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四案:《孔乙己》教学中的“变”与“不变”

来源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fuliange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的文本艺术形象,存在永恒的召唤结构,召唤读者入情、入境,在与读者的对话过程中,走向自足与圆满。或者说,经典形象能超越时空,超越历史,概括出人们普遍的心理结构或定势,吸引读者去探究,去发现,去认同或批判。
   孔乙己就是这样的典型形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孔乙己,亦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他是被边缘化的孤异者,是追求优越目标的失败者,是可怜、可恨的荒唐者。孔乙己是隐喻,是情结,是一个关于人性荣与辱,功与败,善与贫的哲学象征。人们从孔乙己身上能找出很多关于生命的、梦想的、社会的种种议题,而最令读者深思的是:我们是不是孔乙己?鲁迅先生说过:“无数个远方,无数的人们都跟我们每一个人有关。”
   阅读《孔乙己》,引导学生与孔乙己进行心灵对话,探求自我与典型形象的人生联系,进而思考小说的社会意义甚至是历史意义,是教学的最终诉求。
   基于以上认识,完成了第一次《孔乙己》教学设计:
  看见关系,看见自己
  ——《孔乙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多维把握典型形象“孔乙己”,记住这个“苦人”。
   2.深入理解“看客”与“孔乙己”之间的艺术关系,体会“冷淡”二字。
   3.能透过“孔乙己”反观自己,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我们要看见生命
   “看见”,即观察、欣赏、体悟。
   二、课堂活动——我们要看见关系
   话题一:“我们看见的孔乙己。”
   学生阅读,启发多角度回答。
   话题二:“别人看见的孔乙己。”
   文本细读:
   1.酒客看待孔乙己。
   2.掌柜看待孔乙己。
   3.小伙计看待孔乙己。
   话题三:“我们看见的自己。”
   三、布置作业——我们要温存生命
   随笔:孔乙己带给我们的生命思考。
   此教学设计,以“看见”一词挈领全课,遵循话题教学设计的理念,通过“看见孔乙己”“看见关系”“看见自己”三个分支话题,引导学生领悟“生命意义”“奋斗意义”等主题。磨课过程中,老师们提出了本设计的诸多问题:立意太深,目标太高,话题太难,内容太多。如何改?着实头疼,作为一篇被“讲全”“讲透”的文章,从哪入手?一天早上,和一位英语老师聊天,说到孔乙己,她的一句话“孔乙己啊,老喝酒”带来灵感,于是有了第二个教学设计:
  一个“老喝酒”的可怜人
  ——《孔乙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品析人物形象,走进人物内心,理解并同情这个可怜人,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出课堂话题
   核心话题:“他老喝酒”。
   二、课堂环节,围绕话题讲学
   (一)去哪喝酒
   (二)站着喝酒
   (三)别人的下酒物
   细读第4段、第6段。
   (四)为何老是喝酒
   哪句话最伤孔乙己的心?
   为何老喝酒?
   (五)最想喝什么酒
   分角色朗读第11段,在冷酷的对话中,体会人物内心。
   三、总结全课
   孔乙己怎样才能活下来?(直面困难,勇敢前行。)
   第二次教学设计,简化了教学目标,围绕核心话题,主线清晰,内容较为集中。但是,问题也非常明显:教学环节会限制阅读内容,拉扯学生思维,不利于学生思考表达,不利于达成教学目标。另外,关于“喝酒”这个角度,别人已经上过了,再上,新意不够。如何选取新的角度呢?以上两个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文本解读、教学解读的基础上的,是基于教师阅读的设计,不妨从学生的阅读初感出发,看看他们会提出怎样的问题,根据阅读需求,再进行设计。
   学生提问踊跃,整合情况如下:
   ①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大约”“的确”连用)(10次问)
   ②孔乙己的象征意义是怎样的?(文章内涵)(11次问)
   ③孔乙己的难言之隐,为什么“捞不到秀才”“没有进学”?(8次问)
   ④孔乙己为何总喝酒?酒钱从哪儿来?为什么喝最后一碗酒?(6次问)
   ⑤“开头作用”“孔乙己为何教小伙计写字”等文本细节。(9次问)
   ⑥“孔乙己欠的十九个钱还清了吗”等无效问题。(3次问)
   从以上预读反馈,可以看出,学生最关心还是人物本身的内容,尤其是“命运结局”“人物意义”,基于问题调查,生成第三次教学设计:
  为什么活成了悲剧
  ——《孔乙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从个人、他人、社会等角度分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
   2.领悟孔乙己等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象征意义,获得成长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读——寻找问题,提炼话题
   引用何慧同学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孔乙己最后活成了悲剧”作为课堂话题。
   二、課上讲读——思想碰撞,探究话题
   (一)说说孔乙己的“活”
   是什么让他活得如此这般?/哪句话最伤孔乙己的心?
