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虽然政府再次投入很多的财力、物力以及政策上的支持和倾斜,但是时至今日依然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农业的新要求。本文仅以琼海市为例,从金融角度探讨如何促进“三农”的发展。从琼海市,不难看出金融对此的巨大促进作用,但是也存在政府支持力度不够、金融环境不够理想、潜在的金融风险等不足,因此,本文着重以如何进一步完善政府的支持力度、优化金融环境和防范金融风险等为切入口,提出金融促进“三农”发展的路经选择。
关键词:“三农”发展 金融支持 路径选择
“三农”难题的有效化解有赖于持续规范的资金注入与金融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创新,作为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其主要出发点就在于解决“三农”难题中的资金缺乏问题。近年来的改革实践充分表明,金融支持已经成为继政府财税支持之后,推动“三农”工作可持续发展的“第二动力”。通过对琼海市金融促进“三农”的各项举措分析显示,在“三农”难题化解过程中,金融支持体系存在着显著的制度缺陷,从而制约与束缚了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鉴于此,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发展的视角出发,系统地探讨未来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琼海市金融促进“三农”发展的现状
(一) 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三农”发展
作为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县级市,琼海市政府在促进“三农”方面力度非常之大,协调金融机构出台的各种配套政策比较系统全面。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为加强和推进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琼海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市政府贴息工作领导小组,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并与市扶贫办一起办公。组成部门包括琼海市政府、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职能部门、各乡镇镇长等相关部门及人员,并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负责此项工作。
2.完善各种配套政策。一是贷款贴息政策。市政府划拨1000万专项资金用于“三农”贷款贴息;二是税收减免政策。对5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利息收入,免征金融机构营业税,并且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计入收入总额;三是创新农业保险政策。市政府严格按照中央财政补贴40%、省级财政补贴25%、市财政补贴10%、参保农户自缴25%的方式,切实减轻农民支付保险的负担;四是再贷款支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琼海市支行按照货币政策适度向“三农”领域倾斜要求,引入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三农”发展。目前,中国人民银行琼海市支行已向琼海市农村信用联社发放支农再贷款3000万元,用于扶持“三农”;五是金融机构奖励政策。对“三农”贷款增速超过一定比例的金融机构,市政府给予奖励。此外,市政府还批复了人民银行《关于请求出台金融支持“三农”发展服务年活动配套政策的请示》(琼银发[2011]67号),文件包含了金融支持“三农”发展服务年落实配套政策的建议及在服务年内涉农贷款所需贴息的情况。
(二) 金融部门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以2011年创建琼海市“刷卡无障碍”国际旅游城市为契机,加大ATM机、POS机和EPOS机的投入和布放,实现琼海市辖内187个行政村EPOS全覆盖,进一步延伸金融服务触角。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全市新增特约商户238家,新增POS机具602台,新增ATM机22台,新增借记卡13.8万张、准贷记卡1825张、贷记卡1.1万张,该项工作在海南省排名居前。强化网点改造。优化功能分区,充分发挥辖内新标准化营业网点服务功能,提高网点支持农村金融服务力度,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多元化、多层次金融需求。加大电子金融渠道建设。充分发挥现代电子金融渠道对传统机构网点转型的弥补替代效用,建立以乡镇网点为中心,以电子渠道为骨干,以流动服务为补充的服务渠道基本架构,通过积极推广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电子产品,使农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现代金融服务。在深入分析“三农”和县域客户金融需求的基础上,加大个性化“三农”特色产品的推广力度,推出适合县域、适应不同“三农”客户群体的拳头产品、特色产品。如农业银行的“惠农卡”、联社的“大海卡”、国民村镇银行的“椰卡”等专门面向农民的特色产品,以此打造“三农”特色品牌和系列化产品体系,确保产品和服务始终紧跟市场。开展服务方式创新。在信贷产品方面,打破长期以来金融机构抵押物固定、服务方式单一的传统模式,拓宽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充分发挥金融资源的杠杆作用。辖区金融机构创新的产品主要有:农村信用联社开办的财政惠民“一卡通”、新型农村保险资金代发、残疾农民保障基金,邮储银行开办的鱼船抵押贷款,农行开办的农户小额循环授信贷款。通过“三农”发展服务年活动,辖区服务创新方式覆盖12个乡镇、贷款余额1.12亿元、受益农户4.26万户。决定对金融机构实行正向激励政策,即对服务年内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5%的部分,按2%的比例给予奖励。
(三) 多渠道筹集“三农”发展资金
