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单位:221611 江苏省大屯煤电公司中心医院
通讯作者:屈玉兰
【摘要】 目的 探讨三种方法检测尿液隐血并将结果比较分析。方法 随机留取清晨中段尿,以标准尿沉渣显微镜检查法为依据,分别使用AVE-763A尿液有形成分智能分析仪和GEB-600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测。结果 尿RBC检出率AVE-763A尿液有形成分智能分析仪为74.3%,GEB-600尿液干化学分析仪为79.1%。结论 在做尿液隐血分析时,各种检测手段应配合使用,但不可相互替代。隐血阳性标本还是要以镜检为准。
【关键词】 隐血; 尿液有形成分智能分析儀; 干化学法; 显微镜检查法
尿液隐血试验是尿常规项目中必不可少的项目,它的准确性对临床医生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意义。目前检测尿液隐血的方法一般是干化学法、免疫法、镜检法等等。本文就421例住院患者的尿液隐血测定用显微镜、干化学法、尿液有形成分智能分析仪检查尿红细胞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0年5月~2010年7月住院患者421例,男316例,女105例。所有患者用一次性尿杯留取中段晨尿,充分混匀后分两管:第一管用AVE-763A尿液有形成分智能分析仪和干化学尿液分析仪检测,第二管用于显微镜尿沉渣检查,2 h内完成检测。
1.2 仪器与试剂 AVE-763A尿液有形成分智能分析仪(长沙爱威科技实业有限公司),配套试剂、GEB-600尿液分析仪(广州市花都高尔宝生物技术公司),GEB11试纸,Olympus显微镜(日本欧林巴斯株式会社)。
1.3 试验方法 (1)AVE-763A尿液有形成分智能分析仪:将待检标本放在仪器自动进样架上,仪器自动混匀后冲入流动计数池,全自动显微镜实现计数池前、后、左、右的移动、调焦距、高低倍物镜转换、调聚光镜等功能,然后用电脑软件分析后得到初步结果,再经过检验人员辅助判别和确认后得到最终检测结果。(2)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测定法,每天开机后均用质控品(上海伊华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室内质控校准,严格按仪器标准操作程序操作。(3)尿沉渣检查法: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尿液于1500 r/min离心5 min,然后弃去上清液取沉渣涂片镜检。
1.4 统计学处理 本组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用配对资料的χ2检验。
2 结果
对421例尿液标本隐血结果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 AVE-763A尿液有形成分智能分析仪及干化学分析仪测定法与显微镜方法进行配对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VE-763A尿液有形成分智能分析仪,干化学分析仪测定法检测尿液隐血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9%、98.6%;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4.3%、79.1%。
3 讨论
产生尿液隐血的途径有2个,一个是血红蛋白,它在血管内溶血,血浆中的游离血红蛋白从尿中排出,还有是尿路出血,红细胞在高渗或低渗时破坏逸出;另一个是肌红蛋白,这些都会使隐血阳性。
干化学法测定是利用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中的亚铁血红素有类似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可催化过氧化氢放出新生态氧,氧化邻联甲苯胺成蓝色。因此尿干化学分析既可检测完整的RBC。也可测定游离的血红蛋白及肌红蛋白。
表1 421例尿液标本2种方法与显微镜检法检测
隐血结果(例)
AVE一763A是全自动尿沉渣智能分析仪,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实现显微镜检识别全自动化,通过摄像头,在低倍镜下自动的对大量的尿液标本中各种有形成分进行扫描,计算机自动准确定位后,再在高倍镜下对所采集的有形成份图像进行分析、处理计数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结晶等定量结果[1],与已建立的各种有形成分的模型数据库进行对比。
显微镜检查是识别尿有形成分的金标准[2]。而且可以检测由于尿液有形成分智能分析仪所不会识别的管型、精子、霉菌孢子等。镜检法与AVE一763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智能分析仪检测的是未被破坏的红细胞。由于传统检查法操作要求高、费时、重复性差,不利于临床动态观察[3]。参考不离心标本、大量扫描计数的原则来分析尿中有形成份的真实结果也是有意义的。但它对细胞的识别功能要依赖于检查者人为的筛选。
综上所述,尿液有形成分智能分析仪的普及使用使原有意义上的尿液常规从项目和临床意义上得到了充分的扩充,同时由于其检验既简便又快捷也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方便。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各种检测手段应配合使用,但不可相互替代;笔者建议尿液隐血试验阳性时,尿中的红细胞还是要以镜检为准。先进仪器不能取代镜检。
参考文献
[1] 马骏龙,陆玉静,黎晓辉,等.尿液红、白细胞定量计数不同测定方法的探讨.临床检验杂志.2006,29(5):349-350.
[2] 丛玉隆.尿液沉渣检查标准化建议.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25(7):249-250.
[3] 赵毛德,张显达,张文陆.两种尿沉渣定量检测结果差异原因分析.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7):753-754.