   (二)说说孔乙己的“死”
   1.“死否”探究。
   2.“死因”探究。
   3.“悲剧”探究。
   三、课堂小结,“今义”探究
   第三次教学方案,是基于问题调查而设计的。学生想要解决的问题,教师想要教学的问题,本质上并没有多大区别,都是关于“孔乙己”形象意义的。此方案试讲过后,听课老师描述了听课感受“比较累”:学生没有充分活动,气氛比较沉闷。这是个警醒:是否只关注了阅读内容,而忽视了阅读方式和过程?    在老师们的帮助下,重新明确了如下问题:
   1.小说阅读需要还原情境,入境方可入心;
   2.话题设计需要找准焦点,牵一发动全身;
   3.高阶思维需要质疑批判,提升言语品质;
   4.学习过程需要有效活动,活动也是目的。
   经过思考,又生成两课时教学设计:
  “生”与“死”
  ——《孔乙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整体把握文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问题归类
   提出核心话题:“孔乙己之死”。
   二、课堂活动,感知人物
   (一)概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与片段
   (二)寻读课文,描述孔乙己活之状态
   (三)精读课文,探究孔乙己死之铺垫
   话题:“孔乙己死了?”
   三、布置作业,情境体验
   为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把握形象意义,而设置本次作业:
   各学习小组从第4、6、10、11等段落中,至少选择一个情境,采用“画插画”“演读”“拟独白”(200字左右)等活动方式中的一种,参照活动评价表,完成情境体验活动。在第二课时前,班级推选出优秀的小组作业,以备展示。
  “伤”与“怜”
  ——《孔乙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还原小说情境,深刻感悟人物形象,有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回顾所学;
   出示任务:走进情境,走近人物。
   二、课堂活动
   (一)听朗读
   1.林小琳小组演读第4、6段。
   2.话题探究、思维深化。
   话题:“最伤孔乙己的那句话”。(探究人物心理动因)
   (二)看插画
   1.郑雨婷小组展示插画作品。
   2.话题探究、思维深化。
   话题:“最伤孔乙己的那个人”。(概括人物群体特点)
   (三)拟独白
   1.作业展示、情境还原。
   假如我们要给孔乙己这个苦人拍摄一部电影,电影在孔乙己的背影中结束了,最后传来孔乙己的内心独白。他会说什么?
   夏艺馨小组宣读人物内心独白。
   2.话题探究、思维深化
   话题:“孔乙己,可怜?”(评价形象意义)
   三、课堂总结
   以上两课时教学方案,并非另起炉灶,而是第三次教学设计的升格完善。第一课时解决学生所关心的“孔乙己命运结局”这个话题,第二课时意在探究孔乙己人物的深层意义。
   4月25日,于“粤港澳同一堂课·走进大湾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专题网络教研活动中正式执教《孔乙己》第二课时,虽然因时间关系,没有完成第三个话题的阅读教学,但是整个课堂过程流畅,学生活动充分,表达热烈,效果良好。
   将近四个月的备课、磨课,多次进退维谷,多次修改调整,甚至推翻重来。《孔乙己》一课四次教学设计,其中有四个“改变”与三个“不变”:
   第一,改变了教学主题的难度层次。四次教学设计的主题分别为:“看见关系,看见自己”“一个‘老喝酒’的可怜人”“为什么活成了悲剧”“‘生’与‘死’/‘伤’与‘怜’”,第一个主题最难,最难理解,带有心理學色彩,学生很难把握和理解;第二个主题陈述事实或现象,较易,缺少了思辨性;第三个主题易落入窠臼;第四个主题难度适中,既能为学生提供阅读抓手,又能启发辩证思考。
