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推动高校学风建设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d19811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风建设对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学生成才具有重要意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推动高校学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應构建全员化、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热情,检验学习效果,从而更好地推动高校学风建设。
  关键词:高校;学风建设;职业生涯规划
  作者简介:李瑶(1983-),女,天津人,天津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助教;崔永根(1975-),男,山西太原人,天津科技大学海洋学院,政工师。(天津 300222)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科技大学2009年校基金项目“以就业为导向加强高校学风建设”(项目编号:2009033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2-0169-02
  
  学风,从广义上讲包括教师的治学风气、学生的学习风气和学校的学习氛围。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具有的精神风貌,包括学习需要、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品格等等。本文所讲的是狭义的学风。优良的学风能够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所以学风建设一直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各高校学风建设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校学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学风建设长期以来一直是高校工作的重点,通过长期的工作,大部分学生都能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学校和院系组织的活动,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成长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但是不可否认,高校学风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下列问题:
  1.课堂学习效率不高
  学生在中学阶段都是为了考入理想的大学而努力学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积极复习。而步入大学校门后,由于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很多学生便丧失了奋斗目标。学生学习基本上都是为了应付考试,除了大学毕业以外别无他求。这导致很多学生上课不是为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仅仅是为了获得平时成绩。他们在上课时间并不听老师讲课,而是看小说、发短信等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情,学习效率极低。个别学生甚至出现迟到、旷课等现象。
  2.课余时间没有合理利用
  中学阶段,除了上课之外,学校组织学生统一自习,老师负责维持自习秩序,解答学生疑问。而大学与中学不同,采取的是自主式的学习方式。学校对学生课余时间的活动一般不予干涉。很多学生习惯了中学被动式的学习方式,一旦无人管束,便松懈下来,把课余时间全部用于玩乐上,荒废了大好时光。
  3.考试作弊现象仍然存在
  尽管高校重视考风考纪教育,对于考试作弊的学生也严格处理,但一些学生由于平时学习不努力,专业知识不扎实,为求考试过关,只能铤而走险。致使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如下:
  学生丧失奋斗目标,缺乏学习动力。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了升学压力,便丧失了奋斗目标。认为学习知识没有用处,没有了学习动力。而大学采取的是自主式的学习方式,教师除了授课以外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般不予干涉。学生本身没有了学习动力,又脱离了老师和家长的督促,学习便松懈下来。
  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薄弱。长期以来,学校工作重点放在对大四学生的就业指导上,主要教授学生求职礼仪、简历制作等应用技能。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仅仅停留在给低年级学生开设一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没有形成全员式、全程式的教育体系。学生参加学习仅为了获得相应学分,而没有真正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明确奋斗目标。
  家长疏于管理,对孩子放任自流。一些家长认为孩子上了大学,自己的教育任务便已经完成。从此只关心孩子的生活,而对于孩子的学业不闻不问。许多家长在孩子的中学时期一直与老师保持联系,全面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情况。而孩子升入大学后便不再主动与学校联系,以至于有些家长在孩子留级甚至退学的时候才知道孩子的学习存在严重问题。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通过对一个人性格、气质、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和职业倾向等主观因素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等客观因素进行分析,确定一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和工作计划。职业生涯规划按时间长短可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规划。短期规划主要是明确近期(一般是五年以内)的奋斗目标,并制定学习计划。中期规划一般是设定五至十年的目标与任务。长期规划主要是设定十年以上较长远的目标及计划安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般是帮助学生在充分认识自身特质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职业目标,并制定在校期间的学习和实践计划,以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职业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促进学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1.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奋斗目标,激发学习热情
  高校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既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以及相关行业的用人特点、用人标准等客观因素,又能帮助学生分析自身性格特质、职业倾向、知识结构等主观因素,引导学生在充分分析主客观因素的基础上设定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制定大学期间的学习和实践计划,激发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学生保持学习动力,加强自我管理
  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制定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计划,还能使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每一学年甚至学期的学习计划。学生在每个阶段都有学习任务要完成。每完成一件学习任务都会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一种满足感,体会到自我价值。这就使学生能够时刻保持充足的学习动力。同时,由于目标明确,时间紧凑,学生为了达成学习目标,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抗拒玩乐的诱惑,加强自我管理。
  3.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学生检验学习效果,优化学习方法
  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学生设定职业发展目标,并据此制定大学四年的学习计划,细化每一学年的学习目标,比如大二学年获得学校二等奖学金,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三学年获得学校一等奖学金,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等。学生在每个学年结束都可以检查自己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如果达到目标,证明学习取得了较好效果,下一学年继续努力。如果没有达到学习目标,就要端正学习态度,调整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推动高校学风建设
  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检验学习效果,对于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大学始终,而不局限为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高校应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任课教师、学生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的力量,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充分发挥教师力量多渠道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以往,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来进行。但随着就业竞争加剧,学风问题日益突出,要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任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的力量,多渠道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认真备课,通过自己的课程系统地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掌握职业生涯规划方法。辅导员要通过召开年级会、班会、开展日常谈话、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行业需求,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优化学习方法。专业课教师通过讲解专业课程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组织专业实习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发展状况及就业前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
  2.根据各年级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一年级学生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了憧憬却又感到迷茫。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又脱离了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容易丧失奋斗目标。此时,教师应为学生讲解专业发展概况及就业前景,帮助学生初步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大二年级学生已经基本上适应了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达到了一定水平。此时,应引导学生初步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分析自身条件与职业目标之间的差距,制定每个学年的学习和实践计划。带领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向职业目标迈进。
  大三年级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对自身性格、气质、职业倾向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等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此时,可以引导学生理性地调整职业发展目标,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知识,参加企业实习,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大四年级学生的学业基本定型,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通常不知所措。这个时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点应放在帮助学生全面检查自己的学习及工作成果,理性评价自己,并根据社会需求,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理。同时,教授学生一些简历制作、面试问答、社交礼仪等求职技巧,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目标。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在综合分析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设定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制定在校期间的学习和实践计划,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高校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任课教师、学生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的力量,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然能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动力十足,从而加强学风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涛.关于高校学风建设的几点建议[J].法治与社会,2009,(5).