(收稿日期:2011-04-18)
(本文编辑:王春芸)
通讯作者:屈玉兰
【摘要】 目的 探讨三种方法检测尿液隐血并将结果比较分析。方法 随机留取清晨中段尿,以标准尿沉渣显微镜检查法为依据,分别使用AVE-763A尿液有形成分智能分析仪和GEB-600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测。结果 尿RBC检出率AVE-763A尿液有形成分智能分析仪为74.3%,GEB-600尿液干化学分析仪为79.1%。结论 在做尿液隐血分析时,各种检测手段应配合使用,但不可相互替代。隐血阳性标本还是要以镜检为准。
【关键词】 隐血; 尿液有形成分智能分析儀; 干化学法; 显微镜检查法
尿液隐血试验是尿常规项目中必不可少的项目,它的准确性对临床医生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意义。目前检测尿液隐血的方法一般是干化学法、免疫法、镜检法等等。本文就421例住院患者的尿液隐血测定用显微镜、干化学法、尿液有形成分智能分析仪检查尿红细胞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0年5月~2010年7月住院患者421例,男316例,女105例。所有患者用一次性尿杯留取中段晨尿,充分混匀后分两管:第一管用AVE-763A尿液有形成分智能分析仪和干化学尿液分析仪检测,第二管用于显微镜尿沉渣检查,2 h内完成检测。
1.2 仪器与试剂 AVE-763A尿液有形成分智能分析仪(长沙爱威科技实业有限公司),配套试剂、GEB-600尿液分析仪(广州市花都高尔宝生物技术公司),GEB11试纸,Olympus显微镜(日本欧林巴斯株式会社)。
1.3 试验方法 (1)AVE-763A尿液有形成分智能分析仪:将待检标本放在仪器自动进样架上,仪器自动混匀后冲入流动计数池,全自动显微镜实现计数池前、后、左、右的移动、调焦距、高低倍物镜转换、调聚光镜等功能,然后用电脑软件分析后得到初步结果,再经过检验人员辅助判别和确认后得到最终检测结果。(2)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测定法,每天开机后均用质控品(上海伊华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室内质控校准,严格按仪器标准操作程序操作。(3)尿沉渣检查法: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尿液于1500 r/min离心5 min,然后弃去上清液取沉渣涂片镜检。
1.4 统计学处理 本组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用配对资料的χ2检验。
2 结果
对421例尿液标本隐血结果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 AVE-763A尿液有形成分智能分析仪及干化学分析仪测定法与显微镜方法进行配对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VE-763A尿液有形成分智能分析仪,干化学分析仪测定法检测尿液隐血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9%、98.6%;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4.3%、79.1%。
3 讨论
产生尿液隐血的途径有2个,一个是血红蛋白,它在血管内溶血,血浆中的游离血红蛋白从尿中排出,还有是尿路出血,红细胞在高渗或低渗时破坏逸出;另一个是肌红蛋白,这些都会使隐血阳性。
干化学法测定是利用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中的亚铁血红素有类似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可催化过氧化氢放出新生态氧,氧化邻联甲苯胺成蓝色。因此尿干化学分析既可检测完整的RBC。也可测定游离的血红蛋白及肌红蛋白。
表1 421例尿液标本2种方法与显微镜检法检测
隐血结果(例)
AVE一763A是全自动尿沉渣智能分析仪,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实现显微镜检识别全自动化,通过摄像头,在低倍镜下自动的对大量的尿液标本中各种有形成分进行扫描,计算机自动准确定位后,再在高倍镜下对所采集的有形成份图像进行分析、处理计数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结晶等定量结果[1],与已建立的各种有形成分的模型数据库进行对比。
显微镜检查是识别尿有形成分的金标准[2]。而且可以检测由于尿液有形成分智能分析仪所不会识别的管型、精子、霉菌孢子等。镜检法与AVE一763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智能分析仪检测的是未被破坏的红细胞。由于传统检查法操作要求高、费时、重复性差,不利于临床动态观察[3]。参考不离心标本、大量扫描计数的原则来分析尿中有形成份的真实结果也是有意义的。但它对细胞的识别功能要依赖于检查者人为的筛选。
综上所述,尿液有形成分智能分析仪的普及使用使原有意义上的尿液常规从项目和临床意义上得到了充分的扩充,同时由于其检验既简便又快捷也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方便。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各种检测手段应配合使用,但不可相互替代;笔者建议尿液隐血试验阳性时,尿中的红细胞还是要以镜检为准。先进仪器不能取代镜检。
参考文献
[1] 马骏龙,陆玉静,黎晓辉,等.尿液红、白细胞定量计数不同测定方法的探讨.临床检验杂志.2006,29(5):349-350.
[2] 丛玉隆.尿液沉渣检查标准化建议.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25(7):249-250.
[3] 赵毛德,张显达,张文陆.两种尿沉渣定量检测结果差异原因分析.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7):753-754.
(收稿日期:2011-04-18)
(本文编辑:王春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