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责任感是一种道德情感,强烈的责任感是一个人身心成熟的标志。青少年责任感的培育,不仅关系着个人能否成长为完整的人,更关乎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责任教育,不仅是健全青少年人格的实践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具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谈道:“学校核心价值观培育要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基点。”叫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责任伦理思想是学生责任感培育的重要文化资源。传承儒家责任伦理思想,挖掘其现代价值,是促进我国当代责任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儒家责任伦理思想的立论之基
责任伦理思想作为儒家道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传统的天人观和人伦观具有紧密的联系。儒家学者极力推崇的“天人合契"思想及伦理规范体系,构成了儒家责任伦理思想的立论之基。
(一)天人观
“天”在儒学中始终处于“形而上”的超验存在,而天道则是人世道义的原型,是人类社会伦理秩序的价值本源。孔子对天命的窥探与体识主要涵盖了“天道”和“人道”两个方面:一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之天,以及从中衍生出的“天道”;二是.义理之天,以及逻辑性推演出的“人道”。[2]他借“人道”以明“天道”,强调“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孟子曾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3]这就是说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孟子也认为行“人道”是明“天道”的必由之路,人若能实现自身“善”的本性,便可到达“知天命”的最高境界。正如他所言,“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4],人做事若无愧于天道与自己的内心,便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国儒家文化信奉的“天人合契”理念,使得人以复归天之正道并尽收天地于己的胸襟,主动承担起“民胞物与”、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5]每个人都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这种“践人道以弘天道”的思想,也决定了中国人的责任意识形成不是依赖外部施威,而是“反求诸己”,即通过“克己复礼”“仁物爱民”来修身获取。
(二)人伦观
周人反思周灭商兴的历史教训后,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理念,将“天命”问题转化为人的道德问题。儒家学派在此基础上,对礼乐制度作出了理论上的系统完善,形成了以朴素的血缘亲情为基础,以孝悌为核心,外推扩及君臣、社会、国家、天下的一整套伦理规范,并自觉将其确立为社会成员应当普遍遵守的实践原则。[6]儒家希望把处于人际关系中的个人道德化,把社会群体关系伦理化,通过形成伦理秩序来保障社会安定发展。
何谓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仁义。“儒家认为,仁义就是无论当人处于何种人际关系都能恪守为人的准则,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这种“遵循伦理”的心理品质,成为中国人责任人格实现的应然选择。孔子曾为景公讲明人伦常道,提出“君君,臣臣,父,子子”[8]。即是说,每个人要各行其道,尽自己的义务,承担自己的责任,这样国家才会安定。由此可见,儒家认为伦常十分重要,责任教育必须行人伦之教。
二、儒家责任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大学》开篇便点明,“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回儒家责任伦理思想基于由内向外的自发原则,从自我责任扩展到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建构起中国社会的责任伦理体系。
(一)修身:严于律己、自立自强的个人责任个人责任着眼于个体本身,是为了实现自我发展而肩负的责任。儒家责任伦理思想强调个人最基本的责任是对生命的珍视。孔子十分重视对躯体生命的养护,对待食物,他提出“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飪,不食。不时,不食”;对待出行,他强调“危邦不入,乱邦不居”。生命是人生存发展的基础,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这是人之为人最基本的责任。
人的健康成长不仅体现在身体的健康,也体现在思想的健康,即人应培养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个体只有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水平,才能坚守正道,成长为正直的人。《中庸》曾言:“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10]人应该时刻保持自省自律,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意志,做到表里如一,即使在无人监督时也坚持严于律己,不做不道德的行为。
高尚的道德使人成为“人”,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使人成为“人才”的必备品质。孔子评价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11]。即他一发愤用功,便会专注得把所有事情都忘记。唯有自强不息,才会不甘平庸、奋发向上,自觉承担起实现自身价值的个人责任。
(二)齐家:恪守孝悌、惟爱以德的家庭责任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一个人若欲成长为能为天下负责的人,必先成长为对自己家庭有担当的人。正如《中庸》所言:“欲行仁道于天下,必先行孝悌以事父母兄长。”人对家庭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这两方面。
第一,孝敬父母。“孝敬”一词可分为“孝”和“敬”,包括孝顺父母与敬重父母两方面的内容。孔子在为子游讲解孝道时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12]孝敬父母最基本应做到赡养父母,满足他们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物质需要。但孔子又言:“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3]人若只赡养却不敬重父母,则无异于禽兽。“赡养”只是物质上的付出,但“敬重”需发自内心地恪守孝道,给予父母精神上的关爱。正如孔子所说:“色难”。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不仅要做到“能养”,更应做到“善养”。
第二,友爱兄弟。友悌是儒家提倡家庭中平辈相处的道德准则,且兄长与弟妹之间的责任应该是相互的。兄长应爱护弟妹,以身作则为他们树立良好榜样,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挺身而出,帮助解决。弟妹也应尊重、关心兄长,虚心接受兄长的教导。每位家庭成员都履行相应的义务,才能营造“父母笃,兄弟睦”的和谐氛围。
