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结构模型初探

来源 :江淮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suobo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类似于一种特殊形态的政治传播,它包括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环节和要素。传播学的基本理论模式对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结构模型具有重要启示。借鉴传播学的模式,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从内部划分为建设主体、建设内容、建设路径、建设对象、建设效果、建设中的干扰因素、建设中反馈七大结构要素。以此为基础,可建立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结构要素模型。用以指导与加强其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结构模型;传播学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1)03-0148-0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环节和要素:首先,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其次,国家通过提炼、加工并最终确认,把其中的一些价值观上升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随后,国家通过相应的渠道和途径倡导,让这种主流意识形态回到人民群众中间,获得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成为人民群众在社会精神生活领域占主导和引领地位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转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类似于一种特殊形态的政治传播:通过对特定政治内容的精心建构,充分凭借多种载体、手段和途径,使这一特定的内容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熟知、认同、接受,并最终转化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实践。因此,可借鉴传播学的相关知识,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的相关环节和要素,在此基础上构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模型,让建设更有针对性、条理性和实效性。
  
  一、传播模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启示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传播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人格与社会的建筑材料。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之一卡尔·霍夫兰(carl Hovland)给传播下了一个简洁的定义:传播是某个人(传递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国家建构的主流意义形态话语…,在本质上首先表现为一种信息,是由一定的语言符号所构成的一段陈述,是一种特殊的文本。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建设”二字与霍夫兰笔下的传播在内涵上神似,是“某个群体一一党和国家(传递者)传递刺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影响另一些群体——全体人民群众(接受者)行为的过程”。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在环节和流程上近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传播。其中,传播学关于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可以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有益的启示。
  传播学建立以来,不同学科的学者为阐述传播的一般规律与过程,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模式,其中最主要的有三大基本模式:
  


  


  
  (一) 内部结构:拉斯韦尔的5W直线模式及启示。1948年,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描述传播行为的一个方便方法就是回答以下几个问题:“谁,说了什么,通过何种通道,对谁,产生了什么效果(who-says what-in wh-ich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s)。”这就是传播学上经典的五w传播模式。该模式可以用图1表示如下:
  如果对照这一模式,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过程分解为五大领域:建设主体,即价值体系建设的原动力:建设内容,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转化;建设通路,即价值体系的实现路径;建设对象,即价值体系面向的人民群众;建设效果,即人民群众认同的程度及行为的自觉性。这里,也可把上述五大领域表述为主体建设、内容建设、路径建设、对象建设与效果建设,同样成立。
  
  (二) 噪音的引入: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及启示。1949年,香农与韦弗(Clavde Shannon&Weaver)提出了著名的香农一韦弗模式用来解释一般的人类传播过程。如下面图2所示:
  这一传播模式的最大贡献在于提出了噪音的概念。噪音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噪音的存在,会导致传播过程中有效信息的损耗,进而影响传播的最终效果。
  香农一韦弗传播模式提醒我们两点:一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噪音(即建设中的干扰因素),这是不可避免的。提高价值体系建设的成效,需要我们深入分析洞察建设中的干扰因素,从而采取有效的手段来克服噪音。二是要注重建设过程中的理论转化(编码与解码),即如何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手段来开展建设,这直接影响建设的效果。
  
  (三) 循环与反馈: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及启示。1954年,心理学家奥斯古德(Osgood,1954)认为,在传播活动中,每个人既是发送者,又是接收者,既编码又译码,都具有双重行为。同一年,在奥斯古德双重行为模式启发下,传播学集大成者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在《传播是如何进行的》提出了循环模式,人们将其称为奥斯古德一施拉姆模式。如图3所示:
  


  这一模式启发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事,而是一个反复的漫长过程;建设的过程不是单向的灌输过程,而是一个交流互动的过程,建设者要通过与建设对象的信息互动,即反馈来不断调整建设策略、修正建设内容、创新建设方法;建设的成效最终体现为建设对象的观念认同与行为表现,因此,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开展建设,关键点是要寻找双方的共同经验范围,即共同的价值诉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结构要素
  
  在回顾了传播学中传播过程的三种基本模式及分析了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启示之后,我们这里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分解成七大结构要素:(一)建设主体;(二)建设内容;(三)建设路径;(四)建设对象;(五)建设效果;(六)建设中的噪音;(七)建设中的反馈。下面。我们具体阐述这七大结构要素的具体内涵。
  
