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业融合打造“博物馆+”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g1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博物馆业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甚至成为“网红”,常居于网络热搜榜上。这主要因为博物馆业跟上了网络信息大发展的潮流,并融合其他行业推出了一批高质量、有创意、专业性强的“博物馆+”产品。探析博物馆近些年的“网红”之路,发现其中出现的问题,有助于打造健康的“博物馆+”新业态,促进博物馆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博物馆;“互联网+”;“网红”;“博物馆+”
  全面5G的物联网时代即将到来,回顾近年来新“网红”——博物馆业火速“蹿红”的过程及高关注度下出现的一些问题,作为博物馆从业者,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博物馆+互联网”“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博物馆+新媒体”等新业态形式下展览陈列的策划思路和博物馆的发展方向。
  1 从“互联网+”开始的博物馆“网红”路
  近年来,随着国内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尤其是4G技术带来的各移动终端间高速、强劲且稳定、高度智能化的信息传输,“互联网+”显著推动了一些行业的发展,使这些行业焕发了新的活力,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所谓“互联网+”,并不是简单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机械式叠加,而是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及网络平台,将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创新出新的业态。博物馆作为传统的文化教育场所,在这波“互联网+”的热浪中并未掉队,甚至跳脱出厚重、枯燥等既往观念中的标签,一跃成为新“网红”。
  互联网这股东风给博物馆首先带来的是打破了传输信息的时空限制,观众不需要踏足博物馆就能欣赏到馆内藏品。作为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于2012年1月4日上线了百度百科数字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动物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北京天文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6家博物馆首批上线,通过文字、图片、立体flash等方式,全面展示各家博物馆的权威信息和独家藏品。到2019年10月,百度百科数字博物馆已上线291家博物馆,收录1684家博物馆,参观人数达1.09亿人次①。随着数字科技的大发展,展示手段也扩展到录音解说、全息3D、虚拟漫游等更能使观众身临其境的方式上。除了进驻统一性数字博物馆平台,已对馆藏展品数字化的博物馆通常也会在官方网站上开设数字虚拟博物馆。不少博物馆还推出官方APP,让观众手持智能手机即可参观虚拟展馆,随时随地了解最新相关信息。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APP“每日故宫”,每天甄选馆藏精品详细展示。用户可多角度放大欣赏精品文物,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并且按专题搜索欣赏同类藏品。又如“故宫展览”APP,用户进入应用后,可以根据日期、状态等多种方式筛选、寻找自己喜欢的展览。选择在线观展的VR模式,随着手机和观众头部的移动,画面内容随即发生改变,凝视箭头完成转向,仿佛身临其境按照观展线路现场参观展览。
  数字时代信息的易得性促进了兴趣人群对博物馆的持续关注,博物馆及相关词汇的搜索指数近年来不断上升。如何将对博物馆有所好奇却还未走进博物馆的人群吸引进来呢?博物馆从业者通过探索解决了这个问题,那就是围绕“博物馆”这一关键词,融合其他行业手段,多种方式展现文物、藏品和展览,也就是打造“博物馆+”。
  2 爆红的“博物馆+”产品
  作为中国最大、最专业、最权威、观众覆盖面最广的电视媒体,中央电视台出品过不少文物类的电视节目,但一直比较小众,直到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网络上的爆红。在中国用户数量最多的影音交流平台豆瓣网上,《我在故宫修文物》得到了近9万用户打出的平均9.4的高分②,与现象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持平。在用户年龄平均21岁①的中国最大二次元社区哔哩哔哩上,该纪录片上线一个月,就达到近70万的点击量,可谓“一夜爆红”。这部博物馆业相关的爆红产品一时间吸引无数媒体的眼球,研究它为何爆红的文章层出不穷,尤其是《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年轻观众群体中走红的原因,更加推高了这股“文物热”。这股热潮让我们发现,文物类电视节目并非天然性只吸引传统文化爱好者、古玩爱好者这类人群,节目取材新颖,制作用心、精良,视角年轻,饱含情怀,更广大的观众尤其是互联网青年一样会为之折服。
