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山祝著节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uafeng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弄山,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它是一个瑶族群众聚居的村庄。
  这个“弄”字,其实它的上面是有一个“山”字的。石山围在四周,高高在上,中间像一口深深的锅一样,一口“锅”就是一个“?”,村庄就在“锅”底。最出名的“弄”在邻近的大化瑶族自治县,一个乡有七百多个大大小小的弄,因此称之为“七百弄乡”。居住在山弄的人们曾经经历过太多太多的苦难与艰辛。
  如今,新修不久的通村水泥路已经爬到一座座山上。
  从此,瑶山不再遥远。
  我来到弄山的这一天,是一年一度的布努瑶祝著节。
  “布努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主要分布于桂西北河池市的巴马、都安、大化三个瑶族自治县及周边一些县。我是生长在地处桂东北的贺州市的“过山瑶”,属于瑶语支。虽同属瑶族,但在语言、风俗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差异。因此,“布努瑶”对于我来说,是比较陌生和充满神秘感的。
  除春节外,“过山瑶”最大的节日是七月十四,“布努瑶”最大的节日是祝著节。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祝著节。受巴马瑶族自治县文联的邀请,参加广西多民族作家走进弄山“祝著节”采风创作活动。
  从巴马县城出发到弄山,也就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一路上都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种地貌在广西随处可见,但像河池这样连绵成片的石山,在广西的其他地区是比较少有的。比如柳州、桂林、贺州的喀斯特地区,石山之间会有大片大片阡陌纵横的稻田,是富庶的鱼米之乡。而河池“布努瑶”群众居住的石山地区,水田非常有限,连旱地都很少。大化瑶族自治县的七百弄,整个乡都没有一分水田。这里是被联合国认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石漠化地区。但是却有人在这里繁衍生息至今,不得不让世人刮目相看。
  汽车开始往山上爬坡,在石山上凿出来的公路七弯八拐地往上延伸。在这里开车是需要胆量的。我掏出手机想拍车窗外的风景,發现自己正置身于高高的陡坡之上,不由得咋了一下舌头,收起了手机。
  爬完坡,翻过一座山坳,弄山村终于出现在眼前。车子在这里暂停,大家都下车来,一边拍照,一边啧啧赞叹小山村之美。节日的弄山村并不安静,在喇叭的喧嚣声中,我听到了铜鼓的声音。
  同行的蓝振林指着眼前一条通往山下的林间小路说,他小时候就是沿着这条小路一步一步地爬上来,步行到山外去读书的。
  看着围在四面的大山,我突然明白蓝振林为什么会给自己取笔名为“瑶鹰”,我想一定是他从小一步一步爬坡的时候,仰首看到蓝天上翱翔的山鹰,就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插上鹰的翅膀……
  读书,让蓝振林插上了雄鹰的翅膀,最终飞出了大瑶山。如今他已经是巴马瑶族自治县文联主席。而文学,让蓝振林插上了另一双翅膀。由于创作上取得的成绩,2017年他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19年,他又展翅飞到了北京,参加为期四个月的鲁迅文学院第37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习。
  到了弄山村附近,我们下车步行向寨子走去。这里真的没有水田,路的上面和下边都是用石头砌边的梯地,成片的玉米林风华正茂,迎风招摇的样子像是一个欢迎我们的礼仪方阵。一株株玉米,又像是山姑一样略略含羞地拂动长叶遮掩怀中的胎儿。
  蓝振林指着玉米地下边的一个水坑说,那曾是全村人的饮用水源。这个水坑只有几平方米。每一个山弄就是一个漏斗,喀斯特地貌的石山区是藏不住水的。尽管这里的降雨量不算少,但仍然缺水。这样的储水坑尤显金贵。过去每当干旱季节,水坑也会干涸,全村人只能翻山越岭到红水河去背水,由于路途遥远,每天只能背一个来回。
  水,曾是这里最金贵的东西。
  走进弄山村,我不仅看到村民们身上都穿着瑶族服装,还注意到很多人家门前或窗外都晾晒着刚清洗过的民族服饰。
  村委办公楼前人山人海,大家在观看县里组织举办的文艺演出。节目大多是原生态的“布努瑶”歌舞。
  未等演出结束,我就独自离开往村子深处走去。不是节目不精彩,而是我更想了解“布努瑶”群众的生存状态。村里家家户户都建了水泥楼房。走到寨子后面,爬坡穿过一片树林,这里有几户人家。蓝振林的老家就在这里。我看到一群女子有说有笑地正在屋前的平地上剥蒜米。旁边的铁灶里柴火正旺,红红的火苗呼呼地笑着招呼我。灶上的铁锅里正煮着准备白切的土鸡和土鸭。我和她们聊了一会儿,才知道她们是专程从山下上山来帮忙的壮族女子,正在为我们这些采风的作家们做午餐。

