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袁宏道以“小说”为传体文

来源 :运城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kq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小说”为传体文与作为严肃文学的严谨凝练的传体文不同,是传体文发展过程中的突破。袁宏道以“小说”为传体文,内容取材世俗之事,行文风格雅俗共融,彰显出“奇”“趣”的鲜明特征,创作手法加入“小说笔法”,虽有所不足,但整体瑕不掩瑜。这种作传方式受社会背景与个人经历共同影响而形成,在明代文坛拟古与抄袭盛行的环境下添一笔破旧立新的色彩,为晚明与后世文人与时俱进、开阔眼界、解放思想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他文献
大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一直是高校英语教师的关注点。在新时代背景下,中西文化差异知识越来越受到英语教师的重视。在教学中引入中西文化差异知识,进而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能在对外交流中减少摩擦,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了解世界优秀文化,能促进与各国人民的广泛交往,提升国家软实力。
河官是清朝总揽治河系统的专业官员,对河务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清廷在河官培养和任命上有一套相对完善的体系,并在河道治理方面取得较好效果。学界对于清代前中期河官的研究,集中在河官制度、河工体制、河督及其下属河务官等方面,解释了河官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关于治河人物的研究侧重典型河官的治河方略与成效及其与沿河地方督抚的官际关系,突出他们的专业经历和经验在河道管理中的影响,揭露河官与河政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河官研究要重视群体分析,要结合区域环境、水利建设来研究河官治水情况及其在国家治理中的意义。
心理负荷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心理负担量,它一般包括认识、情绪、意志三方面的负荷。汉英翻译属于一种练习,所以汉英翻译对译者专业知识、翻译过程中所承受的心理负担量提出较高要求。译者在心理变化情况的影响下,结合翻译内容、翻译技巧与方法,以确保汉英翻译转换内容的准确性。
曾凡华,1984年出生于江西赣州,江西省赣州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西省赣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信息化学科带头人.曾获得第十二届 “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暨课堂教学展示大赛一等奖(第一名),赣州市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有数十篇教学论文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学习》《语文世界》等专业期刊,文学作品散见于《意林》《收获》《诗刊》等刊物,曾主持完成省市级课题6项.
期刊
艾青是中国现代诗坛的巨匠,他的诗歌作品充满着对自然和女性的人文关怀。诗人聚焦于自然和女性的生存困境,对传统话语中人与自然之间、男性女性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进行解构,其诗歌中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男性与女性平等互敬的新型社会图景。
作为一个诗歌流派,“神韵”有自己发生、发展、成熟和衰落的流变过程。神韵诗人把自然当作与自己相对的“主体”,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具有生命灵性的东西。神韵诗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无论是从创作视角还是接受视角,都蕴含着丰富的主体间性思想。神韵诗的主体间性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自觉的追求,但是它仍给人以生存底蕴的启示,为人的心灵提供栖息之所。
孔子一生尊礼重礼,认为“礼”在治国理政、调谐社会关系、教化民众和自我修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强调“言”必出于“礼”、“言”必合于“礼”、“言”要符合“礼”的规范,要求人们用行动去践行,达到内外兼修,从而成为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现如今,市场经济日益发展、个体权力与利益日益彰显、价值观念多元复杂导致人们的言论自由和表达欲望极大凸显,相应也出现很多言论无礼、违礼现象,乃至产生语言暴力甚至违法犯罪现象。重要原因就是在思想层面人们缺乏对“言”与“礼”关系的正确认识和遵从,在行动上缺乏“礼”对“言”的必要规
春秋中期开始,由于权力下移和政出多门,晋国霸业逐渐走向衰落。叔向在协助执政卿处理对外事务的过程中,采取遵礼守信、笼络诸侯的外交策略,积极促成晋、楚停战,以顺应“弭兵”潮流的诚恳态度赢得各国拥戴,又在平丘之会中,恩威并用,羁縻列国,弱化其离心倾向,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晋国霸业。
认罪认罚案件中的量刑建议相较于传统量刑建议,“变”得是量刑建议的形成、精准度要求和法律约束力,“不变”的是其性质和根本属性。量刑建议精准化是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促进庭审实质化的必然选择,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实践中仍存在量刑规范不足、协商机制不彻底、审查及监督难等问题,应加快完善量刑指南、协商机制、社会调查报告等制度,推进认罪认罚案件量刑建议精准化改革进程。
建武八年发生的略阳之战是刘秀平陇战役的重要一环。该年春来歙奇袭略阳,夺城之后被隗嚣围攻数月,闰六月刘秀亲率大军以解略阳之围,十一月略阳失守,陇右重归隗嚣。此战前期略阳城的攻防体现了刘秀对来歙的信任、对战事的把控,但后期刘秀因颍川叛乱而东归,形势发生逆转,隗嚣趁此机会反败为胜。略阳之战虽然以刘秀失败而结束,但此战重创隗嚣集团,不仅有利于刘秀消灭隗嚣割据势力、收复陇右地区,还为其进攻巴蜀、讨伐公孙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