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佛系”青年之所以“佛系”,正是因为缺乏吃苦奋斗的精神与社会责任感,因而对待一切都无所谓。劳动教育能够磨炼青年意志,让青年在艰苦的劳动锻炼中摒弃“佛系”的生活态度与行为方式,为“佛系”青年的激励机制提供一条可行途径。以劳动精神激励“佛系”青年要深刻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学校中营造热爱劳动、奋斗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搭建劳动与社会实践平台,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劳动教育的合力。
关键词:劳动教育;“佛系”青年;奋斗精神;激励
一、劳动教育之与“佛系”青年激励
近两年青年中流行一种“佛系”心态,网络上称抱有这样心态的青年为“佛系”青年。在学校内,“佛系”青年对待学业成绩表现出是好是差都无所谓的态度,只要通过学校最低要求即可,甚至对于成绩不合格也能淡然面对,而不是将优秀作为一种习惯;对待校园文化活动永远表现得不冷不热,只想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在社会上,“佛系”青年对于工作表现得云淡风轻、量力而行、差不多就可以,甚至觉得对工作不满意就辞职;对待生活表现出怎样都行、得过且过的人生态度,缺乏奋斗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朝气。“佛系”青年之所以“佛系”,正是因为缺乏吃苦精神和责任感,丧失了奋斗精神,对待一切无所谓。探索“佛系”青年的激励机制,努力把他们造就成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仅是教育者的責任,更是全社会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劳动教育能够磨炼青年意志,让青年在艰苦的劳动锻炼中摒弃贪图安逸、得过且过的生活态度与行为方式,在劳动中发挥创造性,在劳动教育中树立起对国家、对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因而劳动教育为佛系青年激励教育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始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1]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并将劳动教育纳入对人才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
热爱劳动是一个人去努力奋斗的前提,很难想像一个生活懒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会具有奋斗精神。对“佛系青年”进行劳动教育,使他们深刻认识人的本质,在劳动实践中培育他们拼搏奉献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用凝心聚力的团结精神、积极向上的创造精神丰盈他们的内心世界,塑造他们的品性,使他们逐渐转变“佛系”心态,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积极向上奋斗精神的人。劳动教育是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的课题,整个社会都要探索劳动教育的现实路径,营造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弘扬劳动的积极向上的风气。从具体落实来看,学校是劳动教育实施的重要阵地,特别是高校培养的人才即将走入社会,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与建设者。而高校中的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其中不乏对待一切无所谓,什么事情都表现的不积极的“佛系”青年,正因为此,更应该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劳动教育。
二、用劳动教育激励“佛系”青年的现实路径
首先,教育者要深刻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教育者要深刻理解开展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并根据各个教育阶段的不同特点,制定符合不同阶段教育规律的劳动教育方案,使不同阶段的劳动教育各有侧重、逐步深化并逐层衔接。学校应该在思想政治理论等课程学习中,融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让青年学生深刻理解劳动不仅仅是一种满足生存的必须手段,更是生命的本质力量;同时结合社会现实,使青年学生把握劳动对于当代人类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通过劳动教育对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他们崇尚劳动、尊敬劳动者,从思想根源上改变对学习、就业、生活和人生的态度,明白奋斗的人生最美丽,积极向上才能获取幸福。
其次,在学校中营造热爱劳动、奋斗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邀请时代楷模、劳动模范等先进人物进校园,通过座谈会、报告宣讲会等多种形式在广大青年学子中宣传劳模精神、大国工匠精神,使他们了解先进人物的卓越业绩,使他们懂得只有拼搏奋斗、爱岗敬业、勇于创新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学校应该对热爱公益劳动、热爱生活、奋进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优秀学生事迹进行广泛宣传报道,让“佛系”青年从同辈榜样身上汲取力量,转变观念,摒弃贪图安逸、得过且过的生活态度与行为方式,重新燃起对学习、生活的热情与斗志。
再次,搭建劳动与社会实践平台,让青年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磨炼意志,培养吃苦耐劳品质。“佛系”青年正是因为生活条件优渥,没有品尝过生活的艰辛,所以只关注个人感受,缺乏社会责任与担当。青年学子终有一日要走上社会的大舞台,参与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人。学校通过搭建各种劳动与社会实践平台,创造机会让青年学生了解社会,在劳动合作中学会团结协作,在实践锻炼中体验劳动的快乐,体验服务他人、奉献国家与社会的愉悦,以劳树德、以劳健体。例如,通过寒暑假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带领学生到国家脱贫攻坚的地区,体验农村生活,帮助留守儿童学习、帮助老人做家务,让青年学生在劳动中体会生活的艰辛,将目光从“小我”转移到“大我”,增强对社会的了解、树立社会责任感。
最后,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劳动教育的合力。劳动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在各门课程中教师们都应该贯彻劳动教育的思想,使学生深刻领悟劳动的重要意义,感悟劳动的力量。青年之所以养成“佛系”心态绝非一朝一夕之间,通过劳动教育转变“佛系”青年也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的力量,家庭、社会对其思想观念的形成都有深刻的影响。通过劳动教育的视角探索激励“佛系”青年的实践路径,并不意味着单独开展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理应体现在一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中,通过“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构建学校、家庭、社会齐参与的教育格局,将劳动教育寓于课程建设中、校园文化活动中、社会宣传中,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劳动教育体系,培养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具有拼搏奋斗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N].2015年4月28日第2版.