  (一) 建设主体:倡导者、推动者、行动者
  建设主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和依附的各种行为体的集合。根据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的属性、价值、功能的不同,可以大体把建设主体划分为倡导者、推动者与行动者三种不同的角色。倡导者通过权威话语确认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者通过阐释话语把权威话语所表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转化为具体内容,并通过各种渠道传播,教育与引导人民群众;行动者通过大众话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的说,建设的倡导者是党、国家和政府。作为先锋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通过执政来领导国家和社会。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把其上升为国家意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就是国家意识形态,是国家建构的在社会精神生活领域占主导和引领地位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政府作为国家权力的执行者与被委托人,重要职能之一是使社会公众形成与执政党相适应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国家意识形态。但是,党、国家和政府都是集合概念,只是具体行为的虚拟主体。作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具体行为的真正承担者,是党、国家和政府的领导者。即党和国家领导人,政治领袖,他们首先确认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推动者是全体社会科学工作者、党的意识形态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广大文化工作者。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建设,就需要在国家与社会成员之间有一个中介群体,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葛兰西的理论,“党的领导人代表理论,群众代表实际经验,这种理论和实际经验的中间环节是由知识分子代表的。”这里的知识分子,又称为有机知识分子,包括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出版家和记者等群体,这些群体通过对政治领袖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阐释与创新,把其通俗化与具体化,借助教育、宣传和灌输等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社会生活、走进群众心灵。建设的行动者是全体社会公众。全体社会公众在接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逐渐认可和认同这一价值体系,并将其内化与生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力量和道德力量,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自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建设的倡导者与推动者不仅要在理论上提出与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重要的是在行为上践行,以表率作用示范,人民群众才会遵从与实践。
  


  
  (二) 建设内容:基本内容、具体内容、关联内容
  建设内容是建设主体所注意或指涉的对象。一般来说,内容的“领域属性”与主体的“认知体系”相对应。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层次性,可把内容划分为基本内容、具体内容与关联内容三个层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首次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作了言简意赅地表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条基本内容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分别从理论、理想、精神、道德四个方面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确定位。基本内容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总体建设指明了方向,但是高度概括与抽象,价值体系的建设不能要求普通群众也去读马列原著。因此,要根据基本内容,寻找恰当的话语形式,把其转化为宣传、传播、教育体系,转化为“为社会实践能够演示,大众能够体验、与人民群众的价值理想价值目标、价值实践和谐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其逻辑力量才能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的实际力量。”只有把基本内容转化为具体内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抽象的概念变成生动的事实,把正确的价值体系体现在丰富的活动中,才能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断提高实效性。关联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延伸,包括符合社会主义性质和要求的其他价值观,如追求高尚的审美观、崇尚财富的奋斗观、献身科学的真理观等,也包括社资本主义价值观“自由、平等、博爱”中被我们吸纳的合理内核及古往今来人类社会所创造出的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它们一并承担着构筑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重任。
  
  (三) 建设路径:认知路径,认同路径,实践路径
  建设路径是指达到目的的途径、渠道、办法与路线等。从这个意义上说,但凡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社会公众日常生活实践的各种形式、方法、手段都可称为路径建设。按马克思关于认识实践的辨证过程,可把建设路径分为认知路径,认同路径,实践路径三个层次。认知是指通过心理活动获取知识,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知识,是社会公众接受的前提。换句话语说,首先要让社会公众知晓价值体系的内容,才谈得上建设。认知路径即普及路径,包括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大众传播手段和载体,通过相关信息传播来实现认知。认同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赞许、遵从。价值认同则指“人们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以某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动,或以某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尺度、原则为追求目标,并自觉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获取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要采取多种路径。如可采取理论、舆论、文艺等多种途径开展宣传教育;可用发材料、讲解、复习、考试、考评等手段:可通过大课讲解、专题研讨、实践体会、参观学习、随机教育等方法。这些都是加强价值体系教育、引导、渗透的方法,从而达到公众认同的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终的落脚点是生动的具体实践,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没有了实践活动,任何意义的社会文明和价值都是不存在的。实践路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最终目的。价值体系的实践表现为群体的实践与个体的践行两个方面,主要是在认知与认同基础上,把价值体系转化为规章制度、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等形式,让价值体系深入到人们的头脑当中,渗透到精神层面和心理层面。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维方式、思想认同和心理认同,成为合理生活方式、健康交往方式的标准性准则。让公众群体和个体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自觉依照价值体系要求规范自身的行为,把思想层面的认识与认同转化为工作、学习、生活等实际行动。
  
