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的人民币汇率走势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下简称“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按照预定目标实现了双向浮动,但总的来看,人民币汇率呈不断上升之势。截至2008年3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名义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兑7.0190元人民币,较2005年7月21日19时改革之初的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上升了10910个基点,升值幅度达13.45%。“汇改”以来,人民币对主要可交易货币的汇率均呈上升之势。
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由下图可以看出,“汇改”以来,我国出口依然保持了强势增长。根据海关的统计,2005年下半年,我国出口总额达4197.0亿美元;2006年,我国出口总额达9690.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7.2%;2007年,我国出口总额达12180.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5.7%。可见,此次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并没有像多数人预期的那样会使出口减少。
图 “汇改”以来我国的出口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总署网站
根据国际金融学的一般理论,当一国货币升值时,该国的出口会减少。而从“汇改”后的实际情况来看,人民币的升值不仅没有使我国的出口减少,反而使出口随着人民币汇率的不断升值而持续增加。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
1.沉淀成本因素。厂商在生产和营销过程中往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这些资源一旦投入,便在一定时期内沉淀下来变为沉淀成本。此时,只要产品价格能补偿其可变成本,他就不会轻易退出该产品的生产。因此,当汇率变动不大时,该厂商便会在一定价格范围内保持现状,而不愿考虑退出某一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厂商必然对汇率变动特别是小幅度的变动不敏感。
2.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我国出口商品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很高。根据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发布的600种主要消费品供求状况调查分析报告,在600种主要消费品中,2005年下半年、2006年上半年、2006年下半年、2007年上半年及2007年下半年供过于求的商品种类分别达428种、430种、137种、121种和109种。这些过剩的商品,尤其是电器、服装服饰、鞋帽、钟表眼镜等工业消费品,对国际市场形成很强的依赖性。即使人民币升值,出口企业也难以通过提高出口商品的国际价格来将人民币升值的影响转移给外国进口商,而只能靠牺牲利润来换取国际市场份额。
3.我国出口贸易方式的特殊性。在我国的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一半以上的比重。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加工贸易在我国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分别达54.66%、52.67%和50.71%。加工贸易又可分为来料加工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其中来料加工贸易只收取固定的工缴费,与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基本无关。对于进料加工贸易来说,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使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升高,竞争力减弱,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又使得进口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的成本降低,因此出口额不一定会减少,关键要看进口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的比重以及出口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4.预期因素。2003年10月,我国对出口退税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将出口退税率整体下调了三个百分点。此后,对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极为频繁。虽然在调整的过程中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有所提高,但总的趋势是下调或取消多数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国家对出口退税政策的频繁调整增强了企业对此类政策会进一步调整的预期。因此,短期内,很多企业为了在新政策实施前享受最后优惠,有意扩大出口,直接刺激了一般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
三、结论及对策
总的来说,“汇改”以来我国出口依然保持了快速增长,原因是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幅度尚在大多数出口企业的可承受范围之内。从目前人民币汇率的走势来看,其升值预期依然强烈。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会使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减小。当人民币汇率升值到某一水平,使得某些出口企业在获得国家的出口退税后仍无利可图时,他们就会退出其所在领域的生产,到时我国的出口定会受到影响,如果在那之后人民币汇率继续上升,则影响会更大。因此,控制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速度和幅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均衡水平上的稳定极为重要。同时,为避免人民币持续升值给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内需拉动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参考文献:
[1]毕玉江朱钟棣: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商品出口价格的传递效应[J].世界经济,2007,5
[2]王碧秀:新出口退税机制对欠发达地区外贸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财会研究,2008,4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下简称“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按照预定目标实现了双向浮动,但总的来看,人民币汇率呈不断上升之势。截至2008年3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名义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兑7.0190元人民币,较2005年7月21日19时改革之初的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上升了10910个基点,升值幅度达13.45%。“汇改”以来,人民币对主要可交易货币的汇率均呈上升之势。
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由下图可以看出,“汇改”以来,我国出口依然保持了强势增长。根据海关的统计,2005年下半年,我国出口总额达4197.0亿美元;2006年,我国出口总额达9690.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7.2%;2007年,我国出口总额达12180.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5.7%。可见,此次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并没有像多数人预期的那样会使出口减少。
图 “汇改”以来我国的出口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总署网站
根据国际金融学的一般理论,当一国货币升值时,该国的出口会减少。而从“汇改”后的实际情况来看,人民币的升值不仅没有使我国的出口减少,反而使出口随着人民币汇率的不断升值而持续增加。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
1.沉淀成本因素。厂商在生产和营销过程中往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这些资源一旦投入,便在一定时期内沉淀下来变为沉淀成本。此时,只要产品价格能补偿其可变成本,他就不会轻易退出该产品的生产。因此,当汇率变动不大时,该厂商便会在一定价格范围内保持现状,而不愿考虑退出某一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厂商必然对汇率变动特别是小幅度的变动不敏感。
2.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我国出口商品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很高。根据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发布的600种主要消费品供求状况调查分析报告,在600种主要消费品中,2005年下半年、2006年上半年、2006年下半年、2007年上半年及2007年下半年供过于求的商品种类分别达428种、430种、137种、121种和109种。这些过剩的商品,尤其是电器、服装服饰、鞋帽、钟表眼镜等工业消费品,对国际市场形成很强的依赖性。即使人民币升值,出口企业也难以通过提高出口商品的国际价格来将人民币升值的影响转移给外国进口商,而只能靠牺牲利润来换取国际市场份额。
3.我国出口贸易方式的特殊性。在我国的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一半以上的比重。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加工贸易在我国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分别达54.66%、52.67%和50.71%。加工贸易又可分为来料加工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其中来料加工贸易只收取固定的工缴费,与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基本无关。对于进料加工贸易来说,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使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升高,竞争力减弱,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又使得进口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的成本降低,因此出口额不一定会减少,关键要看进口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的比重以及出口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4.预期因素。2003年10月,我国对出口退税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将出口退税率整体下调了三个百分点。此后,对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极为频繁。虽然在调整的过程中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有所提高,但总的趋势是下调或取消多数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国家对出口退税政策的频繁调整增强了企业对此类政策会进一步调整的预期。因此,短期内,很多企业为了在新政策实施前享受最后优惠,有意扩大出口,直接刺激了一般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
三、结论及对策
总的来说,“汇改”以来我国出口依然保持了快速增长,原因是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幅度尚在大多数出口企业的可承受范围之内。从目前人民币汇率的走势来看,其升值预期依然强烈。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会使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减小。当人民币汇率升值到某一水平,使得某些出口企业在获得国家的出口退税后仍无利可图时,他们就会退出其所在领域的生产,到时我国的出口定会受到影响,如果在那之后人民币汇率继续上升,则影响会更大。因此,控制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速度和幅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均衡水平上的稳定极为重要。同时,为避免人民币持续升值给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内需拉动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参考文献:
[1]毕玉江朱钟棣: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商品出口价格的传递效应[J].世界经济,2007,5
[2]王碧秀:新出口退税机制对欠发达地区外贸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财会研究,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