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公司业务产品组合深化路径

来源 :国际金融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iwanshi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客户、产品和地域,是银行业务发展中的三项关键要素。在客户和地域战略确定之后,银行实现自己战略目标之关键,在于提供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组合,及对这一组合在深度、广度和内在一体化上的不断深化发展。本文拟根据中国银行业这个特殊群体所处的业务发展阶段和客户市场特征,分析中国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其中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大型银行,在从事公司业务时,应当采取的产品组合深化路径。
其他文献
“亲密资本”和预期自致型模型被认为是对货币危机的两个典型的对立的解释。本文研究了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联系:不同的资本形式有不同的风险特征,当公众预期发生变化时非直接投资比直接投资容易发生逆转从而引发货币危机,而一个国家的腐败与其流入资本的构成有一定的相关性。这样,本文通过“资本流入构成”将腐败与货币危机联系起来。最后,本文分析了我国资本流入构成与腐败的情况。
东亚金融危机提醒我们一个事实,即由于东亚各国不仅仅与美国,而且与日本、欧洲以及区域内部各国间都有紧密的经济联系,所以事实上的美元钉住汇率制已不再适合它们了。如果东亚建立了以货币篮、而不是以某种重要货币为中心的区域货币制度安排,那么区域内各货币间将会有稳定的联系,其币值本身也将更为稳定。本文运用一般购买力平价模型(G-PPP),对在东亚创建统一货币篮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并考察了在东亚哪些地区有可能创建统一货币区。我们分析的结果是东盟五国、韩国和中国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货币区.如果该区形成.那么统一货币篮将比美
本文从分析我国金融业的结构入手,运用S-C-P框架得到了我国银行业之间不存在结构行为绩效之间紧密的相关关系的结论,然后本文认为其背后的原因是政府的产权和金融控制,但政府的金融控制既有收益也有损失,而且金融控制的成本越来越高,到了金融业不改革就难以为继的地步,因此政府的理性选择是金融产权的多元化,放松对金融业的控制,建立公平竞争的规则和引入适度的竞争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金融的功能,促进金融系统健康地演进。
1991年8月24日,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和领导者苏联共产党被迫宣布解散,上演了一幕20世纪国际共运史上的悲剧。这一剧变警示我们,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选的,党执政后必须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深入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合法性理论是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的一个重要视角。拥有足够的合法性资源,是一个党执政的根本保证:不断保持合法性资源的再生产,则是一个党永葆执政地位的关键所在。苏联共产党,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其在执政合法性资源的再生产方面有许多经验教训。日前,本刊编辑部特邀几位苏联与国际
本文评述了新资本协议在全球实施的最新进展和动态,以及相关模型的最新应用状况,深入剖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基础和存在问题,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战略框架、实施路径、准备工作等核心问题。
2003年10月,美洲银行以每股45美元、总交易额470亿美元的高昂代价并购舰队波士顿银行,高居2003年全球并购交易榜首。进入2004年,美洲银行并购案引起的各种议论还没有完全消退,不同版本的大小银行并购传言开始充斥美国金融市场,其中,对于美国第一银行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国际储备管理实践使主流最优国际储备研究思路面临根本性冲击。本文提出,在资本高度流动时代,发展中国家国际储备管理的核心目标是:通过保持“适度”国际储备来稳定国际投机资本。并以此促进汇率稳定。从这一分析思路出发,笔者对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有如下看法:有迹象表明,中国目前外汇储备水平已对汇率稳定构成了干扰;从动态发展的视角看,中国实体经济需求不足矛盾和脆弱银行体系面临的严峻竞争,都将扩充中国对外汇储备继续增长的包客性。
本文基于从1994年1季度到2005年2季度的数据,运用一个多方程结构模型,对2005年3季度后的人民币均衡汇率和干预边界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2005年7月以后人民币仍存在一定的升值动力,期间货币当局的干预倾向与以前相比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过于频繁的干预并不利于汇率的长远稳定。从而指出管理浮动汇率制下的汇市干预必须以综合考虑基本经济因素和干预倾向而准确测算现实均衡汇率为基础,动态地把握干预边界,以使市场汇率不过分偏离均衡汇率,应逐渐降低干预频率,增大汇率的基本经济因素弹性,根据市场汇率波动情况灵活地进
美日两国公司股权结构分别作为美英模式和日德模式的代表,一直被认为是两种各具特色的典型模式。但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特别是日本出现“失去的10年”后,日本模式的弊端暴露无遗,而安然、世通等一系列公司丑闻的发生,导致美国模式作为“完美市场”的理想一夜之间轰然坍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种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模式出现了变革、趋同、融合之势。
当前对生态文化的认识至少存在三种误区:1、将生态主义等同于环境保护主义,没有弄清楚环境主义与生态主义的根本区别;2、认为生态文化自古就存在,未认识到生态思想与主体性一权利理念的关联。忽略了生态文化的现代化和后现代性:3、把生态文化领受为环境危机的产物.不懂得对生态灾难的危机意识源于生态主义立场.因而颠倒了危机和生态文化的因果关系。当代环境保护运动之所以收效甚微.就是因为环境保护理念本身是反生态的。如果人类不超越环境保护理念.那么.生态危机就不可能真正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