(三)治国:仁者爱人、重义轻利的社会责任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每个人都对社会负责,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发展。儒家学说将,人对社会的责任,主要分为对“社会他人”及“社会事务”两方面的责任。 一方面,人对待社会他人应秉持“仁者爱人”的信念。从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4],到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5],儒家思想始终强调应关照他人。若每个人都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人与人相处便会产生许多摩擦。只有每个人都考虑他人的利益,才能赢得他人信任,形成互帮互助的和谐社会,最终实现立已达人。
另一方面,人对待社会事务应树立“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孔子肯定个人追求利益的正当性,但相较于个人私利,孔子更注重“义”,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6]。人处理事情时应平衡不同利益之间的关系,当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产生冲突时应以群体利益为先,若人人只顾追求个人私利而损害他人利益,必将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保持“尚义轻利”的态度,是儒家提倡的为人准则。
(四)平天下:忧国忧民、以身报国的国家责任儒家思想强调的国家责任,体现在爱国主义情感和爱国主义实践两方面。
其一,思想上忧国忧民。儒家强调对“士”的培养,而“士”正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君子。具有爱国情怀的人,不将眼光局限于自身利益,而是时刻心系国家与天下的安危。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在自己时日无多时仍牵挂祖国统一,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至上。顾炎武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说每一个普通人,都应有关心国家发展、关切民族命运走向的意识。
其二,行动上以身报国。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17]人应有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历史责任感。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提出“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儒家思想培养出一批批以报国为己任的仁人义士,在危急關头愿挺身而出勇担责任,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爱国情怀。
三、责任教育的实践进路
研究表明,认同传统美德的学生,对自己及他人均有更高的尽责倾向。[18]当今中小学责任教育可以儒家责任伦理思想为资源,在学校广泛开展责任教育实践。责任感是一种较高层面的道德品质,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及道德行为这三种要素。正如陶行知提出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在当今中小学责任教育中,可采取“认识-情感-行为”的实践模式。学校应以适合的方式帮助青少年习得责任意识,助其自觉将这种思想内化为责任情感,并以此指导自身行为。
(一)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意识的培育
责任意识是人们产生责任情感、履行责任行为的先决条件。儒家思想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责任思想,即人对自然、社会他人及自身均承担责任。
学校教育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育,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第一,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意识。学校可开展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白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人类有责任爱护环境。第二,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顾炎武先生曾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师可通过为学生讲述“感动中国”人物故事等途径,让学生明白个人价值只有在对社会及他人的奉献中才能得以体现。第三,激发学生对自身的责任意识。教师可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明白自我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是自身行为的第一责任人。
(二)诱发情感:解决责任的内化问题
学生树立了正确的责任意识,并不会自发履行责任行为,这还涉及学生是否愿意接受并自觉以此指导自身行为的问题。责任行为主要是一种价值合理性行为,对这种行为的发动来讲,“动之以情”比“晓之以理”更有效。[19]对于责任感的培育,儒家思想主张以道德教化为先。道德教育可激发学生内心“善”的情感与强烈的道义责任感,促使学生自觉履行责任行为,逐步成长为有担当的人。
首先,教师应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师要起到表率作用,以自身高度的责任感去感染学生。其次,教师可注重对学生榜样的挖掘,如表扬认真负责的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明白责任感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品质。最后,教师应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联系到一起,教导学生对他人负责不仅是道德的要求,也是个体在社会上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20]通过激发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情感,将其努力目标引向对社会有益的方向。
(三)立足行为:将责任教育融入实践活动若纯粹以道德说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不仅会使教育略显苍白无力,而且可能导致学生责任意识与责任行为相分离,成为“思想上的巨人”和“行动上的矮子”的矛盾体。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王阳明也强调“事上练”是“致良知”的路径。[21]责任教育需以实践为底色,结合学生生活、学习经验深入开展实践活动,将责任思想贯穿学生生活始终。
其一,教师可结合优秀文化资源组织“学雷锋
做好事”“义卖募捐”等相关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社会事务,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自身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实际影响。其二,学校可将责任实践活动融入劳动教育中,在劳动中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与责任精神,使其体会落实责任行为的重要性。
梁启超变法图存失败后,曾疾呼“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青少年只有成长为有责任的人,才能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我国责任教育需吸取儒家责任伦理思想广泛开展教育实践,真正将青少年培养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负责任的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2]邓凌.中国传统儒家责任伦理思想浅探[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37-40.
