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分”的创新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enw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窑变是广西钦州坭兴陶区别于其他几大名陶的主要特色。广西工艺美术大师黄涛默能把千变万化的烈焰定格在一把把茶壶上,最终烧成神秘而奇妙的“太极窑变”。他坚信不依傍字画,仅靠造型和火候烧就的素身窑变,是陶艺的最纯最高段位,黄涛默为陶艺窑变技术开启了新的篇章。
  关键词:坭兴陶;太极窑变;天人合一
  钦州坭兴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距今已有1 300多年的历史。同时,坭兴陶还是广西最具民族特色的两件珍宝之一,其窑变工艺更是一绝,是区别于其他三大名陶的核心竞争力。传统坭兴陶烧制出来的颜色多为单一的朱紅色或者紫红色,在同一窑炉中烧制千件坭兴陶作品,只是偶然有几件发生窑变,呈现出墨绿色或者古铜色。近年来,随着匠人重视程度的提高,坭兴陶的烧制工艺不断改进,窑变成品率也有所提升,但还是有不小的进步空间。坭兴陶的窑变与其他陶瓷的釉色窑变不同,它不需要在器皿上上釉,而是在烧成后通过精心打磨抛光呈现出不一样的色彩,这样的情况极其偶然,且同一作品上很少有超过两种颜色的窑变。广西工艺美术大师黄涛默尽管在陶瓷行业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可是总不安分,总想搞点另类的作品,用当下时髦的话说,就是“创新”。在黄涛默刚入行时,一则典故萌发了他搞“窑变”的念头,这则故事就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传说凤凰是传递人间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其在历经烈火煎熬后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由此,凤凰有了一个更好听的名字—火凤凰。此典故寓意深远,包含的不畏艰苦、义无反顾、不断追求、提升自我的执着精神,值得一代又一代人推崇和追求。
  闭门造车搞不出创新。亦师亦友的著名画家张达平指点黄涛默时说道:“陶瓷艺术乃火之艺术,掌控好火,则可使陶瓷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凤凰浴火成就了火凤凰,那么,坭兴浴火能否产生不一样的窑变?1946年,钦州官方出版了《钦县县志》,分别在坭兴的“技术”和“陶冶”等篇中记录了坭兴陶的生产过程。文中记载,宜兴(指坭兴,下同)器烧工,其窑不能自为之,一定要附缸瓦大窑。一种烧法适用明火,其法将宜兴器交缸窑装入新制大缸内,顶上不盖密,留其可直接受火,有窑变之异彩。听其自然,或变古铜色,或变深浅蓝色,或变黑白及五彩奇异之色。异色器比原色器价稍异,其高低亦视器物而定。
  此外,1985年6月出版的《钦州文史资料(第一辑)》中,有资深学者李体团老先生的《钦州坭兴陶史话》一文,他回忆道:“坭兴陶一般带有古铜色或者猪肝色,偶有天蓝色,因为天蓝色不是常有的颜色,人多喜爱,但订购天蓝色的货品,制作者多不敢承领,其原因是天蓝色只能偶尔形成,不能按预期烧出,而且价格高昂,故少有人接单。”上述资料传递出的信息表明:其一,传统的窑变色较单一,不易推广;其二,工艺较落后,亟待创新;其三,价格昂贵,受众面窄。鉴于此,如何使“窑变”技艺发扬光大,便成了黄涛默等人日夜苦思的“课题”。黄涛默整日蹲在自己设计建造的柴窑旁,探寻窑变的奥秘。窑变过程复杂。《南窑笔记》载,清代生产窑变釉,入火使釉流淌,釉色变化仼其自然,但也只限于人为配置釉料和火候控制,现在面临的是无釉裸烧的坭兴器,该如何烧制成功 ?
