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劳技课改革的初步探讨

来源 :写作(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hong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农村中学劳动技术课不被重视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劳动技术课对学生身心健康全面成长十分必要。由于各种原因,农村中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对当地农产品了解和掌握不全面、对家庭生活实用技能运用不够等表象越发突出,农村中学劳技课诸多问题日益明显。如何进行有效改革,转变这种状态,本文通过从学校、社会、家庭三个层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促进农村劳动技术课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关键词:农村;中学;劳技课;改革
  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普及化程度和办学质量越来越高,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硬件设备设施新一轮提质升级已经全面完成,农村中学教学设施与城市学校差距越来越小。但是,农村地区中小学劳动技术课形势发展不容乐观,劳动技术课关系到语文、物理、化学等多门学科综合利用,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前由于没有纳入中考科目,很多学校在劳技课教学上流于形式,存在着这样那样较多问题和不足。
  一、农村中学劳技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1、图书资料不全面,当前各中学虽然配备了图书室、学生阅览室等硬件设施,但是对学生开放有限制,借阅制度坚持不好,学生们所能获得的劳动技术图书资料较少。
  2、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很多学校劳动技术课往往是兼职教师授课,流于形式,似乎可有可无。
  3、劳技课内容枯燥、讲解乏味。学生学习不投入、劳动实践活动太少等各种短板问题不断暴露,很多劳技课被其他学科挤占,室内课变成了自习课。
  暴露出以上问题的原因,分析下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不足,中考不做重点,造成师生对劳技课重视程度不高。通过调查不难发现,中学七至九年级兼课教师比例往往高于90%以上,劳动实践以及户外活动率不足10%,九年级毕业班实践活动更是少之又少。
  2、理论讲解多,具体实践少。很多学校出于学生安全考虑,很少组织学生户外活动,农村中学学生动手能力很大程度放在计算机操作上,学生对当地农产品种植、花草树木养护、生活实用技术等动手操作能力较差。
  3、家长的溺爱和宽容,也使很多农村中学生不愿意从事劳动实践活动。在农村,一个孩子会被6-8名亲属呵护。通过问卷调查,在家里,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的不足40%,主动用电器煮饭做饭的不足35%,91%以上的中学生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学校,学生由于懒惰,更不愿意从事劳动实践活动,自理能力很差。
  二、破解农村中学生劳技课短板问题的初步对策
  1、切实加强重视,强化对中学生劳动实践能力的考核。学校领导要站在全面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认真抓好劳技课落实。学校领导要经常研究劳技课授课存在的问题,对制定的劳技课发展规划、学期计划要逐月逐周加以落实,真正让劳技课属于学生,使学生学有收获、学有快乐、动手能力不断增强。
  2、落实师资,各学校要减少兼职教师数量,不断配备专业教师,完善对劳技教师考核评估机制和便于操作的评价方法。采取临时抽查和定期检查等办法强化监督。学校领导要深入课堂听课、积极听取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教学情况。及时检查劳技教室教案、组织劳技教师相互观摩教研。学期末要对劳技教师教学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按照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确定教师的教学水平。
  3、加强家校联系,发挥好家长学校优势,转变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子观、价值观和劳动观念。积极倡导家长和学生齐动手做家务好习惯,不断推进学生从事适宜的农业生产劳动,逐步掌握当地的物产风俗、礼仪文明等。
  4、创新劳技课新模式,让劳技课真正“接地气”。以往的课本在编排上内容缺乏连贯性和实用性,很多内容不适合农村学生学习和实践,比如说北方农村,在讲授茶道和养蚕知识上,学生就不容易掌握。七年级学生讲家庭电器使用就不如九年级学生吸收知识快。
  三、农村中学劳技课改革需要注意的问题
  1、把握好“度”,不能冲淡语数外教学。当前中学生中考升学压力很大,适当进行户外劳技实践活动能够放松学生身心,但要合理制定教学计划,不能放松学生管理,把户外活动当做休闲和玩耍,要关注语数外和劳技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户外活动中不断强化有益的知识吸收,从而促进语数外等学科的理解和掌握。
  2、時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劳动实践活动前要严密制定安全预案,确保户外实践活动顺利进行。要不断灌输学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培养学生自救能力。同时在活动中注重道德教育,比如小组合作意识、团结意识、奉献、感恩意识和增强对大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
  总之,农村中学劳技课教改需要不断发力,持续进行。要结合实际,广泛尝试、大胆探索创新,实现劳技和其它学科密切互融、相得益彰,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其他文献
