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突破:研究性学习在高中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17844412d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以新世纪之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标志,可以说,新课程实施已经步入第十个年头了。这十年中,“研究性学习”作为基础教育课程领域一个颇具特色的课程形式,始终被各地高中所广泛重视,而对“研究性学习”的探讨与争鸣也持续不断。2009年春季学期,笔者曾作为指导教师主持过选题为“长春,我可爱的家乡”的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活动。在组织学习的全过程中,越发感觉到一些关于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基本问题理应得以澄清。在高中的课程与教学已经整体上得以更新与提升的情况下,“研究性学习”如何进一步定位不仅需要明确困境何在,而且更需要积极有效地寻求突破。
  一、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的问题表征
  与其他学段相比,高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差异性与特殊性,其问题主要表征为以下四个方面。
  1.课程地位的“盲化”。从学科课程来看,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学科课程的突破与教学方式的创新,然而研究性学习绝不能离开既有的高中课程而离群索居。如何确定研究性学习这门课在高中的地位,专家、学者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有的仅作为学校第二课堂类的相关活动,有的作为不同学科探究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有的作为学生课外活动而置之不理。由于相关主体“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形成的行为定势并未发生根本改变,结果便导致他们以应试教育的套路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显然违背了“研究性学习”课程设置的国家意志。因此,重新反思后课改时代高中阶段所开设的研究性学习,理应从课程地位的确证着手,找出相关问题,指明争论实质,以防止对研究性学习本体认知上的盲化。
  2.组织形式的“虚化”。完备的组织形式是实现研究性学习效果的重要保障。由于高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是由高中生自主选择组成相应的研究小组,由指导教师给予密切指导。而问题在于,来自不同班级、具有不同时间安排的同学如何能实现组织上的紧密化。虽然学校在课时排布上给予了有效处理,但小组合作的精神在组织形式上难以充分呈现。再加上高中生要面临较为繁重的学习压力,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兴趣与关注自然难以体现出来。而随着研究性学习的结束,相应的组织形式自然消失。因此,这种短期性、跨班级的组织形式难以实现研究性问题的深入理解与持续追踪。
  3.理论基础的“弱化”。研究性学习因问题而衍生,然而问题本身的专题化与集中化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与问题自觉。虽然来自不同文化群体的同学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提出问题解决的思路与措施,然而如果仅仅以有限的知识去厘清线索、追溯结果,那么研究性学习就难以深化学生既有的理论素养,高中生也难以通过研究性学习得到视野的开阔与课堂学习的增进。因此,强化理论基础,力求通过自觉性的学科理论知识运用来实现研究性问题的破解,才是高中生研究性学习的真正出路。
  4.绩效评价的“难化”。由于研究性学习的主题不同,对研究性学习所采取的学习策略与最终呈现方式也会不同。那么,如何实现激励性的评价与公平性的评价相结合?很多指导教师往往凭借感性认识对高中生研究性学习作品给予评价,认为难以进行生际间、组际间的有效对比与量化权衡。因此,直觉与感官往往形成了指导教师对高中生研究性学习绩效评价的测查标尺,由学校所给出的若干标准也难以有效应对学生色彩斑斓的研究性学习成果,研究性学习绩效评价也逐渐显露“难化”倾向。
  二、深化高中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作为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普通高中应从以下四种途径深化研究性学习。
  1.强化学科知识学习。学科知识是高中生理应学习的基本内涵,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立足点和学理支撑。“在探究过程中,围绕课题的相关教材都可能作为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指导。”因此,从强化学科知识学习入手,应首先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使学生能够夯实基础理论,实现对既有知识的有效重组与不断深化,为知识创新提供可能空间。其次,应注重向学生展现学科知识的前沿问题,形成关注热点、焦点与难点的学习氛围,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可能的问题生长点。再次,应注重学生对于知识体系的整体梳理与逻辑理解能力,通过系统优化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与逻辑的清晰化,为研究性学习提供思维方式上的储备。