  厚积而薄发,通过不断烧制,不断总结,黄涛默终于有所收获,他意识到要使钦州坭兴陶达到“太极窑变”的效果,需要注意多个方面。第一,从选料和配方入手。坭兴陶的选料大都采用红石土和白胶泥,配方也一般延续4∶6或5∶5的比例加以混合。经国家质检部门检测,泥土的含铁量在7%~10%,并且有硒、氧化钾、氧化钠等有益物质,为窑变的产生提供了有益的前提条件。实际上,配方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设想的窑变效果进行互换和调整,使其在应用中具有较大的市场、适应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第二,坭兴器皿在窑内焙烧过程中,因窑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氧化或还原作用能促成色彩改变,可听之任之,亦可有意生成预期的某种色泽。只要科学合理地操控火候,根据火焰流动规则,使陶器渐进式地出现变化,便可达到较好的窑变效果。这种窑变一方面是人为操作,另一方面是窑火的天然给予。这种窑变的主要特点是:色块过渡自然,色彩稀有,火焰留痕美丽,人见之犹如进入一个色彩绚烂的世界,颜色应有尽有,色中藏色,色中泛色。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这种绚烂的色彩是基于古朴的升华,这种窑变完全有别于釉上的窑变,是一种沉稳中的闪烁、古拙中的华美。再者,由于出窑后器皿不打磨抛光,完全处于自然状态,因此在使用和把玩的过程中,其还会出现一些微妙的变化,色彩会出现红中有绿,绿中泛黄,黄中发蓝,蓝中呈黑,黄得更橙,绿得更翠,红得更艳,黑得更沉,或者泛出多种自然的梦幻色彩,此为宝光也。其纹理一般有虎纹、彩霞、天斑、火焰、豹纹等。这种偶然呈现并非炉炉尽有、个个尽现,实乃“火中求宝、一件难求、独一无二”的珍品。
  创新的过程并不会一帆风顺,也不一定会马上被人们认可和接受。黄涛默经过数年积累,反复试烧,或得道于禅佛之缘,最终烧成了“太极窑变”,使得坭兴陶作品焕发出新的色彩与光彩,这项烧制工艺已经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乃当时业界首创。如今,当黄涛默走遍大江南北,把江苏紫砂朱泥,云南建水紫陶,重庆荣昌、四川绵阳、广东潮州等地的红陶都烧成了“太极窑变”的色彩时,他才恍然大悟:天下红陶皆可窑变。黄涛默表示,窑变可控而又不可控,天意或远胜于人意,所做的努力仅希望与“窑神”进行沟通。用道家的话说,就是天人合一。能与天合作,足使其欣慰。
  黄涛默的太极窑变作品,令人不胜感动。透过一把把风格既多变又统一的茶壶,我们不只可以感受到他年复一年的艰辛和把陶瓷艺术创作视为生命的坚持,更为神奇和千变万化的太极窑变而惊叹。他时常连续数十个小时守在净土柴窑旁,探寻古人柴烧的奥秘,他更醉心于超越前人的窑变,认定不依傍字画,仅靠造型和火候烧就的素身窑变便是陶艺的最纯段位。这就是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当一直追求不同于别人的事物时,才能使熟悉的作品呈现出不一样的艺术效果,只有用心且不厌其烦,才有可能制作出最独特的陶器。
  参考文献
  [1]陈德周.钦县县志[Z].钦州:钦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46.
  [2]佚名.钦州文史资料(第一辑)[Z].钦州:政协钦州市委员会,1985.