  (四) 建设对象:党员干部、青年学生、普通群众
  建设对象是指行动或思考时作为目标的事物。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担负着引导全社会各阶层对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规范各阶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凝集全国人民意志的重任。由此可见,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对象是全国公众。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不是不加区别地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对象开展建设,“从政治参与的角度看民众,可分为积极者、中介者、旁观者、无动于衷者四种。”而且,人类组成团体,团体组成社会,而“人类个体也不是以一个一个孤零零的个体来发生相互关系,个体会在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各种各样的团体。”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建设对象的个性,把握不同对象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当前,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面对这种差异,应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有 的放矢,对症下药,实施分层分类建设。具体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可把全体社会成员大体划分为党员干部、青年学生与普通群众三个群体。每一个群体都有所属的接受学特征,在建设过程中应给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党员干部在建设中起着关键作用。党员干部大多能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一群体的行为及其体现出来的理论素养、理想信念、精神面貌、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对其他社会成员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群众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青年学生在建设中起着基础性作用。青年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承人。而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要根据青少年的接受特点和认识规律,加强对广大青少年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使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同。普通群众是建设的主力军。他们在接受上注重实用性,因此,建设不能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既关心群众的价值观,为其纠偏;又关注群众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实际,努力解决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当然,还有知识分子群体等其他群体的建设。在不同群体中开展建设,一个共同点是要在建设中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把人看作价值观的主体,价值实践的主体,充分调动人的创造性与积极性,把人看作能动的、有创造力的主体,把教育引导与人们的内在需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人们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潜能。
  
  (五) 建设效果:普遍认知、真心认同、自觉实践
  建设效果是指建设实践活动所产生的结果。效果有现实效果与理想效果。现实效果要通过具体的方法来测量,这里只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应然效果。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人民群众的具体实践。从过程看,建设过程即是社会公众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性确信,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并自愿按照其要求而改变自己行为的过程。因此,可以把建设的效果按照建设过程划分为普遍认知、真心认同、自觉实践三个层面。普遍认知是知的层面。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让全体社会成员知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具体内容和关联内容,这是建设的基础。真心认同是情的层面。在知晓的基础上,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真切感受到核心价值体系给社会文明、道德风尚、民族素质、传统美德、经济建设、人们生活等方面带来的积极影响,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表现于人们的态度、原则、立场、要求等方面。自觉实践是行的层面。在认知认同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终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社会全体成员形成爱祖国、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养成健康文明、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一句话,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转化为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领域占主导和引领地位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
  
  (六) 建设中的噪音:错误思潮、贪污腐败、贫富悬殊
  噪音是借用传播学上的噪音概念,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的所有干扰因素。十七大报告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这里的“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就是建设中的噪音。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有形形色色的噪音,既表现为国内自生的一些错误和腐朽思想,也表现为国外引进的一些错误和腐朽思想。这些噪音不同程度地干扰到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根据各种噪音的表现和来源,总体上可以从思想、现象、行为层面将其划分为错误思潮、贫富悬殊、贪污腐化三个方面。错误思潮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是指在当前各种思潮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左的一些思想认识及理论观点,如民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教条主义、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观等,它们各有各的理论主张和表现。比如,近年来在我国抬头的历史虚无主义,“一些人借口‘重新评价’历史,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中同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甚至抹杀我国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在社会上导致严重的消极后果。”¨5’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其文化霸权,传播所谓的“普世价值”,更是迷惑和蒙蔽了部分青少年及群众。贫富悬殊,是指一个社会中贫富分化极其严重的状况。一个社会中财富的分配不可能完全平等,有贫有富是正常的社会现象。但贫富之间的差距要有合理的限度,否则会带来严重社会危害。经济学家用基尼系数来判断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现在贫富悬殊的距离由改革开放初期的4.5:1扩大到12.66:1;我同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7,不仅超过了国际上0.4的警戒线,也超过了世界所有发达国家的水平。”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的“红线”,行业、地区、城乡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如果不遏制社会贫富悬殊和分配不公加剧的势头,后果将不堪设想,会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贪污腐败,是指一个社会中充斥着公务人员的贪污、腐化、行贿受贿、敲诈勒索、挥霍浪费社会公共财产、假公济私等丑恶现象。当前,公务人员中的贪污腐败行为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的贪污腐败行为,严重影响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让党和国家的形象和威望受损,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严重隐患。贪污腐败者牟取私利损人利己,滥用公权侵犯人民的利益,生活糜烂败坏社会风气,直接带来社会道德风气的滑坡与堕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要求背道而驰。这三者会导致人心涣散、精神迷失、价值失范,严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主要干扰因素。
  
