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西区党委和区人民政府关于“要充分发挥桂林作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龙头辐射带动作用”的战略决策,为加快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而坚持文化立市、旅游兴市,着眼于科学保护漓江、做强高新产业,立足于发挥桂林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结合的优势,通过发掘、整合、配置文化和旅游资源,提升桂林城市形象和品位,调整旅游产品、旅游消费结构和培育产业集群,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提高旅游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和对财政的贡献率,促进节能减排,强化生态环保,是桂林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
桂林是享誉世界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桂林因“山水甲天下”而成为全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桂林的旅游业也因对外开放而得到长足发展。1998年桂林地市合并后,桂林的旅游业也因大桂林旅游资源的不断整合而得到快速发展。2001年桂林接待游客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5.87亿元。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把旅游业作为桂林市的支柱产业来抓,尤其是本届市委、市政府站在推动桂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高度,提出了“农业稳市、文化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桂林旅游业又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春天。2008年桂林接待游客突破16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00亿元。经过30多年的开发建设,桂林的旅游产业已经具有相当规模,旅游产业在桂林第三产业中所发挥的龙头作用越来越大。
当前,桂林的旅游业正处于一个黄金发展期、产业转型升级期和矛盾凸显期。桂林旅游要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跨越发展,必须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自治区党委和区人民政府关于“要充分发挥桂林作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龙头辐射带动作用”的战略决策,为加快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而市委和市政府提出“进一步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培育品牌、打造精品,完善管理、优化服务,着力推进旅游方式转型,提升壮大旅游业,加快旅游兴市和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步伐”的桂林旅游发展思路和目标,不仅为桂林旅游发展描绘了新蓝图、找准了新路径、确立了新模式,而且也抓住了桂林旅游发展史上千载难逢的新机遇。同时,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旅游兴市和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步伐的实践活动,就是适应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结合桂林市的市情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探索,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使桂林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人居环境更佳、百姓的生活更富裕;其目的是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促进桂林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尤其是通过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凸显桂林甲天下的山水旅游城市和广西旅游产业的龙头地位,把桂林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旅游集散中心以及泛北部湾、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后花园和服务新高地,提升桂林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实现旅游兴市的目标,是桂林旅游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旅游在桂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
旅游业是旅游产业形成的前提条件,而旅游产业则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结果。1973年桂林的旅游业正式起步以来经历了初创期(1973年-1977年)、发展期(1978年-1987年)、停滞巩固期(1988年-1996年)和二次发展期(1997年至现在)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桂林的旅游产业亦发生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其在桂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一)旅游业在桂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桂林经济社会发展并非凭空想象的,而是建立在自身特有的优势资源的基础之上的。桂林主要有两大优势,其一是旅游和生态,其二是区位交通。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是桂林特有和最大的优势资源,漓江更是世界旅游的黄金水道。桂林的旅游和生态环境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成为在国内外叫得响的王牌。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桂林山水是中国的名片,一定要保护好这张名片。因此,自治区党委把“打造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山水名城”作为桂林城市发展的定位是正确的,也是符合桂林实际的。而桂林经济是集生态性、地域文化性和高科技性于一体的特色经济。青山绿水是桂林城市和风景名胜的灵魂和生命线,保护生态环境尤其是保护好漓江,突出发展以旅游业为先导、以新型工业为主导的大通道特色经济,既是促进桂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桂北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旅游产业在桂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现代经济学家认为,旅游产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产业,它除了具有一般产业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很强的依托性和关联度,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及自身作用的发挥与所在的区域密切相关。