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时节,古人是如何御寒的?

来源 :畅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wy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天能有暖气是一大乐事,我国古代也有暖气,但不是谁都能享受得到。古人到冬天也会想办法御寒,其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古时冬季人们服饰品种繁多,既保暖又美观,有一些甚至在今天看来仍很时尚。妇女的贴心小棉袄
  说到冬装自然少不了棉袄,“棉袄”在古代通常写作“绵袄”,这是因为夹层里的填充物不同,并非是现代常用的棉絮,而是蚕丝质地的绵絮,多是缫丝的下脚料,这种充绒轻薄而保暖。
  棉袄最早被称作“襦”。襦的长度一般至腰间,故有“腰襦”之称。东汉训诂学家刘熙在《释名·释衣服》中称:“襦,暖也,言温暖也。”因穿起来温暖柔软,这种棉衣又称“温襦”。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中曾出土一件汉代“複襦”,此衣大襟、窄袖,用浅蓝色绢做成,内外两层,层间填上丝绵,所有者为一妇女。这种複襦己很接近现代的棉袄了。
  “複”的叫法唐代开始出现。白居易在《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一诗中写道:“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在唐代,袄成为冬季专用的棉衣,而且当时已有了“绵袄”之称。
  明清时棉袄成为过冬御寒的主要服装,社会各阶层都喜欢穿棉袄,尤其是贵族妇女。《红楼梦》第六回中,刚进荣国府的刘姥姥就看见王熙凤“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真可谓派头十足。
  棉袄因为比较短,所以下身还常配有棉裤。清代小说家李汝珍在《镜花缘》第六十回中写道:“身穿紫绸短袄,下穿紫绸绵裤,头上束着紫绸渔婆巾。”这就是当时冬天的流行装束:上穿棉袄,下着棉裤。1982年发掘的湖北荆州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了一大批战国时期的丝织品,其中就有一条棉裤。这条棉裤是穿在女主人的裙子里面的,裤管以红棕色绢为面料,上绣凤鸟花卉图纹;衬里是深黄色绢,层间填以丝绵。
  然而丝质棉袄、棉裤不是普通老百姓能穿得起的,窮人棉衣都用葛、麻这些植物粗纤维,一直到御寒上品棉花大量种植,这种情况才得到改变。
  古代的保暖内衣
  现代人多以为袍是外穿的,事实上古代袍一般是内穿的,外面还要套上罩衣、马褂等,正如《礼记·丧大记》中所言“袍必有表”。
  袍的本意就是一种御寒内衣,东汉训诂学家刘熙在《释名·释衣服》中写道:“袍,苞也;苞,内衣也”。袍是上衣和下裳连成一体的长衣,是在古代“深衣”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如同将“棉袄”写作“绵袄”一样,古人将“棉袍”也写作“绵袍”。袍有内外两层,夹层里放入柔软的御寒填充物,就成了棉袍。通常情况下,古人—入冬就要穿棉袍,而且要穿上好几层才能起到御寒的效果。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夫人辛追身上穿裹了20层衣物,其中就有棉袍11件、夹袍1件。
  棉袍也有高档与低档之分。如果夹层里所填的是“纩”,即新鲜的高级天然蚕丝絮,就称为“茧”;一般百姓根本用不起这种高档货,他们的棉袍里通常填充的是“缊”,即絮头、细碎枲麻这些粗劣、陈旧的下脚料。
  古代棉袍常与外罩合为一套衣物,比如清代皇帝冬天穿的龙袍外面要配上皮衣和端罩,皮衣多用貂皮、狐皮、羊皮、银鼠皮等为内衬或镶边,柔软保暖;端罩则是一种圆领、对襟、平袖、长及膝、左右垂带的翻毛外褂。
  头部保暖有花样