  有个瑶家壮年男子走过来,我对他说我是蓝主席请来的朋友。他就把我拉进了屋里。厅
  里已经摆好了酒席,有四五个男人已经坐在那里了。男子应该是这家的主人。他给我倒满了一碗酒。我说我想等大家来了再一起吃。他说蓝主席不喝酒的,你在这里和我们喝吧。盛情难却,我端起了酒碗。酒是主人自酿的瑶山小锅米酒,很醇,有米的香甜味儿。我已经很久没有喝过这么好的米酒了。白切鸭很清甜,蘸了鸭血酱来吃,是在河池才能品尝到的风味。
  席间,我上了一次洗手间。这边远的瑶山村早已经搞了厕所革命,洗手间和城里的一样方便。我注意到,无论是洗手间还是厨房,都装有水龙头。我问主人:“你们现在用水困难吗?”主人说:“经过精准扶贫,政府给我们每家每户都建了水柜,现在都有水用了。”我又问:“天天都可以洗澡吗?”主人说:“当然可以。”
  午饭后,在去番岭山的路上,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就是那些水柜。一只只水泥做的圆形露天水柜分布在屋子后面、分布在玉米地里。一只只水柜里都盛满了一汪一汪的水,犹如一轮轮降落人间的圆月。这些水来自天上,若说是上天赐给村民的甘露,不如说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带来的福禄!我用手机把我见到的每个水柜都拍了下来,我要让更多的人看到今日瑶山发生的巨大变化。
  有两个小女孩走过来,好奇地看着我拍那些水柜。她们是七百弄乡中学的学生,得知弄山村有文艺演出,就过这边过节来了。十几年前我曾到过七百弄乡,我在那里没有看到过一个水柜。我问她们:“你们那边也都建水柜了吗?”一个女孩说:“都建了。”我又问:“这些水可以直接饮用吗?”她说:“可以呀!”另一个女孩说:“我们从小都是这样喝的。”

  在高高的番岭山上,聚集的人越来越多。有一位身着民族盛装的妈妈,花了很长的时间在为她的女儿整理瑶族头饰。我想,当妈妈的一定是希望女儿能找到一个恩爱一生的如意郎君!还有一对身着民族盛装的青年男女,成为最多人拍摄的对象。看着他们眉目传情、举手投足都显得很亲昵的样子。我用普通话很笨拙地问小伙子:“她是你什么人?”小伙子也用普通话回答我:“她是我女朋友,我们是情侣。”说完,两人都露出了无比甜蜜的微笑。
  我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从这些年轻一代的身上,我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在阵阵铜鼓声中,我听到民族团结、民族自信的强音。
  作者简介:冯昱,瑶族,广西贺州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理事,贺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院第十八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中短篇小说、散文见于《民族文学》《广西文学》《民族文汇》《散文百家》《延河》《飞天》等刊物。作品入选《民族文学30周年精品选》《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永远的鲁院》等。著有中篇小说集《火又笑了》。
其他文献
犀牛思念明月亮,世人怀念汨罗江;  端午祭拜楚屈子,爱国情怀万古扬。  祈祷话语感动天,端午粽子香又甜;  粽子拿去拜屈子,情义流芳在人间。  端午粽子喷喷香,民俗赛事龙舟忙;  汨罗江上挥洒泪,屈原离骚远传扬。  盛夏五月是端阳,家家户户粽飘香;  吟诗作对怀屈子,思念泪洒汨罗江。  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户户几闹热;  菖蒲艾草门楣挂,雄黄拌酒来辟邪。  龍舟凤舟江中摆,借龙神威来消灾;  祈求
期刊
花竹帽(顶卡花)  毛南语“顶卡花”的意思是“帽子下面的花”,汉译是“花竹帽”。“顶卡花”是毛南族著名的传统编织工艺品。  毛南族人民编织“顶卡花”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并流传着一个优美的爱情故事。小伙子送一顶花竹帽给姑娘当作爱情的信物,已成为毛南族的传统习惯。  “顶卡花”直径约有2尺,帽上面呈锥状,顶部交织着8至10片不足1厘米的金黄色竹片,每片破成上百根细篾条往下散开作经线,作纬线的竹篾也很细薄
期刊
中国端午节古远,一过就是几千年;  年年端午年年过,划起龙舟祭屈原。  五月五來是端阳,端阳节气划船忙;  漓江水面争高下,致富路上赛一场。  五月五来是端阳,我们备战龙舟忙;  全国各地去参赛,龙舟竞赛数我强。  锣鼓声声震天响,手拿摇子上战场;  团结一心向前进,手捧金牌喜洋洋。  五月里来划龙舟,代代传承永不休;  鼓是干劲永向上,龙舟人生几春秋。  龙舟夺冠我返航,胜利歌声随风扬;  划出