  [3]张九钺.南窑笔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摘要: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发生过吴越之争、王朝更迭,百姓仍生生不息,比历史更长久的是人类本身。早在新石器时期晚期,我们的先祖就有了种桑养蚕的农作,历史更迭,沧海桑田,不禁让人感慨。桑蚕文化带来了许多民风民俗、神话传说,但究竟是什么让蚕歌留在了嘉兴?本文将通过对杭嘉湖的多维度分析,探究杭嘉湖蚕歌的形成因素。关键词:杭嘉湖;蚕歌;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传承;民风民俗  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中,桑蚕文化延续了
期刊
吴笠仙(1869—1938年),名树本,号秋圃老农、东篱野叟等,扬州人。擅画人物、山水、花鸟,亦工诗及篆刻。中年后他主画菊花,人称“吴菊仙”。吴笠仙得到王一亭赏识,卖画于上海,晚年居于上海,与缪谷英、谢公展并称“海上三菊”。清代扬州艺菊闻名天下,嘉庆《重修扬州府志》云:“菊种亦近年为繁,士人多从洛中移佳本。”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记载:“傍花村居人多种菊,薜萝周匝,完若墙壁。”王振世的《扬州览胜录
期刊
摘要:龚贤是明末清初的画家之一,他对中国绘画史的贡献,是将积墨法发扬光大,且为后世画家,如黄宾虹、李可染等的积墨探索作了铺垫。近年来,谈论龚贤绘画主张、笔墨技法的文章不胜枚举,可见其影响之深远。本文试对代表龚贤“白龚”“灰龚”“黑龚”画风的三幅作品进行赏析,从侧面反映其绘画思想,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龚贤和他的作品。  关键词:龚贤;积墨;白龚;灰龚;黑龚  一、龚贤的生平  龚贤,又名岂贤,字半千
期刊
摘要:我国的陶瓷文化艺术拥有悠久的历史,是数千年文化的结晶,也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带有浓郁的民族文化风韵,同时也在海内外传播发展的过程中彰显中国的大国风范。伴随国家间交流往来的增强,特别是在文化艺术领域交流的增强,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了一种必然需求。对陶瓷文化艺术进行有效交流和传播,引导广大群众建立文化自信,实现对这一悠久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扬,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文章重点就如何立
期刊
沈周(1427—1509年),号石田,晚号白石翁、玉田生,人称白石先生,有居竹居主人之称,长洲(今苏州)相城里人[1],隐居吴门,终身不仕,专事诗文、书画。沈周出身于士大夫诗画及收藏世家。沈周祖父沈澄、伯父沈贞吉、父亲沈恒吉均以诗文书画闻名乡里[2]。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泛学宋元诸家,自成一格。沈周画艺精博,擅长山水、花鸟、人物,尤以山水画最负盛名。一般认为,沈周是吴门画派重要的开创者,与稍
期刊
摘要:受明朝高压政治的影响以及茶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很多文人士大夫愛好品茗,出现了大量的文人茶画作品。这些茶画主要描绘的是茶事活动。从内容上来看,是对现世生活的一种真实反映;从精神层面来看,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和高洁、雅致的品性。茶画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吴门画派文徵明。文徵明毕生嗜茶,将茶事融入了诗歌以及绘画的创作当中,表现出了他高洁、雅致的品性。《惠山茶会图》是文徵明茶画图的主要代表作品,这幅画
期刊
摘要:在现代社会文化场馆中,博物馆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机构,中国博物馆的任务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每个博物馆都拥有一定数量的馆藏文物,博物馆也因此成为文化资源的聚集地。在博物馆中,利用历史文物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不光可以满足大众对文化消费的需求,还可以将博物馆中的文物功能化、生活化和艺术化。本文对地域文化下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创意来源与研发进行阐述,希望可以帮助博物馆提高文创产品制作的创造力和研发力。
期刊
有位艺术名家讲过,绘画是一种语言的表达,是画家审美取向、自身修养以及艺术追求的外在体现,每一处笔墨都蕴含着画家的思考,无论是诗境还是画境,都是画家的心境营造。南京实力派画家曹长林先生就是一位善于营造心境的画家。曹长林注重作品的传神达意,通过笔墨形式展露自己的气质、情趣和精神,这是每一位画家心中的真挚追求。他的作品向人们传达了一种宁静致远的诗情,展现了一派恬静和谐的意境,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期刊
摘要:“似我者俗,学我者死”是盛唐书家李邕的书学主张,在当时影响了一大批学书者,如今学书之人往往深陷于传统之中,正需要此类书法主张引导大家进行艺术创作。本文从“似我者俗,学我者死”的出处与释义及其现实意义两方面对李邕的书学主张进行探析,旨在为学书者提供一些思维上的启发。  关键词:俗书;化古开今;继承与创新  一、“似我者俗,学我者死”的出处与释意  清刘熙载《艺概·书概》载:“李北海书以拗峭胜,
期刊
摘要:林散之,著名诗人,号三痴。他集诗、书、画三长于一身,才华横溢,在艺坛具有深远的影响,与李志敏并称“南林北李”。他主要擅长的书法是草书,所以被称为“草圣”。他的草书被人们称为“林体”,其著名作品有《中日友谊诗》。林散之的草书不仅传承了“二王”的草书风格,同时也融入了书法家米芾的笔法,从而使他的书法更加精致,用笔更加唯美。  关键词:当代三绝;草圣;南林北李  林散之的书法作品有很多,其中最著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