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用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铸魂育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将“八个统一”(即: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遵循,让“四个自信”在内心生根发芽。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明确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定位,为筑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基石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价值遵循与理论保证。
鲜明的政治立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旗帜。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传播着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是实现国家培养目的和教育目标的重要路径。在当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树立鲜明的政治立场,用深厚的家国情怀培育学生的政治担当精神,用主流的意识形态教育培养学生应对复杂思潮的能力。
中国道路的底色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道路认同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之所在,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告诉我们中国道路从何处来,在怎样中发展以及向何处去的问题。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雄辩地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因此,只有深刻明白中国道路的底色是红色的,才会明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刻历史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政治育人的使命。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是政治育人的主要体现,是党的教育的“生命线”。在新时代,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既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要求,也是社会、学校、家庭与个人的时代使命。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教育体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路线、方针与政策,实现育德与育才相结合,不断拓宽思想政治育人的渠道与方式,从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
构建主流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前社会上各种思潮泛滥,种种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容易让人陷入误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动摇甚至背弃。因此,思政工作者必须用坚定的政治立场、深厚的理论修养、高超的授课艺术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提高马克思主义自身的说服力和解释力,这是固守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内生力量。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灵魂。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来鼓舞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也是中国学校教育最鲜明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习、教育全过程,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培养人、引导人,筑牢真理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塑造信仰之魂。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之基。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指路明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这把真理的“钥匙”,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实现了探索真理的两次飞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真理之基、信仰之源。
马克思主义是精神之“钙”。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种西方价值观念的涌入,有的人理想信念不坚定,以致精神缺“钙”,得了“软骨病”,总是“言必称希腊”,不敢发出自己的理论声音,甚至成为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追随者。究其原因是他们缺乏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之“钙”。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去补足精神之“钙”,治疗精神“软骨病”,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强筋壮骨”。
马克思主义是信仰之魂。人无魂则不存,国无魂则不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就是要锻造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心聚力。青少年正处于“拔节孕穗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成长阶段。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通过以理服人、以德树人、以情动人、以文化人的生动教育,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巩固的意识形态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职责。新时代的中国面临着的风险考验和重大挑战之一就是对意识形态的挑战。意识形态安全是政治安全的重要内容,是总体国家安全的前提,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答卷。
思想政治教育要成为防止和平演变的“排头兵”。无论是苏东剧变还是“颜色革命”,都贯穿着文化渗透的暗流,都是从意识形态打开的缺口。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通过文化宣传、文化商品和文化项目散布“历史终结论”“中国崩溃论”,向中国传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企图培养从内部瓦解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基因”,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有危机意识,还要树立斗争意识,必须挤压威胁势力的活动空间,着力打造思想安全防护网。
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占领网络空间的主战场。网络意识形态具有非对称性和强大的渗透性,西方发达的网络技术手段和强势的文化输出对我国意识形态的传播和防御能力构成很大的挑战。开放、多元、交互的信息传播方式加大了我国意识形态的控制难度,人们在海量的信息面前也不再被动地接受主流媒体的灌输和教育,不再简单追随主流意识形态,就可能导致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弱化。思想政治教育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根据网络发展的特点及规律,理直气壮唱响网络主旋律,通过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批驳错误言论,防止和遏制网络渗透攻击,形成正面主动的网络斗争态势,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对网络文化的控制力和引导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大力培养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就是关于“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就是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抛头颅、洒热血,砥砺奋进。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用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铸魂育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将“八个统一”(即: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遵循,让“四个自信”在内心生根发芽。(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责编/陈贤凤)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明确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定位,为筑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基石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价值遵循与理论保证。
鲜明的政治立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旗帜。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传播着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是实现国家培养目的和教育目标的重要路径。在当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树立鲜明的政治立场,用深厚的家国情怀培育学生的政治担当精神,用主流的意识形态教育培养学生应对复杂思潮的能力。
中国道路的底色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道路认同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之所在,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告诉我们中国道路从何处来,在怎样中发展以及向何处去的问题。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雄辩地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因此,只有深刻明白中国道路的底色是红色的,才会明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刻历史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政治育人的使命。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是政治育人的主要体现,是党的教育的“生命线”。在新时代,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既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要求,也是社会、学校、家庭与个人的时代使命。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教育体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路线、方针与政策,实现育德与育才相结合,不断拓宽思想政治育人的渠道与方式,从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
构建主流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前社会上各种思潮泛滥,种种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容易让人陷入误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动摇甚至背弃。因此,思政工作者必须用坚定的政治立场、深厚的理论修养、高超的授课艺术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提高马克思主义自身的说服力和解释力,这是固守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内生力量。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灵魂。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来鼓舞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也是中国学校教育最鲜明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习、教育全过程,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培养人、引导人,筑牢真理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塑造信仰之魂。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之基。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指路明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这把真理的“钥匙”,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实现了探索真理的两次飞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真理之基、信仰之源。
马克思主义是精神之“钙”。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种西方价值观念的涌入,有的人理想信念不坚定,以致精神缺“钙”,得了“软骨病”,总是“言必称希腊”,不敢发出自己的理论声音,甚至成为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追随者。究其原因是他们缺乏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之“钙”。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去补足精神之“钙”,治疗精神“软骨病”,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强筋壮骨”。
马克思主义是信仰之魂。人无魂则不存,国无魂则不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就是要锻造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心聚力。青少年正处于“拔节孕穗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成长阶段。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通过以理服人、以德树人、以情动人、以文化人的生动教育,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巩固的意识形态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职责。新时代的中国面临着的风险考验和重大挑战之一就是对意识形态的挑战。意识形态安全是政治安全的重要内容,是总体国家安全的前提,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答卷。
思想政治教育要成为防止和平演变的“排头兵”。无论是苏东剧变还是“颜色革命”,都贯穿着文化渗透的暗流,都是从意识形态打开的缺口。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通过文化宣传、文化商品和文化项目散布“历史终结论”“中国崩溃论”,向中国传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企图培养从内部瓦解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基因”,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有危机意识,还要树立斗争意识,必须挤压威胁势力的活动空间,着力打造思想安全防护网。
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占领网络空间的主战场。网络意识形态具有非对称性和强大的渗透性,西方发达的网络技术手段和强势的文化输出对我国意识形态的传播和防御能力构成很大的挑战。开放、多元、交互的信息传播方式加大了我国意识形态的控制难度,人们在海量的信息面前也不再被动地接受主流媒体的灌输和教育,不再简单追随主流意识形态,就可能导致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弱化。思想政治教育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根据网络发展的特点及规律,理直气壮唱响网络主旋律,通过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批驳错误言论,防止和遏制网络渗透攻击,形成正面主动的网络斗争态势,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对网络文化的控制力和引导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大力培养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就是关于“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就是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抛头颅、洒热血,砥砺奋进。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用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铸魂育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将“八个统一”(即: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遵循,让“四个自信”在内心生根发芽。(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责编/陈贤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