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二十多年,觉得学生的教育难度逐年增加。每每沉思:生活好了,学生没压力,怕吃苦;长期的隔代教育,好的行为习惯无法养成,个性情感无人约束;而语文教学只强调工具性,忽视人文性,学生从中所得到的情感熏陶少之又少。在这样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怎样让情感教育不掉队,语文教师任重道远。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是情感教育的主阵地,关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必要
语文学科文化底蕴丰富,有着厚重的情感和鲜活的生命,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感情”、“情趣”、“精神”这些词语都包涵情感教育的内容。
正确的语文教学,既是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接受道义,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情感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因此,语文教师应将情感教育的活水引入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让真善美的花朵在这里绽放。
二、怎样让情感教育融入语文课堂
1.将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情感是认知活动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翻开语文教材,那些文情并茂的经典名篇,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或恬淡闲适,或缠绵凄凉。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讲授《沁园春·雪》时,我就把对北国雪景、历史英雄的认知与对祖国多娇江山的热爱和少年的壮志豪情联系起来,学生们在认知过程中也经受了一次爱江山、立大志的洗礼。
2.文本特点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课本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了童年的乐趣和对当时教育制度的批判,《天净沙·秋思》表现的是“乡愁”,《孤独之旅》要体悟杜小康成长的“孤独”历程。根据教材的这些特点,教学时可通过或讲童年的故事,或播放思乡的音乐,或吟易水河畔的赞歌,或感赤壁泛舟的豪迈,再现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找到与作者情感交融的契合点,从而净化自己的灵魂。
3.将学生个性特点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现在很多孩子自我意识强烈,任性,虚荣,脆弱。这种爱的错位,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修正。学习“金色花”的感恩与热爱,学习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执著与坚强,学习龚自珍“化泥护花”的牺牲与奉献,学习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豪迈豁达。白居易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运用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叩响学生的心弦。改正不良,代之优良。
4.灵活多变的方法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诵读可以悟情,多媒体可以染情艺术,图画可以展现内容,音乐可以描述律动,话剧可调动热情。教授《我的叔叔于勒》后就可让学生编剧,学生通过自编自导自演,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就有了一个具象的认识。
以身体语言演示情感。
语文老师的手势可以状物、言志、传情,成为辅助课堂的非语言表现形式,把课文的表现意图和学生的接受意向牵引到一起,让学生去领会、贯通、发现。
脸是心灵之镜,眉飞色舞,愁眉不展都是内心情感在脸部的外化。语文老师可用面部表情去再现课文中的喜怒哀乐。
眼睛是心灵之窗,通过目光教师把想表达的愿望态度、思想感情迅速传递给学生。
5.社会要求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现代社会对人文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竞争的发展的大时代,要求参与其中的人,有信念,有毅力,有学识,有修养,敢竞争,能沟通,会创造。
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贝多芬的毅力,愚公的勇气,杜甫忧国忧民的大志。鲁迅认为路是人走出来的,高尔基说“海燕”勇于战斗,宋濂告诫马生要勤奋刻苦才能取得成就,邹忌教我们沟通,胡适母亲劝我们宽容。
三、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意义
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堂这个主阵地,让情感教育惠及每个学生。一篇篇饱含思想情感的文章,一个个带有鲜明个性的人物,一种理论、一片丹心,都会让学生们牢记一生。带着这些正确的人生情感上路,学生会满怀信心地面对未来。一个有了高远的志向、坚强的意志、学会宽容沟通、团结合作的人,一个爱家爱国、不怕失败、敢于创新的人,就是成功的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社会风气会更正,人情关系会更暖,经济步伐会更快,社会文明会更高。这样的语文教学才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会把我们几千年的精神文化发扬光大,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会造福千秋万代。
(责任编辑韦淑红)
一、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必要
语文学科文化底蕴丰富,有着厚重的情感和鲜活的生命,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感情”、“情趣”、“精神”这些词语都包涵情感教育的内容。
正确的语文教学,既是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接受道义,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情感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因此,语文教师应将情感教育的活水引入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让真善美的花朵在这里绽放。
二、怎样让情感教育融入语文课堂
1.将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情感是认知活动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翻开语文教材,那些文情并茂的经典名篇,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或恬淡闲适,或缠绵凄凉。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讲授《沁园春·雪》时,我就把对北国雪景、历史英雄的认知与对祖国多娇江山的热爱和少年的壮志豪情联系起来,学生们在认知过程中也经受了一次爱江山、立大志的洗礼。
2.文本特点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课本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了童年的乐趣和对当时教育制度的批判,《天净沙·秋思》表现的是“乡愁”,《孤独之旅》要体悟杜小康成长的“孤独”历程。根据教材的这些特点,教学时可通过或讲童年的故事,或播放思乡的音乐,或吟易水河畔的赞歌,或感赤壁泛舟的豪迈,再现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找到与作者情感交融的契合点,从而净化自己的灵魂。
3.将学生个性特点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现在很多孩子自我意识强烈,任性,虚荣,脆弱。这种爱的错位,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修正。学习“金色花”的感恩与热爱,学习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执著与坚强,学习龚自珍“化泥护花”的牺牲与奉献,学习苏轼“也无风雨也无晴”豪迈豁达。白居易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运用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叩响学生的心弦。改正不良,代之优良。
4.灵活多变的方法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诵读可以悟情,多媒体可以染情艺术,图画可以展现内容,音乐可以描述律动,话剧可调动热情。教授《我的叔叔于勒》后就可让学生编剧,学生通过自编自导自演,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就有了一个具象的认识。
以身体语言演示情感。
语文老师的手势可以状物、言志、传情,成为辅助课堂的非语言表现形式,把课文的表现意图和学生的接受意向牵引到一起,让学生去领会、贯通、发现。
脸是心灵之镜,眉飞色舞,愁眉不展都是内心情感在脸部的外化。语文老师可用面部表情去再现课文中的喜怒哀乐。
眼睛是心灵之窗,通过目光教师把想表达的愿望态度、思想感情迅速传递给学生。
5.社会要求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现代社会对人文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竞争的发展的大时代,要求参与其中的人,有信念,有毅力,有学识,有修养,敢竞争,能沟通,会创造。
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贝多芬的毅力,愚公的勇气,杜甫忧国忧民的大志。鲁迅认为路是人走出来的,高尔基说“海燕”勇于战斗,宋濂告诫马生要勤奋刻苦才能取得成就,邹忌教我们沟通,胡适母亲劝我们宽容。
三、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意义
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堂这个主阵地,让情感教育惠及每个学生。一篇篇饱含思想情感的文章,一个个带有鲜明个性的人物,一种理论、一片丹心,都会让学生们牢记一生。带着这些正确的人生情感上路,学生会满怀信心地面对未来。一个有了高远的志向、坚强的意志、学会宽容沟通、团结合作的人,一个爱家爱国、不怕失败、敢于创新的人,就是成功的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社会风气会更正,人情关系会更暖,经济步伐会更快,社会文明会更高。这样的语文教学才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会把我们几千年的精神文化发扬光大,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会造福千秋万代。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