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六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对作为法定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在党内民主发展过程中,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由此可见,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加强不仅关系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更能从根本上杜绝贪污腐败的事件的频繁发生。由此我们要加强党内民主制度的建设入手,提出了三方面的预防措施,以求对加强廉政建设有所裨益,从而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推进和谐社会的顺利建设。
【关键词】党内民主 贪污腐败 民主制度
一、西方民主理论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我国的民主政治:
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并应用于城邦等小型政治体之中,后来的民主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实践中更多的表现出代议制的形式,并且将应用范围扩展到了民族国家层面,并且后者比前者在选民的范围有了更大的扩展,代表性更强。这两种很不同的民主形式都被称为民主,是因为两者的共同本质,即民众的决定权。
(一)民主理论的分类:
民主理论分为古典民主理论、精英民主理论、多元民主理论。从历史和理论发展逻辑来说,古典民主理论是民主理论最早和最典型的形态,它认为民主就是人民统治,即所谓的“人民当家作主”,民主的实现途径就是大众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实现“自治”。其中的代表人物和理论有:洛克的社会契约论、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密尔的代议制政府。
(二)我国的增量民主: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在形成一种别具特色的政治模式,这种政治模式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通过增量改革来逐渐推进中国的民主治理,扩大公民的政治权利。因此可以称之为“增量民主”。中国的政治发展将于经济发展一样,遵循增量发展或增量民主的道路,不可能发生整体的突变性改革,但是某些领域将不时会有一些突破性进展。增量民主就是对现有的既有制度不做大幅度改动,而倾向建立一些新的民主制度,这样做的好处是阻力较小,更具可操作性。例如:建立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实行党代表的任期制等,都反映出中央一步一个脚印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二、党内民主制度的缺失是造成腐败的主要原因:
(一)、党内缺乏制度传统,广大党员制度意识薄弱是其存在的思想原因。在我国民主制度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增量民主、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党代表的任期制等民主政策制定的同时,仍出现了大量的贪污腐败事件,究其原因,是因为党员的制度意识薄弱。
(二)计划体制残余的影响是其存在的主要外因,计划体制是党在全国执政后,由于缺乏在全国执政的经验,加之受前苏联高度集权体制的影响而全面套用的社会运行机制。 这种体制在政治上表现为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以言代法的“一元化”领导。这种体制在改革开放前的党内民主生活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再转移,以经济体制改革牵头的中国社会各方面改革也全面铺开,对旧的、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进行革新,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面临的最大历史性客体。
(三)、未能完全实现由革命的党向建设的党的转变是其存在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产生并壮大于内忧外患十分尖锐的特殊时期, 对外要组织力量对抗外国侵略者,对内需要面对国民党政府的打压,所以在当时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运作模式不可避免地具有相当浓厚的地下军事组织的高度封闭性, 而并不具备现代民主所要求的广泛的开放性。这种组织运作模式具有权力的高度集中、信息严格保密、运作过程不透明等特点。然而,在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下,这些特质使共产党在纷繁复杂的斗争环境中既很好地保存并壮大了自身力量,又保证了决策的灵活高效。可以说正是这种独特的组织运作模式构成了中国共产党能在革命斗争中取得胜利建成社会主义的基本要素。
三、加强党内的民主建设来建立廉洁政府的策略
(一)、改革现行党内监督领导体制,建立“平行垂直式的领导体制” 黨内监督领导体制作为党内监督机制运行的党内监督制度创设的根本组织制度,其科学性、合理性和严密性直接决定着党内监督机制运行的优劣及党内监督制度实施的虚实。在地方,建立与同级党委平行的党内监督机构,实行党的各级纪委直接受上一级纪委领导,或由上一级党的纪委派出分支机构的纪委垂直领导模式,以从根本上削除现行党内民主监督体制的弊端。,实行 “平行垂直式” 的监督领导体制。
(二)、拓展党外民主监督渠道,实现党内外监督的有机配合。从我国的整个监督体系来说,党内民主监督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要使这个子系统有效运转,还需要接受来自党外的多方面监督。党外监督从本质上来说是异体监督,即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不处于同一利益共同体的一种制约关系。它是党内监督所不能替代的,它可以弥补党内监督的不足,对执政党的监督具有独特的作用。我们必须正视我们党缺乏执政竞争和外在监督压力这一客观事实,按照邓小平关于“共产党要接受监督”的思想,我们要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广大人民群众、民主党派、各种舆论工具等多种渠道。从而形成一种广泛的民主监督和制约。
(三)、加强对党内“一把手”的监督。“一把手”政治是我党权力结构的特殊现象,鉴于“一把手”的特殊作用和目前“一把手”中较严重的权力滥用现象。我们必须把对“一把手”的监督作为党内监督的重点,建立完善相应的监督制度,健全监督体系,做到权力延伸到哪里,监督就实行到哪里,确保对权力运行全过程的监督,以使我国对“一把手”的权力监督走上正常化,制度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胡鞍钢.中国:挑战腐败[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2]杨或.社会转型期反腐败研究[ 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
[3]李成言.廉政工程:制度、政策与技术[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公仆理念的丰富与升华[ N].人民日报2006年6月17日,星期六.六版.