  (七) 建设中的反馈:认知反馈、认同反馈、行为反馈
  反馈是控制论的基本概念,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通过各种路径向全体社会成员输入并由全体社会成员输出行为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因此,为了做到有的放矢与方法得当,需要在建设过程中引入反馈的概念。反馈与效果二者紧密相连。一方面反馈可促进理想效果的生成:另一方面效果确认的过程也是反馈的过程。从建设中反馈的内容划分,可分为认知反馈、认同反馈与行为反馈三个层面。认知的反馈是了解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感知层面的现状与问题;认同反馈 是调查人民群众对核心价值体系感同身受的程度:行为反馈是观察核心价值体系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实践中的表现与行动。这三方面的反馈要通过建设者通过调查、访谈、观察等手段来了解,目的是确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内容与对象的匹配度,内容与路径的匹配度,路径与对象的匹配度等。通过反馈,可以为建设纠偏、调节、匡正。反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必要性提醒我们,建设过程不能成为建设者的独奏表演,而应是建设者与建设对象的二重唱,要关注建设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做到长流水、不断线,从而增强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结构模型
  
  根据以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各结构要素的分析,可以粗略建构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结构要素模型。如图4所示:
  图4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社会价值系统中开展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源并反哺于社会价值系统,最终让其成为社会居于主导和引领地位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这一结构模型包括建设主体、建设内容、建设路径、建设对象、建设效果五大顺次递进的结构要素,同时还有建设中的噪音与建设中的反馈两大并行要素,共囊括了建设的七大结构要素。它们相互关联,互为依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分别担负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在具体运用时这一建设模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本模型结构只包涵建设基本结构要素。这一模型构并不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所有方面,如关于价值体系的理论渊源、提出背景、必要性和战略意义等方面并未包括在内。模型中的每一个结构要素本身都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该要素的主要构成成分和内容,二是该结构要素各成分在建设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如建设主体就主要包括政治领袖、有机知识分子与行动者三大构成成分;各成分在建设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与作用。政治领袖主要承担着确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任务,有机知识分子承担着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为具体内容职责,行动者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担当者。
  二、本模型是建设过程全方位的描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有着相对静态的结构要素,也有着各要素间相对动态的相互关系。静态结构要素主要是用来描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所涉事物或现象的结构要素,各要素在建设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动态结构要素主要揭示建设过程各要素的运动发展过程,对各因素与结构相互变动作总体性把握。本结构要素模型不仅从静态层面展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七大结构要素,而且对这七大要素的互动关系作了说明。建设主体从社会价值系统中提炼总结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内容、路径、对象建设等环节,最终达到追求的效果,又反哺于社会价值系统。与此同时,社会系统中的各种干扰因素在不断的发出噪音,建设过程中的反馈就显得异常重要。
  三、建设内容与建设路径是两个建设重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确定后,对基本内容的创新与转化、对建设路径的创新与拓展就显得越发重要。从最终效果的视角看,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终的影响力,除了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真理的魅力外,以何种形式(路径)建设也是重要的一环,有时真理的内容需要有恰如其分的包装(路径),否则将让内容的真理性大打折扣。从这个层面上说,内容转化与建设路径,二者很难区别彼此,而是相互渗透,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们共同在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状来看,在具体容的转化与路径的建设尽管取得了极大的成果,但总体上有待进一步改进与提高。
