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部族到现代民族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mbg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古代民族的形成,同世界上任何民族的形成一样,乃经历了氏族—部落—部族—民族四个阶段发展而来的。因此,民族不是同人类伴生自古就有的,而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所以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中国领土广阔,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有很大差异,社会历史条件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不同条件下,不同地域里生活的人群构成了不同的民族。
  人们往往会把古代部族与民族混同起来,这就必须要求我们对“民族”一词的涵义有共识。何谓民族?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同时,他还着重指出:“把上述任何一个特征单独拿来作民族的定义都是不够的。不仅如此,这些特征只要缺少一个,民族就不成其为民族。”尽管这是指资本主义时期的民族,但却不失为一个较科学的民族定义,所以,我国民族学界一般认同。当然,正如他也曾表明的那样:“民族也和任何历史现象一样,是受变化法则支配的,它有自己的历史,有自己的始末。”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民族是一种历史现象,有它自己的起源、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
  对上古民族是否也要用“四个共同”加以衡量?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我认为一个成熟的民族应是具有“四个共同”特征的稳定共同体。一个民族,倘若没有共同的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而是根据血缘、语言、服饰和生活习惯等去判断,则必定混同于部落或部族。而部族只是聚居于某地的若干氏族部落集团的统称,尚有血统的因素和不断变化的不稳定因素。是根据血统抑或根据地域,这是区别部族与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世界上没有纯血缘的民族。排斥了血缘这个因素,则不同血统的人群就可被同化而成为某民族的一部分。除了“四个共同”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标准需要把握,即“稳定”性。是否是“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也是区别部族与民族的标志之一。在这种意义上说,我国历史上的华夏族、东夷族、苗蛮族都是部族而不是民族。而所谓戎、狄则分别是我国西部和北部古代部族的总称。至于古羌、匈奴、突厥、东胡、女真、乌桓、党项、丁零、敕勒、契丹、俚、闽越、瓯越、骆越、乌浒等,究竟是部族还是民族,尚需研究。从一些历史资料看,他们尚不具备民族的四个共同特征,也不是稳定的人们共同体,而多是以联盟方式结合在一起聚居的部族。它们后来都分化或融合成新部族并成为不同民族的祖先。当然,中国历史上,往往把部族简称为“族”,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它与“民族”含义不同。对于那些在历史上影响较大又与某些地方政权有关者,如匈奴、契丹等,也可称为古民族。至于历史上已约定俗成者,民族称谓可以延用,为的是尊重历史并避免史料混乱。
  还应指出,中国历史上一些以国号命名的民族如夏族、商族、周族之称谓,就不一定是贴切的民族称谓。夏族原是华夏族的一分支,即是在“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禹建立了“夏后”国后,称为夏族。商族的始祖契是黄帝曾孙帝喾之次妃简狄所生,亦是黄帝华夏族的一支,只因封于商,代夏立国后称为商族。至于周族,其始祖后稷名弃,是帝喾原妃姜原所生,也应是黄帝华夏族一支,在武王克商而建立周王朝以后又称为“周族”。三代都是华夏族后裔政权,随着国名的更换而易族名,从民族发展的角度来说,或可理解。但是,夏国内并不限于夏族,还有东夷族、商族等;商国内也不限于商族,还有夏族、周族等;周朝也不只周族,还有商族和其它民族、部族。所以这类称谓不贴切。况且以国名命名一个民族,随国家消亡这个民族就会销声匿迹。实际上,商灭夏时,夏族逐步被商族同化而融合于商族之中;周代商,商族也同样逐渐融合于周族之中,换句话说,夏、商、周曾是华夏族三个分支,经三代分别主政之后又融合成新的共同体。这个新的人们共同体,都源于华夏族,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哲学思想又一脉相承,已具有一个民族的基本特征,而不再是三个民族。
