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脑血管病

来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ad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详述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本概念及近年对其基因研究的进展,并在回顾其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及血管病发病相关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ACE-基因多态性D等位基因是脑血管病,特别是腔隙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血脑屏障(BBB)是维持中枢神经系统(CNS)内环境稳定的结构基础。文章综述了内皮细胞(EC)、EC紧密连接(TJs)、星形胶质细胞以及基膜(BM)等方面的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若干进展,并分析了其临床意义。
结合最新研究资料,综述了高血糖、糖尿病、胰岛素对抗和代偿性胰岛功能亢进及糖尿病患者的自主神经疾病、视网膜病变等对脑梗死的影响。
脑缺血后由细胞粘附分子介导的白细胞浸润在缺血性脑损害的发生及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抗细胞粘附分子可减轻缺血性脑损害,并成为目前治疗脑缺血的一条新途径。
回顾了近10年来在脑缺血后免疫机制方面的研究,多数认为缺血/再灌注可激活受损局部的星形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它们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并和由血液中渗入的白细胞一起对这些细胞因子产生应答,最终导致缺血区域的组织水肿、神经元调亡或坏死、胶质疤痕或液化腔形成等多种病理表现。
脑缺血时神经元死亡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病理机制,其中缺血中心区以神经元坏死为特征,而半暗区则以神经元凋亡为特征。文章介绍缺血性脑损伤神经元死亡的新机制:细胞凋亡。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是反映纤溶系统活性的两个重要指标。近年的研究发现,t-PA及PAI-1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文章综述了t-PA及PAI-1的生理生化特性、两者在纤溶系统中的作用、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以及脑血栓形成过程中的变化。
期刊
脑卒中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尚未受到普遍重视,一旦发生,轻者使原有卒中症状恢复延迟,重者导致病人残疾加重,甚至死亡。本文对脑卒中患者DVT的危险因素、典型临床表现、诊断、防治及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目的是加深神经专科医生对脑卒中患者并发DVT的认识。
微血管铸型技术为探讨脑微血管三维立体构筑提供了比较理想的方法,为脑微循环的形态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途径。文章就常用的铸型方法和技术、脑微血管铸型在基础及临床研究方面的应用作了综述。
最近研究显示,抗磷脂抗体与血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且抗磷脂抗体相关血栓的形成是多部位的,可以是动脉血栓亦可是静脉血栓。抗磷脂抗体诱导血栓形成的具体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最新研究进展显示,抗磷脂抗体相关血栓的形成涉及多途径、多种相关分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