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大多数小學生的习作仍处在“涛声依旧”的尴尬境地,传统的习作教学方法还是变相地占据了习作教学的过程,脱离实际的盲目指导,单调、乏味的照葫芦画瓢。鉴于当前习作教学由于应试的需要,始终没能跳出“为作文而作文”的怪圈。笔者认为在习作教学这块领域有必要探索出一条快捷而有效的途径,尽快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习作教学 放飞想象 融会贯通 创新
新的课程理念给习作教学带来新的挑战。小学习作改革十分活跃,新思想,新观点,新经验层出不穷。但据调查,小学生的习作状况仍不容乐观,大多数学生对习作依然显得被动、消极,或虚假、单一,框架化,或者为了应付任务,马虎了事。结果导致学生害怕习作,面对习作无话可说。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弗坦认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未被开放的潜能,他们多数人具有可变性优势,通过思维训练的强化,可以把未被开发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为此教师在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进行习作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创设有效的习作环境,探索出一条快捷而有效的途径,尽快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巧选题材
(一)热爱生活关注生活,抒发真情实感
学生在作文的时候往往觉得没材料可写,主要原因之一还是平时对生活观察的不够仔细。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加上现实的各种原因导致有些孩子们不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周围的亲情,友情等等。孩子们的作文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有人提出了儿童作文的概念。强调儿童要用童心去写作,写出真实,让习作真正变成“喜”作。童心无邪,孩子们是最真诚的。教师需适时地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留意生活,学会在一滴水里倾听大海的声音,把小作文引向大天地。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有这样一句话:听到的,过眼云烟;看见的,铭记在心;做过的,刻骨铭心。叶圣陶先生也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的话……”只有当学生真正的“我手写我心”,才能回归儿童的本真,真正做到作文与做人的和谐统一。
(二)充分利用现有的课本资源,推陈出新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精彩、生动的课文,只要我们的老师拥有一双独具匠心的慧眼,就能够从中挖掘出丰富的习作材料。《语文标准》就提出“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而小学语文课本也确实提供了这样一个习作训练的平台。像把古诗《赠汪伦》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情景诗文融为一体,无不是一篇美文。还有续写《凡卡》的结尾,缩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等。
二、巧用语句
1.学会修改语句
“三句两年得,一吟双泪流”,诗人贾岛在推敲字句上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模范。对于修改作文,小学生的心理有种种障碍:有的想改却不知道怎么改;有的缺乏耐心,走马观花;有的例行任务,马虎了事。多数学生作文写完后,轻率地一交了之。修改作文,是使写出来的字、词、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是更直接地为写好作文而服务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语文标准》就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环节。如重视修改,以及修改中的合作等等,如第二学段要求“学生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第三学段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由此可见,修改作文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运用语感和修辞
《语文标准》在第四学段中就提出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如这样一句话:
“妹妹把耳朵凑近我,生怕丢落几个字,滚在地上摔碎了。”
如果从语言规范来看,这是行不通的句子。但是借助语感,揣摩妹妹当时的心理,读来又是那么贴切。它形象地表现了妹妹的小心翼翼与可爱之处,语言活泼、精辟。
修辞,在我国古籍中出现很早,《周易?乾卦》中就有“修辞立其诚”的说法。陈望道先生认为修辞原是为了达情传意,因此修辞是一种更好地表达情感的手段。小学阶段已涉及的修辞有: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夸张等等,如古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与西子都具有一种内在的天然风韵,不管怎么打扮都美不可言,用西施的美来比喻西湖,显得形象而又巧妙。
3.运用积累的词汇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教师应鼓励学生平时多看课外书,做摘抄笔记或读书笔记,把积累的词汇,精彩的语句运用到习作中去。《语文标准》在第一学段中要求“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第二学段中提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古人说得好:“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是行之有效的写作方法。小学生正处于知识接触力强,而自身接触的范围窄的境地,经常地阅读课外书,及时地了解外界的信息知识,有助于学生把握时代的脉搏,主动关注并思考周围发生的事,那么作文就有话说,有内容写,写出的文章也就有意义、有深度。
三、巧取题目
