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花亭鸟》是澳大利亚女作家安·凯莱的作品,作家以一个身患绝症、父母离异的十二岁小女孩格西的眼光观察和体验世界。通过格西在生命最后阶段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以及对自然生命独特的感悟,来隐喻人类家庭生活的伦理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象形的演绎了人类只有摆脱自私自傲,相亲相爱,才能拥有美丽的人生。
关键词:自然生态;亲情伦理;隐喻
花亭鸟为澳大利亚所特有,以建造鸟巢著称,是鸟中的“艺术大师”。“雄性花亭鸟非常善于搭建精巧的凉亭,但这些别致的“建筑”并非它们的居所,仅仅是为吸引异性而进行的才艺展示的成果。据说这也是花亭鸟得名的主要缘由。”[①] 花亭是雄鸟建造的,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吸引雌鸟,雌鸟在花亭间穿梭,寻找到中意的才与建造它的雄鸟交配。
《花亭鸟》通过格西这个身患绝症的小女孩的眼睛,以她对自然的体验和对生命的领悟,揭示出人类和谐美好的家庭生活来自于家庭成员对各自责任与使命的主动承担,正像花亭鸟一样为了吸引异性,繁殖后代而不辞劳苦的建造美丽的鸟巢。
“儿童如果从小就得到父母的慈爱,就会感到安全,就会正常发展;如果从小缺失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暖,就会产生不安全感。”[②]格西在缺乏父爱的环境下长大,身边充斥着母亲的怨恨,造成格西异于普通女孩坚强。她小时候最想当牛仔,并为女孩当不了牛仔而愤愤不平,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自己打扮成男孩的样子。在接受女孩子的身份后,便崇拜那些有着坚忍的气度和独当一面过人胆量的女强人。就像她喜欢弗罗的那只猫:有胆量,有豪气,而且风度非凡,是当仁不让的领头猫。父亲缺席、母亲独立自强的家庭环境使成长中的格西性格独立、勇敢而有担当。一如雄性花亭鸟一般的姿态:它们四处采集漂亮的装饰物,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无法预料的的危险,但它们为了美好的生命而永远不辞劳苦,执着地坚守着生活习惯。
花亭鸟热爱生活,它总是不知疲倦地衔来贝壳、石块等杂物来装饰豪华的鸟巢以吸引同伴。格西就是那只为了美好生活而永不懈怠的花亭鸟。“我知道什么是死亡,死亡就是万事皆无,可我现在还不想消失掉。我想闻见弥漫在夜空中的忍冬花香,听见我的猫咪喵喵叫着欢迎我,我还想闻到旧书特有的那种书香。这个世界的一切我都不忍放开,天上的白云,灿烂的阳光。我想看见一条鲸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鲸鱼呢。我想听见暴风雨中咆哮的海浪。我渴望着有个男孩来亲吻我的那一天。我想再沿着河滩奔跑……”[③]抓鱼、爬山,闻一闻忍冬花香和旧书的香气,看鲸鱼,听暴风雨中咆哮的海浪,这些大自然一切自然美好的事物都成为格西不愿离去的理由,也成为她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的信念。
就以成人来说,“顺应自然,坦然的迎接死亡的到来,是难以做到的。死亡这个我们千古的隐痛和困惑,只能在我们的生命之中来求得破译和阐释。对生的珍视,对死的从容,由是观之便是参悟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法则和规律。” [④] 生和死作为一种既定事实,由不得我们自己做主,无权选择生命的长度却有权利增加生命的宽度。格西在直面死亡的过程中体认死亡,也在思索和寻找生命意义的真谛。通过观察小海鸥的成长过程,去教堂参加陌生人的葬礼并从旁观者的角度感受死亡,逐渐让自己释然,超脱生死的桎梏。
二、花亭鸟的反喻——父爱缺失的亲 人生遗憾
