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绣鞋垫绣出了名气
范素萍1965年出生在和顺县石叠村一个“晋绣”世家,心灵手巧的她从小酷爱绘画和刺绣,放学后或星期天就向奶奶学绣花,读初中时已学会了很多种针法。“从我记事起,就非常喜欢观察山上面长的花、草、鸟等大自然的植物动物,那时生活条件不太好,想要画画还得拿块石头画,我经常画一些小花、小鸟、叶子,观察它们的正反面颜色变化,我觉得观察那些变化对我有了很大的啟发。后来我到了八九岁上学了,那会儿我们每天有一节美术课,在老师的引导下,我的绘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也为以后的刺绣打下了基础。”范素萍说。
由于家庭贫困,初中毕业后,只读了一年高中,范素萍就辍学在家务农了。到了农闲时间,她继续跟着奶奶、妈妈边学边绣,绣出的鞋垫很快在当地小有名气。1985年,范素萍嫁到了和顺县义兴镇团北村,巧的是,婆婆也是村里绣花剪样的巧手,这让婆媳俩很投缘,于是白天下地劳动,晚上回来,婆媳俩就一起绣鞋垫,以贴补不太宽裕的家庭。由于范素萍绣的鞋垫画样好、绣法细腻、色彩搭配舒展协调,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地竟传到了县城里,和顺县妇联主席听说后找到了范素萍,并且还带着她和她的作品到天津参加了民间工艺展出,没想到得到了有关领导和专家的认可,还在展会上收到了一些订单。“当时一双鞋垫五块钱,回村后,我就带着村里的几个妇女一起绣。”范素萍说,从那以后她就开辟了一条新的致富之路。
现代绣娘要有现代眼光
“其实蕴藏在传统手工艺背后的市场潜力是非常巨大的,只要你耐心去做,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工艺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范素萍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利用农闲时间带领村里村外的妇女们做一些绣品增加收入。
从几个人到上百人,从利用农闲时间加工到有了自己的公司,期间,范素萍付出了很多心力和财力,一个个难关、一次次困难,也曾让这位坚强的农村妇女想要放弃,但最终她还是挺过去了。2006年,她在和顺成立了卉峰手工绣艺中心,形成了公司+农户的体系,她主要传授“晋绣”技艺,并通过举办农村劳动力转移绣艺培训班,为农村妇女、残疾人员等弱势群体提供就业平台,包括和顺本县和周边地区(北京昌平县、山西榆社县、左权县、武乡县、忻州静乐县等)。“足不出户就能学到技术,身不离乡就能赚到钱。”许多农村妇女在不影响家务的前提下,光卖自己制作的绣品每年就可收入几千元。“现在仅我们村就有将近200多人在做刺绣,和顺县搞刺绣的至少也有上千人。”范素萍说。
创业十多年来,范素萍通过自己不懈地探索,使晋绣这一技艺得到了推广,既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发展之路,也帮助周围的农村妇女谋到了就业门道,她们研究开发出的刺绣壁画、文化衫、家庭装饰品等晋绣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目前,绣艺中心还有部分产品申请了国家专利,如“母子情”“狮虎针葫芦”等。2007年,范素萍注册了“晋绣”商标,并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我能从小坚守这一具有地域特色的刺绣,也是非常有难度的,必须要有耐心和恒心才能把它更好地传承下来。现在山西的晋绣能够并入中国28个绣种,这也得感谢党和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范素萍说,晋绣作为遍布整个山西地域的绣种,来源于民间,来源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只有来源生活的文化,它才能更接地气,更好地传承。
以创新永葆晋绣生命力
“什么样的困难我都不怕,怕的是我自己的技术没有办法提高。”在事业逐步走上正轨之后,提高和创新,成为范素萍平日里思考最多的事情。
“关住门看自己沾沾自喜,开开门比别人相差万里。要想把晋绣这一民间艺术搞得更好,必须在文化素养、艺术修养、创新设计上拓宽思路,适应市场。”多年来,范素萍在实践中不断地挖掘传统艺术,从平面绣手法中提炼出了自己的路子。通过对植物、动物、人物等各种形态进行长期观察,在实践中找到了凸显“晋绣”的创作思路和制作工艺,使作品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地域风格,成为了一支独秀的奇葩。几次南下进修学习,拜师学艺,博采众长,范素萍终于找到了提升自己创新的思维理念和创新突破口。2009年在苏州职业技术美术学院老师的指点下,范素萍创出了晋绣首幅大型装饰性作品《和谐中国》,此作品面世后,在中国刺绣行业引起了轰动,从此,《和谐中国》即被命名为“晋绣”的代表性作品,晋绣也因此被列入了中国28个绣种之中。
在苏州半年的学习,对范素萍来说,就像用一把金钥匙打开了一道封锁多年的艺术大门,是一种由内到外的滋养。工艺美术界的名家教授一一授课,让这位执着的民间艺人如沐甘霖、受益匪浅。“以前我摸爬滚打多少年一直不停地画、不停地绣,但怎么下功夫也冲不出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圈子,这半年的学习给了我一个升华的机会,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创新设计才能永葆民间艺术的生命力。”范秀萍如是说。
不遗余力传技艺