题目,是习作内容的直接反映,是作文的眼睛。小学阶段的作文大部分为全命题、半命题和按规定要求而自由拟题的。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生作文中也渐渐充塞着假、大、空等功利化的思想,缺少了儿童的语言,束缚了儿童的个性。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语文标准》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倡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小学生天性纯真、好奇,又善于表现,乐于创新。我们把拟题的自主权交给他们,无疑是给予了他们一次表现的机会, 一个漂亮、有吸引力的题目应该具有趣味、有新意;富有内涵、耐人寻味;简洁明了、优雅等特质。
新,指的是不写似曾相识的老一套题目,要有新意,从题目的措词上就给人出奇制胜的感觉。趣,指题目讲究趣味性,使人一看题目就兴趣盎然,有一吐为快之感。如《年轻的奶奶》、《不小的小事》、《我想当男子汉》、想象丰富的《剪发讨论会》、《假如我回到了远古时代》等。
作文的题目要有内涵,有深度,值得去咀嚼、寻味、深思。如寓意深刻的:《向导》、《我心中的歌》;诗情画意的:《冬天是一支银白色的歌谣》、《彩虹桥》;特点鲜明、语言精辟的:《奶奶的唠叨》、《妈妈的雷声》、《我是我爸的儿子》等。
四、巧起开头
《语文标准》虽然很少提到关于写作知识方面的要求,但是并不是说对写作知识敬而远之,避而不谈。在淡化写作知识的同时,适时地让小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在淡化中渗透,在渗透中融会贯通。
文章的开头素有“凤头”之说,让人乍一看,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传统的开头有开门见山、先声夺人等说法。如《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开头:“……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语言简洁,意思明了。先声夺人其实是把突出中心或烘托气氛的笑声、说话声、唱歌声等声音提前放在开头,造成声势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如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让我们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能说会道、八面玲珑的“凤辣子”。如学生习作《拔河比赛》的开头:“‘加油!加油……’操场上响起了一阵阵的呐喊声……”
“万变不离其宗”,其实我们不妨看看小学课本里一些文章的开头,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以排比开头的《我爱绿叶》,层层推进,气势宏大,情辞恳切;以传说开头的《太阳》,使说明文的趣味与严谨相得益彰;以中心句开头的《别了,我爱的中国》,一唱三叹,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五、巧束结尾
古人云:“一篇之妙,在乎落句。”一个精彩的结尾会使全篇文章大放异彩,熠熠生辉。像常见的首尾呼应、自然结尾、总结全文等,还是小学生语文中必须掌握的阅读能力。给学生一些必要的归纳,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
“教是为了不教”,习作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写作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和语文学习的自信心,逐渐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写作实践中锻炼并提高写作能力,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我的语文人生》 张万化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湖北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小学习作教学 放飞想象 融会贯通 创新
新的课程理念给习作教学带来新的挑战。小学习作改革十分活跃,新思想,新观点,新经验层出不穷。但据调查,小学生的习作状况仍不容乐观,大多数学生对习作依然显得被动、消极,或虚假、单一,框架化,或者为了应付任务,马虎了事。结果导致学生害怕习作,面对习作无话可说。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弗坦认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未被开放的潜能,他们多数人具有可变性优势,通过思维训练的强化,可以把未被开发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为此教师在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进行习作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创设有效的习作环境,探索出一条快捷而有效的途径,尽快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巧选题材
(一)热爱生活关注生活,抒发真情实感
学生在作文的时候往往觉得没材料可写,主要原因之一还是平时对生活观察的不够仔细。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加上现实的各种原因导致有些孩子们不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周围的亲情,友情等等。孩子们的作文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有人提出了儿童作文的概念。强调儿童要用童心去写作,写出真实,让习作真正变成“喜”作。童心无邪,孩子们是最真诚的。教师需适时地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留意生活,学会在一滴水里倾听大海的声音,把小作文引向大天地。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有这样一句话:听到的,过眼云烟;看见的,铭记在心;做过的,刻骨铭心。叶圣陶先生也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的话……”只有当学生真正的“我手写我心”,才能回归儿童的本真,真正做到作文与做人的和谐统一。
(二)充分利用现有的课本资源,推陈出新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精彩、生动的课文,只要我们的老师拥有一双独具匠心的慧眼,就能够从中挖掘出丰富的习作材料。《语文标准》就提出“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而小学语文课本也确实提供了这样一个习作训练的平台。像把古诗《赠汪伦》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情景诗文融为一体,无不是一篇美文。还有续写《凡卡》的结尾,缩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等。
二、巧用语句
1.学会修改语句