格西父亲放荡不羁,是一个不知道责任为何物的不称职的父亲。以身边有个年轻女友来证明他是个名副其实的“魅力先生”,她多么想做手术时爸爸能陪在身旁,给她鼓励和勇气,可是父亲却长期在外与不同的女人厮混。圣诞节时,父亲依然未能如期而至讓格西失望透顶,仅存的那点对父亲的幻想也被父亲绝情破灭了。
自然界中动物生存与人类的生活和气相似,但作为万物的灵长,人类有时并不如动物来的有担当。格西通过观察身边各种动物的生活,并总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家的温馨与欢乐。比如对海鸥的观察,她发现“做了父母的海鸥都特别的尽职,它们的孩子长得和它们一样高了还天天吵吵闹闹地要父母喂食。一看见海鸥爸爸或者妈妈落在房顶上,小海鸥立刻奔过去,伸着脖子不停地叩啄大海鸥的红嘴巴,直到海鸥爸爸或者妈妈吐出食物来喂它们吃——我是说看上去像是‘吐出’的食物,其实应该叫反刍”[⑤] 格西羡慕有尽职的父母疼爱的小海鸥。却对于公象不抚养幼象,幼象由母象抚养的这一生活习性,诱发了自己的怨恨。
从自然习性来看,吸引异性,繁殖后代是鸟类的天性,花亭鸟为了履行鸟类的这一职责辛勤地努力建造美丽的花亭,实践着“爱情两个字好辛苦”的人类感受,而格西的父亲却为了证明自己是个“帅男魅力”而抛妻弃子,到处拈花惹草,这与花亭鸟努力建造漂亮花亭求偶的责任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彰显了花亭鸟在建造一个家时所付出的努力,表现的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传达出隐隐地人不如禽的伦理谴责。
三、Back to Nature——人类生存的希望
格西生活的小镇是个自然生态环境特别优美的地方。有树林,有灌木,有蒲公英飘绕的花圃,附近高坡各家院里墙外都长满了各种植物,还有有毛毛虫、蠕虫和各种飞动的昆虫小鸟。蝴蝶一样的小姑娘因为自己的生命短暂,所以倍加珍爱护大自然的一切,尤其是那些轻灵弱小的动物,更能触动自己异常的悲悯情思。她和妈妈在自家院子里为小鸟订食架,建造鸟笼子,还买来花生、葵花籽等粮食作为小鸟的食物。她们在新家的院子里种植花草树木来给自然界的昆虫、蠕虫和毛毛虫准备一个衣食无忧的乐园。细心的格西处处为大自然的小生命着想,尽自己所能不让它们受一点委屈。她给妈妈出主意,将食架挪到花圃里去,因为花圃里的灌木可以把铁树围得严严实实,小鸟一吃饱就可以飞进树丛里去了,等候进食的时候也可以在灌木丛中歇息。
动物也是有思维和灵感的,人类不能一味地剥夺和践踏动物的生存权利,人与动物的相亲相爱也会心有灵犀,各自受益。“伦理与人对所有存在于他的范围之内的生命行为有关,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道德的。”[⑥] 格西在离异的家庭中和母亲相依为命,不健全的家庭无疑对她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伤痛,父爱的缺失使她明白一个健全温馨的家庭对于一个重病的孩子的意义。所以推己及人,对于自然界中幼小的生命她都异常的爱护与怜悯,并尽自己所能给它们一个方便温馨的家,以至于它们不像自己一样楚楚可怜。虽然格西只是一个十二岁并患有绝症的小姑娘,可是无论是大自然中的小动物还是自己的母亲,她都会以“成年人”的心态和小母亲一样的情怀处处为他们着想。想到自己离世后,母亲的孤苦伶仃、无人照顾比病魔的折磨更让她心痛。所以她接受妈妈的新男友——她觉得那个男人能照顾妈妈,让妈妈在没有她的日子里能有个安慰的人,不至于感到孤单。
小说中,“花亭鸟”一词只出现了一次,是在母亲的新男友阿利斯代尔出现时,看到他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精心地装饰自己时联想到那个特别的鸟。格西便自然地将妈妈的新男友暗喻成花亭鸟,因为他为取悦妈妈而西装革履的打扮自己。格西认为他是花亭鸟,也是一种寓意,即希望对妈妈的爱不像爸爸一样,稍纵即逝无情无义,希望他能够承担起作为丈夫的责任,为妈妈开心而永远不知疲倦奔忙,分担生活的痛苦,共享家庭的快乐。
