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何与何为

来源 :民族艺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zyla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逻辑是理论旅行的结果,西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性、特殊性延异为世界性、普遍性,国际公约化命名和组织推广发展为科层化的范式学术运动和保护实践,非功利性的价值保护发展为文化“有用性”的现实博弈。从文化现代化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应对当前遗产流逝的手段,也是文化创造、转型、重构的长远规划;从经济转型而言,是远古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是文化资本的承载者,是文化竞争力的强大支撑;从社会和谐而言,是连接基础价值和终极价值的中间价值,融合自然观、社会观的缓冲地带,协调他组织与自组织的管理创新。非物质
其他文献
“字正腔圆”是歌唱的基本要求,以往的研究中注重“韵母”在其中的作用,对声母的作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正确认识声、韵母之间的辩证关系,科学地利用声母发声的优势,并
由云南省文化厅主办的两年一届的新剧目展演,是云南省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强的专业舞台艺术展演和舞台艺术评奖活动。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已成功举办11届,受到社会各
<正>~~
期刊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云南在近年文化建设实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道德知识能否内化为道德观念,能否升华为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他们情感的投入程度。而情感体验是一个精细的、独特的精神过程,因此要特别关注学生心理过程的质量,关注审美感知是否充分,关注情感体验是否深刻。教师如何引入这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素材,如何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深刻,这都需要每一位品德教师能够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和经验,巧妙地在品德课堂上渗透生活素材,激发学生情感,让课堂充满馨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学生才会去学,主动学,乐意学。学习的过程也将是快乐的。然而,在有些学生眼里,美术可不是他们感兴趣的一门课程。美术教师得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设法避免这一现象,笔者认为技法的提升,是不可忽视的一面。运用“大小课”的方式进行训练,大课就按照教学目标来完成;小课安排作业完成较好的学生进行第二次以技法为重点的训练,而后进生则以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大课的作业,熟悉上节课的一些技法。这
【正】从小到大,凡是上过学的孩子,都知道校长"最大",全校师生都得"听"校长的。至于听什么?孩子们很模糊,大多校长的声音传到孩子们的耳朵里,都来自教师的声带。直接面对原声
一、问题提出  “Do a survey” ——“做调查”是小学英语课堂常见的活动,调查内容一般和学生生活比较贴近,话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容易产生真实的信息交流。所以,调查活动成为了小学英语课堂上既能体现小组合作,又能体现语言运用的常见活动。  课堂中的调查活动,有些是教材本身安排的,有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自己设计的。但是在平时的听课过程中,发现一些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调查活动时,
戏曲起源于两宋之间,戏曲的研究则始于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它第一次将元杂剧视为独立的、深具艺术价值的文体。它的主要关注焦点仍是杂剧的曲辞音律,而曲学始终是中国
本文对云南第十一届新剧节(目)展演的舞蹈(歌舞)类节目进行整体性综合论析,主要落点于节目内容、形式、艺术风格的不同特性,重点放在阐释各节目的创作主旨、内涵、形式、创新点、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