[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
关键词:劳动教育;“佛系”青年;奋斗精神;激励
一、劳动教育之与“佛系”青年激励
近两年青年中流行一种“佛系”心态,网络上称抱有这样心态的青年为“佛系”青年。在学校内,“佛系”青年对待学业成绩表现出是好是差都无所谓的态度,只要通过学校最低要求即可,甚至对于成绩不合格也能淡然面对,而不是将优秀作为一种习惯;对待校园文化活动永远表现得不冷不热,只想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在社会上,“佛系”青年对于工作表现得云淡风轻、量力而行、差不多就可以,甚至觉得对工作不满意就辞职;对待生活表现出怎样都行、得过且过的人生态度,缺乏奋斗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朝气。“佛系”青年之所以“佛系”,正是因为缺乏吃苦精神和责任感,丧失了奋斗精神,对待一切无所谓。探索“佛系”青年的激励机制,努力把他们造就成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仅是教育者的責任,更是全社会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劳动教育能够磨炼青年意志,让青年在艰苦的劳动锻炼中摒弃贪图安逸、得过且过的生活态度与行为方式,在劳动中发挥创造性,在劳动教育中树立起对国家、对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因而劳动教育为佛系青年激励教育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始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1]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并将劳动教育纳入对人才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
热爱劳动是一个人去努力奋斗的前提,很难想像一个生活懒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会具有奋斗精神。对“佛系青年”进行劳动教育,使他们深刻认识人的本质,在劳动实践中培育他们拼搏奉献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用凝心聚力的团结精神、积极向上的创造精神丰盈他们的内心世界,塑造他们的品性,使他们逐渐转变“佛系”心态,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积极向上奋斗精神的人。劳动教育是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的课题,整个社会都要探索劳动教育的现实路径,营造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弘扬劳动的积极向上的风气。从具体落实来看,学校是劳动教育实施的重要阵地,特别是高校培养的人才即将走入社会,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与建设者。而高校中的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其中不乏对待一切无所谓,什么事情都表现的不积极的“佛系”青年,正因为此,更应该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劳动教育。
二、用劳动教育激励“佛系”青年的现实路径
首先,教育者要深刻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教育者要深刻理解开展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并根据各个教育阶段的不同特点,制定符合不同阶段教育规律的劳动教育方案,使不同阶段的劳动教育各有侧重、逐步深化并逐层衔接。学校应该在思想政治理论等课程学习中,融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让青年学生深刻理解劳动不仅仅是一种满足生存的必须手段,更是生命的本质力量;同时结合社会现实,使青年学生把握劳动对于当代人类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通过劳动教育对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他们崇尚劳动、尊敬劳动者,从思想根源上改变对学习、就业、生活和人生的态度,明白奋斗的人生最美丽,积极向上才能获取幸福。
其次,在学校中营造热爱劳动、奋斗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邀请时代楷模、劳动模范等先进人物进校园,通过座谈会、报告宣讲会等多种形式在广大青年学子中宣传劳模精神、大国工匠精神,使他们了解先进人物的卓越业绩,使他们懂得只有拼搏奋斗、爱岗敬业、勇于创新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学校应该对热爱公益劳动、热爱生活、奋进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优秀学生事迹进行广泛宣传报道,让“佛系”青年从同辈榜样身上汲取力量,转变观念,摒弃贪图安逸、得过且过的生活态度与行为方式,重新燃起对学习、生活的热情与斗志。
再次,搭建劳动与社会实践平台,让青年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磨炼意志,培养吃苦耐劳品质。“佛系”青年正是因为生活条件优渥,没有品尝过生活的艰辛,所以只关注个人感受,缺乏社会责任与担当。青年学子终有一日要走上社会的大舞台,参与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人。学校通过搭建各种劳动与社会实践平台,创造机会让青年学生了解社会,在劳动合作中学会团结协作,在实践锻炼中体验劳动的快乐,体验服务他人、奉献国家与社会的愉悦,以劳树德、以劳健体。例如,通过寒暑假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带领学生到国家脱贫攻坚的地区,体验农村生活,帮助留守儿童学习、帮助老人做家务,让青年学生在劳动中体会生活的艰辛,将目光从“小我”转移到“大我”,增强对社会的了解、树立社会责任感。
最后,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劳动教育的合力。劳动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在各门课程中教师们都应该贯彻劳动教育的思想,使学生深刻领悟劳动的重要意义,感悟劳动的力量。青年之所以养成“佛系”心态绝非一朝一夕之间,通过劳动教育转变“佛系”青年也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的力量,家庭、社会对其思想观念的形成都有深刻的影响。通过劳动教育的视角探索激励“佛系”青年的实践路径,并不意味着单独开展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理应体现在一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中,通过“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构建学校、家庭、社会齐参与的教育格局,将劳动教育寓于课程建设中、校园文化活动中、社会宣传中,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劳动教育体系,培养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具有拼搏奋斗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N].2015年4月28日第2版.
[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