自然界中的小生命与人是一样的,健康茁壮的生长需要温暖的环境,一旦丧失适宜的生存环境,生命就会枯萎。就像格西没有一个温暖的家庭,正值茁壮生长的童年就要告别美丽的生命而夭折——生命被撕裂的痛。“父母在社会和家庭中担当着不同的性别角色,两者之间在各个方面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作用是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缺一不可的。”[⑦]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通过家庭的破碎以及自身病魔的折磨,深深的领悟到这些,她才会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努力的靠近自然,施爱与一切小生命。“因为不仅仅人,所有有生命的存在和无生命的存在都是自然生态之网上的一个结,人的生命依赖于万物,人与万物都源于自然又复归于自然,所以,人与自然万物都具有内在价值,人类应敬畏生命、尊重大自然,与其他生命共生共荣”[⑧] 生命需要呵护,自然需要呵护,人类只有摆脱人性的自私,勇于肩负起作为人的使命与责任,生命才有希望。
注释
[①] 李念华. 奇特的澳大利亚动物·下篇.大自然探索.2006(8).
[②] 叶亦乾.现代人格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95~296.
[③] [澳]安·凯莱.花亭鸟.李平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236.
[④] 陆扬.死亡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0.
[⑤] [澳]安·凯莱.花亭鸟. 李平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28.
[⑥]阿尔贝特·史怀泽著.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91.
[⑦] 王恒生.家庭伦理道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236.
[⑧] 李秀艳.从信仰的维度解读生态伦理.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5).
关键词:自然生态;亲情伦理;隐喻
花亭鸟为澳大利亚所特有,以建造鸟巢著称,是鸟中的“艺术大师”。“雄性花亭鸟非常善于搭建精巧的凉亭,但这些别致的“建筑”并非它们的居所,仅仅是为吸引异性而进行的才艺展示的成果。据说这也是花亭鸟得名的主要缘由。”[①] 花亭是雄鸟建造的,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吸引雌鸟,雌鸟在花亭间穿梭,寻找到中意的才与建造它的雄鸟交配。
《花亭鸟》通过格西这个身患绝症的小女孩的眼睛,以她对自然的体验和对生命的领悟,揭示出人类和谐美好的家庭生活来自于家庭成员对各自责任与使命的主动承担,正像花亭鸟一样为了吸引异性,繁殖后代而不辞劳苦的建造美丽的鸟巢。
- 苦命花亭鸟——格西的“花样年华”
“儿童如果从小就得到父母的慈爱,就会感到安全,就会正常发展;如果从小缺失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暖,就会产生不安全感。”[②]格西在缺乏父爱的环境下长大,身边充斥着母亲的怨恨,造成格西异于普通女孩坚强。她小时候最想当牛仔,并为女孩当不了牛仔而愤愤不平,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自己打扮成男孩的样子。在接受女孩子的身份后,便崇拜那些有着坚忍的气度和独当一面过人胆量的女强人。就像她喜欢弗罗的那只猫:有胆量,有豪气,而且风度非凡,是当仁不让的领头猫。父亲缺席、母亲独立自强的家庭环境使成长中的格西性格独立、勇敢而有担当。一如雄性花亭鸟一般的姿态:它们四处采集漂亮的装饰物,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无法预料的的危险,但它们为了美好的生命而永远不辞劳苦,执着地坚守着生活习惯。