   第二,改变了教学话题的设计角度。第一次教学设计的三个话题是建立在“看见”这个带有寓意的关键词之上的,过于抽象晦涩,换句话讲,这些话题过多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意愿,而忽视了学情问题;第二次教学设计的话题“老喝酒”来自文本本身,也是一个人物的突出特点,但是在训练学生高阶思维方面不够理想;第三、第四次话题设计的角度明显发生了变化,由“教师在教学解读中寻找话题”转变为“从学生学情角度提炼话题”,这是一种进步。
   第三,改变了教学内容的逻辑起点。第一、第二次教学设计的内容起点来自教师的教学解读,是教师在思考“教什么”“怎么教”;后来的教学设计则改变了这一逻辑起点,教师着力思考“学生想学什么”“怎么帮助学生学习”,内容起点的准确与否、适切与否,决定了思维品质的高低,决定了课堂效率的高低。
   第四,改变了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第四次教学设计与前三次教学设计的最大不同在于,重新组织了学习活动,用学习活动还原小说情境,为话题探讨做足铺垫和准备。“演读”“画插画”“拟独白”,三项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阅读学习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智慧投入,例如,演读小组会借鉴话剧表演朗读,插画小组会创意地运用色彩表现场景等等。这三个学习活动既是途径,也是目的,如李海林教授在《美国中小学课堂观察》一书中所说:“活动本身即学习内容”。
   多次改变中,仍有三个不变:
   第一,追求与经典形象的永恒对话没有变。按照美国教育家帕尔默的观点来说,教学要形成共同体,形成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这一主体是“伟大的事物”,有伟大意义的人、事、物,或者某种存在,都可以称之为伟大事物。《孔乙己》中的伟大事物是什么?可能是温存弱者的善良,可能是打碎旧梦的勇气,可能是鞭挞冷漠的痛苦,可能是心理的、历史的、哲学的多重思考。师生与孔乙己对话,发现自己与孔乙己的人生联系,获得有益人生成长的启示,这是对话的初衷。
   第二,以话题促进对话的教学实践没有变。话题即言语主题、言语中心。话题教学,以话题为依托,为切入点,组织阅读教学,重构教与学的关系。话题对应的是看法,问题对应的是答案。话题教学的理想课堂是多维对话、深刻对话,问题教学的理想课堂是唯一回答、准确回答。阅读课变成问题课,最终生成一个正确答案,那将是很可悲的。因此,四次教学都在追求话题教学的理想境界:多元对话、多维对话;融洽对话,有效对话。公开课上,学生围绕话题“最伤孔乙己的那句话”“最伤孔乙己的那个人”开展自由对话与表达,彰显了话题教学的优势。
   第三,提升思维品质、强化表达训练没有变。莫提默·J.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告诉读者“阅读重在提升理解力”。理解力即思维力,提升理解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孔乙己》四次教学设计中的每一个教学话题都指向学生的思维与语言训练。“我们要看见关系”“为什么孔乙己最后活成了悲剧”“最伤孔乙己的那句话”“最伤孔乙己的那个人”等话题,意在培养学生的分析力、概括力、鉴赏力、批判力等思维能力。同时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在最后的公开课上,学生能够落落大方地表达,能够深入字里行间去表达,能够言之成理地表达,令人欣喜与欣慰。语言表达的背后是智慧和自信,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是多么重要啊!