[5]黄百炼.遏制腐败[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关键词】党内民主 贪污腐败 民主制度
一、西方民主理论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我国的民主政治:
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并应用于城邦等小型政治体之中,后来的民主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实践中更多的表现出代议制的形式,并且将应用范围扩展到了民族国家层面,并且后者比前者在选民的范围有了更大的扩展,代表性更强。这两种很不同的民主形式都被称为民主,是因为两者的共同本质,即民众的决定权。
(一)民主理论的分类:
民主理论分为古典民主理论、精英民主理论、多元民主理论。从历史和理论发展逻辑来说,古典民主理论是民主理论最早和最典型的形态,它认为民主就是人民统治,即所谓的“人民当家作主”,民主的实现途径就是大众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实现“自治”。其中的代表人物和理论有:洛克的社会契约论、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密尔的代议制政府。
(二)我国的增量民主: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在形成一种别具特色的政治模式,这种政治模式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通过增量改革来逐渐推进中国的民主治理,扩大公民的政治权利。因此可以称之为“增量民主”。中国的政治发展将于经济发展一样,遵循增量发展或增量民主的道路,不可能发生整体的突变性改革,但是某些领域将不时会有一些突破性进展。增量民主就是对现有的既有制度不做大幅度改动,而倾向建立一些新的民主制度,这样做的好处是阻力较小,更具可操作性。例如:建立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实行党代表的任期制等,都反映出中央一步一个脚印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二、党内民主制度的缺失是造成腐败的主要原因:
(一)、党内缺乏制度传统,广大党员制度意识薄弱是其存在的思想原因。在我国民主制度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增量民主、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党代表的任期制等民主政策制定的同时,仍出现了大量的贪污腐败事件,究其原因,是因为党员的制度意识薄弱。
(二)计划体制残余的影响是其存在的主要外因,计划体制是党在全国执政后,由于缺乏在全国执政的经验,加之受前苏联高度集权体制的影响而全面套用的社会运行机制。 这种体制在政治上表现为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以言代法的“一元化”领导。这种体制在改革开放前的党内民主生活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再转移,以经济体制改革牵头的中国社会各方面改革也全面铺开,对旧的、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进行革新,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面临的最大历史性客体。
(三)、未能完全实现由革命的党向建设的党的转变是其存在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产生并壮大于内忧外患十分尖锐的特殊时期, 对外要组织力量对抗外国侵略者,对内需要面对国民党政府的打压,所以在当时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运作模式不可避免地具有相当浓厚的地下军事组织的高度封闭性, 而并不具备现代民主所要求的广泛的开放性。这种组织运作模式具有权力的高度集中、信息严格保密、运作过程不透明等特点。然而,在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下,这些特质使共产党在纷繁复杂的斗争环境中既很好地保存并壮大了自身力量,又保证了决策的灵活高效。可以说正是这种独特的组织运作模式构成了中国共产党能在革命斗争中取得胜利建成社会主义的基本要素。
三、加强党内的民主建设来建立廉洁政府的策略
(一)、改革现行党内监督领导体制,建立“平行垂直式的领导体制” 黨内监督领导体制作为党内监督机制运行的党内监督制度创设的根本组织制度,其科学性、合理性和严密性直接决定着党内监督机制运行的优劣及党内监督制度实施的虚实。在地方,建立与同级党委平行的党内监督机构,实行党的各级纪委直接受上一级纪委领导,或由上一级党的纪委派出分支机构的纪委垂直领导模式,以从根本上削除现行党内民主监督体制的弊端。,实行 “平行垂直式” 的监督领导体制。
(二)、拓展党外民主监督渠道,实现党内外监督的有机配合。从我国的整个监督体系来说,党内民主监督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要使这个子系统有效运转,还需要接受来自党外的多方面监督。党外监督从本质上来说是异体监督,即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不处于同一利益共同体的一种制约关系。它是党内监督所不能替代的,它可以弥补党内监督的不足,对执政党的监督具有独特的作用。我们必须正视我们党缺乏执政竞争和外在监督压力这一客观事实,按照邓小平关于“共产党要接受监督”的思想,我们要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广大人民群众、民主党派、各种舆论工具等多种渠道。从而形成一种广泛的民主监督和制约。
(三)、加强对党内“一把手”的监督。“一把手”政治是我党权力结构的特殊现象,鉴于“一把手”的特殊作用和目前“一把手”中较严重的权力滥用现象。我们必须把对“一把手”的监督作为党内监督的重点,建立完善相应的监督制度,健全监督体系,做到权力延伸到哪里,监督就实行到哪里,确保对权力运行全过程的监督,以使我国对“一把手”的权力监督走上正常化,制度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胡鞍钢.中国:挑战腐败[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2]杨或.社会转型期反腐败研究[ 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
[3]李成言.廉政工程:制度、政策与技术[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公仆理念的丰富与升华[ N].人民日报2006年6月17日,星期六.六版.
[5]黄百炼.遏制腐败[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