花亭鸟热爱生活,它总是不知疲倦地衔来贝壳、石块等杂物来装饰豪华的鸟巢以吸引同伴。格西就是那只为了美好生活而永不懈怠的花亭鸟。“我知道什么是死亡,死亡就是万事皆无,可我现在还不想消失掉。我想闻见弥漫在夜空中的忍冬花香,听见我的猫咪喵喵叫着欢迎我,我还想闻到旧书特有的那种书香。这个世界的一切我都不忍放开,天上的白云,灿烂的阳光。我想看见一条鲸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鲸鱼呢。我想听见暴风雨中咆哮的海浪。我渴望着有个男孩来亲吻我的那一天。我想再沿着河滩奔跑……”[③]抓鱼、爬山,闻一闻忍冬花香和旧书的香气,看鲸鱼,听暴风雨中咆哮的海浪,这些大自然一切自然美好的事物都成为格西不愿离去的理由,也成为她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的信念。
就以成人来说,“顺应自然,坦然的迎接死亡的到来,是难以做到的。死亡这个我们千古的隐痛和困惑,只能在我们的生命之中来求得破译和阐释。对生的珍视,对死的从容,由是观之便是参悟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法则和规律。” [④] 生和死作为一种既定事实,由不得我们自己做主,无权选择生命的长度却有权利增加生命的宽度。格西在直面死亡的过程中体认死亡,也在思索和寻找生命意义的真谛。通过观察小海鸥的成长过程,去教堂参加陌生人的葬礼并从旁观者的角度感受死亡,逐渐让自己释然,超脱生死的桎梏。
二、花亭鸟的反喻——父爱缺失的亲 人生遗憾
格西父亲放荡不羁,是一个不知道责任为何物的不称职的父亲。以身边有个年轻女友来证明他是个名副其实的“魅力先生”,她多么想做手术时爸爸能陪在身旁,给她鼓励和勇气,可是父亲却长期在外与不同的女人厮混。圣诞节时,父亲依然未能如期而至讓格西失望透顶,仅存的那点对父亲的幻想也被父亲绝情破灭了。
自然界中动物生存与人类的生活和气相似,但作为万物的灵长,人类有时并不如动物来的有担当。格西通过观察身边各种动物的生活,并总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家的温馨与欢乐。比如对海鸥的观察,她发现“做了父母的海鸥都特别的尽职,它们的孩子长得和它们一样高了还天天吵吵闹闹地要父母喂食。一看见海鸥爸爸或者妈妈落在房顶上,小海鸥立刻奔过去,伸着脖子不停地叩啄大海鸥的红嘴巴,直到海鸥爸爸或者妈妈吐出食物来喂它们吃——我是说看上去像是‘吐出’的食物,其实应该叫反刍”[⑤] 格西羡慕有尽职的父母疼爱的小海鸥。却对于公象不抚养幼象,幼象由母象抚养的这一生活习性,诱发了自己的怨恨。
从自然习性来看,吸引异性,繁殖后代是鸟类的天性,花亭鸟为了履行鸟类的这一职责辛勤地努力建造美丽的花亭,实践着“爱情两个字好辛苦”的人类感受,而格西的父亲却为了证明自己是个“帅男魅力”而抛妻弃子,到处拈花惹草,这与花亭鸟努力建造漂亮花亭求偶的责任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彰显了花亭鸟在建造一个家时所付出的努力,表现的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传达出隐隐地人不如禽的伦理谴责。
三、Back to Nature——人类生存的希望
格西生活的小镇是个自然生态环境特别优美的地方。有树林,有灌木,有蒲公英飘绕的花圃,附近高坡各家院里墙外都长满了各种植物,还有有毛毛虫、蠕虫和各种飞动的昆虫小鸟。蝴蝶一样的小姑娘因为自己的生命短暂,所以倍加珍爱护大自然的一切,尤其是那些轻灵弱小的动物,更能触动自己异常的悲悯情思。她和妈妈在自家院子里为小鸟订食架,建造鸟笼子,还买来花生、葵花籽等粮食作为小鸟的食物。她们在新家的院子里种植花草树木来给自然界的昆虫、蠕虫和毛毛虫准备一个衣食无忧的乐园。细心的格西处处为大自然的小生命着想,尽自己所能不让它们受一点委屈。她给妈妈出主意,将食架挪到花圃里去,因为花圃里的灌木可以把铁树围得严严实实,小鸟一吃饱就可以飞进树丛里去了,等候进食的时候也可以在灌木丛中歇息。
