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发现两处“恒星摇篮”

来源 :科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ak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人员发现两处“恒星摇篮”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银河画卷”巡天计划发布一项重要成果。研究人员在银河系中发现两个孕育恒星的巨大分子云,分别命名为“大江分子云”和“凤凰分子云”。此次研究成果发表在天文学权威刊物《天体物理学杂志》上。我们所处的银河系是一个旋涡状星系,它的旋臂附近隐藏着一些濃浓的云团,其中一些主要由氢气分子组成的云团就是分子云。分子云是恒星的前身,被称为“恒星摇篮”。

火星上可能曾有流淌十万年的河


  尽管现在的火星看似没有任何生机,但从火星表面图像可以知道,火星上也曾湖泊纵横,有大量流动的水。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的弗朗切斯科·塞勒及其同事在火星海拉斯盆地西北缘发现了一块高高的岩石峭壁,其似乎是由一条古老河流的水流缓慢形成。新发现的岩石露出地面的部分高200米、宽1 500米,要想形成这种大小的“露头”,需要一条活跃了至少10万个地球年的河流不断地流动和沉积。

中国天文学家发现新移动星群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人员梁熙龙、赵景昆等利用郭守敬望远镜与欧空局盖亚空间望远镜获取的同源恒星数据,在银河系的猎户座星云附近发现一个新的移动星群,共包含206颗成员星。天文学家表示,该移动星群的发现为研究旋臂密度波驱使恒星聚集,从而触发星云坍塌的可能性提供了观测证据。此外,这个位于银河系本地旋臂的移动星群也为研究恒星集团的瓦解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

治理太湖蓝藻有了新突破


  西交利物浦大学研究人员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太湖蓝藻治理除了减氮控磷,还需控铜。研究成果已发表于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水资源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水研究》,对于太湖治理将有重要参考意义。太湖治理是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太湖蓝藻暴发也是许多环境科学类学者的研究重点。一直以来,大部分学者把重点放在氮和磷的研究上,其他重金属或微量元素对藻类生长的影响常常被忽视。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飞成功,正式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2020年5月5日18时0分,长征五号B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点火升空。约488秒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我国空间站阶段的首次飞行任务告捷。长征五号B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为基础改进研制而成,主要承担我国空间站舱段等重大航天发射任务。

研究人员找到可恢复端粒长度方法


  美国一研究团队筛选了超过10万种已知的化学物质,成功发现了能够恢复小鼠体内端粒长度的小分子。现阶段,人类抗衰老研究大多数集中在染色体末端的“小帽子”——端粒上,端粒能够防止基因DNA密码的“磨损”,在生物健康和衰老进程中至关重要。在细胞每次分裂时,端粒都会变短一些,直到细胞不再分裂而死亡。如果能干预这一过程,则将实现对衰老以及衰老带来的不良影响的调节。

新飞船完成我国首次高速局域网空间试验


  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在轨完成了一项高速局域网试验,未来可以让航天员享受到“智能家居”一样的太空生活。此次完成试验的“时间触发以太网星载原型系统”,简单说就是科研人员在飞船上搭建了一个高速局域网,将各个系统联通了起来。这是我国首次开展该技术的空间试验,在试验过程中,系统完成了时钟同步、多源数据采样、高清图像传输等功能验证,实现了系统间数据的高速传输。