  当然,民族名称不是不可以国名或朝代名命名,也不是说民族不会消亡,而是说同一个民族不应随着朝代更替而易名,否则容易引起民族史的混乱。例如,汉族形成于汉朝,其名因汉朝而起名,却不同于因国而名的夏族、商族和周族,一则因为它是具有新的特征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再则它不随汉朝的灭亡而消亡或易名,反而越来越壮大,以后仍称汉族、汉人,直至现代。倘若汉族作为一个民族随着朝代而易名,隋朝称隋族,唐朝称唐族,宋朝称宋族,那么,文献记载下来,后人就莫明其妙了。唐朝的人,也自称汉人,如在《旧唐书·吐蕃传》中,对唐和吐蕃称为“蕃汉两家”。虽然外国外族人也有称唐朝的人为“唐人”者,但却不是作为民族的称谓。至于今天在一些国家中的“唐人”街,即含有“中国人”居住的地方之意,并不是民族的称谓。再说,若以朝代或国名称民族,那么辽、金、元、清诸朝的“辽人”、“金人”、“清人”又该指何族?这些都是少数民族主政的朝代,契丹、女真、蒙古、满诸族,概不能以朝代称之,因为这些朝代里,国家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还有汉族等众多民族。总之,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了汉族之名称形成于汉朝这个历史阶段的特殊例子以外,皆不宜用朝代或国名当作各民族的称谓,包括三代的夏、商、周三族。对待古代民族,应持慎重的科学的态度去研究。
  正像中华现代文化是中华古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一样,中华现代民族中除个别外,都是中华古代部族和民族的后裔。但是,现代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时间早晚却有很大差异。其中汉族形成的时间最早,约在西汉武帝至宣帝时期,距今2000年左右。其次是在宋、元时期即距今700~1100年前形成的民族,有蒙古族、达斡尔族、维吾尔族、哈尼族、傣族、傈傈族、羌族、苗族、侗族、壮(僮)族、瑶族、土家族、畲族、仡佬族、彝族、白族、黎族等17个民族。在明、清时期即距今100~600年前后形成的民族,有满族、赫哲族、回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藏族、门巴族、珞巴族、佤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东乡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原称崩龙)族、独龙族、布依族、基诺族、仫佬族、高山族、京族、水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毛难族、裕固族、朝鲜族、俄罗斯族等38个民族。由此可见,中华现代各民族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其中不少已有几百年以上的历史,可谓历史悠久!至于朝鲜族、俄罗斯族、京族三个民族,原是由境外迁来;回族、撒拉族也有部分是从境外迁入并和国内土著融合而成的民族,但是这些民族已在中国长期居住、劳动、繁衍,同中华其他民族一起,共同为发展中华国家而作出自己的贡献,业已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也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其他文献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历史可以说是一片混沌。要在这片混沌中,捕捉到一星半点光明,则须凭借考古工作者追寻到的部分历史痕迹。近年再次调查、发掘的新疆孔雀河流域小河五号墓地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可以为罗布淖尔荒原上青铜时代先民们的精神文化,提供有说服力的物质资料,使我们有可能深入一点剖析早期人类的一部分精神生活世界。    一    小河五号墓地是20世纪30年代新疆考古工作的一项重要成果,20世纪末,得
期刊
一    “山人”一词,见之于文献记载,当以《左传》为最早。“昭公四年”有载:“自命夫命妇,至于老疾,无不受冰,山人取之,县人传之,舆人纳之,隶人藏之。”这里的“山人”,又称虞、山虞、司木,是一种职官名,掌管山地政令,通俗点讲,就是管理山林的官吏,如果真的如学人所说:“‘士’在古代主要泛指各部门掌事的中下层官吏。”(参见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期刊