  2017年底,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档电视综艺节目《国家宝藏》,播出一期后迅速火遍全國。节目本身定位为“大型文博探索节目”,通过明星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等9家重量级博物院的院长专业解读相关知识等方式,展现了27件“国之重器”,让观众领略国宝之美,加深了观众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认真观看、研究节目后我们不难发现《国家宝藏》走红的原因。第一,节目方邀请的嘉宾吸引了广泛的观众群体,“明星效应”十分显著。冲着演绎文物故事的当红影视明星而观看节目的观众非常多,这就极大地吸引了观众和媒体的眼球,在节目开播之初就备受关注。第二,节目内容十分新颖。以往的文物类电视节目,文物的时代背景和相关故事都由主持人旁白解说,未免显得单调。《国家宝藏》里由演员现场演绎,对观众来说是一种更为“沉浸式”的体验,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第三,节目专业性强,这是《国家宝藏》走红最重要的原因。参加节目的9家博物馆中除故宫博物院外,其他8家也都是重量级的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每个馆精选3件藏品,可想展示的均为“宝中之宝”。同时,为国宝加以解读的是各博物馆馆长、研究学者,均为业内权威,保证了节目内容的专业性。综观《国家宝藏》这一节目,其是一个以“博物馆”“文物”为核心,集综艺性、娱乐性、专业性、教育性为一体,融合了影视、媒体等多种行业的优秀“博物馆+”产品。
  除了“网红”博物馆、博物馆“网红”节目外,近年来,博物馆文化创意周边产品也十分受欢迎,出现了不少“网红”文创周边。2018年12月,故宫博物院的官方淘宝店铺“故宫淘宝”上架了一款5种色号的“故宫口红”,设计灵感来源于故宫博物院所藏文物“大富贵亦寿考五色墨”。开卖仅1天,售价199元一支的口红就达到了8万销量,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产品。古风、传统元素、宫廷风、帝王范……带着这样标签的文创产品持续热销,从文具到日常用品,再到服饰、彩妆等领域,博物馆文创产品均有涉及。在淘宝天猫平台上,故宫博物院文创旗舰店拥有317万粉丝,中国国家博物馆旗舰店也有多达107万粉丝,他们关注着店铺的每一次上新,是店铺文创产品的忠实消费者。   3 重视博物馆“网红”路上出现的问题
  当博物馆业与其他行业不断深度融合,创新出“博物馆+”这一新业态,维持着高热度后,一些争议与乱象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发现、纠正并避免这些乱象,才能使“博物馆+”健康、有序发展,使博物馆业成为一个没有“黑点”的“网红”。
  3.1 “博物馆+”的核心是博物馆,任何合作都不能有损文物保护工作
  多年来,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进行过数次细微调整,但博物馆承担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任务从未改变。在“博物馆+”的新业态下,任何形式的合作都不应该越过保护文物安全这条底线。热门的明星真人秀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曾掀起一股“撕名牌”热,在某期节目中,嘉宾竟然在杭州博物馆馆内撕起了名牌,引起了数万网友的批评。节目本身是为了宣传杭州博物馆,但内容中却有大量在场馆内文物近处激烈竞技、搏斗的场面,看了让人心惊胆战,为文物安全大捏一把汗。博物馆展厅内都会有显著的禁止追逐、打闹、开闪光灯摄像的告示,这样一个热门高收视的节目,会对文明参观展览产生巨大的不良示范作用,这种“博物馆+”应当是被博物馆从业者坚决拒绝的。
  3.2 文创周边产品要树立良好口碑,严把质量关
  文创产品大受欢迎,促成了博物馆与市场化主体的积极合作,以博物馆为内容主体的文创产业已经形成。以故宫博物院为例,2017年的文创产品销售额就达到了15亿元,市场已足够庞大,如何把控产品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上文提到的“故宫口红”就曾引来不少争议。先是“故宫文创微店”上线了一款外观疑似抄袭某国际品牌的口红引发质疑,接下来淘宝店铺“故宫淘宝”在新浪微博上与该款口红撇清关系并发布了自己即将推出的口红,引发了谁是故宫真店的口水仗。网友发现故宫博物院旗下的网店竟有三、四家之多,分别隶属于不同部门管理,生产的产品质量和口碑也参差不齐,使大家对“故宫”这一IP②是否滥用发起讨论。文化创意周边产品的出现满足了消费者对中国风产品的喜爱,也使公益性博物馆增加了收入来源,本是一件各方受益的好事。但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把好质量关,坏了的口碑重新建立,需要付诸数倍的努力。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可取材的元素千千万万,一旦陷入抄袭泥潭,损害的是全民族的文化自豪感。