【人物一行当】  董泰:青衣(40多岁)  许世光:花脸(40多岁)  李伯轩:老生(50多岁)  密师母:花衫(30多岁)外国人  田大娘:老旦(40多岁)  许振邦:娃娃生(10多岁)  管家:老生(60多岁)  宾客甲  宾客乙  【剧本梗概】  1886年,烟台开埠25年,烟台基督教长老会会长、商会会长李伯轩的老母亲过寿诞,他在家中大摆宴席宴请四方宾客,不想多年好友法国传教士密师母到访,请
期刊
摘要:文学文体传达人的精神性需求,它与人类的心灵生活密切关联,具有鲜明的审美性特征。教师在讲授文学文体的阅读与写作时,可以依次讨论诗歌、小说、散文以及戏剧的阅读与写作。必须深入了解文学文体的特点,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能切实把握文学文体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技巧。  关键词:文学文体;阅读;写作  文学文体与新闻文体、公务文体、学术文体、实用文体有明显的区分,前者传达的是人的精神性需求,而后者传达的是人
期刊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先生取他十部长篇小说,三部短篇的首字作副对联。其中最显眼的便是一个“侠”字。  “侠”之一字,对于中国人有着深刻的意义。聂政燕轲,渐离击缶,公孙舞剑.....,侠的形象,于中国文化中从不少见。较之古龙笔下浪子式的人物,金先生塑造的形象,更接近人们对侠的认识与期待。  其实对“侠”的思考,也是对人性,对正义,对是非的思考。  少年的想象中,当侠一定要当大侠,身
期刊
摘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深入剖析了先秦和汉代儒学、西汉初年政治,从儒家思想自身和西汉统治者的想法两方面探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原因。  关键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汉武帝  一、引言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概念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它
期刊
凤凰,作为近代一度统辖“大湘西”二十余州、县(厅)的一个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本土巫傩文化,与从外地迁入的军人和江西商民带来的文化,在这里碰撞和融合,演绎成了多民族包容的多元文化,而其中戏曲文化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傩堂戏、阳戏、文武茶灯、京剧、辰河高腔、木脑壳戏、汉戏等多种戏曲剧种在这里上演。很多集镇甚至村寨,都有业余戏班,他们经常受邀穿梭在乡村,为当地老百姓带去
期刊
摘要:在小学低段识字教学中,通过想象还原汉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观察解析汉字,感受汉字温情美。挖掘解密汉字,感受汉字的意蕴美。在想象、观察、解密中,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从而提高识字效率。  关键词:想象:形体美:解析:温情美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起始阶段,是小学教学的基础。如何让初入学门的孩子认识纷繁复杂的汉字,从小培养孩子对汉字的热爱,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得到更好的传承与
期刊
摘要:“宋有天下三百载,视汉唐疆域不及,而人才之盛过之。”宋朝享国三百多年,虽然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国家统一,领土疆域远不及汉唐,但是两宋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可称为中国古代的巅峰时刻。尤其是北宋前期的“右文政策”作为两宋以文治国的发轫和肇始,对宋朝三百多年的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本文将讨论“右文政策”的表现和作用。  关键词:北宋前期 右文政策 表现 作用  一、何为右文政策  北宋初期确立了“尚文抑
期刊
语文是百科之母,在语文教学中培养了创新思维,自然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创新思维。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改变模式,激励求异  1、多进行共同讨论。激励求异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共同讨论,因为在共同讨论时,思维活动容易活跃,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容易发展,并被推向更高的水平。  2、多鼓励主动提问。教学中,不能只是老师提问,还要让学生多主动提问,这样既减少了学生对
期刊
摘要:智障儿童各方面认知能力千差万别,普通班级授课制很难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更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个别化教学是满足不同智障儿童学习需求的有效途径。实施个别化教学,首先要有目的的搜集学生个人信息,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第二。要将收集的信息分析整理,制订出与之相宜的个别化教学计划。第三,针对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实行个别化教学。最后,将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关键词:智障儿童:个别化教学:长计划:短计
期刊
德育,一株植于教育土壤,散发幽香的蔷薇花,向人间播撒着启迪与教导,给予人们以精神的充实、灵魂的高尚。  教育先贤孔子曾明确提出“因材施教”之主张,认为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其实,除了发展智力,以促进道德修养为目的的德育工作的展开同样需要这一思想的指导。  一、靠身体力行给学生引导  德育,除了借助“言传”这一途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