  2.增强问题意识。钟启泉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问题解决学习’。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通过问题解决的方法发展问题解决能力的一种学习形态。”高中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起始阶段,好奇心较强,问题理解力尚没有达到一定深度。面对五彩斑斓的社会文化生活和知识难度不断加深的高中课程,高中生一方面表现出对某些问题的畏难情绪,甚至远离某些知识、问题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却对某些问题在潜意识中形成多种兴趣。然而,并非任何情境下,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文化的多元丰富了社会生活,也逐渐通过教师、家长、校园管理者、同学、教科书等多种渠道渗透到高中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在多质性的高中校园文化中,高中生的兴趣往往易受多因素的诱发。而这时,不正当的兴趣点在适宜的温度下可能会滋生不良行为,误导高中生的思维习惯。因此,问题意识也需要精心地呵护与扶持。增强高中生的问题意识,集聚问题思维的包容性,明辨“真问题”的价值指向,无疑对研究性学习主题的明确与效果的增强具有重要功能。
  3.走出自我学习的区界。合作意识是研究性学习的精髓,通过研究性学习所形成的学习小组,不仅是对传统的独立学习方式的大胆创新,而且对于形成高中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在现实的研究性学习组织过程中,能够形成学习小组的往往并非兴趣一致的同学,人际关系、家庭背景等其他因素也在干扰着小组的形成,真正的合作意愿较为缺乏。当然,学生的自主选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指导教师排除这些变量。但是,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问题的一致性趋向是小组合作的灵魂,而其他因素必然要影响合作的深度与高中生学习的效度。究其实质,有效的研究性学习必须走出自我学习的区界,形成团队创新的良好基础。
  4.合理区分结果差异。如何评断研究性学习的最终成果不仅是很多高中生关心的问题,而且会影响到高中生以后的研究性学习。因此,指导教师理应高度关注最终结果的区分度,使之合理化与公正化。为此,首先应从学校给出的相关标准出发,按照统一模式大体给出相应分数,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区分不同研究性学习群体的群际与生际差异。其次应注重对高中生研究性学习评语的撰写,既要给出相应激励与动力,又要呈现出问题与不足,形成让高中生基本认可的评语。再次应注重有针对性结果判断,某些高中生虽然资质较好,思路较为清晰,但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鉴于诸多因素没有达成相应效果,指导教师在面对这种情况时既要宽容研究过程中的失败,更要形成劝勉接续研究的动力与热情,鼓励高中生在研究性学习结束之后的接续研究,而这往往会进一步生成高中生的科学精神与探索意识。
  (张聪,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130024)
其他文献
不充分公开是指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的说明书没有"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作出清楚、完整的说明",无法使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实现该发明或实用新型。大多数专利界的同仁认为不
自1985年4月1日中国专利法开始实施到1997年底,中国专利局专利复审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利复审委员会)共受理复审请求和无效请求4760件,其中复审请求1847件,无效请求2913件;共计
用农业专家多年经验进行推理,给出产量预测模型。利用气象条件对大豆进行产量预测。以历年平均产量(或者试验产量)为基准,进行气候条件、区域土壤条件的相互比较,利用相互间权重系
本文立足于广东--全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对农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素质教育的演变及如何与世界计算机教学接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提出本世纪计算机中心的任务,仅供同行
一、专利侵权损害赔偿问题已成为中国专利保护中的焦点问题近十几年来,中国的专利保护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进步,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专利侵权损害
网页设计课是我院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课程的特点,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办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以培
电视摄像工作者摄像水平的优劣直接决定电视新闻报道的质量,其摄像的内容和技巧都直接决定着电视新闻报道的价值。每一位摄像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电视新
介绍了兴宁市2004~2007年,大面积进行超级杂交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示范片核心区经由国家农业部等组成专家组验收,核心区获得年产量为20.459~22.548t/hm^2的高产量。其
食品安全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因此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在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研究与应用。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及国内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也成为我国各级政府、生产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对发明和实用新型新颖性的规定中包括,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由他人向专利局提出过申请并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