  3.3 警惕单纯的“网红化”博物馆现象
  博物馆近些年之所以能成为互联网上的新“网红”,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出品了一系列高质量的电视节目,策划了一批新颖的展览和活动,生产了大量有创意的周边产品。在博物馆已具“网红效应”的当下,要警惕单纯“网红化”博物馆的行为。在国内热门旅游分享网站“马蜂窝”上,越来越多的网友将参观旅游地的博物馆纳入行程中,分享旅游攻略。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单纯去博物馆“打卡”的现象,参观展览变成了博物馆大门口的“到此一游”,对于这些观众,博物馆承担的教育作用几乎为零,博物馆仅是一个文化潮流的象征。有《国家宝藏》等节目珠玉在前,2019年8月,又一和文物、古建筑相关的明星沉浸体验式综艺节目《遇见天坛》播出了,却反响冷淡。节目中文物故事的讲述缺乏逻辑性,明星角色与文物间的关联,机械、生硬,导致整个节目没有很好地呈现出天坛古建筑、文物背后的文化意義,观众只能对明星的辛苦体验有较深的印象。这档节目的失利就能说明,《国家宝藏》的成功,依靠的不是简单的文物+明星,博物馆+传媒,机械式跟风不能复制成功,只有以内容为王,贴合博物馆主体,契合文化主题用心打造的节目,才能受到观众的欢迎。
  短短几年,博物馆业从一个传统文化行业跻身“网红圈”,靠的就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博物馆从业者敏锐地抓住机会,跟上了信息大爆炸时代。展览陈列是博物馆生存、发展的根基,但是向外寻求更多的可能性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打造一个以博物馆业为主体的“博物馆+”新业态,应该是所有博物馆从业者努力的方向。同时,聚光灯下的每一步都会被放大,这意味着博物馆业每一个新颖的创意活动都会收获关注者的掌声,也意味着博物馆业内每一个小错误都有可能受到全体网友的批评。在寻求更多行业融合的过程中,博物馆要把住初心,清晰自身行业承担的公益职能,在做好研究、展示、教育工作的基础上,探寻跨界合作的边际,打造一个健康发展的“博物馆+”新业态。
  【作者简介】孟凡晖(1986—),女,本科,文博馆员,任职于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陈列研究部,研究方向:中共党史,福建地方党史、革命史,博物馆学等。
  ①引自百度百科数字博物馆网站数据,网址为https://baike.baidu.com/museum。
  ②引自豆瓣网数据,网址为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703457/。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随我国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为加强宣传、传播先进文化,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甘肃省博物馆自2008年后免费向公众开放。博物馆的观众量在不断增加,观众对博物馆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文章结合本馆2017年、2018年观众调查数据,关于免费开放的优劣及在免费开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定期入馆观众量调查的基础上及问卷调查结果中显示的特点与问题下进行理性分析。如免费参观
期刊
摘 要:新时代专题博物馆应立足时代要求,找准自身定位,充分发挥专题展览的媒介作用,通过高水平的展览策划,让“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地生根。作者以无锡市周怀民藏画馆为例阐述其展览策划方面的实践与尝试,探索展览策划的方式、方法,为新时代的专题博物馆的展览策划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考角度。  关键词:新时代;专题博物馆;展览策划;周怀民藏画馆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内博物馆数量已经超过5000家,传统的综合博物
期刊
摘 要:铜镜本是人们照面容的工具,但它的纹饰、铭文却赋予其更多的文化内涵。汉代是铜镜发展的高峰之一,安徽是汉代铜镜的出土大省之一,六安在安徽省中出土铜镜数量最多。文章通过考察六安出土的一枚“尚方”铭四神博局纹镜,纠正释读错误,解释镜铭内容,并探讨其文字、句式、内容等特点及背后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汉代铜镜;尚方;铭文释读;特点;文化内涵  2006年,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土一枚东汉“尚方”铭四神