[3][4][15][17]孟子[M].中华文化讲堂,注释.北京:团结出版社,2016:251,260,14,255.
[5][6]任亚辉.中国传统儒家责任心理思想探究[J].心理学报,2008(11):1221,1228.
[7][8]礼记[M].中华文化讲堂,注释.北京:团结出版.社,2016:84,194.
[9][10]大学·中庸[M].中华文化讲堂,注释.北京:团结出版社,2016:5,35-36.
[11][12][13][14][16]论语[M].中华文化讲堂,注释.北京:团结出版社,2016:100,15,15,88,49.
[18]朱秋飞,何贵兵.传统美德认同和责任情境对大学生责任行为倾向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2011(1):88-94.
[19]卢青,王光松.儒家责任论述及其在当代大学生责任教育中的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15(4):247-251.
[20]何垚,黄希庭.《论语》中的人际责任感及其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4-101.
[21]朱永新,汪敏.教育如何不再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公共品格教育的逻辑向度与实践进路[J].教育研究,2020(2):61-71.
[邓兰,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庞雪
读者热线:010-62003451
投稿邮箱:zgdy_tansuo@163.com
一、儒家责任伦理思想的立论之基
责任伦理思想作为儒家道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传统的天人观和人伦观具有紧密的联系。儒家学者极力推崇的“天人合契"思想及伦理规范体系,构成了儒家责任伦理思想的立论之基。
(一)天人观
“天”在儒学中始终处于“形而上”的超验存在,而天道则是人世道义的原型,是人类社会伦理秩序的价值本源。孔子对天命的窥探与体识主要涵盖了“天道”和“人道”两个方面:一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之天,以及从中衍生出的“天道”;二是.义理之天,以及逻辑性推演出的“人道”。[2]他借“人道”以明“天道”,强调“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孟子曾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3]这就是说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孟子也认为行“人道”是明“天道”的必由之路,人若能实现自身“善”的本性,便可到达“知天命”的最高境界。正如他所言,“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4],人做事若无愧于天道与自己的内心,便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国儒家文化信奉的“天人合契”理念,使得人以复归天之正道并尽收天地于己的胸襟,主动承担起“民胞物与”、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5]每个人都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这种“践人道以弘天道”的思想,也决定了中国人的责任意识形成不是依赖外部施威,而是“反求诸己”,即通过“克己复礼”“仁物爱民”来修身获取。
(二)人伦观
周人反思周灭商兴的历史教训后,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理念,将“天命”问题转化为人的道德问题。儒家学派在此基础上,对礼乐制度作出了理论上的系统完善,形成了以朴素的血缘亲情为基础,以孝悌为核心,外推扩及君臣、社会、国家、天下的一整套伦理规范,并自觉将其确立为社会成员应当普遍遵守的实践原则。[6]儒家希望把处于人际关系中的个人道德化,把社会群体关系伦理化,通过形成伦理秩序来保障社会安定发展。
何谓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仁义。“儒家认为,仁义就是无论当人处于何种人际关系都能恪守为人的准则,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这种“遵循伦理”的心理品质,成为中国人责任人格实现的应然选择。孔子曾为景公讲明人伦常道,提出“君君,臣臣,父,子子”[8]。即是说,每个人要各行其道,尽自己的义务,承担自己的责任,这样国家才会安定。由此可见,儒家认为伦常十分重要,责任教育必须行人伦之教。
二、儒家责任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大学》开篇便点明,“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回儒家责任伦理思想基于由内向外的自发原则,从自我责任扩展到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建构起中国社会的责任伦理体系。
(一)修身:严于律己、自立自强的个人责任个人责任着眼于个体本身,是为了实现自我发展而肩负的责任。儒家责任伦理思想强调个人最基本的责任是对生命的珍视。孔子十分重视对躯体生命的养护,对待食物,他提出“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飪,不食。不时,不食”;对待出行,他强调“危邦不入,乱邦不居”。生命是人生存发展的基础,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这是人之为人最基本的责任。
人的健康成长不仅体现在身体的健康,也体现在思想的健康,即人应培养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个体只有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水平,才能坚守正道,成长为正直的人。《中庸》曾言:“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10]人应该时刻保持自省自律,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意志,做到表里如一,即使在无人监督时也坚持严于律己,不做不道德的行为。