  现代人冬天往往忽视头部保暖,而古人则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扎实。古人头部最常见的保暖物件称为“抹额”,它与现代的头带、发箍十分相似,妇女将其包于头上,或束在额前,一般多饰以刺绣或珠玉。抹额早在汉代就已出现,起初为男子所佩戴。当时的抹额为裁成长条、内絮丝绵的帛巾,扎在额间,用作冬季保暖。到了元代,抹额开始在贵族妇女间流行起来,这种风俗—直持续到近代。
  现代女性在冬天很注重鞋子的选择,而古代妇女则痴迷于帽子。著名的“昭君套”就是一种冬帽,这是一种用动物皮毛做的女式帽子,但没有顶,要露出发髻,严格上说应该是帽套。“昭君套”在明代亦称“卧兔儿”,用海獭皮制作的就叫作“海獭卧兔儿”,用貂鼠皮做的就称“貂鼠卧兔儿’’。清代小说家褚人获在《坚瓠集》中描写晚明吴中女子妆饰时云:“满面胭脂粉黛奇,飘飘两鬓拂纱衣,裙镶五采遮红祷,绰板脚跟着象棋。貂鼠围头镶锦裪,妙常巾带下垂尻,寒回犹着新皮袄,只欠一双野雉毛。”文中提到的“貂鼠围头”指的就是“貂鼠卧兔儿’’。
  明代还有另一种比较严实的冬帽叫“风领”。在记录明朝著名权臣严嵩被抄家的单子中,就有“五条貂鼠风领”。风领与“昭君套”不同之处是,它是两侧合围的帽圈,而且在脑后的部分很长,像披巾似的罩住了脖子,当时的人们通常会把“昭君套”和风领一同使用。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画师焦秉贞绘《仕女图册》中,就有头上套着皮革风领的女子,看上去别有一番风韵。
  古代还有一种妇女冬季常戴的帽子叫作雪帽,雪帽为两片式,有些款式在前额会有异色的折角帽檐,两侧有绳带,可以反向系于颔下,这种雪帽一直使用到了近代。
  冬天耳朵也是不能忽略的保暖重点。在明代版画《御世仁风》中,官员不仅在官帽外戴了额护,还戴了暖耳。明代的暖耳看上去就是皮草制的耳罩,这种东西据说唐代就已出现,当时称为“耳衣”。民间多有近代心形暖耳存世,上面的刺绣装饰有图案,也有诗句,比如有一对明清时期的暖耳上绣着两句诗“轻风耳边过,难冷套内物”,十分诙谐风趣。
其他文献
个别违纪违法干部不甘在党纪法规面前“束手就擒”,从而上演了各种奇葩“戏码”。但事实证明,所有的“努力”不过徒劳,“挣扎”的结果也只有一个,就是使自己越陷越深,最后也越摔越重。  绞尽脑汁企图蒙混过关  “查我,你门要考虑后果!”江西省德兴市委原书记何金铭在接受调查时公然叫嚣,并联合他人_起销毁会计凭证,“退”回受贿赃款,态度之嚣张跋扈令人咋舌。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认为,对抗组织审
期刊
最近,全国各省市区陆续公布了机构改革实施方案,不少在名称上相当有特色的部门也进入公众视野。前一段时间,浙江新挂牌的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省最多跑一次改革办公室)还一度上了微博热搜,引来网友的热烈讨论。  “特色部门”不断涌现,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又能从中看出哪些门道?  “特色部门”层出不穷  大致列举。下全国各省市区都出现了哪些“特色部门”。  海南省有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旅游和文化部
期刊
不久前,安徽、重庆、云南等3省所辖的8市(州、区)政府和林业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被生态环境部约谈,因为他们辖区内的价自然保护区存在严重的违规开发建设问题,甚至在被环保督察“点名”后,仍然违规审批、虚报情况、敷衍整改。  因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问题,一次性约谈11名正厅级官员,过去并不多见。生态环境部此举也被认为是发力自然保护区管理。  这场“超高规格”的约谈缘起于一场代号为“绿盾”的行动。今年3月以来
期刊