期刊
摘 要: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尤善“红花墨叶”之道,晚年的齐白石绘画题材中常喜爱以雁来红入画,其雁来红题材的作品不仅数量众多也独具代表性。河南博物院收藏两幅齐白石雁来红作品,体现了齐白石文学、雕刻、书法的综合艺术水平。  关键词:齐白石;雁来红;红色  1 引言  齐白石(1864—1957)是在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中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和历代艺术家一样,其早、中、晚期的画风与思想不断变化。他对虫草题材
期刊
摘 要:海上丝绸之路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和通道,福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有重要的地位。文章通过对福州海丝文化发展过程与遗存的分析,论述福州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展望21世纪福州海丝文化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福州;海上丝绸之路;海丝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随后“一带一路”提升为国家战略。有2
期刊
摘 要:《三朝北盟会编》卷245所引的《揽辔录》,记载了范成大使金时所见到的金朝地理情况。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认真考察后可以发现,《揽辔录》中关于金代地理的记载时间基点应在海陵王时期,其记载表明,海陵王削上京之号后,上京路也随之被废,并未出现会宁府路的单独设置;咸平府路于正隆二年被废,正隆三年以后恢复。《揽辔录》所载的金代行政地理文字,可补证《金史·地理志》的阙误。  关键词:《揽辔录》;上京路;会宁
期刊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上海市金山区拥有六千年的人类定居史和近三百年的建县史,馆藏文物资源丰富,其中馆藏各类灯具近500件(套)。灯具是我国古代的照明器具,《楚辞》《尔雅》《周礼》等古代文献中都有记载。金山区博物馆所藏灯具不仅数量多,而且材质、式样和种类繁多。古代灯具除日常照明外,还在祭祀活动、随葬、仪式性场合承担特定的象征作用。灯具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具
期刊
摘 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强调了文化在湾区建设的重要作用。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人文湾区意义重大。博物馆是社会文明发展的记录者,代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水平,所以我们应该将博物馆的文化价值进行深入的挖掘、融合与利用,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助力人文湾区的建设与发展。文章以珠江三角地区博物馆为例,首先分析了
期刊
摘 要: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百年有余,在各个历史阶段也都发挥着不同的社会作用。进入科技时代后,不得不承认有些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存在严重滞后的现象。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守正创新”的原则展开信息化建设。从实际问题出发,贴近百姓需求,围绕项目,逐步提高信息应用的技术含量,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  关键词: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以人为本;守正创新  自1905年南通博物苑开馆,中国便开
期刊
摘 要:明清时期,牌坊发展建造繁盛。据《南浔镇志》记载,仅南浔镇牌坊拥有数十多处,由状元坊、文魁坊、苕水远来坊、梅林独坊、探花坊、凌烟十俊坊、四世一品坊、节孝坊、节母坊、贞女坊、一门双节坊、昇平人瑞坊、乐善好施坊等。经社会动乱,现仅存的牌坊屈指可数。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南浔镇现在保存完整的牌坊—刘氏功德坊和贞节坊。牌坊不仅具有精湛的建筑技艺,富含深邃的文化内涵,揭示了当时南浔地区具有代表性刘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