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基于课程思政背景

来源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ang0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索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策略,是以课程思政落实为导向,以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发展为目的,开展的学习共同体建设活动,符合课程思政的要求和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需求.从必要性的角度分析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现实需求,从可行性的角度梳理当前构建学习共同体所具备的条件和优势,并结合这些分析,提出做好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的顶层设计、优化学习共同体运行方式、提高学习成果转化等具体策略建议,以促进高校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其他文献
吉恩·维奈与吉恩·达贝尔内提出的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是在早期直译与意译的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对于重新认识直译与意译有启示作用.就《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中译本之间的差异来说,运用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对译文中的直译和意译现象进行分析,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该方法,以及将之运用于中英互译时的优缺点.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四字格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之一.四字格的英译对于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以中国日报网英语点津平台中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的四字格为研究对象,探索四字格英译的翻译方法,以期为中华文化更好地对外传播提供助力.
诗歌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以其独具一格的表达形式,体现了中国古代诗人在文学上的高超造诣,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作为文学翻译中最难的文种,诗歌的翻译不仅要求忠实地传达诗句的意思,还要兼顾其独特的意境、韵律、格式,而译者的使命是将诗歌之美传达给目的语读者.许渊冲的“三美论”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以“三美”理论为视角,对诗歌的原文和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三美论”在指导诗歌翻译中的可行性,可以为唐诗英译提供有效参考.
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重要发展.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强调“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把握纪律建设,需要从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宽广视角深入考察,坚持理论、历史和实践三重逻辑相统一.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通常情况下,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更多的精力投入专业知识的讲授,忽略了课程自身的教育性.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生存环境日益严峻,有必要充分汲取后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念,重构大学课程育人观,创新课程教学方式,以培养既有创新能力又有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
劳动模范是我国亿万劳动人民的模范榜样,劳模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向劳动模范学习、传承和弘扬劳模精神是党和国家对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与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脚步,劳模精神的科学内涵不断发展演进,与时偕行,发展成为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为科学内涵的劳模精神.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仍具有重要价值意义,需要继续探索劳模精神弘扬路径.
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苏州市职业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与江苏天创科技公司尝试开展基层党组织融合共建,通过搭建多层次合作平台,基层党组织共建,联合开展学生和企业员工思政教育,联合开展教学改革和科研攻关,实现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党务工作与育人工作的全面融合,为高职院校与企业拓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内涵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必须在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有效开展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的能力素养.随着当前人工智能、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飞速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出现新变化.结合时代特点,构建行之有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思政课实践育人成效,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成为重要研究课题.
地方高校课程的思政育人导向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一环.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十分丰富的思政育人元素,具有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与中华民族特色传承力的显著优势.采用文献综合研究法、实地调查及搜集资料法、案例分析法,深入分析发现,当前此类课程存在如下问题:重视传统学科优势,忽视地方人文元素的融入;欠缺核心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针对性,过度强调学科的社会应用价值;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质量发展不平衡.最后,从主辅式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体验式课程教学方法运用、立体式课程实践教学实施等方面对
培养大学生劳动精神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培育基地,所输出的人才尤其需要具备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当前,高职院校劳动精神培育面临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教育体系不完整、劳动精神评价机制不健全等困境,可以从构造劳动认同营造劳动精神的校园氛围,提供劳动平台促进劳动精神的实践养成,完善劳动评价推动劳动精神的机制健全三方面采取措施,培育高职院校学生符合时代发展的劳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