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感觉诡计左颈部肌张力障碍患者中的表现,探讨感觉诡计与大脑皮质辅助运动区功能的关系及其相关神经电生理改变。
方法收集2006年3月至2013年4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肌张力障碍病门诊首次且连续就诊的原发性颈部肌张力障碍患者75例,进行感觉诡计的现象学调查。其中男性23例,女性52例,男女比例1∶2.26;发病年龄19~72岁,平均(42.5±13.1)岁。根据感觉诡计类型,分为经典组、力量组、无诡计组和负性组。对首次就诊时表现为单纯扭转型的43例患者行皮质多点记录的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检查。
结果首次就诊时,感觉诡计存在于85.53%(64/75)的患者。随病程进展,感觉诡计类型可能发生改变。使用不同类型感觉诡计(经典组、力量组、无诡计组)患者间发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疾病复杂程度在各组间有增高趋势。经典组患者头部扭转方向对侧皮质辅助运动区P22/N30峰峰幅度与同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力量组及无诡计组患者头部扭转方向对侧P22/N30峰峰幅度[力量组(3.16±1.71) μV,无诡计组(3.62±1.58) μV]较同侧[力量组(2.47±1.28) μV,t=2.243,P=0.038;无诡计组(2.73±1.14) μV,t=2.893,P=0.023]高。经典组[(9.36±3.52)分]与力量组[(12.67±5.00)分]或无诡计组[(15.18±4.07)分]患者首次就诊时Tsu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典组比力量组,t=-3.020,P=0.004;经典组比无诡计组,t=-4.452,P=0.000)。
结论不同类型感觉诡计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从经典组、力量组到无诡计组依次加重。不同感觉诡计类型可能提示大脑皮质辅助运动区功能处于代偿(经典组)或失代偿(力量组、无诡计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