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导入新课,出奇制胜
如何导入新课,这关系着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因为开头讲好了,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住,就会兴趣盎然地等待着教师讲下去,就会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取得良好的开端呢?这就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
1. 巧设疑问:如讲《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节时,首先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文中哪些地方提到了‘马’字?”这一问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很快就找出来了。我紧接着问:“大臣陆贾提出‘马’字的用意是什么?”于是学生围绕“马”字,把西汉初一系列史实紧密地联系起来加以记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出奇制胜:如在讲“北京人”的内容时,我带着北京人人头的石膏模型教具到教室,提问学生:“大家看这是猴子头呢还是野人头?”这一问刺激了学生的大脑神经细胞,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在启发学生回答后,我开始讲述北京人的特征、生活环境等,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3. 成语、故事、谜语、诗句等导入:如在讲“陈胜、吴广发动的秦末农民战争”时先给大家出了两个谜语“捷报”和“江苏原野”,同学们兴趣极高,我借此引入陈胜、吴广起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较轻松地掌握了知识。
4. 复习提问:这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如在讲《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夏商》时,复习提问:“我国原始社会是什么时候开始瓦解的?瓦解的主要原因和表现是什么?”当学生回答后,我在总结答案的基础上逐步引入,讲原始社会瓦解后,人类社会开始进入阶级社会,阶级社会第一阶段的组织形态是奴隶社会。那么我国的奴隶社会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板书后自然而然开始了新课的讲授。
二、注重启发式教学
1. 教师精讲,学生多想:我们过去的“满堂灌”恨不得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统统交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照抄照搬,没有真正理解。其实教师应精讲,抓本质核心的东西,其他的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尽可能地自己去思考、去分析。
2. 科学地安排提问:提问多不一定就是启发教学,而是要适时、科学、合理地提问,以问启之,以问导之,也就是说提问要具有启发性、引导性,要循序渐进、由浅及深,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最终自己得出结论。
3. 培养学生的独创能力:传统教学是一开始就把教材中的观点交给学生,要学生绝对服从,这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把史实摆出,让学生自由地发表看法,培养他们研读历史的浓厚兴趣,不要怕他们的想法、看法有错误、漏洞或者不符合某些原理、原则,要看到正是这些弱点的暴露才使我们得以看清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工作。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把学生提供的各种观点加以比较、综合、提炼、补充,最终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唯物论的历史观,发现、承认并修正自身认识的局限。
三、因材施教,让大家都“吃好”
在目前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往往会出现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现象。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立足于中等生;然后对好学生在提问训练、作业辅导等方面注意开阔视野,培养其思维能力,让其多吃“偏食”;对差生则帮助他们理解和归纳基础知识,指导其掌握学习方法。这样就能使好学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差生“吃得了”,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以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四、重视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是素质教育在历史学科中的重要体现。那么如何开展课外活动呢?我的做法是:
1. 开设乡土历史课: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本地文物遗址,如笔者所在的甘肃省天水市是我国人文始祖伏羲诞生地,有许多遗址文化;本地还有我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等。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2. 举办历史兴趣活动:如面对集邮、集币热,让学生结合邮票、货币的演变发展学习历史;每年定期让学生自己创办历史小报,举办历史知识竞赛、演讲会、报告会等,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大力开展素质教育。
五、采用先进手段,深化历史教学
历史学科所具有的过去性决定了“有血有肉的历史”需要用有声有色的手段表现出来。而电化教学由于声、光、形、色俱全,所以能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非常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上这样的课会思维高度集中、思想异常活跃,所以如果有此类条件要尽最大努力去有效利用。■
如何导入新课,这关系着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因为开头讲好了,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住,就会兴趣盎然地等待着教师讲下去,就会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取得良好的开端呢?这就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
1. 巧设疑问:如讲《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节时,首先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文中哪些地方提到了‘马’字?”这一问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很快就找出来了。我紧接着问:“大臣陆贾提出‘马’字的用意是什么?”于是学生围绕“马”字,把西汉初一系列史实紧密地联系起来加以记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出奇制胜:如在讲“北京人”的内容时,我带着北京人人头的石膏模型教具到教室,提问学生:“大家看这是猴子头呢还是野人头?”这一问刺激了学生的大脑神经细胞,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在启发学生回答后,我开始讲述北京人的特征、生活环境等,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3. 成语、故事、谜语、诗句等导入:如在讲“陈胜、吴广发动的秦末农民战争”时先给大家出了两个谜语“捷报”和“江苏原野”,同学们兴趣极高,我借此引入陈胜、吴广起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较轻松地掌握了知识。
4. 复习提问:这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如在讲《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夏商》时,复习提问:“我国原始社会是什么时候开始瓦解的?瓦解的主要原因和表现是什么?”当学生回答后,我在总结答案的基础上逐步引入,讲原始社会瓦解后,人类社会开始进入阶级社会,阶级社会第一阶段的组织形态是奴隶社会。那么我国的奴隶社会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板书后自然而然开始了新课的讲授。
二、注重启发式教学
1. 教师精讲,学生多想:我们过去的“满堂灌”恨不得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统统交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照抄照搬,没有真正理解。其实教师应精讲,抓本质核心的东西,其他的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尽可能地自己去思考、去分析。
2. 科学地安排提问:提问多不一定就是启发教学,而是要适时、科学、合理地提问,以问启之,以问导之,也就是说提问要具有启发性、引导性,要循序渐进、由浅及深,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最终自己得出结论。
3. 培养学生的独创能力:传统教学是一开始就把教材中的观点交给学生,要学生绝对服从,这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把史实摆出,让学生自由地发表看法,培养他们研读历史的浓厚兴趣,不要怕他们的想法、看法有错误、漏洞或者不符合某些原理、原则,要看到正是这些弱点的暴露才使我们得以看清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工作。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把学生提供的各种观点加以比较、综合、提炼、补充,最终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唯物论的历史观,发现、承认并修正自身认识的局限。
三、因材施教,让大家都“吃好”
在目前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往往会出现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现象。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立足于中等生;然后对好学生在提问训练、作业辅导等方面注意开阔视野,培养其思维能力,让其多吃“偏食”;对差生则帮助他们理解和归纳基础知识,指导其掌握学习方法。这样就能使好学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差生“吃得了”,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以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四、重视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是素质教育在历史学科中的重要体现。那么如何开展课外活动呢?我的做法是:
1. 开设乡土历史课: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本地文物遗址,如笔者所在的甘肃省天水市是我国人文始祖伏羲诞生地,有许多遗址文化;本地还有我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等。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2. 举办历史兴趣活动:如面对集邮、集币热,让学生结合邮票、货币的演变发展学习历史;每年定期让学生自己创办历史小报,举办历史知识竞赛、演讲会、报告会等,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大力开展素质教育。
五、采用先进手段,深化历史教学
历史学科所具有的过去性决定了“有血有肉的历史”需要用有声有色的手段表现出来。而电化教学由于声、光、形、色俱全,所以能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非常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上这样的课会思维高度集中、思想异常活跃,所以如果有此类条件要尽最大努力去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