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课的理念可以归纳为“审美为核心,兴趣为动力,强调实践,鼓励创造,突出特点,关注综合,面向全体,重视个性”。具体反映在课程内容上,有四大领域: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以及相关文化。感受与欣赏是极其重要的领域,也是实现课程理念的基础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音乐学科的特点是目标综合,手段灵活,课型多变,教学的结构也不像语文、数学课那样严密清晰。音乐欣赏课是以音乐感受与欣赏为体验目标,致力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目前,研究和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从课堂教学的组织层面着手,研究课堂教学目标设置、教学环节和程序、教学的重难点以及教学成果的考核;另一种是从心理学着手,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学定教,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两种思路是课堂教学中从“教”与“学”不同视角而展开的,接下来笔者针对小学音乐欣赏课的认识和设计提出以下几点。
一、小学音乐欣赏课的基本特征
1.小学音乐欣赏的基本要素
小学音乐欣赏基本要素分表现要素、情绪情感、体裁形式、风格流派四大领域,由知识、情感和方法三个维度构成一个立体的网络结构。一至二年级学生属于初级阶段,以认知和情感为重点;三至六年级学生属于中级阶段,在认知的基础上,以理解音乐意义为重点。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包括懂得音乐的艺术表现语言、理解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具备良好的乐感、能对所听的音乐表达感受和见解。音乐欣赏课是集中培养和训练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特质课型。
2.小学音乐欣赏课的目标预设与生成
知识记忆、技能形成可以用刚性教学目标来预设和测量,感受和理解是非线性的,很难用等级性指标来检测。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体的认知差异、生活背景差异以及经验积累差异,导致对同一首音乐作品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标是过程性生成目标,教师要做到课堂教学目标预设和生成的统一、规范和多元化以保持平衡。音乐欣赏就是要理解音乐,能使学生在文化层面上感受到对自然、对生命、对社会、对人性的理解。
3.小学音乐欣赏课要培养学生聆听和思考的习惯
音乐包含的情感是无限的,优美、庄严、激昂、英勇、热烈、悲伤、痛苦、依恋、幸福、渴望……音乐思维的本质是感受和理解音乐所包含的情感,通过深入思考转变为理性的音乐审美。音乐欣赏有三个发展阶段:感知阶段——通过聆听,初步经历情感体验;感情阶段——加入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形成情感理解;理性欣赏阶段——进入音乐内部世界,进行理性思考,情感得到升华。小学音乐欣赏课是要尽可能地培养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欣赏素养,所以聆听和思考是音乐欣赏的必备条件。
二、小学音乐欣赏课的设计
1.小学音乐欣赏课设计的基本框架
音乐欣赏课设计基本框架分为以下四个环节:一是“熟悉背景”,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方式进行,也可以让学生收集信息,这是音乐欣赏的认知条件;二是“呈现作品”,作品的呈现方式是多样的,不同方式会有不同情绪效果和体验;三是“聆听和形象联想”,这是音乐欣赏的核心环节,培养学生聆听和联想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四是“交流和积累”,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不仅能帮助学生发散思维,而且能增强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
2.教师设计音乐欣赏课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位优秀的音乐教师,应该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功底,有独特的音乐教学风格,有熟练的驾驭欣赏过程的能力,还要有激情、幽默的智慧。除此之外,还能够对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懂得根据作品去启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去交流和总结。
三、小学音乐欣赏课的组织
1.用“五步欣赏法”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音乐欣赏是一种大阅读,通过听觉读懂音乐语言。音乐教学采用“五步欣赏法”:听、联、感、析、品。通过这五步的逐层深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听:可分整体听、分段听、重点听、反复听、比较听等不同形式,在欣赏课中要灵活使用。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送别》是介绍20世纪中外交流的典型音乐作品,听这首曲子可以将曲和唱分开来听,“曲调”侧重音调、速度、旋律、节奏:“词”重点解读离别情。侧重点不同,所得到的教学效果也是不同的。
联:就是联想,有两层意义。一是符号联想,由此作品联想到彼作品:另一种是生活经验联想,由听到的作品联想到生活。
感:移情产生的情绪变化。个人的情绪会根据曲调的不同发生变化,例如进行曲能最大程度地激发斗志。
析:小学生分析音乐作品,就是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可以用语言、模仿,也可以用不同音乐方式,甚至还可以用美术等跨学科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品:指整体感悟,深入领会。经典作品要反复欣赏,在每次欣赏时都会有新的感受和体会。欣赏音乐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价值观和更好的艺术素养。
2.跨文化、跨艺术品种的融合
设计和组织音乐欣赏课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教材和乡土文化、校本文化的关系;音乐与生活情景的关系:欣赏和表现的关系;课内和课外的关系。教材只是一个范例,课堂只是一种引领,只有音乐与生活相连接,欣赏与表现互动,音乐的情感体验才会有生命,才会有活力,欣赏才会从非理性走向理性。在进行欣赏时,跨文化、跨艺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卜算子·咏梅》《小巷风韵》《姑苏风光》等一定要跨艺术品种设计和组织欣赏课,要融入评弹曲调流派、昆曲基础知识、姑苏传统节日文化,让学生从音乐作品中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神”,水文化的“韵”,音乐主题的“律”和江苏文化的“雅”,要把音乐与美术、舞蹈、文学和戏曲结合起来,通过大艺术观的多元化手段,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小学音乐欣赏课的设计和组织是每位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绕不开的主题,也是新课程标准对音乐专职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要重新认识音乐课程文化、音乐欣赏和音乐课堂教学,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上,完善音乐欣赏课型的结构体系,切实有效地推进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改革进程,从而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音乐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第四小学)
