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视野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思考

来源 :今日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b53d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世界发展,资源消耗、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对的严峻问题与挑战。因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共同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在此背景下,绿色经济发展概念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一致认可,在绿色经济视野下,发展低碳经济成为重中之重。最重要的是低碳经济概念,完全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鉴于此:文章将重点探讨绿色经济视野下的低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前言
  长期以来,人类社会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资源的消耗、环境的污染。到21世纪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发展生存中的最为紧迫的几个问题之一。因此,当务之急,发展可持续经济是全人类的共同夙愿。由此,低碳发展理念成为当前经济建设中的主流思想。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降低对资源的消耗以及环境的污染,从而有利于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目标。但是,当前在低碳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思想认识、技术等方面的问题,从而不利于低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探讨分析我国加强低碳经济建设紧迫性
  首先:发展低碳经济是人民群众的集体心声。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40年间中国的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是系列的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等。而这和中国的高碳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居民生活也发生了一些列的改变,当前中国居民健康问题中有很多与高碳经济对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后果直接相关。人民群众越来越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了。
  其次: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人类的繁衍生息离不开这颗“绿色星球”。一旦这颗“绿色星球”不再是绿色,变为灾难电影中的场景,那么人类、经济、政治这些也将变得没有意义了。因此,经济的发展不能违背环境发展“意志”。想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做到环境的持续发展。这就像是任何生物想要生存就需要氧气一样,是基础性保障。
  三、探讨分析绿色经济视野下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阻力有哪些
  (一)新型能源短缺问题
  当前,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中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替代传统煤炭能源的新能源比较短缺,而这正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想要有效降低碳排放量,势必要减少对煤炭資源的使用。但是现在无论是汽油还是天然气等能源,在中国来说是比较短缺的。而中国自身这种高煤碳储量、高使用量的能源结构,在短时间内很难有效解决。一些专家预测即使到2050年,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仍将占比超过4成。
  (二)中国仍处于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下
  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仍然是以高碳经济结构为主要经济发展模式。制造业、工业等高碳排放行业仍然处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地位。这种高碳经济模式下,直接导致中国在2010年便成为了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国家。其次:当前中国社会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阶段,因此,在短时间内中国的经济发展仍将以“高碳”经济为主。
  (三)中国低碳技术水平不足
  低碳经济发展,必然离不开低碳经济技术的支持。这就像是电脑运行离不开电脑系统的支持一样。但是,当前中国的低碳经济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较起来,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主要表现在低碳经济发展核心技术不足以及低碳经济技术人才不足两方面。这就使得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无法通过有效的技术运用及技术创新来不断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建设。
  四、探讨绿色经济视野下发展低碳经济的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的低碳经济意识。当前,中国民众对低碳经济的认识程度还比较浅,因此,无法在工作中、生活中将低碳经济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因此,要不断加强对低碳经济理念的宣传工作,让民众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重要性、必要性。从而不断提高民众的低碳意识,使其可以在工作、生活中形成自觉的低碳行为。
  第二:提高低碳经济发展技术研发及创新能力。因此,要切实提高我国的低碳经济在技术上的研发及创新能力。尤其要注重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不断减少煤炭能源的使用,从而从根本上降低碳的排放量,实现低碳经济发展。
  第三:完善政府对绿色产业的支持措施。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将纳入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并将颁布相关政策,在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方面支持绿色产业。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之手”的作用发挥。
  五、结语
  希望通过文章的分析及建议,可以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作者单位为海南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刘芳云(1995.10.15);男;贵州纳雍;白族,本科在读,就读于海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经济学范畴。
其他文献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时就深入推进东北振兴提出6个方面基本要求,其中第一个方面是“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由此可以看出,優化营商环境对于深入推进东北振兴的重要意义。当前,在东北营商环境中,政务失信问题十分突出,必须大力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本文论述了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重要意义,总结分析了政务失信的现象及成因,提出了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助力东北全面振兴的对策和建议。  一、
期刊
为培育和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加快形成支撑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资源供给能力和人才机制保障能力,进一步激励和引导人才职业发展,构建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对过国有企业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为培育和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加快形成支撑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资源供给能力和人才机制保障能力,进一步激励和引导人才职业发展,构建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对国有企业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人才
期刊
进入21世纪以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等信息化应用进展迅猛,互联网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个部门进行广泛的、实质性的渗透。政府信息化、行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家庭信息化,推进互联网与传统经济、实体经济进一步结合。因此,为了适应互联网高速发展带来的经济形势的变化,企业营销必须在运用传统方法的同时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本文在阐释互联网对营销系统影响的基础上,针对传统企业营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
期刊
现今社会物流行业中涌现了大量的企业,竞争越发白热化,物流运输成本在不断增加,客户的需求也更为多样,这种情况是物流企业面临的挑战。当今时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自动化程度也更高,人工智能也逐渐走入了大众的视野等等,科技的高速发展悄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智能化不仅出现在人们的工作中,也被运用到人们生活中,而智能物流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物联网技术改变了物流业的发展形态。本文主要从智慧物流及物联网的含义及技术理
期刊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命脉,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杜绝信用缺失,完善我国信用体制,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剖析。文章首先介绍了信用的基本概念;接着分析了我国信用制度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完善我国信用制度的建议。以期为我国的信用制度建设提供理论上的借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信用已经成为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必备要素。在日常生活中,普遍的守信行为是一个国家经济正常运行的前提,同时也是国内企业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变成了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部分,不断促进世界现代化的发展。然而频发的网络安全问题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为此,我将要在本文中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维护网络安全中的应用进行浅析,希望对促进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起到有利的作用。  一、前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正在不断缩短,全球化的进程在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下,也在大踏步前进。然而事物总是呈现两方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我们已经进入了新经济时代,在新经济时代中的企业面临着国内、国外市场的双重竞争压力。所以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和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对企业的营销战略进行积极的改变,以促使企业营销战略能够更加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接下来的本文中,笔者将主要对新经济时代下企业营销战略创新进行研究。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各个行业中的企业都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为了提高企业
期刊
“专车”作为新型创新经济。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要想确保“专车”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要有效落实其规制路径。本文详细阐述了“专车”经济的优缺点,并从企业内部、市场及政府方面提出了规制路径,同时阐述了落实对策,旨在保证共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供参考。  一、引言  近几年,共享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冲击着傳统出租车行业。随着“专车”类的共享经济发展,呈现出了许多社会问题,包含对消费者权益保护不足、监管制
期刊
农村经济发展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部分,如何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是当今的热点问题,本文从电子商务的角度出发,介绍了电子商务,对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困境做了分析,罗列出发展电子商务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最后对农村电子商务推动经济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前言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民人数占全国人口的一大半,农村农业农民的相关问题是我国发展的重要部分。经调查显示,农村经济增长1%,国家GDP就会增
期刊
一、引言  自2007年3月全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在四川省仪陇县挂牌成立,经过十年发展,截至2018年6月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1605家,县市覆盖率67%,覆盖了415个国定贫困县和连片特困地区县,为全国普惠金融工作的开展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村镇银行作为近年来的新兴金融机构,在内控治理方面管理仍较为薄弱,因内控管理不善造成的系统经营风险将不利于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监管部门也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