据媒体报道,11月5日,应急管理部党组书记黄明主持召开党组会议时指出,要完善公交车、长途客车驾驶员安全防护设施,提高桥梁、隧道等安全防护标准。  上月刚发生的重庆万州22路公交车坠江事件,仍历历在目。只因—名乘客与司机发生争执就让一辆公交车上十几名乘客随之罹难,着实让人痛心。  这起惨烈的灾难也引发了社会广泛讨论。有呼吁民众文明乘车的,也有建议规范司机履职行为的,还有人提出,一些基础设施的建筑质量
期刊
10月26日,关于塞班台风的微博一路登上热搜榜的时候,医生孙宏涛还不知道自己第二天晚上会睡在哪。他把台风登陆的那个晚上形容成“恐怖的夜晚”,这是“在和平环境或者是在空调房里敲键盘的人无法想象的”。  10月25日,超强台风“玉兔”吹袭北马里亚纳群岛,度假胜地塞班岛遭到巨大破坏,当地机场从24日起被迫关闭,1500名中国旅客滞留塞班岛。据悉,这是塞班岛有记录以来遭遇的最强台风。  无序,未知和恐慌 
期刊
观察两次世界大战不难发现,相比满目疮痍的挪威和如今仍存边境争议的丹麦,同为北欧国家的瑞典不仅躲过战乱、家国俱全,还因时制宜地大力促进了军工业的发展。然而,深谙国际社会生存之道的瑞典,在今年大选后的组阁问题上却理不清头绪;曾获评“世界最安全国家”称号的瑞典,正变得越来越不稳定。  9月中旬瑞典迎来大选,主宰瑞典政坛长达101年的中左翼政党社会民主党(简称社民党)没有得到过半票数,百年来首次失去独掌政
期刊
武侠小说家、知名报人金庸一生创作了15部武侠小说,风行海峡两岸和香港、澳门地区,并有多种外文版本。他的武侠小说接续了中国传统与现代的审美意象,营造出一个独特的与现实平行的世界。斯人己逝,记者选取金庸创作生涯的四个片断,回望其建构的那个文学江湖。  缘起1931  “天上有几点亮晶晶的明星,好似烁亮的小镜子,在大黑布上闪闪地晃动。这时林中很陕的跑出一个少女来,浑身穿着黑衣,姿态婀娜中含有刚健气,背负
期刊
这是一片八面来风、兵家必争的土地,这也是一方温柔细腻、杏花烟雨的土地。这是一片汉风浩荡、龙吟虎啸的土地,这也是—方吴韵悠悠、吴侬软语的土地。  古往今来,江苏秀美的山水孕育了一代代文人墨客的水韵情怀,也启迪了经由此地的人们无限的灵感,无数人在这里吟咏、怀想、才情荡漾,留下了或抒情言志、或歌咏江河的俊逸华章,词句间的情真意切又赋予了江苏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以灵动的生命,成就了这方山水厚重的文化底蕴与品
期刊
近日,景山寿皇殿主体建筑群经过4年修缮后,已向公众试运营开放。至此,老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首次实现整体亮相。寿皇殿建筑群是中轴线上古建筑群中除故宫之外的第二大建筑群,也是景山的核心区域和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放标志着中轴线以更加完整的形态展现在公众面前,也将进一步助力北京市中轴线申遗工作。这座清代皇家举行祖先祭祀活动的宫殿,在现代曾是北京市少年宫所在地,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多才多艺的青少年。然而,
期刊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古代书籍都是线装书的样子,其实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样式丰富多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匠心智慧。那么,古代书籍究竟长什么样?“颜值”究竟有多高?都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书籍装帧始于竹木简册  中国古代早期文字的书写载体有好几种。殷商时期,人们在甲骨上书写占卜结果。《墨子》中提到,古代圣贤将治世之道“书之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传遗后世子孙”。也就是说古人将文字书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