旅游产业的发展会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全面进步;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劳动力素质、开放程度等对旅游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就桂林而言,1998年,桂林旅游业增加值占到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0.4%,成为桂林市第三产业中的第一大产业部门。旅游产业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所涉及以旅游相关企业与旅行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对桂林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首先,旅游产业的发展进一步确立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城市形象。城市形象的确立既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诸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更是城市优势资源长期开发经营的结晶。山水风光是桂林旅游形象的主体结构。千百年来,桂林以奇特秀丽的山水风光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而桂林旅游产业的发展则为中外游客提供了便捷优良的旅游服务,大量游客通过身临其境的游览,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桂林的知名度,强化了“甲天下”的印象,而且通过口碑效应进一步确立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城市形象。其次,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桂林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改善。优良的生态环境质量既是桂林山水风光的根本保障,也是桂林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源泉。桂林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中,逐步加大了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了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注重开发生态旅游项目等,形成了“旅游促环境”的发展模式,使桂林市的生态环境整体质量逐年优化,保持了较好的水平。再次,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越来越大。区域经济是一个系统整体,各产业之间是一种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水涨船高的辩证关系。桂林旅游产业发展的关联带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推动了旅游与工业、农业的有机结合。不仅促进了观光农业和“农家乐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为打造工业旅游示范点创造了条件。二是推动了旅游与文化的结合,促进了桂林社会文化的发展。不仅催生了山水文化、城建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印象·刘三姐》和“两江四湖”等旅游品牌,而且激活了桂林市科教文卫体等社会文化事业,同时也为旅游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三是促进了对外开放,推动了本市企业与外企的合作。旅游产业发展不仅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新观念,而且由于世界百强企业的进入以及全国性会议和国际性会议在桂林的召开,为桂林创造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又次,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民生问题的解决。旅游业是民生产业和富民产业。旅游产业涉及交通业、商业、房地产业、邮电业、金融业、文化艺术等70多个行业,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商业、饮食、交通等第三产业就可增加4.3元,旅游业直接就业者增加一人,间接就业至少可以增加5人。同时,山区景点景区以及“农家乐”项目的开发,有效地带动了贫困地区群众脱贫。
二、桂林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桂林旅游产业目前的发展水平不仅与建设世界
级旅游目的地的要求相差较大,而且由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不快导致对桂林经济的拉动力不强,进而影响了桂林发展方式的迅速转变和全市综合实力的快速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领导管理体制不顺
桂林地市合并的最大初衷是理顺领导管理体制,最大程度地整合大桂林旅游圈的资源。然而,地市合并10年来桂林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导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一方面,管理职能交叉,尤其是漓江旅游管理体制几乎是30年一贯制,没有创新,从事漓江旅游运营、管理的主体责权利不清,从而导致国有资源浪费和效益不高。另一方面,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好,产业规划、产业政策出台滞后,从而导致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比较缓慢。
(二)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
桂林的旅游产品开发长期停留在观光旅游产品的层次上,而商务、会展、生态、体育、保健康复、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所占市场份额不足30%,说明桂林的旅游产品链有待完善。
(三)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旅游消费结构的不合理。桂林旅游产业所涉及的“吃、住、游、行、购、娱”结构不合理,这六种要素之间的整合缺乏有效的产业政策指导,说明桂林的旅游消费链有待增强。由于旅游娱乐、旅游购物不发达,游客在桂游览时间相对较短,导致在旅游营业收入中,商品性收入所占比重很低,而这恰恰是制约旅游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的重要因素。
(四)城市形象整体营销乏力
桂林旅游城市形象整体营销乏力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整体包装;二是缺乏足够的旅游品牌的支撑;三是宣传促销的方式不够丰富。同时还存在交通、高档酒店、高级会展中心等城市的硬件建设相对滞后,旅游管理和旅游综合服务水平不够高,产业集聚力不强等问题。