市政府在2011年6月底出台了贷款贴息、税收减免、创新农业保险、正向激励等配套政策,并划拨1000万元用于支农贷款贴息专项资金。同时,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制定了支农贷款贴息管理办法,在贴息效率、审查和管理上极大地增强了人民银行对地方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有力地推动了涉农服务年活动深入发展。截至2011年12月末,琼海市金融机构符合贴息发放条件的涉农贷款为2.5亿元,共计2613笔,累计贴息资金202.3万元,受惠农户2502户、企业12家。
二、琼海市金融促进“三农”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支持力度有待加大
尽管琼海市政府给予了各种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成立的市贴息工作领导小组权威不够。对金融不够了解,不重视,没有设立金融办具体协调金融工作,只是通过政府协调金融工作的副市长过问金融工作,时间和精力不够,金融的诉求应不到关注和支持,在真正解决和协调一些问题时力度不大。二是贴息审核机制不够健全。目前,各种财政资金的发放和贴息的审核权限主要在财政。虽然建立了公示制度,但是手续烦琐影响贴息,也耽误群众的正常办事,影响工作开展。三是一些具体的财政资金支持效果不是很明显,容易受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 (二)金融环境不够理想
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不明显。农业具有天生的弱质性,必须给予相应的扶持。对于服务于“三农”的农村金融机构,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但是在我国,这种倾斜性的扶持却不明显。银行仍然进行着商业化目的很强的运作,势利性明显,不以服务农村为基本出发点,为了盈利而减少“三农”贷款。管理部门对农村金融机构“一视同仁”,与其他银行实施相同的税率、再贷款率和再贴现率,没有给予一定的自主权与优惠政策,这也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三)潜在的金融风险
农业和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缺位。一是农村土地使用权、收益权受到诸多政策法规约束,抵押融资受到较大限制,目前尚处探索阶段。二是抵押物难选择,农业贷款扶持的农业、林业等产业.其资产多为农产品、在产品、林业资源,若作为贷款抵押物其自然风险大。三是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滞后。难以顾及农村地区的小企业、农村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担保。
三、金融促进“三农”发展路径选择
就琼海市而言,下一步,应该着重从三个层面加强建设。
(一) 争取各级政府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首先要完善政府的领导机构。建议成立专门的机构来办理“三农”发展的各项事情,集合各个部门的职能,实行一站式服务,简化各种程序,尤其是简化对农业资金的贴息审核手续,让农业资金流速加快,更好地服务农业的需要,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其次要在财政资金和税收政策方面下功夫。由于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效益较低,又面临着一定的经营风险,政府必须建立扶持农村金融服务的长效机制。一是尽快落实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对凡是达到一定支农要求的金融机构,都给予所得税和营业税优惠,至少使其可享受与农村信用社同等待遇。二是建立特定信贷业务专项扶持政策。建议对贫困地区的农户小额贷款给予相应的定向补贴,同时要明确补贴的机制和内容,提高补贴资金的利用效率。三是对涉农贷款占比高的金融机构,适度调低存款准备金率,鼓励其增加涉农贷款投放,并实行有差别的风险问责、呆账核销等监管政策。
再次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要充分依靠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三大农村金融力量,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加快解决农村金融发展中突出问题的同时,重在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和配置,充分发挥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和农信社在农村现有营业网点多、工作人员对农村金融业务相对熟悉等优势。同时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的宣传力度,形成各类金融机构同心协力、分工合作的局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之路。
最后要加快担保机制建设。政府要加快建设服务中小企业的担保机制。建议建立由政府出资或多方筹资的符合“三农”发展需要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或担保公司,带动各种担保机构的发展。同时,扩大有效抵押品范围,保护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权。
(二)金融机构因地制宜优化环境
金融市场作为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作的基本目标在于利益最大化。因此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单纯依托市场机制不可避免地引发市场失灵,从而不利于“三农”发展过程中金融支持目标的实现。在这种背景之下,政府宏观导向功能的介入就成为一个关键环节,况且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优化也需要政府适时适度的干预。为了更好地整合农村金融资源,规范农村金融秩序,保障“三农”发展对金融资源内在需求的正常满足,纠正农村金融市场失灵,作为政府调控主体应着重抓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第一,健全市场运行规则,约束市场主体行为。运用法律法规、政策引导、经济调节、协调监督等多样化方式,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各种主体进行有效约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金融主体、客体及中介组织之间的有序竞争与良性互动,在公平公正的竞争中实现对“三农”工作的有效支持。