为了挖掘晋绣历史文化底蕴,提升晋绣的行业地位和影响力,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工程。范素萍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收集了散落在山西省晋南、晋中地区的历代民间硬质绣和民间刺绣百余件、各种虎头帽和花帽等。为了提升山西民众的民族情感,范秀萍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和陈列室。虽然面积不大,条件有限,但已能作为收集集历史、科普、艺术、活态传承为一体的知识宝库,浓缩了地域特色,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晋绣陈列室的活态传承室中,由绣娘在工作室内展示创作晋绣的过程,可让观众面对面地感受这一独特的手工技艺,展示、传承、创新晋绣艺术刺绣,全方位地向民众展示晋绣艺术的魅力风采,唤醒民众对自己拥有和传承民间文化自识、自觉的民族意识。
为了保护及传承晋绣,范素萍把这门手艺也传给了三个女儿。“在我的工作室,我这个人教的时候特别严格,无论是徒弟还是女儿都一视同仁。只要你做得不好,我就让你拆,拆了再弄,直到现在,我在山西培训过的学员有上万人次,桃李无数。现在我女儿已成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觉得无论做什么都要求真务实才行,只有特别能静下心来的人,耐得住寂寞的人,特别喜欢刺绣的人才能真正坚持下来。”范素萍说。
“晋绣虽历史悠久,但仅是一棵‘幼苗’,因为历史上它以小件为主,比如鞋垫、荷包等,一直没能闯出像四大名绣那样的名声,所以要让晋绣真正与四大名绣齐头并举,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尽管现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不会止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范素萍表示,只有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技艺掌握好并传承下去,才能更好地创新。
传承是一种使命,更是一种责任。创新是让传统艺术生命得以延续的必经渠道。“我为晋绣而生,为晋绣的传承与创新而努力奋斗、用心创作。无论生活怎样艰难,都不会阻挡我前行的脚步,我将为‘晋绣’付出一生的心血,让短暂变无限,让生命重千古。”范素萍说。
在几十年不懈的努力下,范素萍使晋绣(牵绣)这一民间艺术奇葩蕴藏和吸纳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让此门藝术更加发扬光大。
传承人档案
范素萍,女,1965年生于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中共党员,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晋绣(牵绣)代表性传承人,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非物质遗产刺绣专业委员会理事会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专业委员会委员及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刺绣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民间协会会员,山西省旅游纪念品生产经营协会理事,和顺县卉峰手工绣艺中心董事长兼总设计师,作品曾多次荣获国内外及省市县大奖。
2009年,作品《和谐中国》在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天工艺苑·百花杯”评选中获银奖;
2011年,作品《和谐中国》又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轻工珠宝首饰中心举办的“百花奖”中获金奖,同时作品《和谐长寿》在深圳文博会分会场举办的“中国刺绣24个绣种精品展”“中丝园杯”中获金奖;
2012年2月创作的晋绣作品《和谐大中华》入选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期间举办的“山西文化改革发展纪实成果展”,为宣传山西作出了贡献;
2012年6月,作品《顺民意》在2012中国(青岛)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获得“金凤凰·青岛赛区”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
2012年10月,作品《和谐长寿》在“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24个绣种大师作品展”获金奖;
2013年6月,参加了山西省首届文博会,中心作品《和民心》《顺民意》获得了“巧夺天工杯”金奖;
2013年9月,由晋中市妇联会举办的首届乡土布艺刺绣展中,作品《母子情虎头针葫芦》获得了一等奖;
2014年10月,作品《愿》获得“百花杯”金奖,同时获得了“艾琳·国际”铜奖;
2015年,作品《和谐大中华》在山西省第二届文化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2016年,作品《梦之路》获得中国“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2017年9月由山西省妇女联合会举办的三晋巧姐手工艺大赛中,作品《和民心》获得金奖;
2017年,在晋中市妇女联合会举办的妇女手工艺比赛中,作品《迎喜纳福》获得金奖。
传承谱系:
第一代:王保妮
第二代:王根婵
第三代:郭怀梅
第四代:范素萍
第五代:张娜、张丽旭、张慧