三、加快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拉动力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调研,笔者认为:市委提出的桂林旅游发展思路和目标,是建立在充分认识桂林城市性质和大桂林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之上的。一方面,市委市政府把领跑区域旅游与保护漓江、做强高新产业放在同等位置,用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来促进漓江保护和做强高新产业,用保护漓江和做强高新产业来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进而达到有效保护漓江和促进产业优势互补、比翼齐飞的目的,不仅体现了市委决策的正确性,而且也包含了统筹兼顾的决策和执政理念。另一方面,市委市政府作出“农业稳市、文化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的战略决策,深化对桂林优势资源的认识,立足于发挥桂林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结合的优势,通过进一步发掘、整合和配置文化、旅游资源来提升桂林城市形象和品位,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对桂林经济的拉动力,促进节能减排,强化生态环保。这既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也是桂林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因此,我们必须把思想认识和实际行动统一到自治区党委和市委的战略部署上来,齐心协力抢抓机遇,主动参与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使桂林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创造桂林旅游发展史上的新辉煌。
(一)用辩证思维处理好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与保护漓江、做强高新产业的相互关系
1.进一步深化对自治区党委和市委战略部署的认识,强化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跨越发展意识。首先,要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保护漓江,做强高新产业,领跑区域旅游,建设富裕魅力新桂林”就是桂林改革发展的大局,各级各部门的干部群众都应该主动服务这一大局,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保护好漓江、保护好桂林的生态环境就是最大的政治和最大的政绩的观念,积极营造全市上下自觉保护漓江、共同关心支持做强高新产业和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氛围。其次,要进一步强化系统整体意识。保护漓江和做强高新产业、领跑区域旅游是一个系统整体。桂林山水是中国的名片,而漓江是桂林山水之魂,保护好漓江就是保护中国的名片,就是保护了桂林城市发展的生命线。做强高新产业既是壮大财力增强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也是破解保护漓江与发展工业不兼容难题的重要举措,建设临桂新区,加快发展高新产业,就是承接老城的产业、人口转移,拓宽城市和产业发展空间,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从根本上减轻漓江环境的压力。领跑区域旅游既是充分发挥桂林旅游龙头作用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桂林发展的现实选择,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有效保护漓江和促
进高新产业的发展,就是提高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力、对财政的贡献率。因此,必须着眼于三者实现良性互动,以保护漓江为出发点,坚持做强高新产业和领跑区域旅游并举,以临桂新区规划建设为突破口,以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阵地战,实现产业优势互补、比翼齐飞。第三,要强化转变桂林发展方式的意识。桂林与同类城市相比,最大的差距是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不高,城乡居民收入来源后劲不足,中心城市不大,产业不强。因此,必须通过建设临桂新区以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加快产业向新区集聚、企业向园区转移,做大做强高新产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通过疏解提升老城以缓解城市环境、人口、交通诸压力和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力,从而有效促进社会总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进而达到扩大增量、增加总量、以各产业协同带动加快实现桂林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增强全市综合实力的目的。
2.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桂林资源优势和特点的认识,有效整合配置和经营旅游资源。独特的自然山水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相互匹配,人文景观与山水景观相互匹配珠联璧合是桂林最大的优势和特点。这也充分表明现有的山水、文化资源整合配置和经营的潜能极大。旅游业是以文化为内涵的经济产业,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也是旅游城市品牌的核心。必须从“打造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山水名城”的战略高度和目标要求,把桂林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山水资源充分地发掘出来并有效的利用好,使资源优势尽快地转化为资产优势、资本优势和竞争优势,使桂林山水和文化资源在整合配置中增值,尽快打造出一批代表桂林旅游形象高水准的娱乐精品项目。因此,首先,要分门别类。应当进一步盘点和梳理现有山水、文化资源的类别、质量、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优化配置。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完善功能、突显特色;培育品牌、打造精品;提升品位、优化环境”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大桂林旅游圈优势旅游资源整合配置的力度,进一步细化老城区旅游休闲度假和会展商务主体功能的产业布局,实现资源整合的最大化和效益最大化。第三,要捆绑经营。应以政府主导、规划先行、部门牵头、市场运作、企业和中介组织参与的形式,对现有城市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捆绑经营。
3.进一步坚定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原则。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既是有效保护漓江和促进高新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过程,也是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产业转型是手段,产业升级是目标。因此,应当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政府主导、规划先行的原则。做到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与相关规划配套衔接相结合,产业布局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二是结构调整、和谐匹配的原则。做到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与其他产业结构调整相匹配,着眼于促进各产业优化升级、和谐发展,立足于旅游文化内涵的发掘和旅游管理水平的提升。三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城市和县域的功能定位以及现有基础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做到点线结合、组团发展、功能互补,拉长做粗产业链,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发挥集群效应。四是市场运作、培育主体原则。坚持市场运作,健全完善市场机制,加大市场主体的培育力度,增强市场主体的带动力,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旅游对经济的拉动力和对财政的贡献率。五是惠民利民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民生为先、民生为要、民生为重和依靠人民群众的执政理念,通过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旅游效益最大化、最优化,让旅游业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老百姓。