第二,重塑社会信用体系,确保金融运行安全。长期以来由于个人信用、企业信用与社会信用建设的相对滞后,导致金融信用体系的残缺与金融活动的混乱。为此政府应采取信用宣传、行政引导、政策支持、法律惩戒、经济监管等措施,强化农村经济运行中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同步发展。健全农村信用评估机制,提高失信主体的违约成本,降低金融市场交易费用,以此来确保农村金融活动的公平公正和合理有序。
第三,强化农村基础建设,保障金融运作效率。一方面加大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投入,在信息、通讯、电力、交通等方面提供必要的社会公共物品,改善农村金融技术设施,不断提高其现代化技术水平,为金融支农提供物质条件保障;另一方面加大农村金融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全方位提升其业务素质、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以适应农村金融分散化与多样化的内在需求。
(三)金融机构做好防范金融风险机制建设
农业是弱势产业,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农户家庭经营规模小、财产少。目前,农业政策性保险发展缓慢,贷款基本上没有保险保障。在银行向农户发放贷款后,农业风险又通过农户贷款传导并聚集到银行身上。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及其它突发事件,不仅农户的生产生活将遭遇较大困难,银行也会背上沉重的不良资产包袱。这也导致一些金融机构的基层行不愿和不敢做大这块市场。因此金融机构一定要在防范风险建设上下功夫。一方面组建农村经济担保组织,可采取“政府财政拨一点、农户入一点”的办法组建农村担保组织,向入股农户提供贷款担保,并公开贷款担保条件,实行市场化运作,从而解决农户因缺乏足额有效的抵押担保无法取得大额贷款的问题。另一方面,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加大农业领域的业务拓展力度,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组织。通过农业保险与信贷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农业保险防范风险的作用,降低银行贷款风险,增强金融机构开拓农村金融市场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夏永祥.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J].农业经济问题,2003,(4).
[2]汪金敖.论加大农业金融资本投入的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3,(7).
[3]何广文.对农村政策金融改革的理性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4,(3).
[4]周可军.树立四种理念 支持“三农”发展[J].农村.农业.农民,2004年06期
[5]马晓河.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困境与思路[J].中国金融,2003,(11).
[6]丛正.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浅析[J].农业经济,2004,(5).
关键词:“三农”发展 金融支持 路径选择
“三农”难题的有效化解有赖于持续规范的资金注入与金融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创新,作为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其主要出发点就在于解决“三农”难题中的资金缺乏问题。近年来的改革实践充分表明,金融支持已经成为继政府财税支持之后,推动“三农”工作可持续发展的“第二动力”。通过对琼海市金融促进“三农”的各项举措分析显示,在“三农”难题化解过程中,金融支持体系存在着显著的制度缺陷,从而制约与束缚了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鉴于此,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发展的视角出发,系统地探讨未来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琼海市金融促进“三农”发展的现状
(一) 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三农”发展
作为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县级市,琼海市政府在促进“三农”方面力度非常之大,协调金融机构出台的各种配套政策比较系统全面。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为加强和推进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琼海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市政府贴息工作领导小组,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并与市扶贫办一起办公。组成部门包括琼海市政府、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职能部门、各乡镇镇长等相关部门及人员,并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负责此项工作。
2.完善各种配套政策。一是贷款贴息政策。市政府划拨1000万专项资金用于“三农”贷款贴息;二是税收减免政策。对5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利息收入,免征金融机构营业税,并且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计入收入总额;三是创新农业保险政策。市政府严格按照中央财政补贴40%、省级财政补贴25%、市财政补贴10%、参保农户自缴25%的方式,切实减轻农民支付保险的负担;四是再贷款支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琼海市支行按照货币政策适度向“三农”领域倾斜要求,引入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三农”发展。目前,中国人民银行琼海市支行已向琼海市农村信用联社发放支农再贷款3000万元,用于扶持“三农”;五是金融机构奖励政策。对“三农”贷款增速超过一定比例的金融机构,市政府给予奖励。此外,市政府还批复了人民银行《关于请求出台金融支持“三农”发展服务年活动配套政策的请示》(琼银发[2011]67号),文件包含了金融支持“三农”发展服务年落实配套政策的建议及在服务年内涉农贷款所需贴息的情况。
