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1∶50000地形数据更新模式

来源 :经纬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sshei5z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服务、智慧城市建设、自然资源管理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对地理信息在数据内容、产品种类、精细程度等方面提出的更高需求,针对1∶50000地形数据更新工作如何发挥好在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中“框架、基底、背景”作用进行研究与探讨,从生产能力信息化建设、生产模式动态化调整、标准规范一体化创新、地理实地信息库构建、联合更新机制建立、服务方式按需变革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可供借鉴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对新型基础测绘的生产模式、产品模式、服务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更快适应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整体布局要求,落实自然资源部“两服务、两支撑”的要求.
其他文献
重庆工业遗产是我国近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缩影和见证,它为国家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与历史意义,但也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研究基于文化景观遗产视角,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重庆工业文化景观遗产物质空间特征进行解析,从科技文化、营建智慧、审美艺术、民族精神方面对其社会文化内涵进行梳理,并立足于文化景观遗产价值“空间-时间-文化”研究框架,提出空间价值的完整保护、时间价值的永续更新、文化价值的创新表达等价值传承途径,旨在为重庆工业遗产融入城市整体发展过程,传承历史文脉、强化地域景观
时至今日,人类社会的居住模式已经完成了从分散独立型向聚焦集合型的转变,集合住宅作为聚焦集合型居住模式的实现形式,反映出人类共同居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也是当下社会发展趋势下的主流居住类型.同样,集合住宅随着新时代“居住模式”的不断多元化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参与型共建”居住模式影响下的集合住宅类型演变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是促进集合住宅建设转型和践行创新的有效手段之一.文章以参与型共建居住模式为切入点,同时基于对不同历史时期居住模式特征的梳理和参与型共建居住模式特征的分析,总结居住模式不断转变下中国集
作为气候应答的檐廊,广泛存在于新疆民居中.根据田野调查,结合文献研究,从地理环境、文化习俗、民居类型等方面,探讨新疆各地檐廊的形制、功用、居俗特征,以及对自然环境因应等.研究发现,南疆的辟夏以旺为檐廊形制的高地,在民居中有着夏季起居中心的重要地位;东疆吐鲁番的檐廊主要有遮阳、交通之用,但仍保有一定的生活起居功能;北疆伊宁花园式檐廊的生活起居功能大幅锐减,而天山北麓的拔廊、井干式木屋檐廊从无到有,也是对气候、现代生活方式的因应.最后讨论了传统檐廊的转译、启示与保护.
珠海唐家湾会同村是莫姓为主的宗族村落,尤因清末民初莫仕扬买办家族主导的近代乡村营建而成为广府村落的典例.通过对方志、族谱、碑文等地方文献的解读和现场田野考察,梳理了买办兴起前后会同村三个营建阶段中的建设活动和关键人物,分析了会同近代营建中建筑类型从传统祠庙、三间两廊青砖大屋到中西结合的碉楼、园墅和居庐的演变历程,并探讨了两位女性在会同营建中的特殊角色.
空心敌楼是中国长城的标志,作为保障边军火器全天候防御的核心军事据点,也是古代边防相地规划的高水平之作.其群体数量、应援间距、分布密度与敌楼所在地形冲要程度及视野视距、武器射程、交锋态势、战事历史等因素均密切相关.因此,探明空心敌楼的具体分布情况及区段富集度对明代中后期北境军事地理研究有重要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受实测资料匮乏的制约,难以对空心敌楼全线分布及富集现象进行全面量化分析,造成古代军事工程领域的研究缺环.研究通过“明长城资源调查工程GIS数据”与“明长城全线图像及三维数据库”两大数据库的首次联合统计
文章简要综述国内对建筑展览的研究,聚焦于当代建筑学术策展,即具有策展或研究意识的当代建筑展览.首先,基于“策展主体”这一概念,围绕设计与研究的互动详细分析了已经浮现的四类学术策展.其次,通过分析策展主体之间的权力关系,探究上述策展行动参与的知识生产路径.这些案例表明了设计与研究的双向互动使得策展行动成为了创造性的建筑学知识实践;同时揭示了展览可能并不包含完整的研究,但可以在更广泛的研究路径中参与知识生产.最后,提出将策展视为一种参与性的知识实践,使展览的能动性指向建筑学.
第26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暨民居建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北磁县成功举办,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民居建筑的词与物”“民居的品质营建”“人居环境与健康”和“民族地区传统聚落活化更新”四方面学术前沿,争鸣学术,砥砺思想.会议明确了我国民居研究拓展至学科交叉集成、融入数字技术与分析手段、由孤立静态走向动态多元的发展动向,预示着我国的民居建筑研究正翻开新篇章.
本刊讯记者原有军报道,2021年9月25日,山西省自然资源厅组织在山西省测绘地理信息院召开《山西省基础测绘“十四五”规划(评审稿)》(以下简称《规划(评审稿)》)专家评审会.由武汉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成任组长,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王占宏任副组长,自然资源部国土测绘司、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北京建筑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太原市测绘研究院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规划(评审稿)》进行评审.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级干部赵福义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测绘地理信息院党委书记、院长李德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省自
针对全站仪识别特征向量测量精度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样条逼近的全站仪测量误差自动识别方法,对全站仪测量误差特征向量计算,根据计算结果设计全站仪测量误差自动识别算法,同时构建样条逼近全站仪测量误差自动识别模型,实现了全站仪测量误差自动识别.研究表明:本文方法不仅提供了误差识别的模板,还能够准确地识别全站仪测量误差,提高了全站仪测量误差SVN检出量,研究结果可应用于全站仪测量网络交叉布设.
介绍了一个由艺术家与建筑师、多学科技术专家跨界合作的大型沉浸式影像交互艺术装置的创作过程.装置的设计基于在地性原则,借助计算机的数据计算和分析能力,通过装置外表皮开孔率和各部位孔径占空比的合理设计,实现了良好的散热管理和天然光调控以及对环境的自适应管理,创造出更为舒适的沉浸式艺术体验;创作者试图使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建筑科技产生新的关联,以拓展照明科技的维度和艺术的视野,激发艺术家个人实验性的创造力,创造沉浸式、互动性、共享性的艺术体验;是以艺术介入城市发展,将公共艺术作为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和触发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