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简辞丰 以言行事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sadfs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叙事的角度而言,《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以记录人物的语言为主,故事情节相对简略,呈现出“行简言丰,以言行事”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烛之武出征的话语准备——赢得信任,出使有名;烛之武游说的话语策略——陈述利弊,請君入瓮;晋文公退兵的话语效果——权衡利弊,假借仁义。
   关键词:语用;叙事;《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是左丘明为《春秋》再作传。《春秋》微言大义,语言极其简略。《左传》则丰富了更多的内容,叙事也相对完整。《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次较为完整的军事外交活动过程的记录,整个过程与来龙去脉交代得十分清楚。但是,从叙事的角度而言,文章以记录人物的语言为主,故事情节相对简略。战争的成败不仅依靠战场上的搏杀,而且需要外交上的较量。该文的侧重点是军事外交活动,描述战争过程或场面自然不是重点,因此,其叙事呈现出独特的一面,那就是“行简言丰,以言行事”。一般来讲,叙事可以通过行动和话语来完成。《烛之武退秦师》的行动叙事极为简略精当,除了几处关键的交代,其余部分都依靠话语来完成,因此话语就显得丰富多彩,且成了推动故事发展的主要动力。从语用学的角度而言,在生活中我们其实就是在用话语行事,话语并非只是一种停留在口头或纸面上的形式而已,它既能指事也能成事。
  《烛之武退秦师》的行动叙事虽然着墨不多,极其简略,但是都非常重要,可以说是把整个军事冲突的起因、经过与结果讲述得十分清楚。第一段中用“围”和“军”两个动词就把晋、秦与郑三国之间军事冲突的紧张程度描述了出来,同时也交代了三方产生冲突的原因,更是突出了郑国此时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中间部分的行动叙事主要是交代成功化解此次危机的核心人物烛之武的相关情况,也仅仅是用了几个简单的动词,先是“辞”,然后是“许”,最后是“出”,顿时把一个做事老到、考虑周全、行动果敢、不畏艰险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出来。结尾部分对此次军事冲突的结果作了十分明确而简单的交代, “盟”“还”“击”“去”几个动词,简明扼要地表明“烛之武退秦师”大功告成。
  有了行动叙事的对故事框架的大致交代与铺垫,作者就可以把重心放在话语的刻画上,因为毕竟避免这次军事危机的主要手段是外交,能否成事就在话语上。“奥斯汀把言语行为分成为以言指事,以言行事,以言成事,传意的最高境界就是一席话既指事,又行事,还成事。”[1]那么,《烛之武退秦师》是如何具体来体现以“言”成“事”的?话语的巨大威力是如何发挥出来的?从语用角度分析,每一句话语都要达成话语者的目的,话语就必须客观、真实,同时又必须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从全文来看,这主要表现在三个话语片段上。
  一、烛之武出征的话语准备:赢得信任,出使有名
  《烛之武退秦师》的第一个话语者是深受郑伯信任的大臣佚之狐,他的话就如全文的“定海神针”,不仅成功地引出了烛之武,而且预测了此次军事冲突的结果,还引发了读者的好奇——这烛之武到底何许人?他到底有什么样的本领能够扭转乾坤?但是,紧接着作者却不是马上写烛之武的出使,而是写了一段推辞话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顿时,文章有了节外生枝的效果。其实这只是烛之武为了自己能够得到重用的一次话语准备。郑伯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的国主,平时不懂得使用人才。烛之武深知,首先必须赢得郑伯的信任,才能出使有名,并免除后顾之忧,轻松上阵,所以故意用年岁已老作为推托之辞,实际上是想让郑伯彻底信任臣子,而不是作临时之用。果然,作为一国之主的郑伯竟然主动认错,并且用“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一语来告诫烛之武,实际上是表明此刻君臣一体,生死与共。这就更加坚定了烛之武义无反顾出使并劝退秦伯的决心。
  二、烛之武游说的话语策略:陈述利弊,请君入瓮
  在春秋诸侯争霸的时期,天下秩序已经大乱,诸侯之间交往的基本原则就是一个“利”字。烛之武深知这一点,只有和秦伯谈利弊才能引起秦伯的关注,才能让话语有行事的可能性。因此,烛之武的话语中心就是如何“有益于君”,就是站在秦伯的角度和他谈如何才是对秦国最有利的做法,这对任何一个想称王称霸的诸侯来说是无法抗拒的。站在对方的立场,以替对方考虑问题的方式来达到劝退对方从而获得自救,这就让自己的话语不仅有针对性(针对三方的利害关系),而且也具有时效性(眼下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这样的话语是能够产生效应并改变事件发展的方向或进程的。这就是“陈述利弊,请君入瓮”的话语策略。烛之武的每一句话语几乎都在运用这个策略。他从四个角度来谈亡郑与不亡郑对秦国有怎样的利和弊:一是“越国以鄙远”,对秦国不利;二是“亡郑以陪邻”,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利;三是 “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不亡郑有利于秦国;四是“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亡郑之后,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利。烛之武所谈的四个角度均为事实,没有虚假的内容自然能让秦伯听进去。同时,在谈话方式上,烛之武采用“请君入瓮”的方式,每个事实后面都把“君”作为对象,比如“君知其难也”“君之薄也”“君亦无所害”“唯君图之”等,这种表述方式很容易就把听话者带入话语者的节奏中。
  按照常规的思维,烛之武的目的是解救郑国,一切站在郑国的立场考虑问题。如果大谈自己如何可怜,乞求怜悯,根本就打动不了任何一个贪婪的诸侯,只能让秦伯耻笑,自取其辱而已;如果大谈自己为了自救,将奋力抗争到底,作鱼死网破的斗争,最多也只能让秦伯更加恼火,灭郑之心更加急切罢了。“话语意义是言语交际中的意义,不过,对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可以有两种理解:一个是在言语交际中‘表达’的意义;另一个是在言语交际中产生或‘建构’的意义。”[2]烛之武表面上是站在对方立场上,实际上是“造就”另一个意义:成全自己。
  三、晋文公退兵的话语效果:权衡利弊,假借仁义
  烛之武劝退了秦师之后还不能说是彻底解除了郑国的危机,因为真正发起这场战争的是晋国。晋国攻打郑国的前提是联合秦国,既然烛之武劝退了秦师,晋国自然就无法从中谋利,也就没有了攻打郑国的必要。但是,晋国如何退兵却必须有正当理由,否则就会引发自己内部的危机,晋文公的话语就是要达到既能退兵,又要让自己的将士信服的目的,所以同样要权衡利弊:“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了秦国的帮助,晋国没有绝对的获胜把握,同时还有可能失去仁义的道德之名。实际上,晋文公背后真正的想法恐怕是:如果自己单独与郑国交战,郑国势必全力抵挡,到时候可能会落个两败俱伤,而真正渔翁得利的却是秦国。这就是烛之武说服秦国退兵之后带来的连锁反应,晋文公的话语无非是掩饰了其中的利害关系而已。
  参考文献:
  [1]王元华.语用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7-98.