动物也是有思维和灵感的,人类不能一味地剥夺和践踏动物的生存权利,人与动物的相亲相爱也会心有灵犀,各自受益。“伦理与人对所有存在于他的范围之内的生命行为有关,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道德的。”[⑥] 格西在离异的家庭中和母亲相依为命,不健全的家庭无疑对她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伤痛,父爱的缺失使她明白一个健全温馨的家庭对于一个重病的孩子的意义。所以推己及人,对于自然界中幼小的生命她都异常的爱护与怜悯,并尽自己所能给它们一个方便温馨的家,以至于它们不像自己一样楚楚可怜。虽然格西只是一个十二岁并患有绝症的小姑娘,可是无论是大自然中的小动物还是自己的母亲,她都会以“成年人”的心态和小母亲一样的情怀处处为他们着想。想到自己离世后,母亲的孤苦伶仃、无人照顾比病魔的折磨更让她心痛。所以她接受妈妈的新男友——她觉得那个男人能照顾妈妈,让妈妈在没有她的日子里能有个安慰的人,不至于感到孤单。
小说中,“花亭鸟”一词只出现了一次,是在母亲的新男友阿利斯代尔出现时,看到他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精心地装饰自己时联想到那个特别的鸟。格西便自然地将妈妈的新男友暗喻成花亭鸟,因为他为取悦妈妈而西装革履的打扮自己。格西认为他是花亭鸟,也是一种寓意,即希望对妈妈的爱不像爸爸一样,稍纵即逝无情无义,希望他能够承担起作为丈夫的责任,为妈妈开心而永远不知疲倦奔忙,分担生活的痛苦,共享家庭的快乐。
自然界中的小生命与人是一样的,健康茁壮的生长需要温暖的环境,一旦丧失适宜的生存环境,生命就会枯萎。就像格西没有一个温暖的家庭,正值茁壮生长的童年就要告别美丽的生命而夭折——生命被撕裂的痛。“父母在社会和家庭中担当着不同的性别角色,两者之间在各个方面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作用是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缺一不可的。”[⑦]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通过家庭的破碎以及自身病魔的折磨,深深的领悟到这些,她才会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努力的靠近自然,施爱与一切小生命。“因为不仅仅人,所有有生命的存在和无生命的存在都是自然生态之网上的一个结,人的生命依赖于万物,人与万物都源于自然又复归于自然,所以,人与自然万物都具有内在价值,人类应敬畏生命、尊重大自然,与其他生命共生共荣”[⑧] 生命需要呵护,自然需要呵护,人类只有摆脱人性的自私,勇于肩负起作为人的使命与责任,生命才有希望。
注释
[①] 李念华. 奇特的澳大利亚动物·下篇.大自然探索.2006(8).
[②] 叶亦乾.现代人格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95~296.
[③] [澳]安·凯莱.花亭鸟.李平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236.
[④] 陆扬.死亡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0.
[⑤] [澳]安·凯莱.花亭鸟. 李平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28.
[⑥]阿尔贝特·史怀泽著.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91.
[⑦] 王恒生.家庭伦理道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236.
[⑧] 李秀艳.从信仰的维度解读生态伦理.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5).