高尚的道德使人成为“人”,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使人成为“人才”的必备品质。孔子评价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11]。即他一发愤用功,便会专注得把所有事情都忘记。唯有自强不息,才会不甘平庸、奋发向上,自觉承担起实现自身价值的个人责任。
(二)齐家:恪守孝悌、惟爱以德的家庭责任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一个人若欲成长为能为天下负责的人,必先成长为对自己家庭有担当的人。正如《中庸》所言:“欲行仁道于天下,必先行孝悌以事父母兄长。”人对家庭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这两方面。
第一,孝敬父母。“孝敬”一词可分为“孝”和“敬”,包括孝顺父母与敬重父母两方面的内容。孔子在为子游讲解孝道时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12]孝敬父母最基本应做到赡养父母,满足他们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物质需要。但孔子又言:“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3]人若只赡养却不敬重父母,则无异于禽兽。“赡养”只是物质上的付出,但“敬重”需发自内心地恪守孝道,给予父母精神上的关爱。正如孔子所说:“色难”。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不仅要做到“能养”,更应做到“善养”。
第二,友爱兄弟。友悌是儒家提倡家庭中平辈相处的道德准则,且兄长与弟妹之间的责任应该是相互的。兄长应爱护弟妹,以身作则为他们树立良好榜样,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挺身而出,帮助解决。弟妹也应尊重、关心兄长,虚心接受兄长的教导。每位家庭成员都履行相应的义务,才能营造“父母笃,兄弟睦”的和谐氛围。
(三)治国:仁者爱人、重义轻利的社会责任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每个人都对社会负责,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发展。儒家学说将,人对社会的责任,主要分为对“社会他人”及“社会事务”两方面的责任。 一方面,人对待社会他人应秉持“仁者爱人”的信念。从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4],到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5],儒家思想始终强调应关照他人。若每个人都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人与人相处便会产生许多摩擦。只有每个人都考虑他人的利益,才能赢得他人信任,形成互帮互助的和谐社会,最终实现立已达人。
另一方面,人对待社会事务应树立“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孔子肯定个人追求利益的正当性,但相较于个人私利,孔子更注重“义”,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6]。人处理事情时应平衡不同利益之间的关系,当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产生冲突时应以群体利益为先,若人人只顾追求个人私利而损害他人利益,必将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保持“尚义轻利”的态度,是儒家提倡的为人准则。
(四)平天下:忧国忧民、以身报国的国家责任儒家思想强调的国家责任,体现在爱国主义情感和爱国主义实践两方面。
其一,思想上忧国忧民。儒家强调对“士”的培养,而“士”正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君子。具有爱国情怀的人,不将眼光局限于自身利益,而是时刻心系国家与天下的安危。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在自己时日无多时仍牵挂祖国统一,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至上。顾炎武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说每一个普通人,都应有关心国家发展、关切民族命运走向的意识。
其二,行动上以身报国。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17]人应有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历史责任感。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提出“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儒家思想培养出一批批以报国为己任的仁人义士,在危急關头愿挺身而出勇担责任,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爱国情怀。
三、责任教育的实践进路
研究表明,认同传统美德的学生,对自己及他人均有更高的尽责倾向。[18]当今中小学责任教育可以儒家责任伦理思想为资源,在学校广泛开展责任教育实践。责任感是一种较高层面的道德品质,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及道德行为这三种要素。正如陶行知提出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在当今中小学责任教育中,可采取“认识-情感-行为”的实践模式。学校应以适合的方式帮助青少年习得责任意识,助其自觉将这种思想内化为责任情感,并以此指导自身行为。
(一)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意识的培育
责任意识是人们产生责任情感、履行责任行为的先决条件。儒家思想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责任思想,即人对自然、社会他人及自身均承担责任。
