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通过红花黄色素不同输注速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的比较,探讨红花黄色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最佳输注速度。 方法: 将68例均未行PCI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34例,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遵医嘱除给予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浙江永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每支50mg)外,均给予硝酸酯类药物、调脂药物及抗血小板、抗凝等治疗。 红花黄色素100mg溶于0.9%氯化钠250ml中,滴速分别为观察组15—20滴/分(约4—5小时输完),对照组30—40滴/分(约2—3小时输完)。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和心电图的变化。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缓解情况,观察组为94.1%,优于对照组的67.6%(P<0.05);心电图改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延长红花黄色素输注时间能有效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症状和心电图。
关键词: 红花黄色素 输注速度 不稳定型心绞痛 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9.0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4-0033-02
红花黄色素是从中药红花中提取的水溶性活性成分,有活血化瘀、通脉止痛功能。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红花黄色素有抗凝血,抑制血栓形成: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心肌缺血,保护心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生长,抗氧化等多种作用[1]。临床上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治。因该药物的体内分布主要在血液中[2],口服不易吸收,更适宜采用静脉注射方式给药[3] 。然而红花黄色素说明书上未明确注明输注速度,笔者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发现,部分慢速输注该药的病人较快速输注者心绞痛症状缓解明显。为进一步观察不同输注速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影响,笔者于2012年4月至11月对我院心血管内科需行红花黄色素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人采用两种不同输注速度。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4月——2012年11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与WHO关于UAP诊断标准的患者68例,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42~75岁,排除严重肝肾功能损害、严重感染等其他急性病,将其分为观察组34例,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65±5岁,对照组34例,男性22例,女性12例,年龄60±5岁。两组在性别、年龄、合并症、心绞痛类型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基本用药相同,即口服阿司匹林0.1g,每日一次,阿托伐他汀10mg,每日一次,单硝酸异山梨酯20mg,每日两次,静脉泵入硝酸异山梨酯。红花黄色素100mg溶于0.9%氯化钠250ml中,观察组以15—20滴/分静脉输注(约4—5小时输完),对照组红花黄色素以30—40滴/分静脉输注(约2—3小时输完),每日一次,持续用药14天(该药的一疗程),第14天在患者非输液侧肢体采血。
1.3 监测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缓解时间及静息心电图变化,分别作用药前及用药14天后隔日一次十二导联心电图、发作时心电图,监测血液流变学、C反应蛋白、肝肾功能等指标。
1.4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判断标准。显效:心绞痛消失或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静息心电图ST-T恢复正常:回升0.1mV以上,T波由低平、倒置变为直立:有效;胸痛明显减轻,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静息心电图ST段回升0.05mV以上,主要导联T波倒置变浅达50%以上或者T波由低平变为直立;无效:未达上述指标。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 ±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百分率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观察组心绞痛症状缓解及心电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2。
2.2 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在输注红花黄色素时均无不良反应发生,两组均未出现肝肾功能损害。
3 讨论
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S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种不稳定的心肌缺血综合征其病情发展迅速,治疗及时得当可逆转为SAP,但错误判断病情而延误或治疗不当便可迅速发展为AMI甚至死亡[4]。注射用红花黄色素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显著提高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理想安全用药[5]。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士广泛进行的一项基础护理操作,输液速度是整个输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的输液操作对药物的治疗效果影响很大。静脉输液时患者的反应是确定速度的重要因素,若输液速度不易确定,要密切观察病情,根据患者情况来调节输液速度[6]。静脉输注速度不当不但可导致输液反应,且严重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因此,如何正确输注药物,使之达到最佳疗效,而且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应予以重视。依据基础护理学要求,输液速度需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药物的性质调节,一般情况下,普通患者40-60滴/分,老年人及心脏病患者20-40滴/分。本研究采取心脏病患者能耐受的两种不同的输注速度,应用红花黄色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进行观察比较,以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发作持续时间以及治疗前后心电图的变化作为疗效评价的手段,得出红花黄色素注射液以15—20滴/分的静脉输注速度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心电图的变化。
参考文献:
[1]王华,红花红色素注射剂的临床应用.中国医药导报,2010,10(7):9
[2]刘月庆,周海涛,毕开顺.红花红色素A在小鼠体内的分布.药学学报,2004,39(3): 217-219