  四、重视建设中的噪音与反馈。结构模型中所提及的错误思潮、贫富悬殊、贪污腐败等,尽管以此为主题单独分析讨论的很多,但鲜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分析的。同样,反馈不足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鉴于反馈在建设过程中的调节、纠偏、匡正的作用,应从战略高度将其纳入建设过程中,建设者应有意识地加强建设过程中的反馈监测与调查,从而让建设更有实效性与针对性。
  五、要重视本模型外在的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社会整体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加强自身建设是应有之义,但同时也要注意外在于模型的制度建设对它的巨大关联作用。如政治制度中的反腐倡廉建设、经济制度中的分配制度建设、文化制度中教育体制建设等,都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成效。换句话说,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要有宏大的视野。不能只谈自身内部如何建设,更要紧密结合外部其它建设,如果离开了具体制度建设的相辅相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最终只会成为空洞的说教而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其他文献
中午打开门在家看“股市亚运会”,个股集体表演十米跳台跳水。屋里几时进来个人都没察觉。直到桌子上有两个红鸡蛋滚动,才发现身边站着一个穿得比我还朴素的老人。一脸和善的微笑,一头灰白的头发,卷着裤腿挽着袖子,手上提着一个红胶桶,真诚的目光给了我似曾相识的感觉。没等我开口,他先说了,“我女儿今天在大朗医院剖腹产出一对双胞胎儿子,虽然是难产,还好现在母子仨都平安。我们是农村人,按风俗得就近发几个红鸡蛋给大家
期刊
A  在外打工的王虎,现在年不年节不节的却回来了。一回到家就和媳妇香兰关上门,一下午都没出来。邻居们有心去串串门,问候问候,看着王虎家紧闭的房门也都没好意思前去打搅——三年没回家没和媳妇见面了,人家两口子这会儿关上门在家里弄啥都不过分呀。  天擦黑的时候王虎拉开门出来了,一出院子就钻进了院门口停着的那辆回来时开的面包车,一溜烟又出了村子,没看到香兰出来送别。  直到第二天早上村民们都还聚在村头胡瓜
期刊
李铭修与吴毅正在酒馆喝酒,突然李铭修手机短信提示音响了,他翻开手机一看,收到一条短信:“今天是鬼诞日,壹福贰禄叁寿肆喜伍财六路妖怪都来保佑你!发给你是机缘与幸运,你要转发给八个好友庆祝鬼的生日,七天后定有好运临头,如删除或不发,背运一年!发吧,挺灵的,我也是被鬼逼的。”对方是个陌生的号码。  真他妈缺德!李铭修还没看完就骂上了。他刚想按“删除”键,却若有所思地停住了。这几天,他的“点儿”真背,先是
期刊
初三的课文里面有一篇课文叫《给女儿的信》,作者通过自己少年时代祖母所讲述过的童话,回答豆蔻女儿的问题:什么是爱情。让女儿理解到,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真正的爱情包含了美好的理想,共同的劳动,延续后代,忠贞不渝。这是课文的书面解释,面对学生同样的问题:什么是爱情?我想的更多的答案则是一对相互对看互相依存的老人。  老人是个退伍司机,和车打了一辈子交道,如今开的是那种后面拖着个几吨重的油罐的大车,
期刊
愿好石
期刊
在这天涯之外,我的室友中有两位老人,他们的年纪让人心酸,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家了,不是来游山也不是来玩水,却是为了打工。  在工厂里不加班的晚上,总是枯寂漫长的。  若是有酒在,生活也会精彩得多,所以老人总是一个人喝很多的酒!同他对床的老人说很多的话!  我是一个很好的听众。  “我啊!不要看我是老头子,我当过四年兵,几下就把你这摔倒在地下。”  “你是老村长啊!没用,有什么用?光是身体你就不行,
期刊
摘要:江南诗学在清初诗学中占有主导地位,代表着当时诗坛拨乱反正的意识,涌现出众多有影响的诗论家。吴伟业、尤侗、汪琬三位作家,虽不以论诗著称,但诗论都有鲜明的个人特点,很难归于当时的各种流派,体现了江南诗学话语的多元倾向。  关键词:江南诗学;吴伟业;尤侗;汪琬  中图分类号:F207,277.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1)03-0155-09    一、清初江南诗学
期刊
在别人眼里,我是一个什么事情都敢干的家伙。这种说法我觉得有点片面,主要是因为别人不真正了解我。其实我这个人挺好的,不仅人长得帅气,而且有文化,还喜欢打抱不平。既然别人不了解我,所以我也懒得和人家计较。不过,我要声明的是,我从来不主动地挑衅,一般都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做出一两件不好的事情来。再说兔子急了还咬人呢。特别是当我真的被逼急了的时候,我也会一时头脑很不冷静。比如,给活人献个花圈什么的
期刊
“老五,老三一年多时间没有跟我打过一次电话,我和你妈都很想念他,我每次听到别人说老三已经死了,这心里像刀割一样,你能不能叫他给家里打一次电话呢?听听他的声音也好啊!”电话的那一头,是父亲苍老而沉重的声音。“爸,上个月三哥还跟我打过电话,他告诉我他和新嫂子生了一个胖胖的男孩子,他们夫妻关系也不错,生意也做得蛮好,他本想打电话把这些好消息告诉你们两个老人,但是害怕电话被我们当地公安机关监听,所以要我转
期刊
还记得很多年前,我和妹妹她们在故乡那一片土地上尽情唱歌,跳舞,畅谈理想,遥想以后的生活。似水流年,如今,眼前这景这物依旧,似乎一切都没有变,而明明一切都变了。  不管怎样,回忆起来,过去时光,都是美好的岁月啊。  春节照张片给远方的妈妈_那时候的我好喜欢花_总觉得还要再拿点花来才能满足  当年我们不仅是同学而且放学回家都结伴而行  读小学期间,我和弟弟放学后经常玩得很开心。  现在的我,喜欢带着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