(二)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1.根据建设世界级旅游目地的发展目标,尽快出台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前提。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围绕发展目标,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和驱动作用。因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是旅游产业发展与建设的根本依据,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龙头和导向。必须坚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科学性、连续性和权威性。因此,首先,要尽快出台详规。应当进一步明确桂林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尽快出台住宿业、餐饮业、旅游社业、娱乐业、会展旅游业等行业的详细规划。其次,要优化布局。应当根据桂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围绕“一主一副,三区,两轴,一带”的空间结构,科学合理地进行产业布局、资源整合、开发建设,通过规划、建设,最大限度地把山水文化等资源变成产品、资产、资本,从而为加强旅游产业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和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基础。
2.理顺体制,创新机制。理顺体制创新机制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因此,首先,应当进一步理顺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建议成立桂林旅游发展委员会,对旅游发展实行统一领导,充分发挥旅发委对全市旅游发展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协调作用。同时,进一步强化旅游主管部门的职能,明确相关部门的责权利,实行统一管理和规范化管理,切实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其次,要进一步加大机制创新力度。一是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群众参与、部门协同、联合推进”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漓江旅游航线进入退出新机制;三是建立联合执法和协商新机制;四是建立生态补偿和国有资源占用补偿新机制,建立漓江保护发展基金;五是建立桂林旅游城市形象整体营销新机制;六是建立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宣传、表彰新机制,优化旅游发展软环境。
3.出台产业政策,增加产业投入。出台产业政策和增加产业投入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因此,一是要制定产业政策。尽快出台优先发展旅游的产业政策,并以旅游业为龙头,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有效拉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二是要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对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为培育产业集群创造条件。三是要改善硬环境。增加对交通城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提升桂林旅游的硬环境水平。四是要加大旅游扶贫力度。加大对贫困地区发展旅游项目的支持力度,尤其是要增加对漓江上游及沿江两岸农民生产生活设施的投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4.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产业体系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强产业体系建设既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也是推动市场转型的基础条件,必须坚持以精品促转型,以质量促升级。因此,一是要加大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的力度。坚持观光旅游产品开发与商务、会展、生态、体育、保健康复、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开发并举,重点提高后者在市场份额的所占比重,推动旅游产品换代升级。尤其要千方百计启动两江四湖二期工程和三期工程规划,充分发挥环城水系联结功能,规划修建一批有特色的水上码头和露天游泳场,利用漓江和桃花江把各酒店串联起来,形成既有桂林特色又有国际品位的新格局,使桂林老城真正展现出“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历史风貌,才能建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二是要加大旅游消费结构调整的力度。重点抓好高档旅游饭店、高档旅游娱乐场所建设和特色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以增加游客的娱乐、购物消费,进而推动旅游消费转型。三是要加快转型升级速度。大力推动旅游业由单一观光型向多元综合型的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规模效益型的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现旅游企业由分散型向集团型的转变。推进大型骨干企业规模化、中型企业专业化、小型企业网络化,加大旅游产业集群培育的力度。四是实行品牌战略。推动旅游产品高端化、精细化、特色化。
5.加快桂林列入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课题研究。在全国旅游产业将全面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更离不开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因为,“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桂林,是我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城景合一的山水城市,桂林山水已成为中国的名片。也就是说,漓江的特殊地位和功能范围是国内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确实具备了设立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条件。因此,必须加快桂林列入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课题研究。课题研究要围绕使漓江永远成为世界上最清澈的河流,桂林成为人类永久的自然景观,成为世界级的国家名片,成为我国旅游经济适应世界旅游中心转移的、符合国家战略的旅游经济示范区这一目标;围绕漓江流域旅游经济试验区的范围界定;围绕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为促进,绿色产业高度发达,人文与自然相得益彰的发展模式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等方面来进行,并使研究成果能够转化为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决策。□