范素萍1965年出生在和顺县石叠村一个“晋绣”世家,心灵手巧的她从小酷爱绘画和刺绣,放学后或星期天就向奶奶学绣花,读初中时已学会了很多种针法。“从我记事起,就非常喜欢观察山上面长的花、草、鸟等大自然的植物动物,那时生活条件不太好,想要画画还得拿块石头画,我经常画一些小花、小鸟、叶子,观察它们的正反面颜色变化,我觉得观察那些变化对我有了很大的啟发。后来我到了八九岁上学了,那会儿我们每天有一节美术课,在老师的引导下,我的绘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也为以后的刺绣打下了基础。”范素萍说。
由于家庭贫困,初中毕业后,只读了一年高中,范素萍就辍学在家务农了。到了农闲时间,她继续跟着奶奶、妈妈边学边绣,绣出的鞋垫很快在当地小有名气。1985年,范素萍嫁到了和顺县义兴镇团北村,巧的是,婆婆也是村里绣花剪样的巧手,这让婆媳俩很投缘,于是白天下地劳动,晚上回来,婆媳俩就一起绣鞋垫,以贴补不太宽裕的家庭。由于范素萍绣的鞋垫画样好、绣法细腻、色彩搭配舒展协调,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地竟传到了县城里,和顺县妇联主席听说后找到了范素萍,并且还带着她和她的作品到天津参加了民间工艺展出,没想到得到了有关领导和专家的认可,还在展会上收到了一些订单。“当时一双鞋垫五块钱,回村后,我就带着村里的几个妇女一起绣。”范素萍说,从那以后她就开辟了一条新的致富之路。
现代绣娘要有现代眼光
“其实蕴藏在传统手工艺背后的市场潜力是非常巨大的,只要你耐心去做,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工艺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范素萍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利用农闲时间带领村里村外的妇女们做一些绣品增加收入。
从几个人到上百人,从利用农闲时间加工到有了自己的公司,期间,范素萍付出了很多心力和财力,一个个难关、一次次困难,也曾让这位坚强的农村妇女想要放弃,但最终她还是挺过去了。2006年,她在和顺成立了卉峰手工绣艺中心,形成了公司+农户的体系,她主要传授“晋绣”技艺,并通过举办农村劳动力转移绣艺培训班,为农村妇女、残疾人员等弱势群体提供就业平台,包括和顺本县和周边地区(北京昌平县、山西榆社县、左权县、武乡县、忻州静乐县等)。“足不出户就能学到技术,身不离乡就能赚到钱。”许多农村妇女在不影响家务的前提下,光卖自己制作的绣品每年就可收入几千元。“现在仅我们村就有将近200多人在做刺绣,和顺县搞刺绣的至少也有上千人。”范素萍说。
创业十多年来,范素萍通过自己不懈地探索,使晋绣这一技艺得到了推广,既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发展之路,也帮助周围的农村妇女谋到了就业门道,她们研究开发出的刺绣壁画、文化衫、家庭装饰品等晋绣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目前,绣艺中心还有部分产品申请了国家专利,如“母子情”“狮虎针葫芦”等。2007年,范素萍注册了“晋绣”商标,并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我能从小坚守这一具有地域特色的刺绣,也是非常有难度的,必须要有耐心和恒心才能把它更好地传承下来。现在山西的晋绣能够并入中国28个绣种,这也得感谢党和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范素萍说,晋绣作为遍布整个山西地域的绣种,来源于民间,来源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只有来源生活的文化,它才能更接地气,更好地传承。
以创新永葆晋绣生命力
“什么样的困难我都不怕,怕的是我自己的技术没有办法提高。”在事业逐步走上正轨之后,提高和创新,成为范素萍平日里思考最多的事情。
“关住门看自己沾沾自喜,开开门比别人相差万里。要想把晋绣这一民间艺术搞得更好,必须在文化素养、艺术修养、创新设计上拓宽思路,适应市场。”多年来,范素萍在实践中不断地挖掘传统艺术,从平面绣手法中提炼出了自己的路子。通过对植物、动物、人物等各种形态进行长期观察,在实践中找到了凸显“晋绣”的创作思路和制作工艺,使作品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地域风格,成为了一支独秀的奇葩。几次南下进修学习,拜师学艺,博采众长,范素萍终于找到了提升自己创新的思维理念和创新突破口。2009年在苏州职业技术美术学院老师的指点下,范素萍创出了晋绣首幅大型装饰性作品《和谐中国》,此作品面世后,在中国刺绣行业引起了轰动,从此,《和谐中国》即被命名为“晋绣”的代表性作品,晋绣也因此被列入了中国28个绣种之中。
在苏州半年的学习,对范素萍来说,就像用一把金钥匙打开了一道封锁多年的艺术大门,是一种由内到外的滋养。工艺美术界的名家教授一一授课,让这位执着的民间艺人如沐甘霖、受益匪浅。“以前我摸爬滚打多少年一直不停地画、不停地绣,但怎么下功夫也冲不出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圈子,这半年的学习给了我一个升华的机会,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创新设计才能永葆民间艺术的生命力。”范秀萍如是说。
不遗余力传技艺