学校教育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育,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第一,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意识。学校可开展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白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人类有责任爱护环境。第二,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顾炎武先生曾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师可通过为学生讲述“感动中国”人物故事等途径,让学生明白个人价值只有在对社会及他人的奉献中才能得以体现。第三,激发学生对自身的责任意识。教师可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明白自我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是自身行为的第一责任人。
(二)诱发情感:解决责任的内化问题
学生树立了正确的责任意识,并不会自发履行责任行为,这还涉及学生是否愿意接受并自觉以此指导自身行为的问题。责任行为主要是一种价值合理性行为,对这种行为的发动来讲,“动之以情”比“晓之以理”更有效。[19]对于责任感的培育,儒家思想主张以道德教化为先。道德教育可激发学生内心“善”的情感与强烈的道义责任感,促使学生自觉履行责任行为,逐步成长为有担当的人。
首先,教师应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师要起到表率作用,以自身高度的责任感去感染学生。其次,教师可注重对学生榜样的挖掘,如表扬认真负责的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明白责任感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品质。最后,教师应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联系到一起,教导学生对他人负责不仅是道德的要求,也是个体在社会上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20]通过激发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情感,将其努力目标引向对社会有益的方向。
(三)立足行为:将责任教育融入实践活动若纯粹以道德说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不仅会使教育略显苍白无力,而且可能导致学生责任意识与责任行为相分离,成为“思想上的巨人”和“行动上的矮子”的矛盾体。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王阳明也强调“事上练”是“致良知”的路径。[21]责任教育需以实践为底色,结合学生生活、学习经验深入开展实践活动,将责任思想贯穿学生生活始终。
其一,教师可结合优秀文化资源组织“学雷锋
做好事”“义卖募捐”等相关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社会事务,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自身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实际影响。其二,学校可将责任实践活动融入劳动教育中,在劳动中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与责任精神,使其体会落实责任行为的重要性。
梁启超变法图存失败后,曾疾呼“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青少年只有成长为有责任的人,才能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我国责任教育需吸取儒家责任伦理思想广泛开展教育实践,真正将青少年培养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负责任的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2]邓凌.中国传统儒家责任伦理思想浅探[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37-40.
[3][4][15][17]孟子[M].中华文化讲堂,注释.北京:团结出版社,2016:251,260,14,255.
[5][6]任亚辉.中国传统儒家责任心理思想探究[J].心理学报,2008(11):1221,1228.
[7][8]礼记[M].中华文化讲堂,注释.北京:团结出版.社,2016:84,194.
[9][10]大学·中庸[M].中华文化讲堂,注释.北京:团结出版社,2016:5,35-36.
[11][12][13][14][16]论语[M].中华文化讲堂,注释.北京:团结出版社,2016:100,15,15,88,49.
[18]朱秋飞,何贵兵.传统美德认同和责任情境对大学生责任行为倾向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2011(1):88-94.
[19]卢青,王光松.儒家责任论述及其在当代大学生责任教育中的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15(4):247-251.
[20]何垚,黄希庭.《论语》中的人际责任感及其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4-101.
[21]朱永新,汪敏.教育如何不再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公共品格教育的逻辑向度与实践进路[J].教育研究,2020(2):61-71.
[邓兰,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庞雪
读者热线:010-62003451
投稿邮箱:zgdy_tansu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