期刊
铜鼓在古代常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进退,也常用于宴会、乐舞中,是一种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地的少数民族打击乐器。铜鼓是中国古代悠久灿烂的文化结晶,是中国少数民族先民智慧的象征,它具有东方艺术的特色,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之珍藏。  20世纪60至80年代,藤县境内出土铜鼓20件,其中藤县博物馆馆藏10件,自治区博物馆馆藏6件。因为在藤县濛江镇新城冷水冲出土,经专家考证,铜鼓为东汉早期之
期刊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2004年,我选择了离开繁华的古城西安,离开自己任职多年的某报社回到贺州,在贺州学院当一名普通的老师。也许是离别西安旧友的遗憾萦绕于心,在一个夜晚,我梦到与贾平凹老师在一间古朴的房子里闲谈,贾老师埋头签书,那梦里有我,还有我家老李、小李。醒来后我还跟老李说起这个梦境。他说怎么可能,我们这弹丸之地,贾老师是不会来的……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而有些故事如草蛇灰线
期刊
在广西来宾市象州县罗秀镇旧街的河沿边耸立着一幢深灰色的清代高大建筑,从对岸望去,它挺拔的身姿在古榕的繁枝茂叶之中显得格外雄健,像一座不可攻破的堡垒,又像一位历尽沧桑的巨人。它就是当地闻名已久的罗秀当铺大楼。  罗秀当铺背临罗秀河,总占地面积362平方米,其中庭院155平方米,主楼207平方米。庭院两侧是青砖院墙,临街是青砖硬山顶型小房,后部为主楼。主楼自地基以上1.8米为规整方型花岗岩所砌,再往上
期刊
“桂西有个中亭村,这里的山水处处红……”这是我们村的村歌,每当听到这首歌,我都会心潮澎湃,激动万分。  我们村叫中亭村,位于凤山县西部。这里四面环山,层峦叠嶂,茂林修竹,景象万千;这里民风淳朴,乡邻和睦,文化氛围浓厚。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厚实的群众基础使中亭村成为凤山较早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有中国土地革命的“活化石”红军田,有女英雄韦氏送抱敌跳崖的卡存山,有学习宣传革命思想的巴轩学堂遗址,有中亭军民
期刊
南宁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南宁市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市”为起点,依托基层,逐步探索出以“三帮扶、三体系、三载体”为核心的民族團结进步创建工作思路,取得了显著成效。争取财政资金1亿多元,解决全市3个民族乡6.7万少数民族群众行路难、饮水难、发展难问题,率先设立市级民族特需商品生产发展专项扶持资金2800万元,全市43家企业被自治区确定为“十三五”期间全国
期刊
紅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是为了纪念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数万红军先烈而建,位于兴安县兴安镇双拥路56号,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主要纪念建筑有大型烈士群雕、纪念碑、英名廊、革命理想高于天雕塑、清石园、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等。  1996年9月,国家教委、民政部等六部委共同将烈士碑园列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6月,烈士碑园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期刊
廣西电影集团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始终坚持不忘译制初心,牢记服务使命,始终坚持以“译制”为桥梁,“电影”为纽带,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深耕八桂译制行业,不断致力于为我区壮、侗、苗、仫佬、瑶、毛南、彝等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提供优秀的影视译制作品,平均每年译制数量为90部(次),依托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平均每年放映量为2万余场(次),全区覆盖群众约 530万人。《厉害了,我的国》《战狼》等正能量影片丰富了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