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操作学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手、脑、口并用,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操作学具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帮助学生快速认数;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法则;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操作;学具;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9-0099-01
信息技术的进步,让数学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媒体的引入,更是让课堂精彩不断。但是,传统的利用学具来获得知识的方法,越来越多地被一些教师所忽略,被多媒体的演示而替代,这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为,学生只有通过亲手操作,才能更好地感悟知识的形成与运用,从直观上升到抽象,并最终形成知识结构。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抽象能力还不强,他们对新知识的认识和数学概念的掌握,需要依靠直观形象的描述。通过实物、模型的操作,有利于小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从而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而且,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发展阶段,尤其低段学生,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笔者认为:操作学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手、脑、口并用,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特别重要。
一、操作学具,帮助学生快速认数
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数的概念还比较陌生,即使入学前在家长的指导下,学会了数10以内的数,甚至会数100以内的数,但对数的印象终是不够深刻。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后,在数学课上,必须依赖实物的帮助,才能使学生建立对数的认识,并正确地数数、读数、写数。比如,认识10以内的数的教学,可以依赖于小棒、小圆片、小花片等学具,一个一个地数,一个一个地指导读写。通过对学具的操作,可以使学生明白:一个数不仅表示物体的个数,也表示第几个数;在自然数中,后一个数总比前一个数多1,前一个数总比后一个数少1。另外,学具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的组成、数与数的关系,并能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二、操作学具,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低年级学生认数、读数、写数,有了学具的帮助,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同样,计算也需要学具的帮助。比如,在学习“9加几的加法运算”中,如果只是单纯地让学生计算9加几等于几,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计算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孩子很难一下子记住,而这其中的算理,跟一年级的小朋友也很难说清。这时,我们就需要学具的帮助:一个盒子里放9个乒乓球,盒子外放4个乒乓球,求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此题是用9 4解答,那么9 4究竟怎么计算呢?此时,有了学具的帮助,学生们马上会想到从盒子外拿一个乒乓球放入盒子里,盒子里就变成了10个乒乓球,盒子外就剩了3个,10个和3个合起来就是13个。在学具的帮助下,学生不仅顺利完成了9加几的教学内容,还在悄无声息中渗透了“凑十法”的算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操作学具,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法则
教材中,有些概念、法则是学生不易理解也难以应用的,这时可凭借学具的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它们的本质特征。比如,教学“时、分、秒”时,时刻和时间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上课前,老师将一个闹钟放在讲台上,并要求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钟面模型放在自己的课桌上。上课初,老师先指导学生观察钟面,认识时针、分针,了解时针、分钟的行走情况及所表示的时刻。接着,告诉学生此时钟面上的时针指着8和9之间表示8时已过、9时不到;分针指着4,是4大格20小格,此时是8时20分,同时要求学生在钟面模型上拨出相同的时刻。上课十分钟后,闹钟突然响了(课前老师拨好时刻),老师再次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的指针,时针虽有走动但仍指在8和9之间,分针指向了6,表示时刻是8时30分,同样要求学生在自己的钟面模型上拨出8:30。这时,教师指出:钟面上时针、分针、秒针所指的每个位置,都表示不同的时刻,也就是各个“时间点”;从上课开始到刚才闹钟铃响,即从8:20到8:30之间经过了十分钟,这十分钟就是我们从上课开始到闹铃响经过的时间,又叫作“时间段”。接着,老师要求学生利用模型做多次对比操作练习,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貌似相同、实质不同的概念。
四、操作学具,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学具的有效操作能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从而找出正确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比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或整十数”的例题:王大伯养了8只黑兔,12只白兔。黑兔比白兔少几只?老师先引导学生分析,要求黑兔比白兔少几只,需先知道什么?黑兔有几只,白兔有几只。接着,让学生从学具盒中拿出不同颜色的圆片,分别代表黑兔和白兔,并把白兔的圆片放在黑兔圆片的下面,使之与上面表示8只黑兔的圆片一一对应,这样就等于把白兔的只数分成了两部分:左边一部分是和黑兔同样多的白兔的只数;右边一部分则是白兔与黑兔的相差只数,也就是黑兔比白兔少的只数。通过这样的学具操作,使学生明白:要求黑兔比白兔少几只,用减法,就是从大数中去掉与小数同样多的部分。
五、结束语
从提高教学效果来看,运用直观手段获得的表象,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生动有趣,对学生的影响深刻,容易激起学习兴趣和调动学习积极性,利于理解和记忆,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由此可见,即便是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也不能摒弃在课堂教学中“操作学具”这一基本教学手段,在某些时候,它甚至可以成为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最佳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俞培.浅谈动手操作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J].教师,2008(20).
[2]冯慧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科学发挥学具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08).