其他文献
Q1:你认为初恋是什么颜色呢?  A:粉红色→Q2  B:蓝色→Q3  Q2:你认为勇气是什么颜色呢?  A:橘色→Q5  B:黄色→Q4  Q3:什么颜色足以形容生气?  A:黑色→Q6  B:红色→Q7  Q4:什么颜色足以形容爱情?  A:柠檬色→Q5  B:樱花色→Q8  Q5:什么颜色足以形容喜悦?  A:粉红色→Q8  B:橘色→Q9  Q6:什么颜色足以形容希望?  A:橘色→Q10
印象中的童年,是在外婆的呵护下,在鸟儿宛转悠扬的鸣叫声中度过的。  那时候,父母在深圳还没有站稳脚跟,不愿意让我跟着他们一起受苦受罪,便把我送到乡下,让外婆来照顾我。  我一回到乡下外婆家,就像鱼儿一头扎进了大海。上午空气清新,阳光明媚,就去稻田地里捉青蛙。中午,天气变得炎热,贪玩不小心,太阳灼晒得皮肤痛,肩膀过几天就可以揭下一层皮来,我们就躲到小溪边的茂密的芦苇丛里,伸出一根自制的钓竿钓虾。太阳
生活在清朝宫廷中的皇帝虽然贵为天子,但在童年时代,玩具仍然是他们的心头最爱。按照清宫旧俗,皇帝儿时的玩具一般不会传给下一代,用过了就会烧掉。但晚清皇帝多为年幼登基:同治6岁登基,光绪4岁登基,末代皇帝宣统登基时只有3岁。为了哄这些“最尊贵的孩子”开心,上到太后太妃下到太监宫女都对玩具分外留心,宫廷里的玩具一度数量剧增,而且大多留在了宫中。  清宫小皇帝的玩具数量众多,种类庞杂,集中、外,民间、宫造
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从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的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  我国唐、宋的若干大诗人,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搜集了各地方大量的竹枝词、民歌;一方面又热爱大自然,善能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这种民歌、竹枝词,写成诗句。其中许多诗句,因为含有至理名言,传下来一直到如今,还是被人称道不止。  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
我们从神话传说中可以看到许多神仙都有3只眼睛,除一双和常人无异的眼睛外,还有一只眼睛长在额头上,而且这只眼具有无上的神力。神话毕竟是神话。可是,也许你想不到,其实你、我、他等芸芸众生,虽然不是神仙,却同样也长着3只眼睛!  希腊古生物学家奥尔维茨,在研究大穿山甲的头骨时,在它两个眼孔上方发现了一个小孔,这一小孔与两个眼孔成品字形排列,这引起他很大的兴趣。经反复研究,这个小孔被证明是退化的眼眶。这一
彩扎狮头,要经过扎、写、装等复杂工序,“手工彩扎出的狮头,蕴含着我们佛山人的细致严谨、精益求精的处事原则。手工,讲究勤于学、苦于练,方能精于技、敬于心。”自打记事起,奶奶的话便在我心中扎下了根。   艳阳高照,古祠堂中,我捧起一把毛竹,取来细长木刀,经精心测量,方切割成对,那便是最早的工序“粗扎”。我精心挑选上好的细竹篾,一根一根地穿插,一寸一寸地扎作,细长的毛竹被我仔细铺在火炉旁微熏,烟火气中氤
苏鲁阿哈族是秘鲁北部山区的一个少数民族,200多年以来,苏鲁阿哈族一直被毫无理由的自杀所困扰,族人几乎没有正常死亡的,都是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自杀,不仅是青壮年,连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也会拒绝进食以自杀;更离奇的是,有些尸体会在自杀后不久生出一些微小的黄金颗粒……  1、2010年4月,一条耸人听闻的报道称:苏鲁阿哈族是秘鲁北部山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族人们常年生活在深山里,极少与外界接触。200多年以来
美国监控全球互联网事件让人们对黑客技术再度紧张起来。如今,黑客作恶的水平正在水涨船高:飞机、汽车、电网等许多新的目标也开始纳入他们攻击的视野。我们身边越来越丰富、和我们关系越来越密切的电子设备,正昭示着这个可能——我们有可能会被黑客技术杀掉。出于此,美国《大众科学》杂志列举了5种目标独特、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生命财产损失的黑客攻击,大家要小心哦!  黑掉心脏起搏器  攻击某人的心脏起搏器,听起来很像是
照耀地中海的埃及大灯塔据说其光的威力竟能烧毁160千米外的船只,究竟是运用了什么样的超级技术建造的呢?  繁华的亚历山大城  埃及亚历山大城的法洛斯岛曾经耸立着世界最大的航标灯塔,对其高度有各种说法。有说120米的,也有说130米的,甚至也有人说有560米的相关记载,但无论如何亚历山大灯塔是令人瞠目的高层建筑。  亚历山大城建在尼罗河三角洲西端,最初只是个小渔村。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
蔡元培将自己的读书方法总结为四字诀:宏、约、深、美。  “宏”,是指知識结构要博大宏伟,兼收并蓄,了解各门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融会贯通,以打下广博而坚实的知识基础。蔡元培当过翰林,国学功底深厚,又多次留学德国、法国,学贯中西,广泛研究文学、历史、哲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  “约”,指由博到约,精于一门。蔡元培博于各科,最后“约”于教育,他广泛搜集、阅读各种教育书刊,研究各国教育制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