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认证与企业创新:地理位置与组织形式的调节效应

来源 :科技和产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tta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已有研究在不同情境下广泛地检验了ISO认证所引致的绩效结果,但还未充分地关注中国企业ISO认证的相关议题.利用世界银行对中国企业的调查数据,实证检验ISO认证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以及地理位置和组织形式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ISO认证对产品创新与过程创新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相较于中西部地区的企业,东部地区企业的ISO认证对产品和过程创新的正向影响更加显著;相较于合伙制与公司制的企业,独资企业的ISO认证对产品和过程创新的正向影响更加显著.
其他文献
基于长三角城市群2008—2017年的面板数据,利用41个城市全样本和江浙沪、安徽两个分样本,实证研究技术进步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技术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在长三角城市群,技术创新对绿色经济发展在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江浙沪和安徽两个分区域样本中也存在积极影响,但存在显著差异性.基于此,提出鼓励技术创新、发展绿色经济的对策建议.
利用标准差、变异系数、锡尔系数等测度指标,从县级、市级、地带3个空间尺度,衡量西江流域广西段2004—2019年的经济差异程度.结果证实:自2004年以来,县域人均GDP的绝对差异持续扩大,相对差异波动上升后回落;整体经济差异呈现两极分化,经济结构呈“核心-边缘”特征;各县相对发展速率空间差异显著;宏观上,地带间差异是构成整体差异的主体;微观上,市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远超地带间和市域间,大体决定了总体经济差异的走势.
科技创新政策是政府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通过爬虫技术获取有关陕西省科技创新的311个政策文本,将获取的政策文本导入到NVivo12Plus软件中,通过对政策文本的阅读分析,从产业维度、创新价值链维度、政策工具维度对政策文本中的条例进行量化分析,统计各个维度下政策条例的使用情况,并进行分析.研究得出:陕西省科技创新政策在各个维度中均存在不平衡现象,在政策工具维度中存在需求性政策工具使用不足,在创新价值链维度中存在政策条例的使用失衡,在产业维度中存在第三产业政策条例使用较少.针对各个维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陕
为提高区域恢复力状态、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选用改进TOPSIS法,探究生态、社会、生产子系统及其综合恢复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研究区恢复力状态基本呈现下降趋势,至2018年恢复力状态回归上升趋势;空间分布上,综合恢复力高值集中分布,低值分散分布;恢复力影响因子与恢复力状态之间为线性关系,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北京市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现状为基础,梳理产业政策及相关企业,重点分析发展智能传感器产业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从顶层设计、产业联盟、产业链薄弱环节布局等3个方面提出北京市发展智能传感器的思路与对策.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战略.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政府财力不均等原因,区域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还未实现均等化.为了解山东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选取2010—2019年山东省7个地级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数据,构建包含3个二级指标、7个三级指标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权重进行均等化指数的测度,并结合实际对山东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进行分析,为政府制定卫生政策提供依据.结果显示,各市均等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各级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从资源配
农户满意度是影响造林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从农户满意度视角出发,构建北京市北部山区造林工程覆盖区域农户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并用重要性-满意度分析(IPA)法测度.结果表明,农户对工程的满意度低于重要性期望,且重要性-满意度(I-P)值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经济效益维度指标I-P值均大于1,为优先改进的方面;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维度指标I-P均值约为0.6,具有较大提升改善空间.在此基础上,提出按优先次序提升农户满意度的对策建议,促进后续工程的有效展开.
以2016—2021年CNKI数据库中的247篇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对其进行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等,揭示区块链技术下供应链金融研究的知识结构与演进规律.研究发现:区块链技术下供应链金融研究刚刚兴起,核心作者发文量较少;高校是研究的主力军,研究能力与经济发达程度为正相关;中小微企业这个聚类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热点趋势.
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政府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动力出发,研究政府动力主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从来自社会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动力出发,再结合在江华县的实地调研的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动力机制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机制两部分的初步判断,进而分别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机制.
基于经济可持续增长、机会均等、共享发展成果3个维度,选取29个二级指标构建中国包容性增长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对中国30个省市2013—2019年的包容性增长水平进行评估,同时对各省各区域间的发展差异程度展开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省际包容性增长发展水平逐渐提高,大部分省市发展速度较快且发展质量较高;省市间的包容性增长发展水平差距在逐步缩小,但是区域间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包容性增长发展水平高,中西部地区较为落后,呈现分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