(责任编辑:徐晓卿)
音乐学科的特点是目标综合,手段灵活,课型多变,教学的结构也不像语文、数学课那样严密清晰。音乐欣赏课是以音乐感受与欣赏为体验目标,致力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目前,研究和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从课堂教学的组织层面着手,研究课堂教学目标设置、教学环节和程序、教学的重难点以及教学成果的考核;另一种是从心理学着手,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学定教,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两种思路是课堂教学中从“教”与“学”不同视角而展开的,接下来笔者针对小学音乐欣赏课的认识和设计提出以下几点。
一、小学音乐欣赏课的基本特征
1.小学音乐欣赏的基本要素
小学音乐欣赏基本要素分表现要素、情绪情感、体裁形式、风格流派四大领域,由知识、情感和方法三个维度构成一个立体的网络结构。一至二年级学生属于初级阶段,以认知和情感为重点;三至六年级学生属于中级阶段,在认知的基础上,以理解音乐意义为重点。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包括懂得音乐的艺术表现语言、理解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具备良好的乐感、能对所听的音乐表达感受和见解。音乐欣赏课是集中培养和训练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特质课型。
2.小学音乐欣赏课的目标预设与生成
知识记忆、技能形成可以用刚性教学目标来预设和测量,感受和理解是非线性的,很难用等级性指标来检测。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体的认知差异、生活背景差异以及经验积累差异,导致对同一首音乐作品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标是过程性生成目标,教师要做到课堂教学目标预设和生成的统一、规范和多元化以保持平衡。音乐欣赏就是要理解音乐,能使学生在文化层面上感受到对自然、对生命、对社会、对人性的理解。
3.小学音乐欣赏课要培养学生聆听和思考的习惯
音乐包含的情感是无限的,优美、庄严、激昂、英勇、热烈、悲伤、痛苦、依恋、幸福、渴望……音乐思维的本质是感受和理解音乐所包含的情感,通过深入思考转变为理性的音乐审美。音乐欣赏有三个发展阶段:感知阶段——通过聆听,初步经历情感体验;感情阶段——加入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形成情感理解;理性欣赏阶段——进入音乐内部世界,进行理性思考,情感得到升华。小学音乐欣赏课是要尽可能地培养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欣赏素养,所以聆听和思考是音乐欣赏的必备条件。
二、小学音乐欣赏课的设计
1.小学音乐欣赏课设计的基本框架
音乐欣赏课设计基本框架分为以下四个环节:一是“熟悉背景”,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方式进行,也可以让学生收集信息,这是音乐欣赏的认知条件;二是“呈现作品”,作品的呈现方式是多样的,不同方式会有不同情绪效果和体验;三是“聆听和形象联想”,这是音乐欣赏的核心环节,培养学生聆听和联想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四是“交流和积累”,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不仅能帮助学生发散思维,而且能增强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
2.教师设计音乐欣赏课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位优秀的音乐教师,应该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功底,有独特的音乐教学风格,有熟练的驾驭欣赏过程的能力,还要有激情、幽默的智慧。除此之外,还能够对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懂得根据作品去启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去交流和总结。
三、小学音乐欣赏课的组织
1.用“五步欣赏法”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音乐欣赏是一种大阅读,通过听觉读懂音乐语言。音乐教学采用“五步欣赏法”:听、联、感、析、品。通过这五步的逐层深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听:可分整体听、分段听、重点听、反复听、比较听等不同形式,在欣赏课中要灵活使用。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送别》是介绍20世纪中外交流的典型音乐作品,听这首曲子可以将曲和唱分开来听,“曲调”侧重音调、速度、旋律、节奏:“词”重点解读离别情。侧重点不同,所得到的教学效果也是不同的。
联:就是联想,有两层意义。一是符号联想,由此作品联想到彼作品:另一种是生活经验联想,由听到的作品联想到生活。
感:移情产生的情绪变化。个人的情绪会根据曲调的不同发生变化,例如进行曲能最大程度地激发斗志。
析:小学生分析音乐作品,就是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可以用语言、模仿,也可以用不同音乐方式,甚至还可以用美术等跨学科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品:指整体感悟,深入领会。经典作品要反复欣赏,在每次欣赏时都会有新的感受和体会。欣赏音乐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价值观和更好的艺术素养。
2.跨文化、跨艺术品种的融合
设计和组织音乐欣赏课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教材和乡土文化、校本文化的关系;音乐与生活情景的关系:欣赏和表现的关系;课内和课外的关系。教材只是一个范例,课堂只是一种引领,只有音乐与生活相连接,欣赏与表现互动,音乐的情感体验才会有生命,才会有活力,欣赏才会从非理性走向理性。在进行欣赏时,跨文化、跨艺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卜算子·咏梅》《小巷风韵》《姑苏风光》等一定要跨艺术品种设计和组织欣赏课,要融入评弹曲调流派、昆曲基础知识、姑苏传统节日文化,让学生从音乐作品中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神”,水文化的“韵”,音乐主题的“律”和江苏文化的“雅”,要把音乐与美术、舞蹈、文学和戏曲结合起来,通过大艺术观的多元化手段,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小学音乐欣赏课的设计和组织是每位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绕不开的主题,也是新课程标准对音乐专职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要重新认识音乐课程文化、音乐欣赏和音乐课堂教学,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上,完善音乐欣赏课型的结构体系,切实有效地推进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改革进程,从而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音乐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第四小学)
(责任编辑:徐晓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