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中国文学史研究领域,讲近现代文学必然与报刊(包括报纸和期刊)发生联系.讲晚清“诗界革命”或“小说界革命”,就要讲到梁启超和《清议报》《新民丛报》;讲翻译文学,最早得追溯到《申报》;讲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就会提到《新小说》《世界繁华报》等小说期刊.很久以来文学史关注的是作家生平与文学作品,及其审美风格与政治、社会的历史性意义.在文学为政治服务的“革命”年代,文学史以宣扬“阶级斗争”与“进步”史观为目的,因此提不提报刊都无所谓.像《官场现形记》之类的小说已有标点单行本,它的杂志出处也被忘记了.传统的阅读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文学史研究领域,讲近现代文学必然与报刊(包括报纸和期刊)发生联系.讲晚清“诗界革命”或“小说界革命”,就要讲到梁启超和《清议报》《新民丛报》;讲翻译文学,最早得追溯到《申报》;讲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就会提到《新小说》《世界繁华报》等小说期刊.很久以来文学史关注的是作家生平与文学作品,及其审美风格与政治、社会的历史性意义.在文学为政治服务的“革命”年代,文学史以宣扬“阶级斗争”与“进步”史观为目的,因此提不提报刊都无所谓.像《官场现形记》之类的小说已有标点单行本,它的杂志出处也被忘记了.传统的阅读与诠释的方法在延续,把报刊等同于书籍,解读文本犹如聆听圣哲的训诫,并担任代言的角色.
其他文献
古典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传播,传播也是音乐与社会相联的桥梁和纽带,而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拓展了古典音乐传播的时空.移动互联网时代,古典音乐传播的特点体现在传播渠道显著增多、传播内容个性化凸显、传播方式互动性突出等几个方面.目前,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古典音乐传播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综合类和专业类古典音乐APP,二是古典音乐演出机构、媒体机构、专业音乐人的微信公众号,三是古典音乐现场演奏类、音乐教育类、创意文本类短视频.随着党和国家对版权的保护、媒介市场法律法规的完善、传播媒介把关功能的弱化和受众的分化
展览既古老又时尚,涉及经济、社会、艺术、传播等多学科领域,综合性强是其显著特征.一直以来,展览被划分到艺术学和管理学两个学科门类,难以构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体系,以支撑展览研究更好实现其价值.本文从展览学学科建设的现实需要、发展现状、学科属性、理论依托、体系构成及建设方向等方面研究探讨,提出建设"展览学"学科的构架体系,旨在厘定展览相关知识谱系,把研究展览事项提升到理论层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科生态,更好发挥展览应有的价值.
新旧动能转换标志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提升群众体育文化自信力,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促进力.对群众体育文化开展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运用WSR原理,从"物理、事理、人理"机制深入分析山东体育文化,成绩问题一清二楚.运用WSR原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有效激活群众体育文化自信的生命力、持久力、主导力、感召力和传承力.要从思想上重视群众体育文化自信力建设中的自觉能动性,形成自觉的传承体系、自觉的文化养成和自觉的生活方式,以强大的群众体育文化自信力确保美好生活的尽早实现.
文化产业是当代文化艺术存在的基本形式,文化艺术产业化时代的文化生产与消费有着迥异于传统社会的特点,这是人类历史上文化艺术与物质生产劳动历经漫长的社会分工后又逐渐融合的巨大转折.艺术与商业、审美与经济的融合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生产形式,建基于传统精英文化时代的美学观念显然难以适应当代文化发展的需要.当代文化艺术生产已经进入产业化时代,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使传统审美观念与当代审美观念难以避免地发生碰撞,如何使艺术与商业、审美与经济和谐共生成为当代审美价值观念建构的问题,因此急需建构一种与自身
文学人类学对文学表述的发生、文学意义的生成、原型编码的变异、神话观念在文学文本和文化文本中经世累代的嬗递等关乎文学价值的基本问题做出历史性阐释.它的效应是多方面的.没有对边界的试探就难有对边界的突破,作为文学“元理论”的文学人类学,通过对禳灾、治疗、通天、追求丰产和永生、创世神话的仪式性重演等论题的多方探源,提供了具有观念史意义的文学发生学原理.由于涉及主题的久远性,这种发生学远远溢出传统文学理论的“历史尺度”,因而可以看作是传统文学理论“发生学的发生学”.正值中国文学人类学创立40周年之际,中国比较文学
游戏既源自现实,又超越现实,始终与现实生活保持着密切的互动和共生关系.伴随着移动通信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游戏作为游戏的一种成为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特别是青少年成为网络游戏最大的受众群体,其文化创生效应不断扩展深化.网络游戏衍生的产业链及催生的亚文化日益复杂,其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青少年的形塑影响也更加深刻而多元.
灵晕作为本雅明思想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虽然已经收获了足够多的解释,但是对灵晕的讨论却往往缺乏前提性的规定.灵晕在本雅明哲学中所处的位置是晦暗不明的.本文尝试从一种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探索,以便给出这个位置.本文将选取本雅明对灵晕的讲述方式作为参照点,在本雅明的形而上学中寻找对灵晕做出有效规定的可能性.在可能的意义上,这一解释所达成的结论是:灵晕是作为一个理念而存在的.
在阿莱特·法尔热眼里,档案充满自身之“魅”.阅读档案好像驻足于一片黑压压没有空地的森林,影影绰绰,游移不定.印刷材料则不同,它是一种专门针对公众的文本,无论曲笔或直书,都有自己的意图,目的就是被他人阅读.司法档案虽有着许多人的生活轨迹,但不是他们要求被记录的,更不必说公之于众.所以,任何印刷材料,无论多么陌生,都不能与档案相媲美,尤其是那种身临其境之感.①档案与印刷材料是否能相媲美(为什么非得相媲美呢?),这是另一个问题,但她所指出的“无名”与“有名”——即印刷材料有意并有指向地让人阅读,从而缺少芸芸众生
从分科治学的角度看,报刊史是新闻学(传播学)与历史学的结合,在现代学术分科的观念下,可以说天然是跨学科的研究.可是,尽管各方面跨学科的呼声此伏彼起,作为不满于现有学科划分局限性的诉求,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真的要跨过分科这道坎,却是难上加难.试想,多年学习且沉浸于既定的学科之中,尚且不能全盘系统把握,若是轻而易举就能够跨入另外的学科,要么误认为这些学科可以不学而能,果真如此,则能否成为学科也令人怀疑.要么自以为读了几本相关书籍就可以随意跨过去,其实是犹如费正清所谓各省边界的土匪,这边打来就逃到那边,反之
近年来,随着各种数据库建设的推进,晚清民国报纸杂志已经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者利用最方便、使用最频繁的史料来源之一.但史家对于报刊的疑虑也始终未曾消失.在很多人眼中,报刊的记录从来都不是中立、客观的,甚至不是真实的.新闻报道的背后充斥着各种无意的偏见和有意的歪曲,而且往往被特定利益集团和政治派系豢养,为其摇旗呐喊,引导舆论,制造“民心”,乃至颠倒黑白,捏造谎言.与其说报刊是对一个时代的忠实记载,不如说它是一种政治宣传的手段.这也就意味着,报刊作为一种“史料”,是“有问题”的,也是不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