  [2]吕明臣.话语意义研究的理论演进[J].社会科学战线,2005(4):112.
其他文献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细细品读课文,反复地推敲语言,准确把握作者思路,并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借勺水兴洪波、借常识悟情感、借细节品韵味和借拓展促提升等方法深入挖掘文本,探究文章的精髓、要义。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解读;教学方法  一篇文章就是一个世界——情的世界,它的字字句句背后皆是作者的至情至意。它往往有很多看点,有无穷内涵,可圈可点之处多如繁星。这就要求教师要耐着性子走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学习任务群“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1]进行设计。学生的学科素养不只是静态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无法全部直接传递。同时,高中语文统编教材采用任务群编排体例,教材由不同的学习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又由一篇篇独立的文章组成,每篇文章又承载了该单元不同的知识点。因而,教师在设计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案时需建立与知识点、文
期刊
摘 要:2011—2019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有关“语文核心素养”主题的文献共有2479条,通过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功能对这些文献加以分析,可以观察到:从发文数量看,该领域研究在2011—2015年处于萌芽阶段,在2016—2017年处于快速起步阶段,在2018—2019年则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同时中小学一线教师发文数量不多;就研究层次来看,核心期刊发文数量较少。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学者间的合
期刊
统编教材“活动·探究”单元打破了传统的篇章组元方式,它以能力为旨归,以任务为引导,以活动为路径,将听说读写做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元的动态系统。  戏剧“活动·探究”单元编排在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包括课文《屈原(节选)》《天下第一楼(节选)》《枣儿》,同时包含了“文本借鉴:阅读与思考”“实践体验:准备与排练”“表演呈现:演出与评议”三个学习任务。  在西方国家,戏剧是特别重要的课程,其集合了创
期刊
摘 要:对“叙述视角”的认识与运用是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在写叙述类文章时面临的问题。《婴宁》作为《聊斋志异》这朵桂冠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其多元性立体化的叙述视角取得了“在限制中寻求突破”的效果,为这颗明珠增色不少,可作为学生写作叙述类文章的典范。   关键词:写作教学;叙述视角;《婴宁》  如何叙述能够更生动?怎样呈现主题才能更突出?这是高一学生在叙述类写作中面临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期刊
【设计说明】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该任务群主旨是:引导学生通过文本阅读分析,学习写景抒情类文学作品对自然的描写,反观自然,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力,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讨,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位,并在学习中重新建构自己的人生观。  第七单元选取的五篇文章,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名篇,体现了编者的匠心:一是选材丰富——有
期刊
孙老师这堂课主要以《鸿门宴》和《项羽本纪》四个节选片段及古今多首评价诗歌为内容,围绕项羽形象,让学生展开 “群诗文阅读”。  首先,我想到的是:群文閱读“群”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它肯定不是让学生“读了一篇”“再读一篇”,而是要让“群文”形成“群体大于个体之和”的学习意义,那么,文本之间必然要有一个或多个“关联点”,这个“关联点”能够“串起”众多文本。另一方面,这些文本的观点、内容、风格不应该“同
期刊
摘 要:准确理解文言虚词,是学生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而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契合高中文言虚词教学的实际。高中文言虚词的教学,可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个维度出发,设计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模式。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文言虚词;精准教学  一、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契合高中文言虚词教学的实际  准确理解文言虚词,是学生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这一方面由于虚词类型众多,基本功能在于语法和语气,学
期刊
摘 要:例文是为相对外在于它的关于诗文和读写诗文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服务的,在统编教材尚无明确例文类型设计的前提下,确定选文可以作为例文教学的首要原则应该是:弥补教材不足,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相应地,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文本特质与所例知识、策略、技能的吻合度,并通过拓展教学素材,使得所例知识、策略、技能形成系统,以有利于培养适应汉语思维特点的成熟读者。   关键词:选文类型
期刊
摘 要:“实用性”“思辨性”“情境化”是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比较突出的特点,写作时评文备考高考写作应时而热。从课改趋势看,鉴于新课标写作要求、高考命题趋势,我们要对时评文写作保持审势借鉴的态度;从学情看,不辨情境的泛化的文艺性感性写作仍然存在,时评文内容新鲜接地气、写法实用重思辨,作文备考可以取长补短;从作文评价看,方法、技巧、策略的泛滥使用,可能导致作文呈现万人一面的局面,进而产生审美疲劳,对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