  [2]刘淳松.学习动机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6,(12).
  [3]闫衡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加强学风建设[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8,(3).
  (责任编辑:刘丽娜)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民汉一体化教学在新疆高校的全面展开,数学课程的民汉融合式教学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本文从优化师资,开设民族预科班的专业数学汉语,改革教学模式,组建优秀学生的业余“教师”组、科研小组等方式对大学数学课程民汉融合式教学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民汉融合式教学;新疆高校;实践教学;民族教育  作者简介:张莉(1979-),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财经大学应用数学学院,讲师。(新疆乌鲁木齐830
期刊
摘要:意象图式是通过空间关系经过高度抽象而获得的。隐喻是指由空间概念向其他认知域进行映射,进而获得引申和抽象意义的认知过程。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借助意象图式理论和隐喻理论,以霍克斯的英译本《红楼梦》为蓝本,分析介词above的基本空间意义,并借用隐喻对其语义上的延伸做了进一步的分类。分析得知,above除了其原型意义外,在社会关系域、程度域、状态域等领域还有六种引申义。  关键词:意象图式;空间意义
期刊
摘要:以优势学科、专业建设、实验室平台等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主线,通过分析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建设成效,提出了采矿工程专业“励志创新型”、“3+1定单工程卓越型”、“双专业双学位复合型”和“国际交流型”四种人才培养模式,并创新性地构建了采矿工程专业“多目标、立体化”教学模式,为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采矿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多目标;立体化;创
期刊
摘要:笔者随团飞赴我国台湾,对台湾科技大学、龙华科技大学、耕莘健康管理专科学校和中州技术学院等四所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进行了详细考察,切身感受台湾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先进理念,收获颇丰,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定位、创新变革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关键词:台湾;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考察  作者简介:辛志杰(1966-),男,福建惠安人,福建電力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李丽娇(1965-),女,
期刊
摘要:高职自主招生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招生的考核方式,本文通过对美国社区学院的招生考核方式、我国本科院校自主招生的考核方式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高职的自主招生应从选拔性考试向服务性考试转变,需要建立完备的、自成一体的高职院校招生考核模式,采取统一的、区域性的第三方招生组织联合招生等措施。  关键词:高职;自主招生;考核方式  作者简介:代绍庆(1973-),男,浙江嘉兴人,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招
期刊
摘要:主要针对我国风景园林教育中“设计初步”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通过在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的实践,参考国内外相关院校的课程模式以及学生就业现状,就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分别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探索,希望能供相关院校的课程教学参考。  关键词:园林艺术设计;设计初步;教学研究  作者简介:叶文艳(1980-),女,浙江临安人,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助理研究员;袁剑华(1979-),男,江苏无锡人,浙
期刊
摘要:如何解除大学生心理危机,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辅导已经引起了我国各大高校的高度关注。为此,在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对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就如何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出了初步的设想。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作者简介:李庆(1970-),男,天津人,南华大学船山学院,讲师;罗筑华(1975-),男,湖南
期刊
摘要:在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已占据高等教育总规模“半壁江山”的形势下,分析了高职教育存在已久的生源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提出了改善高职教育生源质量的对策及其引发的相关思考,以期对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质量,更好地发展高职教育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职教育;生源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张熳(1968-),女,上海人,大连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技术学院,副教授;朱宝春(1968-),女,辽宁清原人,大连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技
期刊
摘要:近年来,“生命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和“情商教育”等思政工作主要创新模式的实施,在广大教育对象中引起了良好的受众反应。本文通过简述几种思政工作新模式的兴起与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思政工作的依托研究更注重多学科交融、目标更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价值取向开始回归“本真德育”、落脚点从“注重宏观”发展向“着眼微观”、实施模式更强调可操作性等时代特征,并进一步指出思政工作应视野更宽广、
期刊
摘要:毕业设计质量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毕业设计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在分析现有毕业设计管理工作困境的基础上,借鉴工程管理的思想,提出了以网络管理系统为平台的工程化管理模式。  關键词:毕业设计;工程管理;管理模式  作者简介:蒋鼎国(1963-),男,江苏淮安人,淮阴工学院科技处处长,副研究员;张有东(1967-),男,江苏淮安人,淮阴工学院学科建设办公室,教授。(江苏淮安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