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社会需求的对比研究

来源 :企业科技与发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xueer29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全国高校都在扩招,导致每年都有大批毕业生涌进人才市场。而由于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引发了大学生就业危机。文章主要通过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的需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对比,分析我国现阶段高校教育存在的弊端,并进一步研究高校应该如何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使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社会需求;对比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7)11-0094-03
  通过对就业市场的调查研究显示:一方面,每逢毕业季,都有几百万的大学生涌入人才市场,大学生就业压力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另一方面,部分企业虽然高薪诚聘,却求不到能够满足职位要求的合适的人才。由此可见,大学生实际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段差距;部分大学生所学的专业人才过剩;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新的工作岗位,却因高校没有开设相关专业而一将难求。这些状况反映了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存在着偏颇和不足。高校必须关注社会形势,研究社会需求,革新专业配置,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新经济环境提供对口人才。
  1 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现状分析
  就业能力是指劳动者具有胜任工作岗位要求的能力,以及能够展现自己并成功获得工作的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招聘侧重点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再以学历和成绩为主要参考对象,企业更看重的是大学生完成任务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而这些企业需要的能力和大学生就业能力之间存在很大的距离。
  1.1 实践经验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
  高校几乎每年都会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動,最后以实践报告的形式检验学生的实践结果。虽然报告都提交了,但很少有企业愿意给大学生实践机会,导致真正走进社会参加实践的大学生少之又少。高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去工厂实习,事实上多数是组织学生“参观一下”,企业不希望没有实践基础的学生参与工作。直到实习期结束,学生也没能得到锻炼的机会。再加上大学生不主动去寻找实践机会,导致大学生毕业时社会实践经验严重不足。而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都会把有实践经验放在首位,同时由于每年大学毕业生都有几百万人,企业可选择性极大,它不会因为学生缺乏经验就改变招聘原则,所以,大学生只有努力提升自己的实践经验,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和社会需求。
  1.2 专业知识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部分学生由于在上大学被调剂到了现在的专业。还有人在报考之前对本专业没有做过了解,盲目性地选择专业,以致对专业知识重视度不够,学习兴趣不足,专业知识不扎实。而现实中,一些专业型岗位要求大学生要掌握专业技能,而专业知识是专业技能的基础。这与大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形成矛盾。为了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大学生应掌握好专业知识基础。
  1.3 知识面相对狭窄,就业时受限
  大学生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做到“一专”,还要兼顾非专业知识,做到“多长”。好多大学生认为学习就是学习专业知识,从而忽视了对英语、驾驶、口语表达、音乐、美术等非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毕业时大部分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相当,没有任何特长的学生在竞争中就处于劣势。企业往往出于对将来员工综合工作能力的考虑,在招聘时会期望学生一专多长。
  1.4 大学生创新能力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
  应试教育限制了学生的思考方向。学生往往只知道接受并吸收知识,没有时间去思考知识的来龙去脉。我国部分大学生走进大学以后仍然延续着这种思维习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满足现状,缺少创新的意识,缺乏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一项研究表明,美国每年受理的40万件专利申请中,其中有23%是大学生在校申请的。而在我国,每年受理专利申请数量在15万件左右,我国大学生申请专利的比例仅占0.05%。说明我国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足。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企业对这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要求员工要具有想象力、开拓力和创造力。这些都需要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善于设想,敢于探索未知领域。
  2 我国高校人才教育与社会需求间的矛盾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学生就业能力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导致这一现象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也与我国高校在教育上的失误有一定关系。
  2.1 忽视了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高校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场所。而高校往往忽视了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只注重对学生学科发展规划,没有把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进行长期规划。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认识模糊,甚至没有考虑学生毕业去向,没有帮助学生做好毕业准备。这些在大学生走进大学校门就应该着手培养的就业能力,学校仅仅通过在毕业季时简单地辅导就完成了。这种蜻蜓点水的做法显然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起不到作用。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高校单纯注重学生书本知识的传授,学校把精力都用在了提高学生成绩上,在学校的指挥棒下,学生也把全部精力用在了用知识武装自己上。学校和学生都忽视了社会实践对学生成长和就业的意义。这种传统的分数代表一切的思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当前,高校不断扩招,高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而教学师资建设跟不上,导致本来是小组操作并讨论的实验活动,由于学校没有足够的教学资源,只能由老师演示,群体参观,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沟通能力等。
  2.2 高校未建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机制
  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完善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制度,也没有专门培养就业能力的教师和课程,缺乏积极为就业做准备的学习氛围。
  首先,没有一个完善的社会实践体系。校企没有联合给学生制造实践机会,虽然学校组织学生进企业,然而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企业的一线工作中。学生的实践活动只是对企业的参观、了解,实践经验基本没有。   其次,学校课程设置有待改进。学校没有根据社会需要对学生加大实习环节的设置,导致学生眼高手低。学校应该采用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边学边做,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
  最后,缺乏活跃的创新氛围。在创新气氛活跃的环境里,人们会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索未知领域,对新鲜事物跃跃欲试。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带来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文明,文艺复兴运动掀起了第一次科技革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在国外的学生都在追求科技创新的同时,我国部分大学生出现了心浮气躁、思想堕落的状况。英国青年人崇拜的是霍金这些伟大的物理学家们,而我们的学生宿舍里贴满了“超女”、歌星的照片。这些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创新能力又从何培养?
