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青少年儿童进行挫折教育,为越来越多人们所认可,有的学校、校外教育组织甚至商家还专门利用寒暑假举办一些旨在培养青少年儿童受挫能力、生存能力的野外集体教育活动。但是,如何看待挫折教育,如何走出新的误区,需要有进一步的理性思考。
挫折教育之所以在今天为人们接受,主要的原因在于当前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与未来的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从目前的趋势看,社会变革的速度比以前加快许多,社会竞争也不断加大,对人才的社会应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但是当前一些孩子特别是一些城市孩子生活在过于优越的环境中,平常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意志品质和生活能力确实比较差,往往经不起一点儿风吹雨打。我们现行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牺牲了多样的发展目标和教育目的,对孩子包得太多,管得太死,导致孩子们的意志品质和生活能力在学校里都不能够得到适宜的训练和充分的发展。
尽管挫折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但是关于挫折教育的含义,仍然缺乏基本的共识。有的人把挫折教育看成是“吃苦教育”,逼迫孩子去“吃苦”或经历艰苦的生活;有的人把挫折教育理解成“生存教育”,将培养孩子们的“生存能力”看成是挫折教育的精髓,意图创设特殊的情景培养孩子们的“生存能力”;还有的人干脆将挫折教育理解成“通过设置挫折情景使孩子受到教育”,等等。应该说,这些理解都有一定的道理,彼此之间也有一定的关联。但是,在笔者看来,挫折教育的实质不是别的,就是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这是因为,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一个人受挫能力的大小,最终可以归结为他/她的意志品质的好坏。一个有着良好意志品质的人,一定是能够经受住生活中种种挫折的人;相反,一个意志品质薄弱的人,也一定是经不起任何挫折的人。
可能正是由于人们对挫折教育的实质把握得不够准确,所以当前无论是实施挫折教育的教育者,还是接受挫折教育的学习者,在观念上或行动上都存在着许多误区。如将挫折教育与日常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分割开来,在一些极端的、非日常化的环境中进行挫折教育。现在一提到挫折教育,似乎就令人联想到去野外或农民家里去生活、去劳动,受苦受累,要么就是到一些精心选择或设置的“恶劣”生存环境中接受极限挑战。实际上,在家庭和学校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挑战,也可以设置挫折,完全可以成为对青少年儿童进行挫折教育的主渠道。刻意的所谓“挫折教育”未必能起到意想的作用。试想,仅靠几天的挫折“考验”能培养出坚强的意志品质吗?
所以,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首要的就是要帮助他们学会在学习、交往、社会工作等日常生活中正确地对待挫折,这也是提倡许多年的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父母和教师要帮助他们认识到,挫折是从古到今人人都会经常碰到的事情,也是和人的一生共始终的,任何人都必须学会在挫折中生活或过一种有挫折的生活。挫折对于人生来说,也不一定是没有价值的或需要刻意回避的。相反,人生的挫折如果利用得当的话,一定会成为人生的动力。日常社会生活中有大量的案例可以说明这一点。其次,对于孩子们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某些性格缺点,家长、父母和教师都不必大惊小怪,而应该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时间、空间和时机去认识和克服这些性格缺点,在此过程中进行基于实践的自我教育。我们应该明白,孩子们毕竟是成长中的人。对于这样的或那样的不足,我们应有一种客观的和积极的态度,不要随意放大,也不要消极失望,更不能动不动就指责孩子缺乏耐挫能力。再次,作为对孩子性格影响最大的人,父母和教师本身在形成良好意志品质方面应该率先成为孩子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如果父母或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表现出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意志薄弱等心理现象,那么无意中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意志品质。大量的案例也表明,在青少年儿童意志品质的形成过程中,父母或教师所发挥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很大的,其影响也是持久的。
挫折教育之所以在今天为人们接受,主要的原因在于当前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与未来的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从目前的趋势看,社会变革的速度比以前加快许多,社会竞争也不断加大,对人才的社会应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但是当前一些孩子特别是一些城市孩子生活在过于优越的环境中,平常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意志品质和生活能力确实比较差,往往经不起一点儿风吹雨打。我们现行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牺牲了多样的发展目标和教育目的,对孩子包得太多,管得太死,导致孩子们的意志品质和生活能力在学校里都不能够得到适宜的训练和充分的发展。
尽管挫折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但是关于挫折教育的含义,仍然缺乏基本的共识。有的人把挫折教育看成是“吃苦教育”,逼迫孩子去“吃苦”或经历艰苦的生活;有的人把挫折教育理解成“生存教育”,将培养孩子们的“生存能力”看成是挫折教育的精髓,意图创设特殊的情景培养孩子们的“生存能力”;还有的人干脆将挫折教育理解成“通过设置挫折情景使孩子受到教育”,等等。应该说,这些理解都有一定的道理,彼此之间也有一定的关联。但是,在笔者看来,挫折教育的实质不是别的,就是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这是因为,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一个人受挫能力的大小,最终可以归结为他/她的意志品质的好坏。一个有着良好意志品质的人,一定是能够经受住生活中种种挫折的人;相反,一个意志品质薄弱的人,也一定是经不起任何挫折的人。
可能正是由于人们对挫折教育的实质把握得不够准确,所以当前无论是实施挫折教育的教育者,还是接受挫折教育的学习者,在观念上或行动上都存在着许多误区。如将挫折教育与日常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分割开来,在一些极端的、非日常化的环境中进行挫折教育。现在一提到挫折教育,似乎就令人联想到去野外或农民家里去生活、去劳动,受苦受累,要么就是到一些精心选择或设置的“恶劣”生存环境中接受极限挑战。实际上,在家庭和学校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挑战,也可以设置挫折,完全可以成为对青少年儿童进行挫折教育的主渠道。刻意的所谓“挫折教育”未必能起到意想的作用。试想,仅靠几天的挫折“考验”能培养出坚强的意志品质吗?
所以,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首要的就是要帮助他们学会在学习、交往、社会工作等日常生活中正确地对待挫折,这也是提倡许多年的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父母和教师要帮助他们认识到,挫折是从古到今人人都会经常碰到的事情,也是和人的一生共始终的,任何人都必须学会在挫折中生活或过一种有挫折的生活。挫折对于人生来说,也不一定是没有价值的或需要刻意回避的。相反,人生的挫折如果利用得当的话,一定会成为人生的动力。日常社会生活中有大量的案例可以说明这一点。其次,对于孩子们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某些性格缺点,家长、父母和教师都不必大惊小怪,而应该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时间、空间和时机去认识和克服这些性格缺点,在此过程中进行基于实践的自我教育。我们应该明白,孩子们毕竟是成长中的人。对于这样的或那样的不足,我们应有一种客观的和积极的态度,不要随意放大,也不要消极失望,更不能动不动就指责孩子缺乏耐挫能力。再次,作为对孩子性格影响最大的人,父母和教师本身在形成良好意志品质方面应该率先成为孩子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如果父母或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表现出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意志薄弱等心理现象,那么无意中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意志品质。大量的案例也表明,在青少年儿童意志品质的形成过程中,父母或教师所发挥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很大的,其影响也是持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