“三句两年得,一吟双泪流”,诗人贾岛在推敲字句上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模范。对于修改作文,小学生的心理有种种障碍:有的想改却不知道怎么改;有的缺乏耐心,走马观花;有的例行任务,马虎了事。多数学生作文写完后,轻率地一交了之。修改作文,是使写出来的字、词、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是更直接地为写好作文而服务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语文标准》就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环节。如重视修改,以及修改中的合作等等,如第二学段要求“学生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第三学段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由此可见,修改作文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运用语感和修辞
《语文标准》在第四学段中就提出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如这样一句话:
“妹妹把耳朵凑近我,生怕丢落几个字,滚在地上摔碎了。”
如果从语言规范来看,这是行不通的句子。但是借助语感,揣摩妹妹当时的心理,读来又是那么贴切。它形象地表现了妹妹的小心翼翼与可爱之处,语言活泼、精辟。
修辞,在我国古籍中出现很早,《周易?乾卦》中就有“修辞立其诚”的说法。陈望道先生认为修辞原是为了达情传意,因此修辞是一种更好地表达情感的手段。小学阶段已涉及的修辞有: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夸张等等,如古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与西子都具有一种内在的天然风韵,不管怎么打扮都美不可言,用西施的美来比喻西湖,显得形象而又巧妙。
3.运用积累的词汇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教师应鼓励学生平时多看课外书,做摘抄笔记或读书笔记,把积累的词汇,精彩的语句运用到习作中去。《语文标准》在第一学段中要求“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第二学段中提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古人说得好:“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是行之有效的写作方法。小学生正处于知识接触力强,而自身接触的范围窄的境地,经常地阅读课外书,及时地了解外界的信息知识,有助于学生把握时代的脉搏,主动关注并思考周围发生的事,那么作文就有话说,有内容写,写出的文章也就有意义、有深度。
三、巧取题目
题目,是习作内容的直接反映,是作文的眼睛。小学阶段的作文大部分为全命题、半命题和按规定要求而自由拟题的。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生作文中也渐渐充塞着假、大、空等功利化的思想,缺少了儿童的语言,束缚了儿童的个性。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语文标准》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倡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小学生天性纯真、好奇,又善于表现,乐于创新。我们把拟题的自主权交给他们,无疑是给予了他们一次表现的机会, 一个漂亮、有吸引力的题目应该具有趣味、有新意;富有内涵、耐人寻味;简洁明了、优雅等特质。
新,指的是不写似曾相识的老一套题目,要有新意,从题目的措词上就给人出奇制胜的感觉。趣,指题目讲究趣味性,使人一看题目就兴趣盎然,有一吐为快之感。如《年轻的奶奶》、《不小的小事》、《我想当男子汉》、想象丰富的《剪发讨论会》、《假如我回到了远古时代》等。
作文的题目要有内涵,有深度,值得去咀嚼、寻味、深思。如寓意深刻的:《向导》、《我心中的歌》;诗情画意的:《冬天是一支银白色的歌谣》、《彩虹桥》;特点鲜明、语言精辟的:《奶奶的唠叨》、《妈妈的雷声》、《我是我爸的儿子》等。
四、巧起开头
《语文标准》虽然很少提到关于写作知识方面的要求,但是并不是说对写作知识敬而远之,避而不谈。在淡化写作知识的同时,适时地让小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在淡化中渗透,在渗透中融会贯通。
文章的开头素有“凤头”之说,让人乍一看,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传统的开头有开门见山、先声夺人等说法。如《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开头:“……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语言简洁,意思明了。先声夺人其实是把突出中心或烘托气氛的笑声、说话声、唱歌声等声音提前放在开头,造成声势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如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让我们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能说会道、八面玲珑的“凤辣子”。如学生习作《拔河比赛》的开头:“‘加油!加油……’操场上响起了一阵阵的呐喊声……”
“万变不离其宗”,其实我们不妨看看小学课本里一些文章的开头,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以排比开头的《我爱绿叶》,层层推进,气势宏大,情辞恳切;以传说开头的《太阳》,使说明文的趣味与严谨相得益彰;以中心句开头的《别了,我爱的中国》,一唱三叹,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五、巧束结尾
古人云:“一篇之妙,在乎落句。”一个精彩的结尾会使全篇文章大放异彩,熠熠生辉。像常见的首尾呼应、自然结尾、总结全文等,还是小学生语文中必须掌握的阅读能力。给学生一些必要的归纳,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
“教是为了不教”,习作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写作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和语文学习的自信心,逐渐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写作实践中锻炼并提高写作能力,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我的语文人生》 张万化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湖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