研究证实蝙蝠细胞可与病毒长期共存假说


  从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冠状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再到如今的新冠病毒,蝙蝠被认为可能是多种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一项研究以实验验证了蝙蝠细胞可与病毒长期共存的假说。研究人员让MERS冠状病毒对一种大棕蝠的细胞进行长达126天的持续感染,并通过检测蛋白质、转录体和基因等方式分析被感染细胞,结果发现MERS冠状病毒可在蝙蝠细胞中与宿主长期“和平共处”。
其他文献
良渚古城遗迹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距离杭州市中心16千米。它是浙江省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之一“良渚玉琮王”的发掘地,也是被誉为“中华文明之光”的良渚文化的发祥地。1936年,西湖博物馆馆员施昕更先生率先发现良渚文化;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今,这座古城已经苏醒,向人们诉说着5 000年的历史。  这里有高晓松的晓书馆,有安藤忠雄设计的建筑,还有良渚博物院、美丽
期刊
我们总是期盼新年,期盼一个新的开始。2019如期而至,在新的一年大家有什么期待,亦或者说许下了什么愿望?  《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一书里写道:“那些我们一直惴惴不安又充满好奇的未来,会在心里隐隐约约觉得它们是明亮的。”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大概是止于刚踏入社会的肤浅,以为逃离了校园和考试,人生便豁然开朗。于是列下一大堆的人生目标:每周读一本书,看两部电影,每年学一项新技能,进行一次长途旅行,想象
期刊
“一對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经过基因编辑的他们,将可能天然抵御艾滋病……”此消息一出,舆论哗然。“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人们严重关切:有人叫好,认为人类从此正朝着免疫一切疾病的康庄大道前行;但更多人对此则表达了深刻的忧虑,同时在呼唤监管的强手和法律的归位。  那么,到底什么是基因编辑?如何运用此项技术为人类谋福祉?它的应用前景和所限有哪些?本期“专题”,小编带你了解这项科学界乃至全社会都在关注的
期刊
宣传抗疫,用剪纸艺术鼓舞人心《祥龙赐福》《瑞虎伏疫》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梁盛萍为宣传抗疫,创作了一组剪纸作品。《祥龙赐福》寓意祥龙赐福,天佑中华,为抗疫加油,中间是武汉火神山医院标志;《凤仪太平》表达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今天,全国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必将迎来太平的日子,中间为武汉雷神山医院的标志;《瑞虎伏疫》表现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而伟大的民族,在家尽量不出门也是在为抗击疫情作贡献;《
期刊
在中华民族浩瀚璀璨的艺术史上,富贵典雅的掐丝珐琅可以称得上是独具风姿的艺术瑰宝,而来自雪域高原的神秘唐卡也是古老的艺术奇葩。一直以来,无数的艺术工匠们在前人的基础上继承传统,又不断开拓创新,让珍贵的民族工艺绽放出崭新的光芒。美术科班出身的毕志勇就是其中一位,他创造性地将掐丝珐琅、唐卡绘画两种极其復杂的传统手工艺相结合,同时适当融入非遗工艺,绘制出精美绝伦的掐丝珐琅唐卡。  除了传承国粹艺术,作为晋
期刊
定稿  工艺绘画师首先要参考传统唐卡的图片或书籍资料来确定作品的内容,由于唐卡作品的人物内容都有固定意义、画法和流派,因此不能随意创作。绘图的比例量度要精准,线条流畅美观,佛像开脸面部表情是否生动,和膜拜者是否能心灵相通、结生佛缘,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工艺师纯熟的手工绘画技艺方能完成。整个工期需要工艺师有虔诚的公德心和大善大智大慈大悲的心境,才能做到唐卡以画言史、以画叙事,独特而富有异域的神圣特色。
期刊
游走的金丝,绚丽迷人的色彩,传神的唐卡人物,看到掐丝珐琅唐卡的第一眼,它的惊艳之美会给你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富丽堂皇的掐丝珐琅将唐卡的艺术绘画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釋迦摩尼成道》《财宝天王》《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宗喀巴》
期刊
平阳窑陶瓷烧造工艺流程  取陶土:选用当地红陶土。山里面的石头,经历多年的风化,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转变成一种黏土。这种黏土能耐高温,是烧陶瓷最好的原料。  水洗陶土:将取回来的陶土进行反复水洗,去除杂质。  过筛:将洗好的陶土进行过筛,过滤小的石块,使陶土更加细腻。  练泥:将选好的土沉淀后用细密的白布装浆渗水,去水成泥。经过半年的时间,保湿封存,让泥发酵。  揉泥:将发酵好的泥按所需要的湿度不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大家一直保持着标准的“鼠”姿:人人窝在家里,竖着两只耳朵,鼓着两只眼睛,静静观察外面的动静,云监抗疫一线的动态,日日留意确诊病例。中国的战“疫”时间线,让我们见证了无比强大的祖国,见证了无比顽强的人民。每一个数字起伏,都记录着我们的痛与爱。  岁月静好,是有人替我们背负;现世安稳,是有人替我们坚守。一场疫情让我们明白健康的重要,平安的可贵。在这场疫情的“进度条”里,每个人都想
期刊
泥塑是我国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俗称“彩塑”或“泥玩”。一捧普通的泥土在民间艺人的匠心巧思下,幻化成富有灵魂和文化内涵的泥塑作品,它们或素或彩,乡土气息浓厚,反映了劳动人民朴实无华的审美情趣。历经几千年的漫长岁月,绵延不断、传承至今的泥塑艺术,伴随着人们对泥土的敲打,闪烁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2006年5月,泥塑艺术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產名录。  在山西太原,记者寻访到了这样一位痴迷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