责任编辑:况既明
作者简介:
王清荣(1956~),男,广西全州人,桂林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高级经济师、广西政府网百名专家。近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
【关键词】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
桂林是享誉世界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桂林因“山水甲天下”而成为全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桂林的旅游业也因对外开放而得到长足发展。1998年桂林地市合并后,桂林的旅游业也因大桂林旅游资源的不断整合而得到快速发展。2001年桂林接待游客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5.87亿元。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把旅游业作为桂林市的支柱产业来抓,尤其是本届市委、市政府站在推动桂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高度,提出了“农业稳市、文化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桂林旅游业又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春天。2008年桂林接待游客突破16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00亿元。经过30多年的开发建设,桂林的旅游产业已经具有相当规模,旅游产业在桂林第三产业中所发挥的龙头作用越来越大。
当前,桂林的旅游业正处于一个黄金发展期、产业转型升级期和矛盾凸显期。桂林旅游要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跨越发展,必须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自治区党委和区人民政府关于“要充分发挥桂林作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龙头辐射带动作用”的战略决策,为加快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而市委和市政府提出“进一步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培育品牌、打造精品,完善管理、优化服务,着力推进旅游方式转型,提升壮大旅游业,加快旅游兴市和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步伐”的桂林旅游发展思路和目标,不仅为桂林旅游发展描绘了新蓝图、找准了新路径、确立了新模式,而且也抓住了桂林旅游发展史上千载难逢的新机遇。同时,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旅游兴市和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步伐的实践活动,就是适应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结合桂林市的市情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探索,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使桂林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人居环境更佳、百姓的生活更富裕;其目的是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促进桂林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尤其是通过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凸显桂林甲天下的山水旅游城市和广西旅游产业的龙头地位,把桂林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旅游集散中心以及泛北部湾、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后花园和服务新高地,提升桂林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实现旅游兴市的目标,是桂林旅游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旅游在桂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
旅游业是旅游产业形成的前提条件,而旅游产业则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结果。1973年桂林的旅游业正式起步以来经历了初创期(1973年-1977年)、发展期(1978年-1987年)、停滞巩固期(1988年-1996年)和二次发展期(1997年至现在)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桂林的旅游产业亦发生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其在桂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一)旅游业在桂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桂林经济社会发展并非凭空想象的,而是建立在自身特有的优势资源的基础之上的。桂林主要有两大优势,其一是旅游和生态,其二是区位交通。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是桂林特有和最大的优势资源,漓江更是世界旅游的黄金水道。桂林的旅游和生态环境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成为在国内外叫得响的王牌。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桂林山水是中国的名片,一定要保护好这张名片。因此,自治区党委把“打造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山水名城”作为桂林城市发展的定位是正确的,也是符合桂林实际的。而桂林经济是集生态性、地域文化性和高科技性于一体的特色经济。青山绿水是桂林城市和风景名胜的灵魂和生命线,保护生态环境尤其是保护好漓江,突出发展以旅游业为先导、以新型工业为主导的大通道特色经济,既是促进桂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桂北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旅游产业在桂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现代经济学家认为,旅游产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产业,它除了具有一般产业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很强的依托性和关联度,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及自身作用的发挥与所在的区域密切相关。旅游产业的发展会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全面进步;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劳动力素质、开放程度等对旅游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就桂林而言,1998年,桂林旅游业增加值占到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0.4%,成为桂林市第三产业中的第一大产业部门。