(二) 金融部门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以2011年创建琼海市“刷卡无障碍”国际旅游城市为契机,加大ATM机、POS机和EPOS机的投入和布放,实现琼海市辖内187个行政村EPOS全覆盖,进一步延伸金融服务触角。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全市新增特约商户238家,新增POS机具602台,新增ATM机22台,新增借记卡13.8万张、准贷记卡1825张、贷记卡1.1万张,该项工作在海南省排名居前。强化网点改造。优化功能分区,充分发挥辖内新标准化营业网点服务功能,提高网点支持农村金融服务力度,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多元化、多层次金融需求。加大电子金融渠道建设。充分发挥现代电子金融渠道对传统机构网点转型的弥补替代效用,建立以乡镇网点为中心,以电子渠道为骨干,以流动服务为补充的服务渠道基本架构,通过积极推广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电子产品,使农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现代金融服务。在深入分析“三农”和县域客户金融需求的基础上,加大个性化“三农”特色产品的推广力度,推出适合县域、适应不同“三农”客户群体的拳头产品、特色产品。如农业银行的“惠农卡”、联社的“大海卡”、国民村镇银行的“椰卡”等专门面向农民的特色产品,以此打造“三农”特色品牌和系列化产品体系,确保产品和服务始终紧跟市场。开展服务方式创新。在信贷产品方面,打破长期以来金融机构抵押物固定、服务方式单一的传统模式,拓宽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充分发挥金融资源的杠杆作用。辖区金融机构创新的产品主要有:农村信用联社开办的财政惠民“一卡通”、新型农村保险资金代发、残疾农民保障基金,邮储银行开办的鱼船抵押贷款,农行开办的农户小额循环授信贷款。通过“三农”发展服务年活动,辖区服务创新方式覆盖12个乡镇、贷款余额1.12亿元、受益农户4.26万户。决定对金融机构实行正向激励政策,即对服务年内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5%的部分,按2%的比例给予奖励。
(三) 多渠道筹集“三农”发展资金
市政府在2011年6月底出台了贷款贴息、税收减免、创新农业保险、正向激励等配套政策,并划拨1000万元用于支农贷款贴息专项资金。同时,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制定了支农贷款贴息管理办法,在贴息效率、审查和管理上极大地增强了人民银行对地方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有力地推动了涉农服务年活动深入发展。截至2011年12月末,琼海市金融机构符合贴息发放条件的涉农贷款为2.5亿元,共计2613笔,累计贴息资金202.3万元,受惠农户2502户、企业12家。
二、琼海市金融促进“三农”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支持力度有待加大
尽管琼海市政府给予了各种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成立的市贴息工作领导小组权威不够。对金融不够了解,不重视,没有设立金融办具体协调金融工作,只是通过政府协调金融工作的副市长过问金融工作,时间和精力不够,金融的诉求应不到关注和支持,在真正解决和协调一些问题时力度不大。二是贴息审核机制不够健全。目前,各种财政资金的发放和贴息的审核权限主要在财政。虽然建立了公示制度,但是手续烦琐影响贴息,也耽误群众的正常办事,影响工作开展。三是一些具体的财政资金支持效果不是很明显,容易受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 (二)金融环境不够理想
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不明显。农业具有天生的弱质性,必须给予相应的扶持。对于服务于“三农”的农村金融机构,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但是在我国,这种倾斜性的扶持却不明显。银行仍然进行着商业化目的很强的运作,势利性明显,不以服务农村为基本出发点,为了盈利而减少“三农”贷款。管理部门对农村金融机构“一视同仁”,与其他银行实施相同的税率、再贷款率和再贴现率,没有给予一定的自主权与优惠政策,这也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三)潜在的金融风险
农业和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缺位。一是农村土地使用权、收益权受到诸多政策法规约束,抵押融资受到较大限制,目前尚处探索阶段。二是抵押物难选择,农业贷款扶持的农业、林业等产业.其资产多为农产品、在产品、林业资源,若作为贷款抵押物其自然风险大。三是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滞后。难以顾及农村地区的小企业、农村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担保。
三、金融促进“三农”发展路径选择
就琼海市而言,下一步,应该着重从三个层面加强建设。
(一) 争取各级政府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首先要完善政府的领导机构。建议成立专门的机构来办理“三农”发展的各项事情,集合各个部门的职能,实行一站式服务,简化各种程序,尤其是简化对农业资金的贴息审核手续,让农业资金流速加快,更好地服务农业的需要,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其次要在财政资金和税收政策方面下功夫。由于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效益较低,又面临着一定的经营风险,政府必须建立扶持农村金融服务的长效机制。一是尽快落实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对凡是达到一定支农要求的金融机构,都给予所得税和营业税优惠,至少使其可享受与农村信用社同等待遇。二是建立特定信贷业务专项扶持政策。建议对贫困地区的农户小额贷款给予相应的定向补贴,同时要明确补贴的机制和内容,提高补贴资金的利用效率。三是对涉农贷款占比高的金融机构,适度调低存款准备金率,鼓励其增加涉农贷款投放,并实行有差别的风险问责、呆账核销等监管政策。
