最有影响力的译者。20多年的翻译历程中,林少华和赖明珠二人各自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翻译风格。关于二人翻译作品孰优孰劣的争论,在学界和读者圈由来已久。立足二者的译本,试从描写、对话以及词语用法方面,总结二人使用语言的不同之处,并从互文性的理论出发,深层次探讨林少华和赖明珠二人译文的不同的成因和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林少华;赖明珠;语义风
期刊
摘 要:斯洛伐克有着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文学创作。米兰·卢夫斯是斯洛伐克最著名的现代诗人之一,有“斯洛伐克最伟大的诗人”之称。他50岁才开始诗歌创作,作品的主题大多是关于家庭、父母、上帝、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米兰·卢夫斯的五首小诗,《你是谁》《蜡烛之歌》《最后的爱》《世界迷宫》《孩子们》,能让读者欣赏到斯洛伐克人谦逊而不屈的生存心态和人生态度,领略小国家大诗人的情怀和文学意趣。  关键词:斯洛伐克;
期刊
摘 要:《风萧萧》是徐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艰苦抗战的背景下,徐别出心裁地将爱情小说、间谍小说融为一炉,用浪漫化的抒情笔法和哲理性的语言讲述了抗战背景下一男三女的情感纠葛,赞颂了抗战时期的反日秘密工作战士。独立于当时“革命派”的“文艺为抗战”和“京派”的“为艺术而艺术”,徐在夹缝中以《风萧萧》表明其独特的自由主义浪漫文艺观。  关键词:徐;《风萧萧》;浪漫;意象;爱  有“小说
期刊
摘 要:随着高校校园建设的快速发展,高校对校园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更加重视,而学生对空间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通过对丽水学院校园公共空间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改善方案,进而希望提高校园空间环境质量,并期望对未来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发展提供可行性的基础建议。  关键词: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丽水学院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的日益发展,国家对高等教育比以往更加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