旅游产业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所涉及以旅游相关企业与旅行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对桂林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首先,旅游产业的发展进一步确立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城市形象。城市形象的确立既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诸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更是城市优势资源长期开发经营的结晶。山水风光是桂林旅游形象的主体结构。千百年来,桂林以奇特秀丽的山水风光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而桂林旅游产业的发展则为中外游客提供了便捷优良的旅游服务,大量游客通过身临其境的游览,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桂林的知名度,强化了“甲天下”的印象,而且通过口碑效应进一步确立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城市形象。其次,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桂林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改善。优良的生态环境质量既是桂林山水风光的根本保障,也是桂林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源泉。桂林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中,逐步加大了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了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注重开发生态旅游项目等,形成了“旅游促环境”的发展模式,使桂林市的生态环境整体质量逐年优化,保持了较好的水平。再次,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越来越大。区域经济是一个系统整体,各产业之间是一种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水涨船高的辩证关系。桂林旅游产业发展的关联带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推动了旅游与工业、农业的有机结合。不仅促进了观光农业和“农家乐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为打造工业旅游示范点创造了条件。二是推动了旅游与文化的结合,促进了桂林社会文化的发展。不仅催生了山水文化、城建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印象·刘三姐》和“两江四湖”等旅游品牌,而且激活了桂林市科教文卫体等社会文化事业,同时也为旅游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三是促进了对外开放,推动了本市企业与外企的合作。旅游产业发展不仅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新观念,而且由于世界百强企业的进入以及全国性会议和国际性会议在桂林的召开,为桂林创造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又次,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民生问题的解决。旅游业是民生产业和富民产业。旅游产业涉及交通业、商业、房地产业、邮电业、金融业、文化艺术等70多个行业,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商业、饮食、交通等第三产业就可增加4.3元,旅游业直接就业者增加一人,间接就业至少可以增加5人。同时,山区景点景区以及“农家乐”项目的开发,有效地带动了贫困地区群众脱贫。
二、桂林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桂林旅游产业目前的发展水平不仅与建设世界
级旅游目的地的要求相差较大,而且由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不快导致对桂林经济的拉动力不强,进而影响了桂林发展方式的迅速转变和全市综合实力的快速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领导管理体制不顺
桂林地市合并的最大初衷是理顺领导管理体制,最大程度地整合大桂林旅游圈的资源。然而,地市合并10年来桂林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导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一方面,管理职能交叉,尤其是漓江旅游管理体制几乎是30年一贯制,没有创新,从事漓江旅游运营、管理的主体责权利不清,从而导致国有资源浪费和效益不高。另一方面,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好,产业规划、产业政策出台滞后,从而导致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比较缓慢。
(二)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
桂林的旅游产品开发长期停留在观光旅游产品的层次上,而商务、会展、生态、体育、保健康复、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所占市场份额不足30%,说明桂林的旅游产品链有待完善。
(三)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旅游消费结构的不合理。桂林旅游产业所涉及的“吃、住、游、行、购、娱”结构不合理,这六种要素之间的整合缺乏有效的产业政策指导,说明桂林的旅游消费链有待增强。由于旅游娱乐、旅游购物不发达,游客在桂游览时间相对较短,导致在旅游营业收入中,商品性收入所占比重很低,而这恰恰是制约旅游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的重要因素。
(四)城市形象整体营销乏力
桂林旅游城市形象整体营销乏力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整体包装;二是缺乏足够的旅游品牌的支撑;三是宣传促销的方式不够丰富。同时还存在交通、高档酒店、高级会展中心等城市的硬件建设相对滞后,旅游管理和旅游综合服务水平不够高,产业集聚力不强等问题。
三、加快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拉动力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调研,笔者认为:市委提出的桂林旅游发展思路和目标,是建立在充分认识桂林城市性质和大桂林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之上的。一方面,市委市政府把领跑区域旅游与保护漓江、做强高新产业放在同等位置,用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来促进漓江保护和做强高新产业,用保护漓江和做强高新产业来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进而达到有效保护漓江和促进产业优势互补、比翼齐飞的目的,不仅体现了市委决策的正确性,而且也包含了统筹兼顾的决策和执政理念。另一方面,市委市政府作出“农业稳市、文化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的战略决策,深化对桂林优势资源的认识,立足于发挥桂林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结合的优势,通过进一步发掘、整合和配置文化、旅游资源来提升桂林城市形象和品位,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对桂林经济的拉动力,促进节能减排,强化生态环保。这既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也是桂林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因此,我们必须把思想认识和实际行动统一到自治区党委和市委的战略部署上来,齐心协力抢抓机遇,主动参与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使桂林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创造桂林旅游发展史上的新辉煌。