为了挖掘晋绣历史文化底蕴,提升晋绣的行业地位和影响力,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工程。范素萍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收集了散落在山西省晋南、晋中地区的历代民间硬质绣和民间刺绣百余件、各种虎头帽和花帽等。为了提升山西民众的民族情感,范秀萍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和陈列室。虽然面积不大,条件有限,但已能作为收集集历史、科普、艺术、活态传承为一体的知识宝库,浓缩了地域特色,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晋绣陈列室的活态传承室中,由绣娘在工作室内展示创作晋绣的过程,可让观众面对面地感受这一独特的手工技艺,展示、传承、创新晋绣艺术刺绣,全方位地向民众展示晋绣艺术的魅力风采,唤醒民众对自己拥有和传承民间文化自识、自觉的民族意识。
为了保护及传承晋绣,范素萍把这门手艺也传给了三个女儿。“在我的工作室,我这个人教的时候特别严格,无论是徒弟还是女儿都一视同仁。只要你做得不好,我就让你拆,拆了再弄,直到现在,我在山西培训过的学员有上万人次,桃李无数。现在我女儿已成长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觉得无论做什么都要求真务实才行,只有特别能静下心来的人,耐得住寂寞的人,特别喜欢刺绣的人才能真正坚持下来。”范素萍说。
“晋绣虽历史悠久,但仅是一棵‘幼苗’,因为历史上它以小件为主,比如鞋垫、荷包等,一直没能闯出像四大名绣那样的名声,所以要让晋绣真正与四大名绣齐头并举,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尽管现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不会止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范素萍表示,只有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技艺掌握好并传承下去,才能更好地创新。
传承是一种使命,更是一种责任。创新是让传统艺术生命得以延续的必经渠道。“我为晋绣而生,为晋绣的传承与创新而努力奋斗、用心创作。无论生活怎样艰难,都不会阻挡我前行的脚步,我将为‘晋绣’付出一生的心血,让短暂变无限,让生命重千古。”范素萍说。
在几十年不懈的努力下,范素萍使晋绣(牵绣)这一民间艺术奇葩蕴藏和吸纳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让此门藝术更加发扬光大。
传承人档案
范素萍,女,1965年生于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中共党员,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晋绣(牵绣)代表性传承人,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非物质遗产刺绣专业委员会理事会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专业委员会委员及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刺绣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民间协会会员,山西省旅游纪念品生产经营协会理事,和顺县卉峰手工绣艺中心董事长兼总设计师,作品曾多次荣获国内外及省市县大奖。
2009年,作品《和谐中国》在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天工艺苑·百花杯”评选中获银奖;
2011年,作品《和谐中国》又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轻工珠宝首饰中心举办的“百花奖”中获金奖,同时作品《和谐长寿》在深圳文博会分会场举办的“中国刺绣24个绣种精品展”“中丝园杯”中获金奖;
2012年2月创作的晋绣作品《和谐大中华》入选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期间举办的“山西文化改革发展纪实成果展”,为宣传山西作出了贡献;
2012年6月,作品《顺民意》在2012中国(青岛)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获得“金凤凰·青岛赛区”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
2012年10月,作品《和谐长寿》在“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24个绣种大师作品展”获金奖;
2013年6月,参加了山西省首届文博会,中心作品《和民心》《顺民意》获得了“巧夺天工杯”金奖;
2013年9月,由晋中市妇联会举办的首届乡土布艺刺绣展中,作品《母子情虎头针葫芦》获得了一等奖;
2014年10月,作品《愿》获得“百花杯”金奖,同时获得了“艾琳·国际”铜奖;
2015年,作品《和谐大中华》在山西省第二届文化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2016年,作品《梦之路》获得中国“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2017年9月由山西省妇女联合会举办的三晋巧姐手工艺大赛中,作品《和民心》获得金奖;
2017年,在晋中市妇女联合会举办的妇女手工艺比赛中,作品《迎喜纳福》获得金奖。
传承谱系:
第一代:王保妮
第二代:王根婵
第三代:郭怀梅
第四代:范素萍
第五代:张娜、张丽旭、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