  3 高校应对就业社会需求应采取的措施
  3.1 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培养就业意识
  要想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先要增强学生就业意识。让大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专业学习。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关注社会动向,掌握就业方向,促使学生自觉学习,缩短自身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在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订不同的计划,打造基于学生自身特点的个性化指导模式。同时,教师要将个性十足的学生拉回到群体中来,在群体中相互磨合,使学生们既有自己主见又有团队意识。
  3.2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为大学生提供锻炼平台
  要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教学方式上,学校可以开展一些职业技能比赛,模拟企业现场等。将理论知识运用到“模拟职场”。使学生对职业生涯具有初步了解,切身感受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激发学生深入学习、调整自我、完善人格的主观能动性,为就业提前做好思想准备。高校还应该为学生建立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帮助学生尽早适应社会。学校最好能与企业联合办学,避免到企业实践的学生在实习期间只是走马观花,要经常性地让学生到企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体验并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使学生的就业能力符合企业的需求。
  3.3 培养创新意识,紧跟社会步伐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为了跟上社会进步的节奏,要求员工的知识、技术必须与时俱进,要有快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还要具有勇于创新的能力。因此,高校必须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锻炼学生努力探索和研究未知领域,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工作中持续进步,应对新事物,探索新领域。
  3.4 提升师资力量,增强针对性指导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老师多是辅导员任职。由于辅导员的精力有限,在每天处理完学生日常工作后,很难对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有效的指导。就业指导老师需要有专业的职业指导能力。辅导员虽然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未经专业培训很难胜任就业指导老师。要想使学生的就业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必须提升教师队伍的水平,聘请专家和学者开展大学生就业能力研讨工作,建设一支优秀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以综合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并不是学校就业率的提升。教师要改变意识,从注重就业率这个百分比,转到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上来。只有教师的教学意识发生转变,教学重点才能得到转移,才能给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而不是为了完成就业率而推给社会一批经不起考验的毕业生。
  3.5 加强就业心理教育,做好就业预期
  大学生心理素质也会影响就业能力。大学生应该确定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在学习中使自己朝目标奋斗。同时,还要培养自己的特长和抗挫折的能力。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使自己在竞争中表现得更加出色。高校应该针对心理素质不够强的学生的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强化学生就业意识,鼓励学生自主择业,尽量避免学生因就业问题引发心理问题,使学生可以健康、阳光地走向社会。
  3.6 建立自主创新氛圍,培养创新能力
  为了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为了实现在2020年之前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高校必须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高校应该给大学生创设一种创新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
  首先,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经济的发展在给社会带来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丝浮躁的风气。而很多创新工作都需要人们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求在创新的过程中能够持之以恒、勇于探索、严谨求实。当代的大学生物质生活都比较优越,生活的富足使他们很难去从事艰苦的劳动。因此,必须培养大学生为国家、为社会奉献自己,燃烧青春的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学生勇于克服困难,不怕艰苦,乐于创新。
  其次,开展学术诚信教育。现在热门的“追星”和“模仿秀”活动都是在模仿别人,与创新是背道而驰的。创新,就是要和别人不一样。高校要在学生学术上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独立思考,使学生针对相同的问题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提倡学术自由,杜绝学术抄袭、造假。
  4 结语
  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反映了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存在的弊端,高校应该从大学生入学就为大学生建立就业规划。组织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在对专业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意识、创新能力、抗挫能力、奉献精神等方面的培养,综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 考 文 献
  [1]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
  (3).
  [2]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1).
  [3]傅进军.大学生就业力促进与职业发展[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07.
  [4]肖建中.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4.
  [责任编辑:陈泽琦]
其他文献
近年来,在激流变迁的社会状况下,农村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正发生流变,日渐形成以核心家庭为主、主干家庭和扩大家庭为辅的发展趋势。本文从个案村落入手,揭示家庭结构与家庭关
陕南生态经济研究中心是陕西省教育厅批准建设的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由安康学院承建。其前身是成立于2005年的安康学院秦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中心坚持
作为一种特殊资产,无形资产在现代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已经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而要搞好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就需要了解无形资产自身的一些特点
介绍一种将智能控制理论及专家系统知识进行融合的控制策略.基于专家系统知识,采用遗传算法离线优化模糊控制器模糊集合的隶属度函数,使该控制器的控制性能具有很好的跟随性,
受汉英两种语言逻辑思维方式不同的影响,作为语言中十分重要的衔接手段,汉英逻辑连接词在两种语言中展现出诸方面的不同。汉英逻辑连接词都是由并列连词承担平等并列关系,而
王玉树是安康历史文化名人,但直到如今,其生平事迹依然蒙昧不明,影响了王玉树研究的进一步展开。本文在对《芗林草堂诗钞》《芗林草堂文钞》细致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多种地方志
王玉树有经史文献四种,即《治学录》《说文拈字》《经史杂记》《退思易话》。《经史杂记》共八卷,是王玉树经学史学读书笔记及考证心得。《退思易话》梳理了《易经》研究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