关键词:数学;教学;操作;学具;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9-0099-01
信息技术的进步,让数学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媒体的引入,更是让课堂精彩不断。但是,传统的利用学具来获得知识的方法,越来越多地被一些教师所忽略,被多媒体的演示而替代,这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为,学生只有通过亲手操作,才能更好地感悟知识的形成与运用,从直观上升到抽象,并最终形成知识结构。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抽象能力还不强,他们对新知识的认识和数学概念的掌握,需要依靠直观形象的描述。通过实物、模型的操作,有利于小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从而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而且,从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发展阶段,尤其低段学生,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笔者认为:操作学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手、脑、口并用,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特别重要。
一、操作学具,帮助学生快速认数
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数的概念还比较陌生,即使入学前在家长的指导下,学会了数10以内的数,甚至会数100以内的数,但对数的印象终是不够深刻。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后,在数学课上,必须依赖实物的帮助,才能使学生建立对数的认识,并正确地数数、读数、写数。比如,认识10以内的数的教学,可以依赖于小棒、小圆片、小花片等学具,一个一个地数,一个一个地指导读写。通过对学具的操作,可以使学生明白:一个数不仅表示物体的个数,也表示第几个数;在自然数中,后一个数总比前一个数多1,前一个数总比后一个数少1。另外,学具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的组成、数与数的关系,并能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二、操作学具,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低年级学生认数、读数、写数,有了学具的帮助,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同样,计算也需要学具的帮助。比如,在学习“9加几的加法运算”中,如果只是单纯地让学生计算9加几等于几,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计算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孩子很难一下子记住,而这其中的算理,跟一年级的小朋友也很难说清。这时,我们就需要学具的帮助:一个盒子里放9个乒乓球,盒子外放4个乒乓球,求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此题是用9 4解答,那么9 4究竟怎么计算呢?此时,有了学具的帮助,学生们马上会想到从盒子外拿一个乒乓球放入盒子里,盒子里就变成了10个乒乓球,盒子外就剩了3个,10个和3个合起来就是13个。在学具的帮助下,学生不仅顺利完成了9加几的教学内容,还在悄无声息中渗透了“凑十法”的算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操作学具,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法则
教材中,有些概念、法则是学生不易理解也难以应用的,这时可凭借学具的操作,帮助学生掌握它们的本质特征。比如,教学“时、分、秒”时,时刻和时间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上课前,老师将一个闹钟放在讲台上,并要求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钟面模型放在自己的课桌上。上课初,老师先指导学生观察钟面,认识时针、分针,了解时针、分钟的行走情况及所表示的时刻。接着,告诉学生此时钟面上的时针指着8和9之间表示8时已过、9时不到;分针指着4,是4大格20小格,此时是8时20分,同时要求学生在钟面模型上拨出相同的时刻。上课十分钟后,闹钟突然响了(课前老师拨好时刻),老师再次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的指针,时针虽有走动但仍指在8和9之间,分针指向了6,表示时刻是8时30分,同样要求学生在自己的钟面模型上拨出8:30。这时,教师指出:钟面上时针、分针、秒针所指的每个位置,都表示不同的时刻,也就是各个“时间点”;从上课开始到刚才闹钟铃响,即从8:20到8:30之间经过了十分钟,这十分钟就是我们从上课开始到闹铃响经过的时间,又叫作“时间段”。接着,老师要求学生利用模型做多次对比操作练习,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貌似相同、实质不同的概念。
四、操作学具,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学具的有效操作能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从而找出正确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比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或整十数”的例题:王大伯养了8只黑兔,12只白兔。黑兔比白兔少几只?老师先引导学生分析,要求黑兔比白兔少几只,需先知道什么?黑兔有几只,白兔有几只。接着,让学生从学具盒中拿出不同颜色的圆片,分别代表黑兔和白兔,并把白兔的圆片放在黑兔圆片的下面,使之与上面表示8只黑兔的圆片一一对应,这样就等于把白兔的只数分成了两部分:左边一部分是和黑兔同样多的白兔的只数;右边一部分则是白兔与黑兔的相差只数,也就是黑兔比白兔少的只数。通过这样的学具操作,使学生明白:要求黑兔比白兔少几只,用减法,就是从大数中去掉与小数同样多的部分。
五、结束语
从提高教学效果来看,运用直观手段获得的表象,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生动有趣,对学生的影响深刻,容易激起学习兴趣和调动学习积极性,利于理解和记忆,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由此可见,即便是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也不能摒弃在课堂教学中“操作学具”这一基本教学手段,在某些时候,它甚至可以成为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最佳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俞培.浅谈动手操作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J].教师,2008(20).
[2]冯慧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科学发挥学具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