再次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要充分依靠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三大农村金融力量,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加快解决农村金融发展中突出问题的同时,重在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和配置,充分发挥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和农信社在农村现有营业网点多、工作人员对农村金融业务相对熟悉等优势。同时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的宣传力度,形成各类金融机构同心协力、分工合作的局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之路。
最后要加快担保机制建设。政府要加快建设服务中小企业的担保机制。建议建立由政府出资或多方筹资的符合“三农”发展需要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或担保公司,带动各种担保机构的发展。同时,扩大有效抵押品范围,保护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权。
(二)金融机构因地制宜优化环境
金融市场作为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作的基本目标在于利益最大化。因此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单纯依托市场机制不可避免地引发市场失灵,从而不利于“三农”发展过程中金融支持目标的实现。在这种背景之下,政府宏观导向功能的介入就成为一个关键环节,况且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优化也需要政府适时适度的干预。为了更好地整合农村金融资源,规范农村金融秩序,保障“三农”发展对金融资源内在需求的正常满足,纠正农村金融市场失灵,作为政府调控主体应着重抓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第一,健全市场运行规则,约束市场主体行为。运用法律法规、政策引导、经济调节、协调监督等多样化方式,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各种主体进行有效约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金融主体、客体及中介组织之间的有序竞争与良性互动,在公平公正的竞争中实现对“三农”工作的有效支持。
第二,重塑社会信用体系,确保金融运行安全。长期以来由于个人信用、企业信用与社会信用建设的相对滞后,导致金融信用体系的残缺与金融活动的混乱。为此政府应采取信用宣传、行政引导、政策支持、法律惩戒、经济监管等措施,强化农村经济运行中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同步发展。健全农村信用评估机制,提高失信主体的违约成本,降低金融市场交易费用,以此来确保农村金融活动的公平公正和合理有序。
第三,强化农村基础建设,保障金融运作效率。一方面加大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投入,在信息、通讯、电力、交通等方面提供必要的社会公共物品,改善农村金融技术设施,不断提高其现代化技术水平,为金融支农提供物质条件保障;另一方面加大农村金融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全方位提升其业务素质、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以适应农村金融分散化与多样化的内在需求。
(三)金融机构做好防范金融风险机制建设
农业是弱势产业,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农户家庭经营规模小、财产少。目前,农业政策性保险发展缓慢,贷款基本上没有保险保障。在银行向农户发放贷款后,农业风险又通过农户贷款传导并聚集到银行身上。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及其它突发事件,不仅农户的生产生活将遭遇较大困难,银行也会背上沉重的不良资产包袱。这也导致一些金融机构的基层行不愿和不敢做大这块市场。因此金融机构一定要在防范风险建设上下功夫。一方面组建农村经济担保组织,可采取“政府财政拨一点、农户入一点”的办法组建农村担保组织,向入股农户提供贷款担保,并公开贷款担保条件,实行市场化运作,从而解决农户因缺乏足额有效的抵押担保无法取得大额贷款的问题。另一方面,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加大农业领域的业务拓展力度,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组织。通过农业保险与信贷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农业保险防范风险的作用,降低银行贷款风险,增强金融机构开拓农村金融市场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夏永祥.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J].农业经济问题,2003,(4).
[2]汪金敖.论加大农业金融资本投入的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3,(7).
[3]何广文.对农村政策金融改革的理性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4,(3).
[4]周可军.树立四种理念 支持“三农”发展[J].农村.农业.农民,2004年06期
[5]马晓河.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困境与思路[J].中国金融,2003,(11).
[6]丛正.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浅析[J].农业经济,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