(一)用辩证思维处理好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与保护漓江、做强高新产业的相互关系
1.进一步深化对自治区党委和市委战略部署的认识,强化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跨越发展意识。首先,要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保护漓江,做强高新产业,领跑区域旅游,建设富裕魅力新桂林”就是桂林改革发展的大局,各级各部门的干部群众都应该主动服务这一大局,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保护好漓江、保护好桂林的生态环境就是最大的政治和最大的政绩的观念,积极营造全市上下自觉保护漓江、共同关心支持做强高新产业和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氛围。其次,要进一步强化系统整体意识。保护漓江和做强高新产业、领跑区域旅游是一个系统整体。桂林山水是中国的名片,而漓江是桂林山水之魂,保护好漓江就是保护中国的名片,就是保护了桂林城市发展的生命线。做强高新产业既是壮大财力增强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也是破解保护漓江与发展工业不兼容难题的重要举措,建设临桂新区,加快发展高新产业,就是承接老城的产业、人口转移,拓宽城市和产业发展空间,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从根本上减轻漓江环境的压力。领跑区域旅游既是充分发挥桂林旅游龙头作用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桂林发展的现实选择,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有效保护漓江和促
进高新产业的发展,就是提高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力、对财政的贡献率。因此,必须着眼于三者实现良性互动,以保护漓江为出发点,坚持做强高新产业和领跑区域旅游并举,以临桂新区规划建设为突破口,以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阵地战,实现产业优势互补、比翼齐飞。第三,要强化转变桂林发展方式的意识。桂林与同类城市相比,最大的差距是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不高,城乡居民收入来源后劲不足,中心城市不大,产业不强。因此,必须通过建设临桂新区以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加快产业向新区集聚、企业向园区转移,做大做强高新产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通过疏解提升老城以缓解城市环境、人口、交通诸压力和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力,从而有效促进社会总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进而达到扩大增量、增加总量、以各产业协同带动加快实现桂林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增强全市综合实力的目的。
2.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桂林资源优势和特点的认识,有效整合配置和经营旅游资源。独特的自然山水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相互匹配,人文景观与山水景观相互匹配珠联璧合是桂林最大的优势和特点。这也充分表明现有的山水、文化资源整合配置和经营的潜能极大。旅游业是以文化为内涵的经济产业,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也是旅游城市品牌的核心。必须从“打造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山水名城”的战略高度和目标要求,把桂林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山水资源充分地发掘出来并有效的利用好,使资源优势尽快地转化为资产优势、资本优势和竞争优势,使桂林山水和文化资源在整合配置中增值,尽快打造出一批代表桂林旅游形象高水准的娱乐精品项目。因此,首先,要分门别类。应当进一步盘点和梳理现有山水、文化资源的类别、质量、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优化配置。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完善功能、突显特色;培育品牌、打造精品;提升品位、优化环境”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大桂林旅游圈优势旅游资源整合配置的力度,进一步细化老城区旅游休闲度假和会展商务主体功能的产业布局,实现资源整合的最大化和效益最大化。第三,要捆绑经营。应以政府主导、规划先行、部门牵头、市场运作、企业和中介组织参与的形式,对现有城市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捆绑经营。
3.进一步坚定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原则。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既是有效保护漓江和促进高新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过程,也是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产业转型是手段,产业升级是目标。因此,应当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政府主导、规划先行的原则。做到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与相关规划配套衔接相结合,产业布局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二是结构调整、和谐匹配的原则。做到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与其他产业结构调整相匹配,着眼于促进各产业优化升级、和谐发展,立足于旅游文化内涵的发掘和旅游管理水平的提升。三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城市和县域的功能定位以及现有基础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做到点线结合、组团发展、功能互补,拉长做粗产业链,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发挥集群效应。四是市场运作、培育主体原则。坚持市场运作,健全完善市场机制,加大市场主体的培育力度,增强市场主体的带动力,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旅游对经济的拉动力和对财政的贡献率。五是惠民利民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民生为先、民生为要、民生为重和依靠人民群众的执政理念,通过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旅游效益最大化、最优化,让旅游业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老百姓。