上蔡,简称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克商建周,分封其五弟姬度在此建蔡国,侯爵。公元前531年,楚灵王杀蔡灵侯灭蔡,历515年18侯的蔡国初灭,后又复国。  上蔡历史悠久,是西周主要的侯爵封国。国家级保护单位有建于公元前11世纪的蔡国故城,蔡侯玩河楼,保存完好的蔡侯姬度墓、蔡仲胡墓,有始建于东汉时期的佛教寺院蟾虎寺,有华夏始祖伏羲画卦亭,还有孔子周游列国时的古迹鸿隙湖、晒书台、卮台、问津处等。  
期刊
世界张氏总会是世界性的张氏宗亲联谊组织,于2003年11月29日在马来西亚砂拉越诗巫市成立。该组织的主要宗旨是:促进张氏宗亲之间的社群精神,增进友谊,加强合作,促进团结,谋求世界各地张氏宗亲的经济社会福祉等等。  倡议成立该组织,最早是由新加坡张氏总会在1997年提出,经多年酝酿、协商,直到2002年适逢新加坡张氏总会成立65周年庆典,新加坡张氏总会再度提出。参加庆典的中国濮阳张姓研究会、泰国张氏
期刊
2002年9月,我们应邀访问台湾,在台湾大学举行的“台、琼两岸少数民族学术交流会”上,发表了《海南岛与台湾岛的树皮布和石拍的文化价值》论文,会上引起了讨论。会后第三天,当时与会的台湾“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嘉义县阿里山乡邹族人巴苏亚·博伊哲努(浦忠成)教授来探访,他带来了一顶树皮布帽子,并附了一段说明文字:“周伟民教授在研讨会上发表台、琼两岸少数民族历史上都使用树皮布的论文,深有感触,
期刊
古埃及作为文明古国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并遗留于后世。中国与埃及远隔重洋,相距万里,在古代时期中埃两国直接来往较少,但古埃及的造型艺术曾流传到中国,构成了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篇章。    一    在上下埃及统一以前,上埃及以鹰为族徽,下埃及则崇拜狮子。公元前3100年,上埃及征服下埃及,于是鹰头兽的图腾应运而生,鹰头兽具有鹰喙和狮身。后来这一形象外传,成了希腊和斯基泰民族热衷采用的图像,以为神物
期刊
一    柳氏民居是柳宗元家族后人聚居的村落,在山西省沁水县城西南的一片山坳里。  深秋时节,太行山里是一派斑斓的秋色,深绿中映出金黄,半崖上栌叶火红。  柳氏民居是深山里的一个村落,村名西文兴。从沟底的公路上望,半崖之上,迤迤逦逦的一片村舍,错错落落的楼阁脊吻。拾阶而上,就让你走进了一帧古画的情境之中。  这里的一条条古街、古巷在通向久远的岁月。  这里的一处处古宅、古墙在诉说着古老与沧桑。  
期刊
一    在人类发展的初期,当人们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形象或者自己生活的场景定格成一个瞬间,并以最简单最直观的形式凝固在某种物体上时,我们认为先民的文明程度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至少在意识形态方面,他们的变化是明显的。1973年青海省大通县出土了1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型舞蹈纹彩陶盆,高14厘米,口径29厘米,器身上发现了3组舞蹈纹饰,每组5人做手拉手跳舞状,勾画虽然简略了些,但是“在原始社会出土器物中,
期刊
2003年8月4日,四方嘉宾共聚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七仙岭脚下,欢度2003年保亭七仙温泉嬉水节。在众多的人群中,一群身着鲜艳民族服饰的客人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来自台湾的少数民族同胞,这次他们70多位部族首领及演艺人员组成了队伍,前来祖国大陆参访。  这次来访的台湾少数民族参访团以布农族为主,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是第一次来大陆,但另一些人对海南并不陌生,因为之前琼台两岛已经举办过6次少数民族交流活动
期刊
秦永艳先生在《寻根》2003年第2期上发表的《浅谈商代的刑罚》一文,读之受益匪浅。秦先生将商代刑罚分为徒刑、肉刑和死刑三类。其中徒刑包括“骨靡”(相当于战国时的“城旦”,即服劳役)和囚刑;肉刑只有墨刑和刖刑,而无劓刑和宫刑;死刑包括辟刑、剖刑和族诛。本文仅就商代的劓刑、宫刑与“劓殄”进行讨论。    一、商代应有劓刑    据《甲骨文合集》载,至少有四片甲骨上的文字与劓刑有关(附图1—4):  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