[3]杨志福,文爱东,蒋永培,等.红花红色素在小鼠组织中的分布特征.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22(14):1301
—1303
[4]王成军,蔡智荣,毛拥军,周珊珊.红花红色素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和预后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1,12(9):187
[5]柏晓莉,李慧敏.注射用红花红色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12.2(7):173_174
[6]陆英.正确选择静脉输液速度的探讨.当代护士,2010,3(2):88
关键词: 红花黄色素 输注速度 不稳定型心绞痛 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9.0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4-0033-02
红花黄色素是从中药红花中提取的水溶性活性成分,有活血化瘀、通脉止痛功能。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红花黄色素有抗凝血,抑制血栓形成: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心肌缺血,保护心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生长,抗氧化等多种作用[1]。临床上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治。因该药物的体内分布主要在血液中[2],口服不易吸收,更适宜采用静脉注射方式给药[3] 。然而红花黄色素说明书上未明确注明输注速度,笔者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发现,部分慢速输注该药的病人较快速输注者心绞痛症状缓解明显。为进一步观察不同输注速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影响,笔者于2012年4月至11月对我院心血管内科需行红花黄色素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人采用两种不同输注速度。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4月——2012年11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与WHO关于UAP诊断标准的患者68例,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42~75岁,排除严重肝肾功能损害、严重感染等其他急性病,将其分为观察组34例,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65±5岁,对照组34例,男性22例,女性12例,年龄60±5岁。两组在性别、年龄、合并症、心绞痛类型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基本用药相同,即口服阿司匹林0.1g,每日一次,阿托伐他汀10mg,每日一次,单硝酸异山梨酯20mg,每日两次,静脉泵入硝酸异山梨酯。红花黄色素100mg溶于0.9%氯化钠250ml中,观察组以15—20滴/分静脉输注(约4—5小时输完),对照组红花黄色素以30—40滴/分静脉输注(约2—3小时输完),每日一次,持续用药14天(该药的一疗程),第14天在患者非输液侧肢体采血。
1.3 监测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缓解时间及静息心电图变化,分别作用药前及用药14天后隔日一次十二导联心电图、发作时心电图,监测血液流变学、C反应蛋白、肝肾功能等指标。
1.4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判断标准。显效:心绞痛消失或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静息心电图ST-T恢复正常:回升0.1mV以上,T波由低平、倒置变为直立:有效;胸痛明显减轻,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静息心电图ST段回升0.05mV以上,主要导联T波倒置变浅达50%以上或者T波由低平变为直立;无效:未达上述指标。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 ±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百分率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观察组心绞痛症状缓解及心电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2。
2.2 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在输注红花黄色素时均无不良反应发生,两组均未出现肝肾功能损害。
3 讨论
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S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种不稳定的心肌缺血综合征其病情发展迅速,治疗及时得当可逆转为SAP,但错误判断病情而延误或治疗不当便可迅速发展为AMI甚至死亡[4]。注射用红花黄色素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显著提高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理想安全用药[5]。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士广泛进行的一项基础护理操作,输液速度是整个输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的输液操作对药物的治疗效果影响很大。静脉输液时患者的反应是确定速度的重要因素,若输液速度不易确定,要密切观察病情,根据患者情况来调节输液速度[6]。静脉输注速度不当不但可导致输液反应,且严重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因此,如何正确输注药物,使之达到最佳疗效,而且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应予以重视。依据基础护理学要求,输液速度需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药物的性质调节,一般情况下,普通患者40-60滴/分,老年人及心脏病患者20-40滴/分。本研究采取心脏病患者能耐受的两种不同的输注速度,应用红花黄色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进行观察比较,以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发作持续时间以及治疗前后心电图的变化作为疗效评价的手段,得出红花黄色素注射液以15—20滴/分的静脉输注速度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心电图的变化。
参考文献:
[1]王华,红花红色素注射剂的临床应用.中国医药导报,2010,10(7):9
[2]刘月庆,周海涛,毕开顺.红花红色素A在小鼠体内的分布.药学学报,2004,39(3): 217-219
[3]杨志福,文爱东,蒋永培,等.红花红色素在小鼠组织中的分布特征.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1,22(14):1301
—1303
[4]王成军,蔡智荣,毛拥军,周珊珊.红花红色素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和预后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1,12(9):187
[5]柏晓莉,李慧敏.注射用红花红色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12.2(7):173_174
[6]陆英.正确选择静脉输液速度的探讨.当代护士,2010,3(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