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列宁曾经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同样,没有情感的语文教学,也不会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不可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根据情感的特点改革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依据情感的感知性特点,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感知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先导。有关研究表明:人们接受外来信息和接受知识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各个感觉器官实现的,按其比例,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这就告诉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尽量采用直观手段,为学生提供一些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感性材料,创设立体的感知意境,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特别是发挥视觉和听觉的作用,增强其感知的强度。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触发,又可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适当地运用幻灯、录像、现代远程教育等电教手段,创设相应的情境,把比较难以理解的课文内容改为直观的形象,用配乐、朗诵或生动的讲述,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之中,伴随着视觉、听觉的享受使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从而更深入地感知、理解课文。
二、根据情感的情景性特点,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其情感的体验是大不相同的。学生的情感往往随着教学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首先,要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会产生各种情绪反应:或热切期待,或由衷折服,或焦躁不安地议论,或极度的反感,等等。教师对学生以上的各种情绪反应要细心观察,摸清学生的思想特点,把握其情绪变化的规律,并用自己高尚、深厚的情感,适当的举止和生动的语言,化学生消极的情感为积极的情感,从而保证课堂教学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其次,要优化时空教学环境。时间上要抓住最佳的教学时机,结合恰当的时间讲解有关内容,并注意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结合春季,教学《春天来》、《燕子》等课文,同时开展以“春天就在我身边”为主题的班队活动。空间上要在特定意义的环境中进行教学。如要求学生以《植树》为题写作文,可向他们讲清植树的意义,介绍植树的方法,并举行植树活动;还可结合观察、描写大自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根據情感的实践性特点,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
实践是丰富学生情感的途径和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感受,丰富情感,激发进取心。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要牢固树立“教为学服务”的现代教学思想,要引导学生克服情感上的依赖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人。例如: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地展开讨论,让他们在争论中学会独立思考,体验成功的愉悦。在安排教学环节时,要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他们在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满足自己情感上的需求。此外,从情感的稳定性来看,小学生的情感容易激发,也容易瞬息消逝,极不稳定,教师几句鼓励的话就可以使他们顿时精神振奋、热情高涨,但不能持久。因此,学生在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做好情感强化工作。
四、根据情感的差异性特点,采用因人而异的教育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学生中个别心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对能力、性格、气质类型、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采用因人而异的教育方法。例如:对待学习差的学生,需要耐心和热情,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鼓励,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因;对性格内向或属抑郁质型的学生,则需要细心,对他们的批评要注意场合和讲究方式方法;对在其他方面有特长和专门爱好而语文成绩却一般甚至较差的学生,要采用“移情法”,既要为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发展自己的兴趣创造条件,又要注意把他们的激情迁移到语文学习中来,从而促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整体、全面发展。
一、依据情感的感知性特点,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感知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先导。有关研究表明:人们接受外来信息和接受知识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各个感觉器官实现的,按其比例,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这就告诉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尽量采用直观手段,为学生提供一些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感性材料,创设立体的感知意境,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特别是发挥视觉和听觉的作用,增强其感知的强度。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触发,又可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适当地运用幻灯、录像、现代远程教育等电教手段,创设相应的情境,把比较难以理解的课文内容改为直观的形象,用配乐、朗诵或生动的讲述,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之中,伴随着视觉、听觉的享受使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从而更深入地感知、理解课文。
二、根据情感的情景性特点,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其情感的体验是大不相同的。学生的情感往往随着教学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首先,要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会产生各种情绪反应:或热切期待,或由衷折服,或焦躁不安地议论,或极度的反感,等等。教师对学生以上的各种情绪反应要细心观察,摸清学生的思想特点,把握其情绪变化的规律,并用自己高尚、深厚的情感,适当的举止和生动的语言,化学生消极的情感为积极的情感,从而保证课堂教学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其次,要优化时空教学环境。时间上要抓住最佳的教学时机,结合恰当的时间讲解有关内容,并注意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结合春季,教学《春天来》、《燕子》等课文,同时开展以“春天就在我身边”为主题的班队活动。空间上要在特定意义的环境中进行教学。如要求学生以《植树》为题写作文,可向他们讲清植树的意义,介绍植树的方法,并举行植树活动;还可结合观察、描写大自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根據情感的实践性特点,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
实践是丰富学生情感的途径和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感受,丰富情感,激发进取心。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要牢固树立“教为学服务”的现代教学思想,要引导学生克服情感上的依赖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人。例如: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地展开讨论,让他们在争论中学会独立思考,体验成功的愉悦。在安排教学环节时,要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他们在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满足自己情感上的需求。此外,从情感的稳定性来看,小学生的情感容易激发,也容易瞬息消逝,极不稳定,教师几句鼓励的话就可以使他们顿时精神振奋、热情高涨,但不能持久。因此,学生在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做好情感强化工作。
四、根据情感的差异性特点,采用因人而异的教育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学生中个别心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对能力、性格、气质类型、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采用因人而异的教育方法。例如:对待学习差的学生,需要耐心和热情,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鼓励,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因;对性格内向或属抑郁质型的学生,则需要细心,对他们的批评要注意场合和讲究方式方法;对在其他方面有特长和专门爱好而语文成绩却一般甚至较差的学生,要采用“移情法”,既要为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发展自己的兴趣创造条件,又要注意把他们的激情迁移到语文学习中来,从而促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整体、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