(二)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1.根据建设世界级旅游目地的发展目标,尽快出台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前提。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围绕发展目标,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和驱动作用。因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是旅游产业发展与建设的根本依据,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龙头和导向。必须坚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科学性、连续性和权威性。因此,首先,要尽快出台详规。应当进一步明确桂林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尽快出台住宿业、餐饮业、旅游社业、娱乐业、会展旅游业等行业的详细规划。其次,要优化布局。应当根据桂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围绕“一主一副,三区,两轴,一带”的空间结构,科学合理地进行产业布局、资源整合、开发建设,通过规划、建设,最大限度地把山水文化等资源变成产品、资产、资本,从而为加强旅游产业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和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基础。
2.理顺体制,创新机制。理顺体制创新机制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因此,首先,应当进一步理顺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建议成立桂林旅游发展委员会,对旅游发展实行统一领导,充分发挥旅发委对全市旅游发展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协调作用。同时,进一步强化旅游主管部门的职能,明确相关部门的责权利,实行统一管理和规范化管理,切实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其次,要进一步加大机制创新力度。一是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群众参与、部门协同、联合推进”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漓江旅游航线进入退出新机制;三是建立联合执法和协商新机制;四是建立生态补偿和国有资源占用补偿新机制,建立漓江保护发展基金;五是建立桂林旅游城市形象整体营销新机制;六是建立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宣传、表彰新机制,优化旅游发展软环境。
3.出台产业政策,增加产业投入。出台产业政策和增加产业投入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因此,一是要制定产业政策。尽快出台优先发展旅游的产业政策,并以旅游业为龙头,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有效拉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二是要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对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为培育产业集群创造条件。三是要改善硬环境。增加对交通城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提升桂林旅游的硬环境水平。四是要加大旅游扶贫力度。加大对贫困地区发展旅游项目的支持力度,尤其是要增加对漓江上游及沿江两岸农民生产生活设施的投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4.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产业体系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强产业体系建设既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也是推动市场转型的基础条件,必须坚持以精品促转型,以质量促升级。因此,一是要加大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的力度。坚持观光旅游产品开发与商务、会展、生态、体育、保健康复、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开发并举,重点提高后者在市场份额的所占比重,推动旅游产品换代升级。尤其要千方百计启动两江四湖二期工程和三期工程规划,充分发挥环城水系联结功能,规划修建一批有特色的水上码头和露天游泳场,利用漓江和桃花江把各酒店串联起来,形成既有桂林特色又有国际品位的新格局,使桂林老城真正展现出“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历史风貌,才能建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二是要加大旅游消费结构调整的力度。重点抓好高档旅游饭店、高档旅游娱乐场所建设和特色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以增加游客的娱乐、购物消费,进而推动旅游消费转型。三是要加快转型升级速度。大力推动旅游业由单一观光型向多元综合型的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规模效益型的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现旅游企业由分散型向集团型的转变。推进大型骨干企业规模化、中型企业专业化、小型企业网络化,加大旅游产业集群培育的力度。四是实行品牌战略。推动旅游产品高端化、精细化、特色化。
5.加快桂林列入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课题研究。在全国旅游产业将全面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更离不开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因为,“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桂林,是我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城景合一的山水城市,桂林山水已成为中国的名片。也就是说,漓江的特殊地位和功能范围是国内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确实具备了设立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条件。因此,必须加快桂林列入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课题研究。课题研究要围绕使漓江永远成为世界上最清澈的河流,桂林成为人类永久的自然景观,成为世界级的国家名片,成为我国旅游经济适应世界旅游中心转移的、符合国家战略的旅游经济示范区这一目标;围绕漓江流域旅游经济试验区的范围界定;围绕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为促进,绿色产业高度发达,人文与自然相得益彰的发展模式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等方面来进行,并使研究成果能够转化为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决策。□
责任编辑:况既明
作者简介:
王清荣(1956~),男,广西全州人,桂林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高级经济师、广西政府网百名专家。近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